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为什么李世民当上皇帝后,没有杀秦琼这些握有兵权的人?

车子生活说


先说说那些杀重臣的帝王。等说清楚了逻辑,就知道李世民,为什么不去杀秦琼这些开国元勋了。

自从刘邦的大谋士张良,开国后自己率先逃走,还扔下一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后面的帝王一看,哎呦,这个张良很懂事啊,自己带走了麻烦不说,还给我们杀杀开国功臣,提供了良好的理论依据啊。

可杀人毕竟是个血腥的事情,以杀人为乐的疯子,比如张献忠之流,毕竟还是不多。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两个杀功臣皇帝,就数刘邦和朱元璋,这二位究竟是为什么,都选择了要除掉开国功臣呢?

答案是:因为他们的神经很正常。

要知道刘邦是50岁才当的皇帝,朱元璋40岁当皇帝。来说说刘邦。

刘邦

考虑到汉代人的寿命问题,五十岁的刘邦刚当上皇帝时,就知道属于自己的时间不多了,继承人的问题马上就要出来了。这个继承人问题,倒不是说让谁做皇帝,太子肯定是刘邦的儿子,这个没的说。这里说到的继承人问题,是指刘邦的继承人皇位,坐不坐得稳的问题。

刘邦作为老一辈的革命家,带领手下兄弟打下了大汉的江山,其领导能力和领导威信,都已经是不容置疑,但还是有几个不知趣的小混混,要造刘邦的反。如果刘邦同志都不能留下一个稳定的局面,来传承给自己儿子,某些心怀不满的人,在参加了刘邦同志的遗体告别仪式后,估计也要反。这就让刘邦,不得不防。

朱元璋的问题如出一辙,他原本定的太子是朱标,朱标作为皇位继承人已经培养多年,本来这太子的地位稳定得很,在大臣和武将当中,其威信和人脉绝无问题,可这朱标八字不硬,死的居然比朱元璋还早,朱元璋只好选个年幼的大孙子朱允炆,来继承太子地位,我靠,这继承人问题,马上就变成和刘邦一样了。



没办法,要消除隐患,就只有杀功臣。对功臣们,要狠狠的杀,杀到有能力反的,都提前去和列祖列宗报道,杀到对皇权敢有不敬的,都在精神和肉体上双重消灭,杀到天下人都个个胆战心惊,那自己的儿子,才能坐得稳江山。

这种逻辑说到底,还是个消除风险的逻辑。有说杀功臣的原因,是刘邦和朱元璋的出生卑微,导致二人心态失常,然后才胡乱杀人,这种说法肯定是不靠谱。比如出生和刘邦、朱元璋都很相似的刘秀,虽说刘秀也是皇族子弟,但刘秀也应当属于是,非常而且极其没落的皇家分支了,估计刘秀和卖草鞋的刘备,两人的档次之低,都低的相互之间,还可以拼一拼,究竟是谁更惨。刘秀应该比刘邦(刘邦起码算是个国家干部)的自卑感还强,可人家刘秀做了32年皇帝,也没听说过刘秀杀功臣,就因为刘秀做皇帝时,还很年轻,没有继承人威胁的问题嘛,自家的皇位稳定得很,杀杀功臣来做什么,这些功臣起码还算是个熟人呢。

年轻的刘秀

先说清楚了刘秀的问题,就知道李世民为什么也不用杀功臣了。到李世民身体不行了,要考虑皇位传承的时候,打天下的功臣们,不是已经归西,就是垂垂老矣,就剩下个程咬金了,而且程咬金为表忠心,还改名叫做程知节,好肉麻。不仅这些老功臣没法自己来作乱,就是想辅助其他皇子作乱,也一样有心无力了。留着这些功臣吧,也就是费点钱财和粮食,自己良心也好过些,何必呢。

李世民

既不是李世民的心地善良,也不是刘邦和朱元璋的内心丑恶,历史的背后,都它自己的逻辑,大部分的逻辑,还是相互共通的,离不开人性的算计。


圆窗观点


李世民不是开国皇帝,但在唐高祖时期,就将实际兵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武德四年(621),右领军大都督李世民带领大军攻下洛阳,击败王世充、窦建德联军。李世民因战功显赫而名声大振,唐高祖命他掌握东部平原文、武两方面的大权,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并且允许他在洛阳开天策府。

