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區分品學兼優和高分低能?

正義111


我理解你這個問題主要針對大學畢業即將走向工作崗位的學生。

品學兼優的學生無論他她是985/211還是其它大專院校畢業,走到工作崗位上經歷幾年的鍛鍊,都會成為部門的中流砥柱。

一個品學兼優的學生,從小學到中學,從高中到大學,經歷了多少磨練,通過與多少高手的對決一較高下,才搏得品學兼優的頭銜。況且現在的社會各種各樣看得見看不見的誘惑有多多有多大。這個成績的取得比我們成年人年賺百萬還難。

至於高分低能只是個案。現在的教育方案,不是你讀死書,死讀書就能取得高分的。既然能取得高分,說明他她的智商就不會低下,平時作為家長學校稍微就這個缺陷給於重點糾正,憑她他們的領悟能力,也會很快走向正軌。

無論品學兼優還是高分低能,都是值得我們尊重。我們尊重的是知識是人才。


用戶名快遞老趙


放眼全球,從中國到世界、加權平均,不難發現這樣一個怪現象:高學歷的人都在給低學歷的人打工!在美國是,在中國也是,你可以隨便去比較,在每一個行業領域最出色的代表人物似乎都不是考試好的不得了的人,有的甚至與教育無關! 隨便舉幾個例子吧:在美國的福布斯排行幫上,赫赫有名的比爾蓋茨、拉里埃裡森、保羅艾倫、邁克戴爾都是中途輟學、取得今天的成績,部屬中卻有成千上萬名博士;在中國這種現象也極為明顯,華人首富李嘉誠端過盤子、王永慶是從街頭買米的幫工開始做起、國美的老總黃光裕唸完初中就隨哥哥到蒙古去做小家電生意、萬向集團的魯冠球是打鐵匠、德力西集團胡成中做過裁縫、希望集團的劉永好起步於養鵪鶉。。。。 一個個響亮的名字,似乎都與學歷無關,有的根本就沒進過大學,甚至初中都沒有畢業!這說明了什麼問題呢?為什麼做的最好的都不是考的最好的人?為什麼這些在每次考試中的佼佼者,在現實社會中卻沒有表現出最好的價值?為什麼一個個名牌大學的畢業生,放到公司裡給他兩三個人就不能帶?為什麼會是高分低能? 要尋找答案,首先,在辨析事情的對錯之前,我們要明確一個問題。我們討論高分低能,我們不是反對學校教育,不是不鼓勵學生好好學習,更不是否定現代教育制度,而是希望通過一些既定的事實去反饋和發現學校教育的不足,規避誤區,尋找更為有效的學習方法。我們必須客觀的看待我們現在教育體制,世界上沒有完美的東西,學校教育也需要變革和創新,也需要改進。 我們這些在各自行業最出色的企業家,能力絕對是一流的,知識經驗肯定是豐富的,誰也不能否定他們個個都是一等一是人才,只是這些人才都不是靠學校培養起來的。那麼他們的能力是從哪裡來的,他們的知識是怎麼學來的呢?很簡單,知識可以通過不斷的自學得到,書不是在校園裡讀才叫讀書,趟在家裡床上看也叫學習;能力可以通過不斷的實踐鍛鍊去填補,相反在學校裡只有理論,能力還成為弱勢。通往知識的的道路是多種多樣的,學校教育只是其中一種,不是唯一。所以,他們沒有完整的大學教育不等於他們知識能力不強,知識不多,所以他們能夠成功! 上述也只是證明了低分高能,關於高分低能又應該如何理解?我是這樣理解的,知識是可以死記硬背的,而能力則是靈活變通的,而且在二者之間存在於一個前者像後者轉化的過程,只有在知識通過實踐轉化成能力之後,才能體現其應用的價值,否則,對於實踐性質的成就而言,就變成了空頭理論。


學物理


毛澤東主席對教育工作的指導思想就是:全面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之前,有的學生智商很高,但經不起各種物質生活條件的誘惑,有的出國之後便改變了自己的國籍,辜負黨和國家對他們的期望,也有的學生,智商很高,由於缺乏生活的磨練,在工作中,不能夠挑起工作的重擔,在工作中缺少創造性的工作,所以以德為先,培養高智商,高情商,身體過硬的高素質人才,將一直是我們這個國家,人才培養的總目標。只有這樣,國家才能得到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