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如何看待湖南北大肄業博士生回老家待業17年成為五保戶,應該如何把握自己的人生?

黃蜂二師兄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讀書讀傻了”的典型吧!因為不知道這中間到底發生多少故事,不便評說,但是就這樣的事情,還是想分享關於教育的幾個小觀點。

1.如今這個社會,學歷很重要,但是學歷並不代表一切。

2.高不成、低不就這種狀態很多人在剛工作的時候都會有,但是很多人能夠很快的調整自己的心態,從基層做起,先生存再謀發展。

3.這個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呈現多元化的趨勢,學歷重要,但是持續學習能力更重要。

4.所謂的情商培養,就是要讓孩子有眼界、有一定的格局,這樣才能在未來坑坑窪窪的人生中走的更安然和平穩。

5.人是群體動物,一定要多交朋友,多接觸不一樣的朋友,會幫助自己拓寬眼界和見識。

6.人生的際遇各不相同,這樣的例子不多,真的是識時務者為俊傑。


九鬥學生心理


北大博士生成低保戶,在家待業17年,常以愛因斯坦自居

高考對於很多從農村裡走出來,沒有背景的人來說,是改變命運的唯一機會。湖北常德的張某就是這樣想的,作為全村唯一的一個學習好,有出息的讀書人,他被全村人寄予厚望,哥哥姐姐們湊錢為供他上大學。他不負全家人的期望,考上了北京大學。之後,1992年又考上北大研究生,碩士,博士,繼續深造。

然而,在讀博的最後一年,他以身體有病為由,肄業回家。之後出去工作了幾年,但不知道為什麼從2001年開始,就辭職回家,不再工作了。從2001年到現在整整17年,在家待業啃老,由姐姐接濟著過活。由於沒有經濟來源,不得已申請了五保戶,全家家當不過一間小屋、一張木板床、一張桌子、一臺電風扇。

他的家庭經濟狀況本來就不怎麼樣。家人原本指望他讀完大學以後能夠早點出來工作,改善生活。而他卻想繼續深造,為了支持他,家裡還是拿出了多年的積蓄,繼續供他讀書。不成想,他工作沒幾年就不願意在工作了,現在全靠姐姐養著。多年來,姐姐為了負擔房租和所有開支,養活弟弟和正在上大學的兒子,不得不每天揹著20多公斤重的米、爬數十趟樓給客戶送米,而自己丈夫在工地上做一小時才掙7元錢的苦力活。不僅如此,張某還有一個年近90高齡的父親,雙耳失聰,仍然住在那間經歷了40多年風雨的土房,面臨隨時可能倒塌的危險,卻仍然在等待自己的兒子“有出息”的消息。

家人不願意看著弟弟這般頹廢,只能將此事曝光,希望能打開弟弟的心結,讓他找份工作,自己養活自己。誰知弟弟志比天高,在與記者的談話中,常常拿自己和愛因斯坦比較,認為愛因斯坦只是運氣比自己好。他說:我也是一匹千里馬,但是這輩子可能遇不到伯樂了,愛因斯坦就是運氣比我好。當記者問他想找什麼樣的工作時,他說:“考慮到家裡的難處,現在要求會降低些了,如果有民辦大學請我當數學老師,我是會考慮的,就是沒有人上門來求才。”說完,他重重的嘆了一口氣。記者又問:“你是如何適應這樣沒有工作的日子的呢?”他兩雙一攤,爽快的回答道:“不想事情就適應了啊!”