《贞观长歌》李世民与长孙无忌剧照

天策上将府,位列武官官府之首,在十四卫府之上。李世民大权在握,可以自己安置官员。

天策府的文臣武将,虽有不少是从敌营过来的,但他们在长期的战事中,同李世民结下了深厚的战斗情谊。这些人,尤其是秦琼一类的武将,虽可以挂帅领军出征,但真正的兵权还是李世民掌控。

他们追随李世民东征西讨,平定天下,甚至帮助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争夺皇位,在玄武门之变中出力不少。李世民称帝后,奖励耕种,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同时在军事上,在军事上,多次对外用兵,先后平定突厥、薜延陀、回纥、高昌、焉耆、龟兹、吐谷浑等,由是唐朝声威远播,四方宾服。

秦琼画像

所以,李世民还得进一步利用这些武将为其卖命。当然,回到题目所指的秦琼,他在李世民称帝后,虽官拜左武卫大将军,爵封胡国公,但他长期生病,并没有多少机会领兵作战。

这些大臣手中没有实际权力,对李世民完全构成不了威胁。就像曾领兵征讨吐谷浑、攻灭高昌的吏部尚书侯君集,为行军大总管,于贞观十七年阴谋拥立太子李承乾,很快事发被李世民处死。


以礼观书


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李世民当上皇帝后,没有杀秦琼这些手握兵权的开国功臣。但是是因为李世民心地善良么?并不是,李世民杀完李建成,李元吉后,可是连同自己十个亲侄子,也就是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全部杀死,然后他们的老婆也被李世民强行纳入后宫,对于李建成原来部下,降的就用,比如魏征;不降的全部流放,还不听话的全部杀死,绝不留情。

那么这样,问题就来了。我看了几百条回答,一个个都在吹嘘李世民的仁义,李世民自己的领军能力,所以不杀开国大将,但是仁义的李世民又为何把自己十个亲侄子全部杀死呢?李建成的部下里给唐朝立下开国大功的武将可也不少啊?所以这个问题最根本的答案就是:

秦琼这些握有兵权的人(有些实际上是有些很聪明的在功成之后急流勇退,交出兵权处于半隐退状态,就是怕李世民杀之),对李世民根本没有一丁点的威胁,有威胁的已经全部被铲除了。

李家本身就是十六国时期西凉开国君主李暠的后裔,世代显赫,是隋朝最顶级的贵族之一,家族底蕴完全不是刘邦、朱元璋这些人可以比拟的,这成为了李世民不惧怕握有兵权大将最大的后盾。因为他们拥有庞大的,完全听令李家的家族兵力。

再加上在整个隋末起义过程中,李家军最高统帅就是李渊、李建成、李世民三个人,这三人可以说牢牢把控着所有的军权,既然如此底下的人怎么反,拿什么反,谁还敢反?

所以玄武门之变后,李建成、李元吉被李世民杀死,随后李世民斩草除根杀害了两兄弟所有子嗣,断了其亲信的反叛之路,再自己名正言顺登基,再没有任何可以威胁到他皇位的存在,自然就不需要再杀人了。

但是后来太子李承乾想谋反的时候,还是有很多大臣跟着谋反,结果事败后被李世民一刀全给咔嚓了。这个故事告诉,仁义永远当不了君主,而谋反这种事,不过就是看有没有带头罢了。带头的除掉了,其他的不需要怕。

李建成没了,头就没了。是李建成的死,保护了李唐的开国功臣们啊!


三观粉碎机


说李世民没有杀功臣的人非常无知而且无耻,侯君集张亮都属于上了凌烟阁的李世民主要的二十四功臣 ,都被李世民杀了,这叫不杀功臣?

