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0 觀察丨兩輪電改催使傳統發電企業脫胎換骨

觀察丨兩輪電改催使傳統發電企業脫胎換骨

觀察丨兩輪電改催使傳統發電企業脫胎換骨

2018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週年的歷史時刻,也是2002年電改16週年、2015年新電改3週年的重要節點。以五大發電集團為代表的發電企業,走過了風風雨雨,經歷了一系列重大事件,既抓住了新的發展機遇,更迎接了重大的變革、嚴峻的挑戰。正是這些挑戰、變革與機遇,特別是兩輪電改,磨礪、成就了發電人,催使傳統發電企業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奮力追趕全社會市場化改革的步伐,開啟了新時代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新徵程。

兩輪電改,突顯市場競爭

首輪電改是2002年2月的 “五號”文件,主要任務是“廠網分開、競價上網”。同時,還進行了東北、華東等區域電力市場試點,以及主輔分離、節能發電調度、大用戶直接交易、發電權交易、農電體制改革等探索。

改革催生活力,競爭促進發展。儘管競價上網擱淺、大用戶直購受阻,但2002年電改極大地激發了發電行業發展的活力,廠網分開的“裂變效應”始料未及。投資主體之多元、跑馬圈地之激烈、發展格局之活躍、規模擴張之快速、對標管理之廣泛,都是空前的。而且,電源結構不斷優化,發電技術及裝備水平不斷提高,發電煤耗及線損率不斷下降,發電行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特別是新生的五大發電集團猶如“五虎下山”,從電力、煤炭資源到裝機規模、煤炭產能,從傳統能源到新能源,從基本建設造價到生產運營成本,從電力、煤炭市場到資本、人才市場,從新建項目到併購重組展開了激烈的競爭。

截止到2015年底,我國發電裝機容量達到15.3億千瓦,居世界第一。五大發電集團更是快速發展,裝機規模由2002年的3.53億千瓦增加到2015年的6.65億千瓦,為我國裝機規模連續實現5億千瓦、10億千瓦、15億千瓦3次大的歷史性跨越、迅速扭轉“缺電”局面、實現全社會電力供需的總平衡作出了重大貢獻。

2002年電改,形成了市場競爭的初步格局,解決了“電荒”的重大問題。至此,除了建設項目行政審批、上網電價政府定價、售電端不能自主選擇外,發電企業已摘除壟斷帽子,進入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確認的“商業類”競爭性行業。

第二輪電改是2015年3月的“九號”文件,主要內容是“三放開、一獨立、三強化”。即:有序放開輸配以外的競爭性環節電價,有序向社會資本放開配售電業務,有序放開公益性和調節性以外的發用電計劃;交易機構相對獨立;深化研究區域電網、輸配電體制。同時,強化政府監管、統籌規劃、安全可靠供應,構建“管住中間,放開兩頭”的體制架構,核心是建立有法可依、政企分開、主體規範、交易公平、價格合理、監管有效的市場體制。

目前,新電改取得積極進展,不僅交易機構基本搭建、輸配電價改革全覆蓋、市場化交易電量超預期、新的配售電主體不斷湧現、電力現貨市場開啟試點、交易規則與市場監管初步建立,而且還大大促進了市場化改革,促進了電力新業態的不斷湧現,廣大工商業用戶實實在在分享了改革紅利。2016年市場交易電量突破1萬億千瓦時,佔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為19%;2017年市場交易電量1.63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45%,佔比26%,其中:華北、南方、西北3個區域銷售電量市場化率均超過35%,蒙西、雲南、貴州3個省區更是高達68.5%、65.7%、54.0%。2018年將大幅度提高發用電計劃的放開;2020年市場化交易電量佔比將達到80%。2016~2017年,國家通過核定省級電網輸配電價、擴大電力直接交易、完善基本電價執行方式等降低電價,讓工商企業分享電改紅利2000億元以上,累計降低用能成本超過3200億元,促進了實體經濟的振興。

當然,新電改還正在進行中,也存在行政干預、捆綁交易、單純降價、市場壁壘、配電受阻、監管不力、進展不一、各行其是等問題,迫切需要在新電改的後半段校準方位、積極應對,完善市場體系,實現改革目標。

