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2 杜甫與兗州

1306年前的今天,712年2月12日 (農曆正月初一),詩聖杜甫誕生。

杜甫與兗州

杜甫一生中曾有兩次來山東,具體時間有兩種說法:

據張忠綱《杜甫年表》記載,第一次是杜甫在開元二十四年(736年)二十五歲時開始齊趙漫遊,歷時五年,其間曾到兗州省視他任兗州司馬的父親杜閒,還到了泰山、曲阜、任城等地,開元二十九年(741年)歸洛陽。第二次是天寶四年(745年),這年夏天與北海太守李邕和齊州司馬李之芳相會於濟南歷下亭,與李白重逢於兗州,大約在秋冬之交回洛陽。

據王伯齊《杜甫初遊兗州時間考辯》考證,杜甫初遊兗州的時間當在開元二十年(732年)的春天,此後他以兗州為基地北遊齊趙。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初識李白,秋末同遊梁宋。開元二十八年(740年)秋冬自兗州回鞏縣,比前說早了四年。第二次為天寶四年(745年)冬或五年(745年),天寶五年秋在兗州與李白話別。

杜甫在東魯所作詩篇雖然不多,但不乏名篇,可以確認的有一下9首:

1、登兗州城樓

東郡趨庭日,南樓縱目初。

浮雲連海岱,平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魯殿餘。

從來多古意,臨眺獨躊躇。

明萬曆《兗州府志》的府城圖標有“杜甫臺”就是南樓遺址。明太祖朱元璋把他的第十子朱檀分封到兗州,這裡開始大興土木,為他興建了規模宏大的皇城和魯王府,同時兗州建置規模也從州升為府,南城牆外移二里,本來南樓已損毀,為了紀念杜甫,在後來拆除的那段城牆保留了一段,這就是杜甫臺的來歷。

清順治年間,學者方文認為直呼其名是對詩人的不恭,時任知縣趙蕙芽在臺上建亭,並改名“少陵臺”。

杜甫與兗州

少陵臺

2、望嶽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唐時泰山所屬的乾封是兗州的屬縣,從詩中“會當凌絕頂”可以看出,寫這首詩的時候杜甫還沒有登上泰山,具體何時登上的泰山,目前無確切記載。

3、題張氏隱居

其一

春山無伴獨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

澗道餘寒歷冰雪,石門斜日到林丘。

不貪夜識金銀氣,遠害朝看麋鹿遊。

乘興杳然迷出處,對君疑是泛虛舟。

其二

之子時相見,邀人晚興留。

霽潭鱣發發,春草鹿呦呦。

杜酒偏勞勸,張梨不外求。

前村山路險,歸醉每無愁。

這個張氏有兩種說法,一是“竹溪六逸”中的張叔明。李白移家東魯,與山東名士孔巢父、韓準、裴政、張叔明、陶沔在泰安府徂徠山下的竹溪隱居,世人皆稱他們為“竹溪六逸”。

二是唐中興名將張建封的父親張玠。《舊唐書·張建封傳》記載張玠為兗州人,在安史之亂時曾刺殺叛將李廷偉。杜甫晚年詩作《別張十三建封》中:“相逢長沙亭,乍問緒業餘。乃吾故人子,童丱聯居諸。揮手灑衰淚,仰看八尺軀。”的故人就是指張玠。

4、劉九法曹鄭瑕邱石門宴集

秋水清無底,蕭然淨客心。

掾曹乘逸興,鞍馬到荒林。

能吏逢聯壁 ,華筵直一金。

晚來橫吹好,泓下亦龍吟。

“法曹”是法曹司法參軍事的簡稱,是州一級的司法官員,正七品。“鄭瑕丘”是指瑕丘縣令,唐時兗州府治所為瑕丘。“石門”是指今兗州城東泗河上的金口壩。

5、與任城許主簿遊南池

秋水通溝洫,城隅進小船。

晚涼看洗馬,森木亂鳴蟬。

菱熟經時雨 ,蒲荒八月天。

晨朝降白露,遙憶舊青氈。

南池在唐代因任城城南三里處,此處地勢低窪,一到夏秋雨季,雨水從四面八方彙集於此,形成大面積的湖泊,南池之名因此而來。

杜甫與兗州

南池公園

6、對雨書懷走邀許主簿

東嶽雲峰起,溶溶滿太虛。

震雷翻幕燕,驟雨落河魚。

座對賢人酒 ,門聽長者車。

相邀愧泥濘,騎馬到階除。

看來杜甫於許主簿甚是談的來,雖然詩中一句未提許主簿其人,但可以使人感到兩人之間友誼的深厚和作者感情的誠懇真摯。

7、贈李白

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此詩為杜甫第二次來東魯所作,時在兗州。

杜甫一生寫了關於李白的詩近二十首,李白寫的關於杜甫的詩僅僅四首,其中還有兩首被疑為偽作,被確定的兩首也算是泛泛之作,所以後人都替杜甫鳴不平。

實際上可能是年齡差異吧,畢竟李白比杜甫年長11歲,李白成名早於杜甫,年輕的杜甫更仰慕名氣大的李白而已。

8、與李十二白同尋範十隱居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

餘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

更想幽期處,還尋北郭生。

入門高興發,侍立小童清。

落景聞寒杵,屯雲對古城。

向來吟橘頌,誰與討蓴羹?

不願論簪笏,悠悠滄海情。

此詩記錄了杜甫和李白在兗州的一次訪友活動。

範居士史料未見記載,應與李白詩《秋日魯郡堯祠亭上宴別杜補闕範侍御》中的範侍御為同一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