侯君集是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取最高权力的核心功臣,带领唐军消灭高昌国,侯君集不过是支持李世民的长子皇太子李承乾,就被李世民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杀害,李承乾是李世民的法定接班人,他有必要谋反吗?李承乾侯君集等的所谓谋反不过是支持魏王李泰及晋王李治的势力集团的陷害。

张亮排名凌烟阁功臣第16,为李世民对抗李建成李元吉而下狱仍然拒不牵连李世民,张亮的所谓谋反案更是莫须有,仅仅是有人举报张亮比较迷信算命,而且据说张亮有五百个干儿子,就被李世民杀害。

另外,李世民还杀害了罗艺王君廓李君羡等功臣,燕王罗艺是隋末群雄之一,为唐朝牵制窦建德的大夏政权立下汗马功劳,因为罗艺与唐朝的开国皇太子李建成的关系比较好,李世民夺取最高权力以后就杀害了罗艺。

王君廓曾经是瓦岗军名将,为李世民打败王世充窦建德立下汗马功劳,坐镇幽州的王君廓因为被手下官员发生矛盾就被李世民杀害。

最冤枉的李君羡,这位多次为李世民打败王世充窦建德冲锋陷阵的瓦岗军名将,仅仅因为小名叫五娘,就被李世民怀疑是武氏要取代唐朝天下而被杀,其实真正取代唐朝的武氏是李世民的妃子武才人即武则天。

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杀了刘文静赵文恪独孤怀恩等开国功臣,而李世民杀的功臣比他老爸李渊还多,可见那些说李世民不杀功臣的势利小人有多么无耻。


厚德载物49847


一句话摘要,李世民在军事能力、年龄、皇储能力、建国功绩、原始股权、治国业绩、政治手腕、托孤群臣等多个方面都有历朝历代难以比拟的优势。在这些巨大的优势加持下,李世民根本用不着杀功臣。

一,论军事能力,李世民几乎吊打历代所有皇帝,除李靖李世绩外,吊打所有文臣武将,哪个敢反,瞬间秒杀平推。也就是说,李二活着就不用杀功臣。

二,年龄优势变态。李世民十八起兵,三十做皇帝,比很多文武大臣都年轻,老臣都快死光了,李二才挂,都没剩几个有资格造反的。大体上熬光了老臣也没必要杀功臣了。

三,皇子能力合格甚至出众,李治、李恪、李泰都算是不错的接班人。对比刘邦的儿子和朱元璋的孙子就很明显了。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基因十分强大,加上世代门阀教育和经验,这些皇子可以预期都能有一定的政治能力。

四,建国功绩,李世民完成了半数以上的建国战争,军队从上到下都是他一手带出来的,忠诚度自然很有保证。即使权臣猛将反了,下面的基层军官和士兵也未必肯反。

五,李家原始股权结构清晰,绝对股本控股。李家起兵时已经是封王的门阀,自带兵马领地人才,后面来投的文官武将是很明确定位打工仔。不像萧何、英布、彭越等更像刘邦的合伙人,朱元璋还是政争吞权上位。无论大义还是心理,都是李家更稳。

六,贞观之治对稳固皇权很重要。李世民步入老年,就算心里忌惮老臣,但民间声望足够好,也能估计到老臣没谁敢反,因为底层百姓不会支持,只会念着唐太宗的仁政治世、支持李二后人。

七,政治手腕。李世民绘凌烟阁,直接把文武功臣道德绑架。对魏征薛万彻等太子旧人也能重用。对跋扈的属下,也是宽严相济。降职李世绩,留给李治召回重用,就是很典型的手段,还顺便教儿子。这都是世代门阀的经验加上天资,长年积累的巨大优势。朱元璋和刘邦就比较难用得这么纯熟。