很多人對他的境遇表示很惋惜,一個92年的博士生,不說放在那個高級知識分子缺乏的年代,就是放在現在也能有很光明的前途,卻被他混成這個樣子。但是話說回來,這又何嘗不是自己耽誤了自己呢?能考上北大博士生,至少證明他的學習能力很強,這樣的人不管做什麼工作都很有前途的。可他卻愛惜羽毛,眼高手低,認為像自己這樣的人才,就應該矜持,等著別人來請,還要有自己想要的工作才去。卻不知,沒有付出就不能體現自己的能力,不能體現實力,就得不到想要的。

科技民生


一鍵代償觀點:任何人都存在有找不到工作的可能性,要想把握人生,關鍵是要認清自己。

事情簡介:

湖南常德的張某在1992年時考上北大研究生並繼續深造讀博士,然而,在讀博的最後一年常某因為生病從北大肄業,之後常某工作了一段時間,但是因為工作不順,隨後便回老家待業,沒想到這一待業就是17年,現在不得不靠低保維持生活。

剛剛去看了記者對常某的採訪視頻,確實讓人感覺這種命運放到一個博士生身上讓人難以理解,不過,在惋惜之餘,我們還是要分析一下這種現象背後的原因。

成長環境分析

首先來說,常某當時是他們村子裡唯一的大學生並且還讀了博士,這在九幾年的時候絕對是傳奇一般的存在。但是,可能正是因為這種傳奇的成長經歷讓常某對自己期望遠遠超過了自己的能力。

雖然可能現在的大學生或者研究生很多了,找工作也不是那麼注重面子了。但是,在當時那種環境下,常某早已經是被捧得很高的一個位置了,基本上不不會願意屈就一份工作的。

這就好比是你讓現在一個研究生,畢業了去工地上搬磚,你說他會願意麼?說現實一點,大部分大學生就是在家裡閒著估計都不會選擇去工地搬磚的。

而常某當時就是面對一個這樣的窘境,理想的工作找不到,一般的工作不願意做。所以,就選擇待在家裡。

習慣是很難改變的

從記者的採訪視頻來看,常某也並不存在什麼智力問題。因為當記者問他怎麼適應這種情況時,他回答道:“不想事就適應了”。

這也算是對自己一個很客觀的總結,凡事都害怕習慣,當我們對一件事習慣之後,真的就很難改變了,並且連常某都承認連自己都沒想到回落到如今這個田地。

所以,對於常某來說,這就是一個習慣養成的問題,因為習慣了等待,所以就等成了習慣。

認清自己才能把握人生

從常某的事情上來說,可能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就是杜絕“眼高手低”,說難聽一點,常某就是屬於眼高手低,所以才把自己的大好人生給荒廢了。

並且,這種事還真的是學歷越高就越容易發生,畢竟,學歷不能代表所有能力。但是,很多人都容易被這種假象迷惑。當然,要想打破這種幻覺也很簡單,那就是去買房吧。當你發現買不起的時候,自然也就認清現實和自己了。

生活對誰都是公平的,美好的幸福生活需要用我們勤勞的雙手去創造,只會空想,而不付出行動,最終也只能是慘淡過一生。


一鍵代償


看了這個新聞之後,其實我覺得我們不能一概而論,也不能以偏概全。事情的發展過程很簡單:

(1)湖南張某在1992年時考上北大研究生並繼續深造讀博士。

(2)在讀博的最後一年常某因為生病從北大肄業,之後常某工作了一段時間,但是因為工作不順,隨後便回老家待業。

(3)待業長達就是17年,一個北大博士生現在只能依靠低保維持生活。

我們為其感到悲哀,但是張某能夠變成現在這番模樣和他自己本身的想法與思維是分不開的。

張某為什麼能夠成為這樣,我覺得和他的“狂妄”是分不開的,自己把自己想的特別厲害,只會嘴上功夫不去行動,最後落得如此狼狽的模樣。

其實人啊,不管我們身在何處,也不管我們的學歷高低,都應該不卑不亢,不要因為自己的學校是名牌大學就高傲,也不要因為自己的大學是三流大學就自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但是人一定要能夠看清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更要學會自律,不要放縱自己。

我們更不能因為該名男子的經歷就去否定上大學的意義,上了大學和不上大學的真的不一樣,因為接觸到的事物業完全不同。所以如果自己有能力有夢想,那就上大學吧,千萬不要說什麼上大學沒有用。

這是大貓的一些看法,歡迎大家在文章下面留言評論!

