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同樣是農民起義,為什麼朱元璋勝利了,李自成卻失敗了?

逆風145502370


中國歷史上農民起義很多,但成功的並不多,且白手起家的草根皇帝更少。比較出名且建立數百年帝業的僅僅劉邦和朱元璋。一個人能不能在亂世中崛起,與領導人的運氣、志向、眼界、政治水平、組織協調能力,甚至軍事能力都有很大關係。李自成與朱元璋相比,各方面都差很多,所以在看似要成功的時候,卻最終失敗了。

一是朱元璋志向遠大、意志堅定。朱元璋早期從一名遊方僧人入伍,當時的目的僅僅是為了吃飽飯。靠著自已的能力,一步步爬到了中層軍官的位置。他的能力得到了農民軍首領郭子興的肯定,並把自已的義女嫁給他,奠定了朱元璋在農民軍中的威望和地位。

隨著朱元璋勢力的壯大,他逐漸發展出義軍分支,建立起自已的班子。郭子興死後,朱元璋成了農民軍新的首領,他聽從謀士的意見,佔據南京,發展成為當時中原農民軍一支重要的力量。此時,朱元璋認清了自已的使命,堅定了推翻元朝,消滅各地割據勢力建立明朝的決心。

李自成最大的志向是割據甘陝,做一名自由的世襲王爺。從他起兵時,他就反覆無常,多次投降又叛變明朝。就在他率軍攻破北京前,還希望明政府能封他為王,只是談判破裂後才命令攻城。

二是朱元璋採取正確的政治軍事路線。當朱元璋具備了鼎定天下的實力後,他聽從了朱升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正確意見,繼續積攢實力。同時,他積極吸收地主階級中優秀分子,保護地主階層和各級士紳利益,迅速從農民起義軍首領轉變為南方地主階級新興代理人。在軍事方面,朱元璋建立起以南京為中心的根據地,並依託南京壯大實力,擴充地盤。

李自成從起兵起,就沒有一個符合實際和具備可操作性的政治綱領。當起義軍開始壯大後,李自成沒有把軍事上的勝利轉化為政治優勢,安定民心,鞏固後方,而是放縱起義軍四處燒殺搶掠,所到之處,當地土豪地主和士紳聞之色變,落荒而逃,農民軍政權無法建立起有效的統治。軍事上,李自成的起義軍奉行無後方的遊擊主義,打到哪算到哪,一旦失利,就失去根基,只能四處逃竄,這也是起義軍曾多次幾乎被消滅的主要原因。

三是朱元璋善於用人,個人能力突出。朱元璋最大的一個優點是善於識人用人,在他的隊伍裡,文有李善長、劉伯溫、朱升這樣的大才,武有湯和、徐達、常遇春等多個軍事能力突出的將才,這與朱元璋善於識人和用人不無關係。洪都保衛戰時,朱元璋大膽使用被認為是公子哥的朱文正,堅守洪都城3個月之久,為朱元璋最終打敗陳友諒發揮了巨大作用。

其次是朱元璋的軍事指揮水平,毛主席曾高度評價說,朱元璋和李世民一樣,是千百年來帝王中軍事能力最強的兩個人。朱元璋與陳友諒決戰前,他的左邊是陳友諒60萬大軍,右邊是張士誠勢力,北邊小明王韓林兒向他求救。面對如此嚴竣形勢,朱元璋認為張士誠心無大志,不會偷襲南京,朱文正有能力暫時擋住陳友諒,所以毅然出兵北上救回名義上的天下義軍共主小明王,然後回頭截斷鄱陽湖出入口,堵死陳友諒退路,並與陳軍在鄱陽湖決戰,最終取得全勝。

李自成從起義以來,除了劉宗敏這樣的大將外和半吊子的牛金星外,農民軍內部幾乎沒有能力較強的謀士,所以起義軍既無法提出高明的政治綱領,也沒能對佔領區進行有效統治。

四是朱元璋的運氣也比李自成更好。

雖然說君權神授是皇帝的障眼法,但開國皇帝的運氣比一般人好卻是不爭的事實。朱元璋從加入起義軍時,歷經各種兇險。在鄱陽湖大戰時,幾乎被陳友諒軍隊殺死,還好有常遇春等人救駕,才倖免於難。陳友涼運氣就沒這麼好了,他在重重大軍保護之下,竟然中了流矢死了,最終群龍無首,大敗而亡。

李自成也是如此,清軍入關後與農民軍作戰,雖然農民軍不敵,但主力還在。只是李自成後來在湖北九宮山帶著少量親兵查看地形時,居然被當地的地主武裝偷襲打死了。


華哥雜談


一個是成功的君主,一個是失敗的英雄。這就是區別。

對於朱元璋與李自成的比較,我們更應從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去比較與分析。

一、誰也不想當流寇

朱元璋時代,反抗元朝統治者的主力軍是劉福通,徐壽輝等起義軍。元朝主要對付的也是這兩支起義軍,壓力主要落在他們身上。而朱元璋就躲在他們的身後生存發展。因此,朱元璋有機會建立根據地及鞏固政權。

