06.30 音乐会有一项传统是希特勒规定的,到今天竟成“神圣传统”

根据 Tajfel 的社会认同理论,人类都有维护积极自尊(简称

装逼)的需要,我们希望在很多事情上体现出自己的优越感,在听音乐上也不例外。

就比如从这一条广为人知的音乐听众鄙视链,我们可以知道大众是这样划分音乐等级的:古典音乐→爵士音乐→摇滚音乐→民谣音乐→流行音乐→嘻哈音乐

倨傲群雄,稳坐鄙视链顶端宝座的古典音乐,当然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大多数吃瓜群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神境。听懂古典,就意味着在人们正襟危坐,表情陶醉,鸦雀无声地欣赏音乐。

音乐会有一项传统是希特勒规定的,到今天竟成“神圣传统”

的确,现代人欣赏古典音乐的时候,对观众的着装、鼓掌都有严格的要求,如果有观众大声喧哗或者手机响了,甚至会被表演者请出去。

100年前的音乐会

但是,在100多年前,在交响乐最兴盛的年代,欧洲贵族们并不是这么听音乐的。在18、19世纪,在那个个人意识至上、个人身份定生死的社会背景里,欧洲贵族听音乐时,并不会表现得像一个绅士,一个斯文、温文尔雅的听众。那么,当时的欧洲贵族怎么听音乐的呢?

事实上18、19世纪欧洲贵族听音乐会和19世纪末北京旗人听京剧是一样的。相信大家都从老电影里里多多少少对清末八旗子弟怎么看京剧有一定直观的认识。对的,戏园子允许嗑瓜子、允许喝倒彩、三五弟兄还在一块聊天。当年听交响乐的欧洲贵族们其实也是这么做的。

音乐会有一项传统是希特勒规定的,到今天竟成“神圣传统”

当时的欧洲贵族以在音乐厅和歌剧院有长期包厢为体面象征,以迟到早退作为身份的象征,在18世纪,贵族甚至为显示自个儿的身份从来都不从头至尾的听,都是迟到早退。甚至在19世纪意大利,贵族们在包厢里放肆打闹嬉笑也是常态,甚至个别恶作剧者还会偷偷的往楼下“穷鬼”堆里吐痰

音乐会有一项传统是希特勒规定的,到今天竟成“神圣传统”

英国大作家肯福莱特在其鸿篇巨著《巨人的陨落》里专门描写了一段贵族听歌剧的情节:英国女贵族莱黛和德国驻英大使馆武官沃尔特在包厢里尽情的调情、亲吻,甚至莱黛还用手为沃尔特做了不可描述的事情,把贵族阶层视剧院为消遣场所的特征表现的淋漓尽致。

现代的音乐会

那么,从什么时候起听音乐会起,观众必须正襟危坐,不苟言笑了呢?虽然关于这一点音乐史上有很大的争议,但是目前比较认可的说法是这种正襟危坐听歌剧的方式之所以到今天成为一种“神圣的传统”,实在和希特勒以及纳粹有很大关系

音乐会有一项传统是希特勒规定的,到今天竟成“神圣传统”

众所周知,希特勒是一个古典主义爱好者,他对古典主义的爱不仅体现在他对制服的迷恋,更体现在他反对一切艺术现代化。希特勒对于古典主义大师瓦格纳的作品情有独钟,对其音乐爱到了极点,光是《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就听了34遍。

音乐会有一项传统是希特勒规定的,到今天竟成“神圣传统”

也正因为他对古典主义的迷恋,让他对一切有仪式感的东西有一种变态的追求:宏大的团体游行、正襟危坐,充满仪式感的音乐会观看方式……这些充满仪式感的活动都是他所喜爱的。

他认为,只有庄严的气氛、肃穆的场景、正襟危坐的人们,才可以显示对艺术的尊敬与重视

音乐会有一项传统是希特勒规定的,到今天竟成“神圣传统”

因此,在纳粹席卷欧洲的同时,他所倡导的仪式也在欧洲被流传,凡是在有纳粹占领的地方,德国军官都正襟危坐、不苟言笑地坐在音乐厅和歌剧院听音乐。此仪式不仅被保留下来,甚至被发扬光大成了欧洲贵族显示身份的标志

。因此,在今天看到贵族们即使是看不懂觉得无聊透了也不得不保持高度专注来倾听这高雅的艺术这就不足为奇了。

音乐会有一项传统是希特勒规定的,到今天竟成“神圣传统”

不可否认,希特勒的个人仪式感,成为了二战炮火之后,残存的一朵玫瑰。

希特勒是发起二战的罪魁祸首,可谓坏事做尽,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战争恶魔,却使一项传统成了“神圣传统”。但我估计他自己也没想到,

他个人的执拗与信仰,就这样简单粗暴的把20世纪的音乐鄙视链的顶端位置安排得妥妥当当

音乐会有一项传统是希特勒规定的,到今天竟成“神圣传统”

然而,小编本人在此却并没有丝毫为法西斯希特勒表功的想法,罪行就是罪行。但是从客观来说,希特勒追求仪式感和神圣感的表演方式也的的确确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古典艺术欣赏的进步

社会和谐,我们当然不能把这种“彬彬有礼”归功于希特勒一人,这样否定人类进化成功的定论我断然是不会做的。只是希特勒的个人仪式感,确实触发了这场关于古典音乐逆风翻盘的运动,使得人人都能在平等的原则上,体面的一争高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