大腦聊三農,我是王大貓。喜歡大貓的可以關注一下啦!


大貓聊三農


我是於平,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簽約心理諮詢師不管你有任何心理或情感困惑,可以關注及私信我們的頭條號,向作者提問諮詢!

北大肄業博士生的十年前與十年後

1、十年前,這位北大肄業博士第一次出現在媒體輿論的視線

在採訪中, “撫養”著他的姐姐面對媒體無可奈何的說:“我們真是沒辦法了,只希望新聞單位能關注一下他,幫他找份工作,讓他能養活自己!”面對鏡頭,他感嘆自己的懷才不遇,用否認來搪塞內心的不甘。

2、回看他的求學生涯

由於家境困難,哥哥姐姐們輟學打工湊錢供他求學,自幼品學兼優的他,實際上承載著全家出人頭地希望。然而,在步入成人的道路上,他卻越走越坎坷:

1983年,高考失利;在父親“農村沒什麼出路,你還是繼續讀書吧!”的鼓勵下,復讀一年後,考取了湖南醫科大學;


1989年大學畢業後,分配到天津一家醫院工作。做一名臨床醫生,同時身處複雜的人際關係中,對他而言不知道是否太過難以勝任。

1992年,閉門苦讀後他終於考上了北大醫學院研究生;1995年就讀博士研究生。1998年在即將畢業,即將再次獨立、再次成為醫生之際,他患上了抑鬱症,只好休學,然後肄業。


至此,他的拐點降臨了。肄業,給了他找不到心儀的工作的理由,也有了繼續依靠父母兄姐接濟,始終等待就業的成年期。

3、十年後,依然是“北大肄業博士”這個記錄著他曾經巔峰時的名號

這次,新聞標題中待業的年限已經從7年轉而成了17年。姐姐說:“感謝當地政府,基本的溫飽問題給他解決了。”他現在是五保戶了。


歲月無痕,這位苦苦期盼著,能有朝一日如愛因斯坦般被伯樂慧眼拾珠的,自稱為“迪夫”的人,終於由中年步入了老年。


回望半生,不知他會作何感想。心理學家埃裡克森在他的人格發展八大階段理論中,關於老年期是這樣詮釋的:如果之前的人生階段積極成分多於消極成分,就會在老年期產生完美感,回顧一生覺得這一輩子過得很有價值,生活得很有意義。相反,如果消極成分多於積極成分,就會產生失望感,感到自己的一生失去了許多機會,走錯了方向,想要重新開始又感到為時已晚,於是產生了一種絕望的感覺,精神萎靡不振,馬馬虎虎混日子。


五保戶是他新的身份,不再是曾經的北大肄業博士生,也不再是待業者,而是一個享受農村五保供養待遇的老年人。並且,終於,他認同了這個身份。

| 人生是自己的,只能靠自己去把握

沒有任何人會替代你走完你的一生,所以,也沒有人會替你選擇,或是為你的選擇負責。成長的代價,就是在一次次的選擇中變換身份,然後在一次次的身份轉換中清空再開始。


1、把握自己的人生,首先要自知

不僅僅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更要真正的接納自己當下的現狀。只有認同自己當前的身份,才能夠為自己的理想制定前進的計劃。即便是重點高校的博士畢業生,臨床的經驗也需要在實踐中磨練積累。愛因斯坦在遇到他的人生伯樂,入駐世界一流的大學和科學院工作之前,也是從瑞士的一家專利局試用工,到技術員,到大學兼職講師,再到副教授的。

所以,別隻顧著抱怨懷才不遇,立足當下,不斷吸納,才有機會暢遊未來。


2、把握自己的人生,其次是要自立

只有自立了,才能自強。一個人如果連獨立的活著都無法做到,何談幸福從天而降呢?