相反,李自成本身就是反抗明朝的主力軍,朝庭打擊的主要對象就是他。更況明朝的崇禎帝沒有元順帝那麼昏庸,也沒有出現象元朝兩大軍閥集團混戰,自相殘殺的局面,因此李自成的生存條件比朱元璋要嚴酷得多,他只能流動作戰,無法停下來建立穩固的根據地。



二、打江山不坐江山

李自成為人仗義豪爽,愛抱打不平,對豪強勢力疾惡如仇,屬於武林英雄一類的人。他所到之處,地主豪強人頭落地,平民百姓喜笑開顏。他提出的均田免糧口號得到了廣大人民的擁護,一時間應者如雲。


不過話說回來,李自成只能當一個武林盟主,等崇禎皇帝上吊,大明傾覆時,他的任務就完成了。

你不能用封建君主的標準要求他。

多年來,我一直思考這個問題。李自成屬於起義領袖,而不屬於開國皇帝。兩者的區別是什麼?起義領袖主要任務是造反,是掀翻壓在他頭上的統治者,清算地主惡霸的罪行,替被壓迫的老百姓報仇。而開國皇帝主要是建國,改朝換代,重新建立新的政權,以新的國家機器替代舊的國家機器,讓吃瓜群眾重新被統治。

朱元璋就屬於後者。這主要是他所處的環境與所遇的人所決定的。他所處的環境相對平穩,有條件允許他建政。而他所遇的一班文人又對他施加了影響,使他擺脫了草蟒氣息,向封建君主過渡。


中國有句話古話,打江山不座江山。

秦末,陳勝,項羽都是首義者,他們消滅了秦軍主力,坐天下的卻是在關中建政的漢劉邦。隨末,瓦崗寨,竇建德等都是反抗隨朝的主力軍,坐天下的卻是關中的李淵、李世民父子。相應地,元末反抗元朝的首義者劉福通沒坐了江山,而江南的朱元璋得了天下。自然,李自成沒有坐了江山,滿清勢力卻入關了。歷史就這樣詭異,你瞭解否?

三、李自成的教訓是什麼?

朱元璋是個成功的開國君主,他有一個特點,就是疑心太重,殺心太重。建國以後,他嚴格約束部下,大肆殺害功臣,為歷史所病詬。


相反地,李自成對於部下則相對寬容得多。也許是他認為這些人跟隨他多年,吃了不少苦,勝利了,也該讓他們享享福了。因此進京後,他就放鬆了對他們的約束,結果他的部隊軍紀很快敗壞,腐敗茲生,失去了戰鬥力。每每想到這個問題,都是心中隱痛!這就是教訓啊!


由此想到了老百姓曾說的一句話:嚴是愛,松是害,不管不教要變壞。

三百年後,在李自成故鄉鬧革命的毛澤東,就把李自成的教訓作為延安整風的一項重要內容來抓。教育廣大幹部黨員誡驕誡躁,嚴以律已,防止重複勝利時李自成的錯誤。

結果,毛澤東總結李自成打江山的經驗與朱元璋建國的經驗,經受了考驗,結果成功建國。


陽城導航


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

歷來都說,李自成失敗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進入北京城以後腐化了;第二個原因是李自成是流寇作戰,沒有建立鞏固的根據地,所以失敗了。其實還有第三個原因。


第三個原因就是李自成在進入了北京城以後,沒有迅速的蛻變成封建政權,依舊在維護農民的利益,而廣大的農民又因為沒有根據地,沒有被很好的組織起來(比如分田分地),所以當滿清乘虛而入的時候,大量的被李自成追拷了糧餉的地主就放棄了民族大義,充當滿清的走狗,參加了鎮壓李自成的行列,吳三桂是總代表。

進入北京以後,李自成的政策應該是維護農民利益,聯合廣大中小地主,打擊大地主。大地主應該僅限於主要是皇親國戚,將朱明王朝的皇族變成過街老鼠。



再看朱元璋,朱元璋從佔領南京那天起,就自覺的蛻變成了封建政權,他對內打擊的對立面主要是貪官汙吏,這樣既維護了農民的利益,也保護了朱明王朝的利益,同時又縮小了打擊面,這是朱元璋成功,而李自成失敗的原因。


洞察舊機


李自成與朱元璋,都是王朝農年農民起義的著名人物,結局卻是一個成功一個失敗,這是為什麼呢?

