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8 長沙縣文物局館藏文物

長沙縣文物局館藏文物

長沙縣文物局館藏文物

長沙縣文物局館藏文物

長沙縣文物局館藏文物

長沙縣文物局館藏文物

彩陶罐殘件

1986年長沙縣南託鄉(今天心區暮雲鎮)大塘村出土。器殘,僅餘口耳,上腹。唇卷,直頸,圓腹,頸與肩部殘餘一鏨形耳。殘高10.2釐米。泥質灰黃陶,火候較高,通體白衣褐彩。罐頸繪一週窗格圖案,耳部繪一四出花瓣紋,腹部繪有高冠長尾鳥,喙銜枝葉,仰首朝陽,鳥與鳥之間各以一組樹冠圖案分隔。彩繪線條簡煉流暢,圖案新奇精美,富有寫實意味。反映出距今7000年前原始先民較豐富的想象力和藝術水平,在全省迄今發現的新石器時代中期人類遺物中絕無僅有。現館藏長沙市博物館

陶盤形鼎

1988年長沙縣福臨鎮腰塘村遺址出土,通高18.5釐米,口徑1.3釐米。夾砂黃褐陶質,大敞口,廣肩,折腹,圜底。底立三瓦形足,足扁高大,中略束腰。此鼎造型獨特,在腰塘遺址出土物中佔有一定比例,具有代表性。其風格特徵與江西及長江下游同期文化中諸因素相類似。腰塘遺址文化遺存的年代約當長沙中游龍山文化早期。該鼎對於研究長沙距今四、五千年古文化具有重要價值。藏長沙市博物館。

雙耳罐

1986年長沙縣南託鄉大塘村出土。通高11.2釐米,口徑12.8釐米。細泥紅陶質。外表磨光,敞口,斜肩,圓鼓腹。圓底。口沿下與肩部飾三週弦紋。弦紋內填飾斜線紋。此罐保存完整。造型獨特樸拙大方,距今約7000餘年,是長沙市迄今發現的最早人類活動遺物之一。具有較鮮明的文化特徵。其風格與廣東曲江馬壩、深圳等地同類器形有著密切的關係。是研究我國南方新石器時代中期人類文化的重要資料。現藏長沙市博物館。

細繩紋陶釜

1986年長沙縣南託鄉大塘村出土。通高19.2釐米底。敞口,斜腹,圜底。頸部飾櫛紋。通體飾細繩紋,間飾以弦紋。泥質紅陶,陶色不勻,腹底呈褐紅,口、頸呈灰黃,火候較高,此釜保存完整,造型原始古拙,具有鮮明的古代文化特徵,與廣東曲江馬壩地,深圳等地同時代器形,紋飾風格相類似,距今約7000年。為長沙市目前發現的最早人類活動遺物之一。是研究我國南方新石器時代中期人類文化的重要資料。現藏長沙市博物館。

曲腹陶碗

1986年長沙縣南託鄉大塘村出土。通高7.8米。口徑17.9釐米,底徑8.7釐米。泥質紅陶,火候較高。敞口,曲腹,圈足。腹部印飾彎月形,曲折形,水波形,綯索形的紋飾,並用篦點組成草寮或“介”字形圖案。這些印紋,很可能是用模印的。該碗造型別致,圖案清新活潑,工藝水平較高。時代與文化特點非常明顯,距今約7000年,具有較高的工藝和歷史研究價值。是研究我國南方新石器時代中期人類活動的重要資料。

陶碗

1986年長沙縣南託鄉大塘村出土。通高5.8釐米,口徑13.5釐米,敞口,圈足。足沿雕刻成鋸齒狀,泥質灰陶,素面。該碗保存完整,造型小巧精美。距今約7000年,是研究我國新石器時代中期人類文化最重要資料,藏長沙市博物館。

石鐮

1986年長沙縣南託鄉大塘村出土。端部破損,通長13.5釐米,寬4.8釐米,厚1釐米。鐮背略成弓形,刃部平整,稍加磨製。鐮部收肩,較背、刃部為窄,以便捆縛於其它器物之上。該鐮系用燧石打磨而成。距今約7000年,對研究我國南方新石器時代中期農業發展以及南託大塘先民的經濟狀況、生活水平提供了重要資料。現藏長沙市博物館。