八,托孤群臣。长孙无忌功劳最大,实质首相,却是李治亲舅舅,权柄虽大,动机却低,收益风险比极低。李世绩本就是降将,被赐姓,被李治起复重用,深受李家三代恩德,道德包袱极重。褚遂良有政才外还是道德标杆。李世民还重用了很多番将,史书上记载过他们各种忠心的表现,类似于汉武帝留的金日禅,少数民族忠心的时候,还是相当可靠的。且以李世民的政治素养,识人十分精准,留的这些托孤重臣,揽权的有,但造反的没有。还留下一大堆,天然可以相互牵制。李世绩那句“此陛下家事,与外臣何干”,已经证明这群重臣最终都只能紧密团结在李治周围。这么多历史级别的巨大优势,李世民也是清楚得很,根本用不着杀功臣,既没必要,也嫌太low。李世民也有情怀,总觉得文武功臣都是跟自己刀山血海玄武门一起杀出来的,很希望君臣都有好的结果。更何况李世民是极度自信的,他也相信自己的子孙有这个能力和气度。李世民领衔的初唐君臣,能够君臣相得、大体上善始善终,殊为不易,是历史上难得的佳话,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也折射出大唐的盛世气象。


港剧萌主


中国开国皇帝按照出身来说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平民出身,最典型的是刘邦和朱元璋。另一类是贵族出身,比如西汉的刘秀,唐朝的李渊等。平民出身的开国皇帝,白手起家,一开始和这帮开国功臣都是称兄道弟、没大没小的。由于没有高贵的血统作支撑,平民出身的开国皇帝在面对这些开国功臣时往往缺少自信心。大家都没有好的出身,这天下就是凭本事打下来的,你有本事作皇帝,这些开国功臣的本事也都不小,大家知根知底。而且本来称兄道弟的关系,现在变成森严的君臣关系,这对双方来说都有不小的心理弯度要拐。所以对平民出身的开国皇帝,对同样是底层出身的这些开国功臣是很忌惮的。随着皇帝自己慢慢变老,肯定会想到自己继位的黄毛小儿如何能驾驭得了这帮能呼风唤雨的老战友。为了江山永固,子孙能安全接班,只能痛下杀手,产出功臣集团,尤其是能带兵打仗的。所以刘邦诛韩信、杀彭越、伐英布。朱元璋更不用说了,能带兵的,能出谋划策的基本都连根铲除。

但是贵族出身的皇帝就不同了。由于有血统上的优势,皇帝和功臣们的起点就不一样,上下名分早就定下来了。这种稳定的君臣心理对维护双方的关系十分重要。皇帝不会觉得你有资格“取而代之”,功臣们从出道起就是君王的仆从,也不会有不平衡。李渊在太原起兵前已经是公爵了,血统又很高贵,比这些草莽出身的功臣自然有不少心理优势。李渊的儿子们参与是打天下的,能力很强,所以李渊根本不担心功臣们夺了儿子的江山,反到为传位哪个儿子而发愁。李世民当皇帝的时候,唐朝已经开国9年了,已是江山稳固,人心思定,等级尊卑都固化了。加上李世民本身又极其强势,所以根本没必要批量杀功臣了。


闲看历史


历史上,只有赢正、刘秀、李世民三人综合能力超强,无人不服,也比手下众人年轻而且年富力强,在世,众人谁敢反,年龄又熬不过,就算撑过来也廉颇老矣,因此从根源上看是犯不着的。


zw184272579


这要结合实际情况!古代封建帝王的性格、理念也略有不同,对待江山社稷以及皇位的理解和维护方式也不尽相同。

如刘邦、秦始皇、朱元璋、等很多开国皇帝基本上都是同一个模式,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也很难怪!他们千方百计,几曾死里逃生,好不容易才得到的江山都是众功臣联手打造出来,他们今天可以为自已打江山,明天或许会跟别人打江山,那就只有斩草除根,以绝后患!

而李世民却不同,他把一切看得很开,也翻看历史很多斩功臣的后果仍然很严重,仍然无法守住自己的万里江山,照样是改朝换代无法改变。

所以李世民却用另外一种方式优抚功臣,象秦琼、尉迟恭、程咬金、罗成等都晋升为“国公”,这样他们反而感恩载德地享受优厚的奉禄,何乐而不为,还有什么心思再去谋反,须知推翻一个政权的风险也是很大,倒是那些诛杀功臣的皇帝很容易引起大臣不满,连连起兵:你都要置我于死地,我还能坐以待毙吗?