一:穩定與發展

細看朱元璋整個的發展思路,可以用一個“穩”字來形容,早期跟隨郭子興時,見起義軍內部派系複雜,於是回老家招兵買馬,有了一隻屬於自己的嫡系部隊,並且一開始就很明確的制定了攻取南京作為基地的目標。

在獲得南京後,周邊形勢依舊不樂觀,朱元璋沒有第一時間就以伐元為目標,而是趁紅巾軍北伐吸引住元軍注意力的時候,向東南擴張,先後消滅陳友諒,張士誠這兩個主要的威脅,再南下迫降方國珍,平定福建,奪取兩廣,幾乎肅清了南京周邊的所有威脅,將廣袤富庶的南方作為自己的戰爭策源地。

取得這些條件後,朱元璋方著手準備北伐元朝的計劃,但在制定戰略時,朱元璋沒有聽從將領的建議直取大都,而是選擇了“先取山東,撤其屏蔽,旋師河南,斷其羽翼;拔潼關而守之,據其戶檻”,先將大都孤立起來,最後再進攻大都。並趁攻破大都的氣勢,西進下太原和關隴。



而反觀李自成,自攻佔荊襄到攻破北京城,居然只用了短短一年的時間,這樣的後果便是來不及建設根據地,導致李自成的後方極其的不穩定,如在李自成進攻北京時,湖廣尚需留下十萬人馬防備左良玉,而在進攻山西時,又吸收了十幾萬的降軍無法消化,成為了後方動亂的隱患。因此山海關之戰中,李自成是以劣勢的兵力對抗清吳的大軍,而李自成戰敗後,原來的降軍果然又倒向了清軍。

順軍更大的一個問題體現在軍隊內部錯綜複雜的派系,李自成的軍隊既有最早跟隨他打天下的舊部(劉宗敏,袁宗第等),也有像“曹操”羅汝才之類的早期農民軍領袖,還有明朝投奔而來的士人(李巖,牛金星),在收降大量明軍後,這些投降的明軍將領也是一個潛在的隱患

這些派系之間難以調和的矛盾,最終導致了李自成誅殺羅汝才和李巖的事件,大順軍內部離心離德,人人自危,白白為內耗所削弱。

而發展過快,還帶來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人才的缺乏,李自成軍隊中始終缺少足夠獨當一面,鎮守一方的大將,而行政管理人才的缺乏導致順軍每攻佔一個地方,只能委任原來明朝的官員繼續治理該地。這使得佔領地的忠誠度很成問題。

二:與其他農民軍的關係處理

與李自成同時期強大起來的還有張獻忠領導的農民軍,在處理張獻忠的問題上,李自成有兩個選擇,要麼兼併要麼聯合。

朱元璋在處理類似問題的時候,非常果斷的採取了兼併的方略,先將陳友諒和張士誠的勢力殲滅再北伐圖元。

而李自成則不然,面對實力弱於自己的大西軍,他既不選擇消滅,也不選擇交好張獻忠。反而幾乎是用一種“無視”的姿態坐看張獻忠壯大起來。在沒有處理好幾支農民軍的關係之前,便急忙忙的北上滅明,使得原本很好的退守自保之地四川落入了張獻忠之手,而在對抗清軍時,兩支農民軍未能聯合起來,又給了清軍各個擊破的機會。



三:兩種發展模式的比較—關中的衰弱與東南 的崛起

對比朱元璋跟李自成的發展路線,可以非常清晰的看清二人成敗的關鍵因素。

李自成走的其實是自秦朝開始,一直到唐朝都十分可觀的關中模式,即以關中為戰爭策源地,憑渭河平原發展生產,退可據四關自保,進可憑地勢居高臨下的進攻關東各地,

秦、西漢、(北周)隋、唐等政權都是採用這一模式奪得的天下。然而可惜的是,這種模式從宋開始就逐漸衰弱起來,明末,由於連年戰爭,殘破的關中早已不復秦漢時期的繁盛,自南宋開始,經濟重心南移,賦稅多仰仗東南。因此打下關中的李自成依舊面臨著缺糧的問題,所以他急於掃清山西的明軍重兵集團,給關中一個發展的機會,不料竟一路打到了北京城下,於是騎虎難下的李自成只能寄希望於北京城內的國庫有足夠的糧食來緩解危機了。

而朱元璋的東南模式,正是借了這一形勢的東風,作為中國歷史唯一一個由南向北統一全國的政權,朱元璋證明了經濟重心變化以後,南方政權戰勝北方政權的可能性。

四:清軍的變數

在朱元璋和李自成參與的天下角逐中,都有少數民族勢力的參與,不同的是,朱元璋面對是處於王朝末年,朝廷被地方實力派架空,統治瀕臨崩潰的蒙古人政權,而李自成面對的卻是處於國力鼎盛時期的滿洲人政權。

李自成攻入北京時的清朝, 順治帝在位,多爾袞以攝政王的名義掌握大權,政局相對穩定,此外還有多鐸、阿濟格等能征善戰的名將尚在。故而從山海關到潼關,再到湖北,江西,順軍與清軍的交戰幾乎是一敗再敗。