回顧兩輪電改,堅持市場化改革思路,基本遵循“開放—多元—競爭—市場—規則—監管—完善”的改革邏輯,讓電力行業從半封閉走向開放,從集中單一走向分散多元,促進了電力市場的形成以及行業的快速發展,讓消費者不僅有電用,而且還擁有選擇權、參與權,享受綜合能源服務,利好社會。如果說2002年電改側重於“發電側的放開”,解決了電力短缺“量”的問題,那麼2015年新電改則著力“配售電側的放開”,重在解決“質”的問題。

挑戰大於機遇,磨礪成就發電人

近年來,為應對電力市場普遍過剩,五大發電集團積極建立區域或跨區域市場營銷體系,突破單一發電業務的束縛,以戰略高度積極向“下”延伸,進入配售電領域、供冷供熱供氣領域,實現發(配)售 一體、熱力源網一體、冷熱電水氣多聯供,培育新的業務板塊與效益增長點。如華能集團2016年參股雲南、山西、重慶等電力交易中心,取得8個地區市場管委會席位;成立26家區域能源銷售公司;上報25個增量配電業務試點項目,入圍第一批試點名單11個。2017年大力拓展售電業務,完成售電量421億千瓦時,實現毛利近億元。

目前,國家已經確定3批292家為增量配電業務改革試點。儘管開展配電業務阻力不小,面臨統籌規劃、增量劃分、存量處置、電網接入、定價機制、項目核准、盈利能力、信息封鎖、競爭激烈等問題,但社會資本強力介入觸動了電網企業,配電業務在全國的工業園區出現了新的氣象。

售電業務的發展更是方興未艾。據統計,到2017年底,全國在電力交易中心公示的售電公司已達3298家,分佈在全國21個省市。山東、廣東、河北名列前三甲。廣東的一些發電公司積極爭取售電資質,參與省內競價交易試點,在實戰中摸索了寶貴經驗。一些發售一體、工商大用戶的售電公司、能源綜合服務商充分利用自身優勢,頻頻獲得市場電量。目前,全國售電公司正在改變只有少部分開展業務、存在“一低兩無”、單純“吃差價”的現象,著力提升專業服務能力。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一些發電企業抓住新電改和經濟結構轉型新機遇,積極穩妥地進入電力 “新業態”。如清潔熱源供熱、燃煤耦合生物質發電、綜合能源供應與服務、碳資產與綠證交易、天然氣管網與銷售等。同時,實現能源基礎設施互聯、能源形式互換、能源技術數據與信息技術數據的互用、能源分配方式的互濟、能源與消費商業模式的互利。

時勢造英雄,逆境出人才。16年來,發 電人既經歷了煤電矛盾、行業虧損的“殘酷”洗禮,又體驗了結構調整、轉型升級、超常發展、屢創世界第一的“喜悅”;既觸碰到了市場結盟、價格壟斷、受到處罰的法律“風險”,也領略了競獲電量、進軍配售電領域、開展綜合能源服務的無限“風光”。可見,兩輪電改促進了傳統發電企業的轉型和電力行業的升級,也給發電人帶來了挑戰與磨礪,在一定程度上鍛鍊、成就了發電人,更給社會帶來了豐厚的改革紅利。

新時代、新追求、新風貌

如果說,兩輪電改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了發電企業,使發電企業正在發生脫胎換骨的變化,那麼,進入新時代,處在一個新的更高歷史起點的發電企業又要有什麼新的追求、新的風貌呢?

未來一段時期,發電行業正處於一個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關鍵階段,如何形成新時代 “電力市場再平衡、電力行業新格局”成為一個重要課題。從近期看,發電行業不得不面對煤電矛盾、市場過剩的系統性風險,國家降低用能成本的政策導向,經營業績大幅下降的現實;從長遠看,隨著電力全面競價時代的到來,發售電側的市場競爭將愈演愈烈,發電行業未來將進一步盈虧分化,優勝劣汰,兼併重組。可以預見,發電人的工作將更富挑戰與激情。因此,發電企業要繼續砥礪奮進,謀求高質量發展,堅持綠色低碳、智能高效、多元供給;進一步提升價值,防範風險,實現可持續發展;加強科技創新,提升管理;以市場為導向,關注用戶體驗,增強市場競爭力;打造電力發配售產業鏈,適度發展非電產業,提高國際化經營水平,建設世界一流能源企業。

(作者:陳宗法 系中國華電集團公司副總法律顧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