還記得嬰兒學步嗎?一次次的跌倒再爬起來,爬起來又摔倒,從蹣跚著搖搖晃晃,到自信的邁開小腿奔跑。每一次挑戰,都是一次機會,你是選擇努力後跨過去,還是直接放棄繞開,取決於你的自立能力。

自立與自主,是一種獨立面對人生挑戰,把握自己人生命運的精神力量和現實狀態。面對挑戰繞道迴避,卻將自己的人生完全寄託在機遇上,等到機遇真的到來時,你會有自信去承接嗎?


作者簡介
於平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簽約心理諮詢師
諮詢領域:情緒困擾、人際交往、職場壓力、個人成長、兒童青少年成長困惑等。善於通過聆聽、敘事等互動模式,協助來訪者探索自己的內心,發掘自身的資源與力量。
不管你有任何心理或情感困惑,可以關注及私信我們的頭條號,向作者提問諮詢!


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


用一個北大肄業生的案例想說明什麼?是想說讀書無用?還是想說考北大清華的無用?這都是太偏激的方向了。

我們都聽過一句話: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可以說,任何行業,任何領域一定是有最出眾的人才,也有最墮落的成員。就因為看到了不好的例子,所以就得出結論,讀書不好嗎?或者說通過好的例子,就說明讀書好嗎?這都是太片面了。

我想可能最後引出的如何把握人生才是我們重點考慮的。

人生如茶,剛開始喝的時候可能有點苦澀,如果你放棄了,那麼給你感覺永遠是苦澀的味道。若是你繼續喝,那麼茶慢慢會變得圓潤,給你的感覺就是醇厚了。這時候你會感覺到意思甘甜在其中。喝道最後,可能茶已經被沖淡了,那麼這時候你感受到的可能就是淡淡的憂傷了。


所以,如何把握人生,並沒有標準答案。

我想每個人一生會經歷很多事情,因此每個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都不同,因此對待事情對待人的看法都不同。因此我們不能用我們的標準去看待他人。對於我們來說,考上北大的人應該出人頭地,應該有所成就,那對他們不是枷鎖嗎?可能他們就想在平凡的崗位上幹平凡的事情而已,那為什麼要加上那個光環呢?


所以,或許對於本事件中的主人公來說,他就喜歡這樣的方式,那又有什麼錯呢?就如同當初獨孤求敗對手難求自裁一樣。我們就說他做得不對嗎?恐怕不是吧!


老王語錄:親愛的讀者你怎麼看呢?歡迎留言評論。別忘給老王點個贊哦~關注老王,老王分享世界給你!


老王偵查記


今天高考結束,最近關於高考的討論也成為熱點。到底高考能不能決定一個人的人生,我相信有很多種看法。不管你說哪種說法有理,你都可以找到證據來支持。

關於北大肄業這位博士,最後徹底地畏縮不前,不敢接觸社會,確實是一個悲劇。但是,任何一個大群體,裡面總會出現幾個特例。我們不能夠通過幾個特例來否定優秀大學的價值。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發現,越是事業比較好的人,越會重視孩子的教育,越希望孩子能上好的學校。為什麼會如此?因為這些人知道教育的價值。

通過理性的思考,我們會發現教育的意義重大。雖然說360行,行行出狀元,但是一個好的平臺,能夠給人提供的機會更大。這不但是能力上的認定,也是社會影響力的一種。這就是為什麼很多有了一定社會基礎的人,還是願意去進修,甚至是買文憑來裝點自己的原因。


把握人生,單靠文憑確實不夠,教育本來就不應該僅僅是文憑。儘管我們現在的教育確實和能力沒有形成必然的相關性,但是,你同樣可以看到,太多太多的人通過教育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可以說,人生都是自己選擇的。看自己,遠比看別人要重要得多。如果自己想通過教育改變命運,那麼讀一個好的學校絕對可以更容易達到自己的夢想。

有一個心理學上面的說法:人,習慣於給自己的行為合理化。如果讀不好書,我們傾向於相信不讀書也能過得很好。試想一下,如果一個人讀書很厲害,父母會認為讀書無用嗎?