綜上,李自成與朱元璋兩人,一敗一勝,究其原因,在於對發展節奏、發展戰略,與周邊勢力關係的選擇問題上,而清軍這一變數也是造成李自成失敗的重要成分。


孤鷹之戀


時事造就英雄,這句話放在哪個朝代都是至理名言。有的時候成功不取決於個人,而是“三利”——天時利,地利利,人和利。

元末中央已經喪失對地方江南的控制權,這就為朱元璋他們招兵買馬進行訓練提供很大便利,因為中央沒有能力對農民根據地進行圍剿,所以朱元璋有充足的時間建立根據地。

明朝時期中央對地方還有控制權,可以組織兵力進行圍剿,李自成沒時間建立根據地,而且他也根本沒有緩兵積糧的意識,憑藉匹夫之勇迅速打到北京,一群散兵遊勇沒有經過訓練就迅速崛起,成為動搖國本的力量,步子邁太大難免扯到蛋,李自成在不利的條件下,崛起又太過倉促,這是他失敗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官方史書對李自成的評價認為他是一介流寇,或者草莽出身帶有濃厚階級意識的農民,他進入北京城迅速墮落腐化,導致了大順政權的覆亡,這種說法太過片面。

所以覆亡的政權都可以用“腐化墮落”四個字來解釋,“腐化墮落”招誰惹誰了?

人性驅利,沒有一個人打下天下的目的不是為了享受,沒有一個人打天下的目的是為了惠及百姓而非利益自己。朱元璋也是農民,他跟李自成階級出身和階級意識沒什麼不同,他們最大的不同不在於骨子裡的封建小農意識,而在於“胸襟”和“戰略眼光”。

首先,從兩人想要的東西不同,格局不同。

朱元璋別看出身貧苦,又沒什麼文化,這個人是個極其有城府,而且極其有格局的人,李自成的人生理想跟項羽差不多,當然他的出身不能跟項羽比,“陝,吾之故鄉也。富貴必歸故鄉,即十燕未足易”,也就是說成功了早點回家顯擺,他並不在乎是否能坐穩江山。

李自成根本沒想到明朝大批軍隊投降得這麼快,他本來是想打到山西,當個集團CEO,能娶個白富美就算了,沒想到滿清入侵北京守備空虛,給李自成一個機會,逼死崇禎帝,坐上龍椅的機會。

以李自成本身的格局而言,他不僅沒有這個打算,而且沒有做開國皇帝的胸襟和戰略眼光。

朱元璋一開始就以“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為口號,廣泛招賢納士,先用人,組建團隊,再發揮團隊每個小領導的才能,他能放手讓團隊不斷成長,這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朱元璋善於識人,提拔大量知識分子,讓知識分子對他感激不盡,紛紛來歸附,他的身邊有武將徐達、常遇春,又有文臣劉伯溫,這些人物都可以獨當一面,而最厲害的是,朱元璋能令他們忠心不二,對他死心塌地。

朱元璋啟用的都是濠州舊部,這些人有殺豬的、有種地的、有當小吏的,但朱元璋能找到他們值得一用的地方,讓他們在戰爭中逐漸成長,成為真正獨當一面的人才。

第二,兩人面臨的階層屬性不同。

朱元璋時代是“驅逐韃虜”,他面臨的階層是漢人和蒙元人之間的矛盾,而他巧妙地利用了這個矛盾。

李自成時代是農民階級和士大夫、封建地主之間的矛盾,他成功地激化了這個矛盾,導致大量投奔他的鄉紳紛紛倒戈,漢人鄉紳勾結滿清貴族,將大順政權顛覆了。

李自成不是一個忘本的人,他即位後也沒忘記自己的窮苦兄弟,然而在階級轉型時李自成卻弱爆了,他一方面招徠官紳,一方面又追贓打擊這個階層。

朱元璋是坐穩天下後才逐一清算的,在天下未定之前他一直是“禮賢下士”的,是夾著尾巴做人的。

大批官紳之所以冒著變節的罵名歸順他們之前痛罵“流寇”的李自成,是希望能保住榮華富貴,可李自成太急於“清算”,讓他們家產難以保住,並且他錄用的前明官員只是少數,這就造成這個階層的反叛。

李自成在這場革命中未能及時調整政策,大順政權沒完成封建化的質變,是其失敗的主要原因。

第三,得天下太速。

天下是一盤大棋,慎重緩慢才是贏家通吃的道理,朱元璋光種田就用了六年,而李自成十八個人起家,進入河南不過幾千人,打進北京城建立大順才用了不到一年,從幾千人發展到幾十萬人,大都是明軍叛將,這些人變節容易,將來可能再叛。

李自成沒來得及發展自己的根據地,所謂“步步為營”,李自成一盤大棋全壓在龍椅上,一旦利益跟不上或形勢有變,他的這批烏合之眾立即做鳥獸散,所以李自成的失敗也在預料之中。

如果說不得民心,李自成在龍椅上才坐了幾天,就能如此“不得民心”?滿清為“剃頭令”屠殺多少漢人,也沒有落個“不得民心”的評價,所以封建史籍對李自成的汙衊也僅僅是出於私心罷了。

李自成敗於沒有天時,失去官僚階層的支持,自身缺乏胸襟和戰略眼光,相比之下,朱元璋的天時地利要好很多,而且他又努力營造了“人和”,朱元璋是個非常優秀的人,個人能力極強,所以能成為一代帝王。


靜說歷史


看看朱元璋的手下都是什麼將領和謀士?徐達,藍玉,傅友德,常遇春,李文忠,廖永忠,劉基,這些人即使放到三國時代,也是可以與關羽張遼平級的人物,劉基的智謀水平達到了張良的水平,還要高於諸葛亮。

再看看李自成手下有什麼出色的人物?一個酸秀才牛金星,實際能力還比不上《水滸》裡面的吳用。大將劉宗敏就是一個土匪頭子。有一個李巖好一點,但他這個人到底在歷史上是不是存在,還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除此之外,李自成還有什麼可以拿的出手的傑出人才?

