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閩西籍省(部、軍)級老同志黃乎革命故事

閩西籍省(部、軍)級老同志黃乎革命故事

從中醫學徒到紅色醫生

  黃乎(1916-2016),曾用名黃則安,1916年生於長汀縣。1933年,加入少共國際師(番號:紅五軍團第15師)任醫生。經歷了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參加過平型關戰役、萊蕪戰役、淮海戰役、孟良崮戰役、渡江戰役等。1952年調任安徽省第一任衛生廳廳長;1958年任北京衛生幹部進修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1961年調中國醫學科學院任黨委副書記、副院長,直至1983年離休。曾被國防部授予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

少年當自強 踏上革命路

1916年,黃乎出生於長汀縣。黃乎家並不富有,常常為生計發愁,他從小就幫著家裡分擔家務和農活。幸運的是,貧困的家庭並沒有讓黃乎的父母忽視對孩子的教育,到了該上學的年紀,黃乎在村子裡的私塾跟著黃家修先生唸了兩年書,這期間黃乎接觸到了《三字經》《論語》,這兩本書對黃乎之後的經歷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1926年,10歲的黃乎在家族的資助下,來到了當時的南陽鎮(1958年以前屬長汀縣,之後劃歸上杭縣)龍田書院(當時正興制學制,書院改稱南陽高級小學校)。

1929年3月,毛澤東率領紅四軍主力離開井岡山首次進入閩西。在長汀長嶺寨,紅四軍向福建省邊防軍第二混成旅發起攻勢,殲敵2000餘人,擊斃旅長郭鳳鳴,揭開了紅軍勝利進軍閩西的序幕。這一年,黃乎小學畢業,回家務農。從1929年3月到1933年11月,毛澤東曾七次入閩,打垮地方軍閥,幫助成立了長汀、龍巖、上杭、永定等縣蘇維埃政權,並親自指導召開中共閩西第一次代表大會,制定了一系列蘇維埃政權法規,使閩西蘇區政權建設很快開展起來。有了知識的黃乎不滿足於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1930年秋,南陽區蘇維埃政府開辦了中藥鋪,黃乎便在那裡當學徒,學習炮製中藥材、製作膏丹丸散,為前來抓藥的病人取藥。由於讀過書,當過中醫學徒,工作表現突出,一年後南陽區蘇維埃政府推薦黃乎和黃陞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中醫學院副院長)到駐長汀縣四都的中國工農紅軍福建軍區後方總醫院學醫,黃乎正式加入紅軍隊伍。當時,紅軍正在攻打漳州,醫院每天要接收很多從前線下來的傷員。黃乎每天都十分忙碌,上午護理傷員,做一些換藥、換繃帶等簡單的工作,下午上課,每天還要抽空自學。由於學習認真踏實,1932年底,在四都醫院的推薦下,黃乎又到江西興國縣茶嶺中央軍委軍醫學校(第二期)學習,一同參加學習的還有塗通今(我國神經外科創始人)、林俊春。

苦練基本功 蛻變紅色醫生

  黃乎、塗通今和林俊春三人告別了四都醫院,翻過武夷山,途經瑞金,渡過於都河進入興國縣。興國縣地處贛南丘陵,中部是興國盆地。中央軍委軍醫學校就位於興國盆地東北側的茶嶺。三人長途跋涉,幾經輾轉才看到了這個8.5平方公里的小盆地———茶嶺村。來到茶嶺,三人首先找到當時軍醫學校的校長彭龍伯。看完三人的介紹信,知道三人來自於四都醫院,彭龍伯便告訴他們,他也去過四都,四都是一個好醫院,出人才。接著又詳細詢問了三人的旅途情況。

  在彭龍伯的介紹下,他們三人瞭解了中央軍委軍醫學校的歷史。學校前身是中國工農紅軍軍醫學校、中國工農紅軍衛生學校,1931年11月20日在瑞金成立,第一任校長是賀誠。1932年初,學校從紅軍部隊中招收了25名幹部和戰士,作為第一期學員。第一期開學典禮在江西于都舉行,在開學典禮上,朱德總司令號召“要培養自己的紅色醫生”,校長賀誠宣佈了毛澤東關於培養“政治堅定,技術優良”的紅色醫生的辦學方針。同年6月,經朱德總司令批准,把這個學校遷到了茶嶺。4個月後,學校更名為中央軍委軍醫學校。

  到了茶嶺的第二天,三人就迎來了入學考試,考試的內容涉及政治、文化和醫學等方面。學校從60多名報考者中擇優錄取30名為紅軍衛校第二期學員,名次均在十名以內的黃乎三人,被學校錄取。

  由於學校剛剛成立不久,又處於戰爭環境,各方面的條件都比較簡陋。當時校一級的領導只有校長、政委和教育長三人,只有兩名教員上課,課本、教具缺乏,就要學生們自己動手印。儘管條件艱苦,但卻是黃乎學醫生涯最重要的階段。第二期的學習共有8個月,分為基礎、臨床和實習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的基礎課,講解解剖生理、藥物以及拉丁文;第二個階段是3個月的基礎課,有內科、外科、眼科、耳鼻喉科、皮膚科;最後的兩個月是在總醫院實習。

  雖然黃乎在四都醫院接觸過基礎課、戰傷救治等,但所學內容並不專業。

  他們學習觀察人體骨骼,以更好地瞭解外科臨床醫學,識藥辨名以更好地瞭解藥效。講授外科學的黃偉老師,跟黃乎三人一樣,也是從四都醫院調來的。外科的內容有很多,有外科總論各論、外科手術學、軍隊外科學、繃帶學、急救術及擔架教程等,但因為時間有限,學習戰傷救治就是課程的重點。黃偉老師將外科手術學作為授課的重中之重,教同學打結、介紹手術器械、無菌技術,彭龍伯也拿出自己從國外帶回來的腸吻合器(之前從未使用過的)在動物實驗手術中給學員們作示教。切開、分離、止血、縫合及結紮……黃乎和同學們苦練手術的基本功,希望有所精進。

  實習期間,黃乎等人跟在老師身旁一邊實踐一邊學習。有一次林俊春得了肺結核,咯血不止。彭校長完成診療後,就圍繞咯血和嘔血的區別進行講解:“咯血是氣管或肺出血,是帶痰的,鮮紅的,往往是不凝固的;嘔血含有食物,呈暗紅色或咖啡色,易凝成塊狀。如果咯血被肯定,就要進一步確定是支氣管疾病、肺部疾病還是其他疾病引起的,這可根據病史、血量、痰色及理學檢查來確定。晚期肺結核大咯血多是空洞內動脈瘤破裂所致,屬動脈性出血,故其色鮮紅、量多。”

1933年7月中旬,8個月學習就要結束了,這些在茶嶺接受了“紅色醫生”教育的準醫務工作者們個個摩拳擦掌,決心在戰場上發揮所學,救治更多的病患。(陳淑如 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