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4 虹野:大學生學不學習取決於“文憑”和“知識”哪個更重要

虹野:大學生學不學習取決於“文憑”和“知識”哪個更重要

6月21日,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昨日在成都召開,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陳寶生出席並講話。會議中陳寶生指出,青春是用來奮鬥的。對中小學生,要有效“減負”,對大學生,要合理“增負”。也就是說,要提升大學生的學業挑戰度,適當增加課程難度,拓展課程深度,擴大課程的可選擇性,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專業志趣,把“水課”變成有深度、有難度、有挑戰度的“金課”。

虹野:大學生學不學習取決於“文憑”和“知識”哪個更重要

從講話中可見中小學生學業負擔“重”、大學生學業負擔輕算得上“路人皆知”了,可是從中小學生“年年減負年年重”來看,在解決教育中的具體問題的時候並沒有找到合適的方法。要麼是停留在簡單的“口號”和“宣傳”,要麼就是簡單的“一禁了之”。對於具體的教育問題產生的深層次的機理分析不夠,在解決方案中對於深層次原因觸及不多。

這裡暫且不談中小學生減負的問題,先討論大學生“增負”的問題。想給大學生“增負”,提高課程難度,首先要明白為何大學課程要求越來越低,大學生越來越不愛學習?這個現象從80年代的“60分萬歲”,到現在的“選修課必逃,必修課選逃”是有一個過程的,而支持這個過程逐漸深化的原因在於“文憑”比“知識”重要的觀念。

虹野:大學生學不學習取決於“文憑”和“知識”哪個更重要

文憑有多重要,這裡就不加贅述了,每個人都明白,從過去的“中專”、“大專”到“本科”的劃分,到現在的“三本”、“二本”、“一本”、“211”、“985”、“雙一流”的劃分,等級越來越細,但是“知識”卻沒有太明顯的區分,“千校千面”。或許很多人說“211”、“985”就是比普通二本強,但是更多的是強在生源、經費、師資,課程基本上相差無幾。

從社會就業來看,博士、碩士有時尚不及“本科出身”重要,在大學,無論是校方還是學生,大都爭奪的是“文憑”的身份,至於“知識”,誰又在乎呢?

大學文憑的“身份”爭奪,已經前置於“知識”,這個道理大學懂,社會懂,學生亦懂。學生不在乎大學期間學到多少知識,但是在乎畢業的時候能否拿到畢業證;大學生不在乎掛科多少,在乎文憑的獲得。如若因掛科過多無法畢業,尋死覓活者並不鮮見。

虹野:大學生學不學習取決於“文憑”和“知識”哪個更重要

重文憑,輕知識,直接帶來的後果就是校方迎合學生心理,暗示教師主動放水,如遇到不開眼的教師,通過學生評教殺一儆百。逐漸,大學、教師和大學生三方達成共識,輕輕鬆鬆90分,20分都可以畢業。大學輕輕鬆鬆賣文憑,少了許多煩惱;大學生瀟瀟灑灑畢業,不許尋死覓活;大學老師渾渾噩噩度日,工資分文不少。似乎是皆大歡喜,可是“知識”何在呢?在知識膨脹的年代,本應該是知識創新核心的高校,卻成為了“垃圾論文”的製造場。或許畢業後的大學生在社會上才突然感觸到“書到用時方恨少”吧,可惜的是即便是大學亦沒有幾本新書,即便有大學生也學不到。畢竟大家讀大學都是為了“文憑”而來的啊。

改變大學生學業負擔過輕現象,若不改變“文憑”大於“知識”的現象,宛若中小學生減負一樣,或將徒勞無功。

虹野 中華教育改進社理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