就說李自成手下的第一大將劉宗敏,名義上是他的手下,但也僅僅是名義上而已。劉宗敏這個人自恃掌握重兵,根本不把大哥李自成放在眼裡,李自成也拿他沒有辦法。李自成的兵馬打進了京城,逼得崇禎帝吊死在皇宮後面的煤山,本來李自成打出了一手好牌,但最後還是砸在手裡。吳三桂那樣的英雄人物,手握54000多鐵血雄兵,關鍵是他控制了山海關和四個衛城,大順政權理應拉攏,但是劉宗敏這個人兇橫慣了,管你是吳三桂還是吳四會,居然把吳三桂的小老婆陳圓圓強了,大白天的就推倒。


(吳三桂)

本來,李自成可以出面阻止一下,說不定還能挽回局面,但是劉宗敏根本不鳥這個大哥,還惡狠狠的說,去去去,你做你的皇帝,別管老子享樂子。李自成也只好默不作聲,P都不敢放一個。

你看,李自成連手下的將領都不敢管,換成是你,你覺得跟著這個皇帝有前途嗎?朱元璋手下有那麼多的優秀人才,比李自成的人才至少強8個檔次,這些優秀的人才敢在朱元璋面前放肆嗎?


懷疑探索者


儘管朱元璋和李自成都是農民起義領袖,但兩個人和兩次農民起義都有著看似相同卻又本質不同區別。

從兩個人的經歷來看,朱元璋和李自成看似乎都是底層出身,但實質上背景確有很大差異。

李自成造反,既有主觀因素,也有客觀原因,李自成當初是一個驛站的驛卒,好景不長,崇禎改革驛站制度,李自成被裁撤,回到家裡又因為借了大戶家的高利貸,被毒打威逼,坐了縣衙的大牢,李自成出來之後就把那個大戶給殺了,不就又因為老婆給他戴綠帽子,他把老婆也給殺了。

李自成和堂弟李過逃離家鄉去當兵,這人挺有本事,很快就當了把總,但是為了軍餉的的爭執,他又把提拔他的頂頭上司給殺了。

之後的李自成便投靠了高迎祥,並一步一步成了闖王。

李自成的經歷更像是“草寇”。參加起義應該是沒有目標,因此儘管有能力有本事,但是沒有文化,沒有大的志向。

反觀朱元璋,儘管青少年時代朱元璋也生在苦難當中,但是,他心裡清楚苦難的根源,他對元朝的統治深惡痛絕,投奔義軍是他反抗的開始,他是一個有志向的人,儘管文化水平也不高,但是有志向,有格局。

李自成起義的前期到中期,基本上是疲於奔命,多次走投無路,這樣的情況下,李自成大部分時間考慮的是生存,積累下來的是心理陰影。後期,李自成趁著天災和明朝與關外的後金打的難解難分的機會,一句至今流傳的“盼闖王,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口號,迅速的聚集了數十萬萬饑民。這叫做“一哄而上”,而一哄而上的結果一定是“一鬨而散”。

準備不足,是李自成的最大硬傷,不僅僅是思想準備不足,人才準備,治理政策準備,包括軍事戰略準備都不足。

持續一觸即潰的明軍,使李自成幾乎忘了是麼是抵抗,他是一路追到北京的。

政治上和人才上的準備不足,使得進京的大順軍很快變成了土匪。而這種對“士大夫階層”的嚴酷敲詐,使得李自成徹底失去了儲備人才的機會,其實,自李自成進京開始,大順軍已經變成了流寇,只不過是打了勝仗的流寇。

毫無目的,毫無章法,毫無節制就是李自成集團的寫照,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麼被多爾袞和吳三桂一擊而敗之後,便像瀉肚子一樣稀里嘩啦,憋都憋不住。

反觀朱元璋,從弱到強,步步為營。審時度勢,各個擊破。並且在和元朝正式對決之前,堅決的殲滅所有的潛在的“爭奪者”。

在“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得指導思想下,朱元璋逐步聚集了“新生代”士大夫群體,而和這些士大夫之間建立牢固的“利益聯盟”。

朱元璋的目標一直是明確的,也是百折不撓,但是這種百折不撓是積極的主動的。

都是農民起義,一個是烏合之眾,一個是政治軍事團體,優劣立判。

可以預見,即使清軍沒有入關,李自成和張獻忠之間的“兩股土匪”之爭,還不一定是哪位他們兩個之外的幸運兒“漁翁得利”呢!