不能否認,不少沒有讀過什麼書的人,確實也取得成功,甚至過得比很多成績好的同學更好。但是如果以此來作為評價唸書的價值,那麼就是偏見。因為這是倖存者偏差,你看到的好的,都是因為被選擇出來的。更多的生活得很痛苦的人,被選擇性忽視了。大部分人,都沒有那麼幸運。


對於自我的選擇,我們的教育確實涉及不多,更多的是被安排,被計劃。我們現在越發意識到個體的選擇很重要,但是教育的方式卻是讓人沒有太多選擇的餘地。不得不說,這是我們教育的一個弊端。但是這個弊端應該不是短期內能夠改變的,想從學校開始改變很難。唯有從個體開始,從家庭開始,才能慢慢培養出真正有自我的大寫的“人”。


很多人可能會抨擊這個博士是不是傻了,浪費國家資源?

不少人也會覺得是不是我們的教育體制的問題?

我個人的看法是:個人應該承擔重要責任,這是個體的選擇,沒有對錯。做好自己,比評價別人的生活好壞更合適一些。


翼翔老師的兒童教育



首先我們來看看這位“博士”的歷程:工作三年後考上北大研究生,接著在北大攻讀博士,最後博士沒有讀完就回家了,之後就是找工作,還在北京待了三年找工作,可是最終沒有找到“滿意的”工作,就回家一直待業了,這一“待”就是17年。


他的人生的前三分之一無疑是成功的,工作三年還能考上北大的研究生,達到這一點需要的勇氣和毅力,估計很多人都望而卻步了,起碼有書君我是已經頂禮膜拜了……至於博士為什麼沒有讀完,這其中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了,我們也不做過多的猜測。不過憑藉著北大研究生的身份,應該可以謀得一份工作,可是結局卻令人大跌眼鏡,這位同學沒有按照套路出牌,而是選擇了跟自己過不去,當然跟社會也更加過不去。


這也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核心問題,他把手裡北大研究生的一副好牌打成了待業的五保戶這樣的“渣渣”,人的一生中有運氣的成分,但是“牌技”更重要。無論是清華北大,還是普通本科院校,進入校園不是萬事大吉,其實才是人生選擇和努力的開始,才是自己心智走向成熟的關鍵時期。在學習專業技能的同時,學會認清自己和麵對社會同樣重要,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走向社會時,可以有更多的選擇,或者說選擇起來更有籌碼。但是在選擇之前,認清自己很重要。之所以有人眼高手低,總以為自己懷才不遇,大多數情況是沒有認清自己。找工作總是先想對方能給多少工資,而不是思考我能創造多大價值,這是典型的沒有認清自己,高不成低不就。像這位北大肄業的博士,理想中的工作是去大學教數學,但是北大畢業的就一定能當大學數學老師嗎?可是否想過自己的學識和能力是否適合當一名大學數學老師?即使沒有想過,現實肯定是讓他碰壁了,但這依然沒有讓他幡然醒悟,在面對殘酷的現實時,他選擇了逃避。所以,我們一定不能活在夢裡,要對自己有一個清醒的認識,這樣才能給自己人生一個合理的初始方向。


然後就是要有目標,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並且為之付出努力。其實很多人並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這也是煩惱的根源所在。沒錢時拼命賺錢,有錢了又開始空虛;身體健康時拼命揮霍資本,疾病纏身時又想拿一切來換回健康。可能很多人都無法避免這種命運的循環,開始時,可以先有一個小目標,努力去完成它,再有一個小目標,再去努力,人生在一個個小目標的完成中,就有了大目標的積累,終究會成就自己的人生目標。



面對這樣一個複雜的社會,還要有一定“抵抗挫折”

的能力,沒有那麼容易可以達成的目標,也沒有隨隨便便的成功,千里馬只有在奔跑中才能遇到伯樂,金子也只有在經受洗禮沖刷過後才能發光被人發現,挫折是暫時的,只有非常努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