所以李世民选择这种优抚方式算是较为人性化!在李世民管理二十三年贞观之治,大唐子民过得最为宽心、舒适!


知足常乐6144539457


1.来自对自己军事能力的自信。他在军事上是全能人才,驰骋沙场、叱咤风云、出生入死,几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运筹帷幄,纵横捭阖方面在玄武门之变时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没有谁敢犯上作乱,侯君集曾经有想法,也是蛊惑太子,自己不敢有任何坐南朝北的想法,纵是如此,星火没到燎原之际,就被李世民扑灭了;这有前车之鉴。


2.有知书达礼,贤惠的长孙皇后辅政。他上位第十三天就封长孙氏为皇后,可见长孙自有过人之处,她来自优裕的家庭,从小受过文明熏陶,富有正义感与前瞻性思维。

在陪伴李世民的岁月里经常借古喻今,纠正李世民政治上的失误,曾经力保了很多忠直的大臣与开国元勋,她死后,李加谥号为文德圣皇后;有这样的"嘉偶""良佐"在,妄开杀戒自会众叛亲离。

另长孙皇后教子有方,为李世民养育的李治、李恪、李泰个个都能独挡一面,江山后继有人,一般老臣是动摇不根基的,李世民心知肚明。

3.李世民有高超的驾御属下的艺术,这点不得不服!唯才是举,不管来自哪个方面,纵使是敌人阵营,只要有能力,只要作出了成绩,依然能享受到高官厚䘵,如魏征、秦叔宝、薛万彻等等,谁会放弃太平日子不过去谋反?
而且善用谋略,如监终前故意降职李世绩并调他到边疆任职,这就是给李治留人情,叮嘱李治以后召回重用,使得文武双全的李世绩对李治能死心塌地。


希望星晨58298869


我不禁要反问为什么要杀?因为唐太宗时期的军事将领根本没有办法威胁皇权,他用不着杀。

历史上当了皇帝就杀手握兵权的人,主要分几种:手握兵权的人威胁到了皇帝的地位;手握兵权的人威胁到了后来的皇帝;纯粹的昏庸,例如被人称作“禽兽王朝”的高家,杀害众多将领特别是斛律金,导致直接亡国。

除了上述情况外,没有必要集体杀害武将。而且正巧,李世民时期的这些所谓的手握兵权的人其实没有兵。

1.唐朝实行府兵制,军人平时做农民,而秦汉三国两晋都是义务兵。军事将领有自己的固定下属,所以,西汉刘邦、东汉刘秀采用“罢兵归里”的方式去除军事将领的实力。南北朝、隋唐(玄宗之前)都是府兵制,之后则是征兵和义务兵。

2.唐太宗年轻力壮,手下将领都是其亲信,他用不着杀,除非是一些特别小肚鸡肠的将领如侯君集等,那是纯粹找死。唐太宗轻松一句话,尉迟恭就自此闭门谢客、游手好闲,一直到死都没见过手下将领。可见,唐太宗根本用不着杀,手下人听话。

3.还有诸如秦琼等功臣,因为伤病其实早就退出历史舞台了。李世民登基后秦琼等一些功臣就进入半退休状态,贞观十二年(638年)就病故了。因此,他们根本没有军权,没有军权就不会威胁皇权。

4.开国功臣老矣,李世民有新的人才所用。李世民在亲政高句丽(隋唐时期管高句丽叫高丽,但这时的高丽和后来的高丽不是一个民族不是一个国家)后,就对薛仁贵说过:我的将军们都已经老了,这次讨伐高丽我很不高兴,但我高兴的是发现了你。要知道,薛仁贵出世很晚,645年,李世民死前四年才出现。而包括阿史那·社尔在内的一大群新起之秀(包括汉族、突厥族等众多民族)足以制衡并不团结的开国武将势力。

综上所述,开国武将集团因为个人经历不同、个人民族不同,又并非同一期归附,所以,他们之间并没有形成团体,最根本的原因是,唐朝的府兵制使其手下无兵,所以,对开国武将集团来说,他们没有任何资本与皇帝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