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 戀上土豆的漣水博士後,將改變中國人的主食!

個人簡介

戀上土豆的漣水博士後,將改變中國人的主食!

楊清,男,1959年正月出生於漣水縣梁岔鎮,在法國攻讀博士畢業後,回國任南京農業大學生物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作物學會馬鈴薯專業委員會委員等職務。

迄今, 楊清已主持和參與國家基金委、教育部、科技部、外專局和省科技廳等研究課題15項,完成財政部實驗室修繕項目1項,完成省教育廳研究生優秀課程1項、省研究生創新工程項目2項、大學生國家創新實踐項目3項、校SRT項目8項。 在《The Plant Journal》、《CE》、《Genetics》、《Plos ONE》、《PMB》、《Plant Mol Bio Rep》(作者的話:這些單詞我們可能看不懂,但我們知道都是很牛的專業學術期刊就行了)等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40餘篇,獲得國家發明專利3項。

戀上土豆的漣水博士後,將改變中國人的主食!

成績的羅列是枯燥的,但是成績的背後少不了一個個艱難跋涉的故事。作為從小縣城走出去的大學生,要想在各方面出人頭地,楊清必須忍受求學過程中的孤獨與平淡,拒絕浮躁以及對物質生活的嚮往。好在苦行僧的大學生涯沒有使他的努力白費。有心人,天不負,1984年,楊清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南京農學院併到法國留學,就讀於在國際上大名鼎鼎的雷恩國立農業大學植物生物工程專業,在此後的幾年裡,他陸續獲得碩士、博士學位。

戀上土豆的漣水博士後,將改變中國人的主食!

在法國留學期間,楊清主要從事花椰菜生物技術研究,經過不懈努力,他弄清了花椰菜離體雄性生殖的模型與機理,建立了花椰菜小孢子單倍體再生體系,首次成功獲得單倍體植株、建立了高效花葯懸浮培養體系、建立了單倍體快速檢測鑑定方法、創立了花蕾培養誘導單倍體新方法。

戀上土豆的漣水博士後,將改變中國人的主食!

▲楊清與貴州省農科院院長劉作易在一起

雖然在日常飲食中,花椰菜是再普通不過的,但是我們看到楊清的研究時還是兩眼發暈。在電話採訪的過程中,楊清興致勃勃地向記者介紹著他的研究成果,當記者擔心讀者可能會因為他所談的太專業而不感興趣時,楊清呵呵地笑著,他說:"雖然不是這個專業的人可能會不懂,但是我很以這些為榮,因為在此之前,還沒有人獲得成功。"

戀上土豆的漣水博士後,將改變中國人的主食!

1992年6月,楊清來到加拿大魁北克大學蒙特利爾分校從事博士後研究。在加拿大,他對貌不驚人的馬鈴薯著了迷,開始把研究方向轉到馬鈴薯的遺傳上。

楊清告訴記者,在西方國家,土豆就是主食的一種,一般可以配肉、魚等主菜。大部分的做法是土豆泥、煮土豆、炸土豆或者紅燒土豆,非常好吃。目前,也有一些企業在加工土豆粉,和麵粉一樣,麵粉可以做什麼,土豆粉也可以做,比如土豆麵條、土豆餅、土豆糕。

戀上土豆的漣水博士後,將改變中國人的主食!

▲楊清在國際馬鈴薯大會期間與國際馬鈴薯中心主任合影

在深入研究之後,楊清認為,如果馬鈴薯的口感處理好消費者可以接受將它作為主食——從目前的情況看,江蘇出產的土豆口感很不錯,澱粉含量可以達到一定比例,和北方地區種的土豆沒有明顯區別。

為什麼要中國人以馬鈴薯為主食,楊清的理由一條一條地在記者面前擺開:馬鈴薯是一種糧蔬兩用作物,口感比較面的那種澱粉含量可以達到16%-18%,而澱粉正是人體重要的能量來源之一。此外,馬鈴薯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氨基酸、有機酸、礦物質、纖維素,這是其他糧食作物不具備的。而且,馬鈴薯可食用的部分高達85%,普通糧食只有50%左右,是非常理想的糧食作物。

戀上土豆的漣水博士後,將改變中國人的主食!

身在異國他鄉的楊清沒有忘記祖國,學有所成後的他時時想著報效祖國。2000年7月,作為江蘇省政府海外引進人才,他應南京農業大學邀請,任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校研究生分子生物學實驗室主任、副院長。

受學校委託,楊清著手籌辦分子生物學和細胞生物學方向研究生課程體系的建設,培養生物學方面的人才,並負責相關課程教學大綱的編寫、負責籌建生物學研究實驗室等工作。

此後,楊清利用自己在國外所學,每年為學校培養100多行業尖端技術人才。迄今為止,他已經累計培養了2千多名精英。戀上土豆的漣水博士後,將改變中國人的主食!

現在,我國已將馬鈴薯作為繼小麥、水稻、玉米之後的又一個主糧來發展,而我國的馬鈴薯種植面積與產量早已是世界第一,加上馬鈴薯本身具有的優點,將其作為主糧進行產業化開發完全是順勢而為的做法。

談到為什麼對馬鈴薯著迷,楊清解釋說他想把別人不以為然的馬鈴薯進行產業化開發,為消費者提供多樣化的食品,改善人們的飲食結構,提高人體的健康水準。

有人質疑在中國把馬鈴薯當主食的可行性,楊清解釋道:"把馬鈴薯當主食,並不是要求大家頓頓都吃,而是建議大家把馬鈴薯和大米、饅頭等主食搭配著吃。"

戀上土豆的漣水博士後,將改變中國人的主食!

目前,楊清和他的團隊已成功研發出彩色馬鈴薯技術體系,用這個技術,可以進行馬鈴薯中花色苷含量的改良。

願為科研奉獻畢生心血的楊清感慨說:"沒有科研,就沒有科學技術的發展。只有科技發展了,才能帶動其他方面的發展。"但科研是比較吃苦的一項工作,為了多培養科研人才,他儘量在日常中對學生進行引導,通過和學生談心、開會時和學生交流等,用自己的所見所聞來影響他們,希望他們能夠靜下心來走上科研這條路。 (夜航船 青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