步武堂


雖然朱元璋和李自成都都是農民起義的領袖,然而二者的個人能力和當時的大的國內環境並不相同,所以導致了其領導起義的結果不同。而這兩個因素中,最大的差別應該在於個人能力,包括戰略眼光,識人用人之術和政治眼光。下面我們逐一分析一下。

個人能力

雖然說時勢造英雄,但是前提是人得有做英雄的氣質和準備。這也就說明了為什麼亂世中有些人失敗了,而且失敗得很窩囊,因為其根本抓不住機會,不具有做英雄的品質。例如李自成;而有些人則精準地抓住了時勢造就的機會,利用自己的能力,做出一番大事業,例如朱元璋。此二人在個人能力上,存在著極大的差距,且聽筆者一一道來。

首先是戰略眼光上。

朱元璋很早就明確了自己的目標-推翻元朝,創建一個新的王朝,自己做皇帝。為此,他取得了淮西之地作為自己的根據地,此地不與元朝勢力範圍直接接壤,所以他有充足的時間養精蓄銳。於是乎,他提出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戰略方針,韜光養晦,積蓄力量,不過分在意虛無的名號。在軍隊方面,他嚴肅軍紀,勤於練兵,使得其軍隊不再是烏合之眾的難民集合,而成為了能夠征戰沙場的精兵強將;經濟方面,他並不是一味地沒收地主財產,而是選擇與大地主大商人合作,恢復自己統治區域的正常經濟生產。在兵精糧足後,他先後滅掉了張士誠和陳友諒,掃清了南方的其餘勢力,在北伐時,他制定出了合乎實際的作戰計劃,每一步都是經過深思熟慮,有其目的性,因此北伐大獲成功。

反觀李自成,他沒有自己的目標,他唯一的目的似乎就是破壞。他的軍隊都是農民組成的,沒有經過專業的軍事訓練,如此軍隊根本不是一個逐鹿中原的英雄應該有的,其軍隊與明朝相比唯一的優勢就是人多,因為天災不斷,導致難民人數增多,而李自成便有了源源不斷的兵源。再者,他流動作戰,沒有自己真正的根據地,直到最後,明朝完全沒力氣折騰時,他才勉強在陝西站穩腳跟。而李自成對地主,則採取打土豪,分糧食(不是分田地),只破壞,不生產的態度,如此一來,其根本沒有建立政權的階級基礎和經濟基礎,所以註定失敗。最後,他在兵臨北京城下時,居然請崇禎下旨封他為王,如果答應他就撤回陝西。到此時,他連自己是割據稱王還是君臨天下都沒有決定,可見其目光之短淺。

其次是用人之術

這一點不用過多說明,只需要列舉一下朱元璋手下的諸位人才,再對比李自成手下,便高下立現。

朱元璋:文有李善長,劉伯溫,胡惟庸,朱升,王廣洋,宋濂等,其中有善於排兵佈陣者,有善於運籌帷幄者,有善於施政治民者,有善於撰寫檄文者,皆是能堪大用之才。武將則有徐達,常遇春,藍玉,李文忠,胡大海,耿炳文,馮勝,付友德等,皆是不世出的名將。朱元璋能將這些能人聚在自己帳下聽用,並且發揮出每個人的最大長處,足見其識人用人之術非常高明

李自成:謀士有才能這僅李巖一人,可惜其早死,其餘無人;武將僅劉宗敏能拿得出手,其他人在歷史上幾乎難以被人記起。

如此一比,可知李自成手下人才稀缺,如此一來,拿什麼去取得成功?

天下大勢不同

朱元璋之時,敵人全部都在內部,即,朱元璋所要做的就是掃清其他割據勢力,然後滅掉元朝,他就成功了。由於朱元璋自己準備充分,割據勢力在前期已經消滅的差不多了,剩下的那些小諸侯實力根本不足以對他產生威脅,所以在他滅掉元朝後,他基本成功了。而李自成不同,當時張獻忠的實力與他不相上下,他即使滅了明朝,在國內他還面臨其他農民起義勢力,不僅如此,關外還有來勢洶洶的滿洲八旗,對於這些人,他根本不瞭解其底細,所以,李自成面臨的環境與朱元璋並不相同,而且他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處境,所以,結果並不意外,他失敗了。

綜上,便是李自成失敗而朱元璋成功的原因。概括而言,就是李自成自身能力本身就不足,加上他根本沒有認清形勢,導致其必然失敗;而朱元璋則是在充足準備的情況下,把握時勢,一舉成功。

有個笑話,筆者認為總結李自成的失敗很貼切:當大風來時,豬也能飛起來;然而風過後,摔死的還是豬。

【歡迎大家交流討論!】


庭州行者


朱元璋和李自成都是出身農民,地位都一樣,大家也帶兵起義反抗壓迫,但是結果卻不同。朱元璋開創了明朝帝國,而李自成當過皇帝的癮卻不長久最後身死了,兩者不同的命運有著多種因素的。