陶釜形鼎

1988年長沙縣福臨鎮腰塘村出土。通高25釐米、口徑14.5釐米。夾砂灰陶質。敞口、鼓腹、圓底、腹飾粗淺繩紋。底立三足,足似鴨嘴形,上厚窄,下寬扁。腰塘遺址文化遺存的年代約當長江中游龍山文化早期,受長江下游諸文化影響較深,地方風格比較突出。此式陶鼎在腰塘遺址中為常見之物,具有代表性,對於研究龍山時期南方諸文化的相互影響,提供了重要資料。現藏長沙市博物館。

陶豆

1976年長沙縣鹿芝嶺月亮山遺址出土。細泥紅陶,卷唇,淺盤,喇叭形圈足。足上飾鏤孔,通體素面。月亮山遺址文化遺存年代約相當於長江中游龍山文化時期,距今4000餘年。此豆保存完整,是研究龍山時期長沙古文化面貌的重要資料。現藏長沙市博物館。

尖足越式鼎(春秋)

1976年長沙縣福臨鎮出土。通高12.8釐米、寬11.5釐米。薄胎,敞口,圜底。方耳直立於口沿,鼎足上粗下尖,足內側空槽,足尖實心,外撇成錐狀。底腹均有三範合鑄的痕跡,底部殘存煙炱。腹飾為櫛紋、渦紋,夔紋和曲折紋。此鼎造型別異,其鑄造風格與紋飾特徵與北方中原同期器類迥異,具有明顯的南方土著文化的風格,應屬於古越族青銅文化的遺物,是研究南方越文化的重要資料,現藏長沙市博物館。

獸面紋柱足鼎(春秋)

1978年長沙縣高橋鎮出土。通高18.4釐米、寬14.4釐米。侈口,斂頸,扁鼓腹,圜底。方耳直立於口沿。柱足,內側空槽,足上部飾獸面紋。腹部飾夔紋。器底,腹均有三範合鑄的痕跡,底部尚存煙炱。此鼎形制仿中原風格,受中原文化的影響。但鑄造工藝裝飾手法卻表現了明顯的南方風格,應屬古越族青銅文化的遺物。現藏長沙市博物館。

黃興挽劉道一詩手跡

黃興挽劉道一詩手跡,為劉道一胞兄劉揆一於解放後捐獻。手跡為七律一首,行楷字體墨書於白宣紙上,清黃綾裝裱,長136釐米,寬62釐米,附梁啟超、章仕釗等人題跋,現藏湖南省博物館。詩內容為:

英雄無命哭劉郎,慘淡中原俠骨香。

我未吞胡恢漢業,君先懸首看吳荒。

啾啾赤子天何意,獵獵黃旌日有光。

眼底人才思田土,萬方多難立蒼茫。

長沙縣農民第二次代表大會紀念章

紀念章系烈士朱剛遺物。1927年制。銅質,長3.1釐米、寬2.2釐米,兩面均有壓制圖案:一面中間為直徑1釐米的的國民黨黨徽,“長沙全縣農民第二次代表大會紀念章”16字從左至右分佈四周,四周分別有一五星;另一面上部是國民黨黨旗,下面是一架犁。紀念章上部邊緣正中扣有3釐米的小銅棍。1927年4月1日至7日,長沙縣農民第二次代表大會在長沙縣教聯召開。紀念章是反映長沙農運的珍貴文物。1980年11月“長沙市農民運動調查辦公室”從望城縣朱子華處徵集。長沙市博物館藏。

清代聖旨

清光緒二十六年三月十二日,光緒皇帝為加封黃昌年(1856~1950)頒發聖旨。黃昌年原名經學,字耔輿,號履初,晚年號蛻庵,善化縣幹杉樹烏龜山(今屬黃興鎮)人,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進士,歷官翰林院檢討,京畿、河南、陝西、山西諸道御史,天津府、河間府知府,民國時期任湖南船山學社社長。光緒皇帝聖旨表彰黃昌年的叔父黃起元“躬修士行,代啟儒風,抱璞自珍,克發珪璋之秀”,封為中憲大夫;封其叔母為恭人,均位列四品。

清代聖旨根據領旨人職位高低分為“五色”“三色”“一色”三種,由於黃昌年位居要職,所授聖旨均為“五色聖旨”。該聖旨全長170釐米,高37釐米,聖旨兩側織有銀龍,上綴祥雲圖案。聖旨右半部分為漢字,左半部分為滿文,楷體書寫,上蓋兩處“玉璽”。落款為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該聖旨由長沙縣江背鎮古井村黃昌年的第五代嗣孫黃龍於1996年4月3日捐贈給長沙縣國家綜合檔案館永久保存。目前,這是長沙縣境內所發現的唯一一份聖旨原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