最後,有書君想說的是,可能又會有人拿“讀書無用論”來發揮,但是我覺得這不是一個簡單的讀書導致的問題,學習不會有錯,要學對,學精,學的可用,這樣才能對自己的人生有一個基本的把握,不會被謬論誤導,不會走向“歧途”。


有書快看


這之前我看到過有關張某的報道,沒想到現在仍然在家待業。就此事,如果我們認真反思,除了張某自己本身的原因以外,是否我們這個社會為張某所做的也少了點什麼。既然張某的事已經引起媒體的關注,是不是除了宣傳報道外,應該為他的生活工作提供一些什麼,哪怕是一些建議規劃。可我從現有的報道中,還沒有看到有任何這樣的信息。有的只有質疑指責和遺憾。

很顯然,張某在就學過程中,一定是遇到過什麼挫折,致使肄業回家。回家後也經過一些努力,想找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可又因種種原因失敗了。這無疑對這個已經非常失意的他,又是一個意外的打擊。從此便一蹶不振,根據有關說法,可能患上了抑鬱症。

張某現在已經是窮困潦倒,靠姐姐接濟和政府的低保度日。這樣一個曾經為家庭帶來榮耀,乃至整個家鄉都引以為豪的高材生,為了他家庭可以說是已經傾其所有,國家也為其付出了一定的教育資源。可就這樣白白的浪費了。

看到張某的報道,我想起原先有過這樣一個類似的報道。一個從小非常優秀的學生,家長和老師都視為眼中的寶貝。這孩子也不負眾望,如願考上了一所國家名牌大學,又如願讀研,研究生畢業後,由於家庭條件困難,母親本想讓他就業,可他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就又選擇繼續讀博。博士畢業後,經過幾輪面試都因為不能適應而被淘汰或辭退。無奈回到了家中,母親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她明白孩子已經和社會脫節,除了讀書什麼也做不來。為了兒子,母親找到家鄉的縣教育局,請求為兒子安排一個高中歷史教師(他是歷史學博士),局領導很驚訝,但根據政策,一個博士回鄉很受歡迎。可後來的時間,讓大家大跌眼鏡,這個博士上了講臺,竟然講不出課。

母親的心在滴血,為了兒子,她向局裡和學校保證,你們給我半年時間,我一定讓我兒子堂堂正正的站在講臺上。接下來的日子,母親逼著兒子每天給自己講課,日復一日,之後母親又請來自己家裡的其它人,一起聽兒子的課,再後來發動村裡的人來聽,最後,兒子終於站到了講臺上,成了一名高中歷史教師。

我講這個故事,是想我們在報道張某的同時,如果有人像那位母親一樣,堅持不放棄,為他做一些切實可行的事情,幫助他解決當前的困境,也許他還會有用武之地,也不枉國家和家庭對他的培養。


無奈且向上


本人北大06級博士生,10年畢業。首先要說一句,各位還是看開一點吧。

首先,北大博士生不一定能畢業。像我所在的班,20多位同學,有兩個沒畢業的:一位帶到老婆孩子來北京,也沒好好做論文,結果中期被導師命令退學。另一位,宅在宿舍打了四年電遊,沒做論文,也是肄業了。像畢業的我們,如果說經過了煉獄,也不為過。

其次,北大博士發展的道路也是各種各樣(千姿百態)的。至於畢業的我們,各有各的不同。其一,與本科生不一樣,博士班的同學進來時起點就不一樣,在校時的努力不一樣,專業也不一樣,所以雖然帶有北大的標籤,但上浮下沉著皆有之,不一而足。再者,北大的光環不能用來吃飯。在社會上混,實際上靠得還是能力吧,有時情商和行動力比智商更重要。

人民大學九八屆本科畢業生伍繼紅流落江湖

最後,對於湖南這名北大肄業生,北大校友可以採取相應的措施對他實行幫助。就像人大校友對伍繼紅的幫助一樣。陸步軒如果沒遇到陳生,可能還是長安刀客吧。當然,對於陸步軒也不用過度追究,離開宏觀的社會背景,一切指責都是虛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