第一點,兩者能力水平差距大,雖然大家都是農民不識幾個字,但是朱元璋肯學習,有著高明的戰略政策。李自成是打到哪裡算哪裡,負責打仗不負責生產,兩者高下立見。朱元璋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是非常高明的政策,實際上也確實做到了。說白了就是朱元璋的根據地建設做的很好,他佔領南京後,十萬軍隊當下兵器進行屯田,糧食那是年年豐收啊!有了糧食才能打仗啊,沒有根據地的發展,哪來的錢糧士兵打仗啊,只有根據地的建設搞好了才能走實力奪取天下啊,家中有糧心裡不慌嘛!反觀李自成的戰略則不行,剛開始說的“均田免糧”口號叫的很響,只是沒有做到。李自成的士兵越來越多,為了解決糧食的問題,那是打到一路搶劫一路,向土豪地主搶奪糧食,甚至到了後期還搶農民的糧食。這樣不生產只搶奪的方法,短期有效,長期必定完蛋。朱元璋的根據地建設讓他有了源源不斷的資本,為打天下奠定了基礎。而李自成的搶掠政策只會搞的民心盡失,最後失敗了也就不奇怪了。

第二點,兩者軍隊的紀律訓練差距大,不是一個水平線上。朱元璋是正規的軍隊,李自成是農民軍,是散兵遊勇,戰力懸殊自然結果就不同了。朱元璋投身農民起義前的紅巾軍,已經有了嚴明的紀律了,到朱元璋管理軍隊時那就更加嚴厲了。嚴厲的管理和正規的訓練一直都落到實處,朱元璋的親信徐達和常遇春違反紀律,朱元璋當著眾士兵的面打軍杖,就是如此的嚴厲保證了軍隊戰力的強悍。李自成的農民軍根本就不怎麼講紀律,反正是打到哪裡搶到哪裡,沒有什麼管理條例,紀律實在太差,因此李自成的軍隊戰力不怎麼樣啊!李自成前期不就是被明朝孫傳庭正規軍打的落花流水嘛,差點就當了俘虜,只不過後來由於崇禎皇帝亂指揮,才讓李自成的勢力越滾越大,最後打進了北京城,在北京城也是燒殺搶掠一番,紀律還是那樣的差。最後李自成遇上吳三桂和多爾滾的正規軍,雖然數量上比人家多,結果還不是被打的丟盔棄甲了嘛!所以說要想奪取天下必須是正規軍和正規軍的對抗,靠農民軍實在是不行啊!槍桿子出政權,首先槍桿子要硬才行啊,要硬就要講紀律和管理,否則都是空談。

第三點,兩者手下的將領和幕僚智囊水平差距大啊,兩個集團不在一個檔次上,結果當然就不同了。朱元璋手下的將領不用說實在挺多的,有勇有謀,勇猛殺敵的將領都能找到。最重要的是朱元璋的幕僚文化水平高啊!就一個劉伯溫就說明問題了。朱元璋的軍師基本上都是來自江南的高知識分子,有他們的輔助,朱元璋在政務上和民政上不會犯什麼錯誤,效率高,文武官員相處好,自然實力就強啦,有水平的指揮和沒水平的指揮那真是兩回事啊!李自成手下的將領能打的有,只是不多,都是猛將不是謀將,勇猛有餘謀略不足啊!手下的軍師也只有李巖和牛金星,水平是有,只是經常互相看不起對方,文武官員相處不融洽,還提什麼指揮水平啊!兩者相比高下立見,最後的結果也就不奇怪了,朱元璋橫掃蒙古騎兵,建立了大明帝國,李自成兵敗最後身死。

相同的農民起義,不同的結果,反映的是不同的管理水平和自身能力的差距,對事情的結果會有重大的影響啊!


歷史神秘人282698251


雖然在好些武俠小說裡,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早被塑造出各種“英明神武”的形象,但同為農民起義出身,為何李自成只能過把皇帝癮就敗亡,卻不能像朱元璋一樣開創強大王朝?最關鍵的差距,就是李自成比起朱元璋來,那十分明顯的能力差距。

尤其見證兩人差距的,就是下面朱元璋做到的兩件事。李自成哪怕做到一件,也絕不會再穿上龍袍之後一路潰敗,把命扔在九宮山。

第一件事,就是強大的生產體系。

在李自成農民軍席捲中原時,“抓生產”這個事,也是他的一大業績。連明朝文學家張岱都大讚他“招撫流亡,通商賈,募民懇田”,但產出的糧食呢?放在李自成的征戰裡,卻是根本不夠用。外加為拉隊伍,許下了“闖王來了不納糧”的諾言,可這麼多人吃啥?

於是,畫過大餅又糧食不夠吃的李自成,只能採取最簡單粗暴的辦法:吃大戶。軍隊所過之處,轉抓豪強王公地主,也就是“收其籽粒(家產)來餉軍”。

在西安建國的時候,李自成就把陝西所有豪強地主的財產全都抄光,後來打下北京,更把全北京城翻個底朝天,僅白銀就搜刮了七千萬兩,且搜剿範圍已不止是王公高官,就連普通百姓也不放過。如此“走一路吃一路”的辦法,短期能嚐到甜頭,但不生產只搜刮,遲早也是坐吃山空,人心更被“吃盡”。後來李自成山海關兵敗,北京城的百姓都行動起來,追打李自成的士兵,佔領地的百姓紛紛響應,把李自成派來的官員殺死趕跑。如此民心喪盡,就是這“簡單粗暴辦法”惹的禍。

那不“簡單粗暴”能怎麼辦?朱元璋早就告訴他辦法了:自己種地才靠譜。

當時朱元璋的糧草困難,堪稱比後來李自成難上萬倍:地盤只有這麼點,周邊全是強敵,糧食消耗更是天文數字。但當時的朱元璋,早就有應對大招:屯田。

早在朱元璋紮根應天(南京)後,就設了“營田司”,專抓軍隊屯墾,近十萬軍隊放下兵器扛鋤頭開荒種地,拼命種了幾年,就是不停大豐收。在明朝開國前的1366年時,朱元璋麾下的軍屯收入,除了供應軍糧外,每年都可積攢近萬石餘糧。其境內的糧食價格,也是年年平穩。比如率“百萬大軍”橫掃中原的李自成來,當年朱元璋的腰包 ,卻是十分鼓。

也正靠了這財大氣粗的糧食儲備,逐鹿天下的朱元璋,打的也是土豪仗。大軍所過之處,非但不“吃大戶”,還爽快的輕徭薄賦,元朝的苛捐雜稅一股腦全廢除。於是惡戰之後,人心迅速安定。後來開國建設,也是不停撥出糧食發福利,一切手段鼓勵生產。這才有了大明王朝的高速崛起。打江山的事業,手裡有糧才能站穩腳跟,走一路吃一路的李自成,腳跟始終不穩,於是遇上強敵,當然就被輕鬆打翻。

而比糧食生產差距還大的,就是朱元璋做到的第二件事:完備的軍隊紀律訓練。

在好些野史評書裡,李自成的農民軍,常見各種驍勇善戰。但放在真實歷史上,哪怕李自成攻克北京前夜,他親率的數十萬精銳,竟然連萬餘明軍守衛的寧武關都攻不下來。巔峰時期的李自成軍隊,戰鬥力也就是這個水平。

而且李自成農民軍的凝聚力,比戰鬥力還不靠譜。比如郟縣之戰初期,李自成的數十萬大軍,一度被明朝名將孫傳庭的幾萬人殺得節節敗退。李自成麾下的幾位親信將領,竟都動了抓李自成嚮明軍投降的念頭。如果不是崇禎皇帝瞎指揮葬送好局,連戰連敗的李自成,很可能被部下捆了扭送明朝司法機關。

總起說來,別管是幾十人還是幾十萬人,李自成的部隊,始終不能稱為正規軍,最多隻是合夥的散兵遊勇。這樣的戰鬥力,後來被清朝八旗追著打,絲毫不奇怪。

那同是“散兵遊勇”出身的朱元璋呢?早年他還是個農民軍中小軍官時,就看夠了農民軍各種“統御無法”的糟爛表現,後來扯旗拉隊伍,更是堅決對“散兵遊勇”說不。朱元璋的部隊,從一開始就建立嚴格的紀律與管理條令,甚至他最親信的徐達常遇春等名將,早年都曾因違反紀律,當著三軍將士的面揍得皮開肉綻。李自成農民軍在北京城燒殺搶掠的場面,要是換成朱元璋的部隊,早不知多少兵痞人頭落地了。

擁有嚴格紀律的朱元璋部隊,在逐鹿天下的年代裡,更有高強度的軍事訓練體系。以朱元璋的話說“克敵在兵”。其軍隊每年都要有嚴格的檢閱,將領們必須每天親自帶領士卒操練,嚴格的“訓練考勤”,貫徹其麾下每支部隊。每逢重大戰役,軍隊更要提前舉行軍事演習,並獎賞演習中的有功將士。於是,哪怕在朱元璋“高築牆”的發展年月裡,戰事並不多的朱元璋軍隊,戰鬥力卻也默默增長,這支淮北農家子弟組成的隊伍,終於如鋒刃出鞘般,將兇悍的元朝騎兵打的嗷嗷北逃,一舉完成由南向北一統天下的大業。

以這個場面說,馬上皇帝朱元璋,堪稱中國古代頂級練兵強人。

對於任何帝王來說,強大的軍隊,就是披荊斬棘的利刀,比起朱元璋來,李自成的“刀”,顯然不靠譜。最後大敗虧輸,看似十分意外,其實是正常表現。

當然,也有很多人談到李自成軍隊打下北京後的各種腐化墮落,嘆息李自成沒有如朱元璋那樣,建立成熟的國家行政體制。但話說回來,連打造軍隊與抓生產這兩樣基本動作,李自成都沒做到,要求他像明太祖那樣建立一個強大王朝?大順皇帝李自成實在做不到啊!

參考資料:《國初事蹟》、《明季北略》、《明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