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1 熊玲:淺談心理諮詢師的個人成長與個案水平的階段特點

熊玲:淺談心理諮詢師的個人成長與個案水平的階段特點

忽然覺得,談人生離不開“階段”二字。你大可在不同的領域看到,人們論人說事,大到人的生長、學習、情感、事業發展,小到工作任務、活動計劃、日常生活安排等,難免不以階段性來看待和掌控。

是啊,人本是一個生命階段的展現。人在不同生命階段呈現著不同的特性與需求,所以因生命的有限,我們需好好把控自己的生命及生命的各階段。作為心理諮詢師,我雖也明白和看過許多有關“成為心理諮詢師的必經階段”之論述,但還是不禁想談談個人對此話題的感受。

我比較喜歡用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的“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來談心理諮詢師的階段性成長。這三種境界是王國維分別取自宋朝晏殊的《鵲踏枝》、宋朝柳詠的《蝶戀花》、南宋辛棄疾的《青玉案》中的詞句。如果說,要成為諮詢師所應具有的境界和必要的歷程,那麼這首(組合)詞所傳達的意義,恰能形象地說明諮詢師所必經的階段與過程,以及所處於的心態與境界。

熊玲:淺談心理諮詢師的個人成長與個案水平的階段特點

第一階段:初生牛犢階段,諮詢師的狀態猶如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這句詞的原意本是:“我”上高樓眺望所見到更為蕭颯的秋景,西風黃葉,山闊水長,案書何達?王國維將此句另解成:做學問成大事業者,首先要有執著的追求,登高望遠,瞰察路徑,瞭解事物的概貌,明確目標與方向。可見王國維的借題發揮,以小見大,也可見他的睿智多謀。兼這句詞的正解與另解,恰概括了心理諮詢師在職業初期的心態。

這時期,諮詢師很像力量沖天的初生牛犢,明知“路漫漫”卻因對職業的憧憬而毅然赴向“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路途。都說想當諮詢師的背後,救助情結是首要的無意識驅力。但你是否覺知這一情結的厚薄、是否受這一情結的負面控制,我們不得而知,客觀說是因人而異。對於職業動機、目標與方向的意識,有些諮詢師很明晰,有些未必,有些完全是盲目的。後兩者,存在自戀挫敗的潛在風險。

但,受救助情結和職業熱情的驅使,諮詢師都會沉迷於職業的新鮮、刺激和亢奮中。

對於個案諮詢水平,如果是職業動機與目的明確者,僅憑對心理學的偏愛和熱情,足以在諮詢初期顯示他接受個案的自信和勝任感。又如果他有較豐富的人生閱歷,那麼他的個案諮詢定會初見成效。我常常問有一定個案量(幾個到幾十個)的諮詢師對職業的感受,都是自我感覺良好、信心滿滿。感覺他們並非有“望盡天涯路,案書何達?”的惆悵,而是“獨上高樓,胸有成竹”的無所不能。不信你可觀察,許多初期的諮詢師,在職業內外講起心理學,總是qing不自禁、侃侃而談,他們總會現身在許多諮詢領域,不僅能做個案諮詢、團體輔導,還能什麼樣的個案都能做、什麼樣的團體都能輔導,還能到處做EAP、到處做心理援助……似乎能量膨脹,力比多處於外投的活躍期。

滿腔熱情的“牛犢”在令他神往的職業熔爐裡,不知是奉獻,還是錘鍊。

這一階段的諮詢特色多半是:神經質的專注與認真;熱忱或討好型共情;衝動性指導或建議;忍不住要(對號理論)揭示;富有主觀經驗地解釋;著迷和依賴各種技術。個案效果,只能是初見成效,難能持續、準確和深入。

如果問初期階段需要重視什麼,那就是放下浮躁和自傲,少些完美幻象的追求,多些體察自己內心世界,多些對自己“我是誰”,我能做什麼的思考。

熊玲:淺談心理諮詢師的個人成長與個案水平的階段特點

第二階段:痛併成長階段,猶如第二境界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單從這句詞的字面,就看出它所表達的某種高境界。柳詠《蝶戀花》的原詞是“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裡,無言誰會憑闌意。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王國維在這裡,顯然也已超出了原詞的相思懷人之情感,想說明“追求一份事業或理想,須有執著和忘我的精神,為了達到成功的彼岸,一切都要在所不惜。所謂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我們縱觀社會,人類在各領域的成就、個人在事業成功的背後,無一不具有這樣的情懷和經歷過這樣的歷練。而我們想成為心理諮詢師的人,你既要對心理學有“相思懷人”的移情與依戀,又要對心理學有“學海無涯苦作舟”的執意與無悔。

不過,到達“這之一境界”之前或許有一段瓶頸階段。

因為經過亢奮的無所不能期,諮詢師逐漸會發現這條路原來也布有荊棘,並有人說“這裡原來水很深”。 是啊,世間沒有能一躍而過的河流和彼岸。在心理諮詢的路上,你必然會接觸到許多複雜、疑難、怪異的個案,又在沒有足夠經驗與功底的前提下,你必然也會遭遇“書到用時方恨少”的驚慌、無助,遭遇個人的情結被觸痛,更可能發生逆向移情時的尷尬、糾結、無路的痛苦。所謂水很深,即大家都認為的,心理諮詢並非是門檻低、只靠嘴巴說話的簡單職業,而是一個要求甚高的特殊職業。特殊在所面對的是深不可測的——人心,特殊在對從業者的人格素質、洞察力、專業技藝有很高要求。或許你當初的目標明確、學富五車,但真正檢測你能否有效運用與發揮學識,必須是在接觸至少百個案例、500小時以上的諮詢經驗的水平上才能衡量。如果我們把諮詢師比喻為腳,把諮詢業比喻為鞋,那麼真正檢視你是否適合穿這雙鞋,或說這鞋是否合你的腳,是必須要行走一段路才能知曉。

瓶頸出在腳感覺疼痛時。

瓶頸期也正是諮詢師對職業定位的自我反省期。在自己的生活中,我們對自己能夠取得什麼樣的成就和必須接受什麼樣的處境,需要自己不斷做出客觀的回應。如果有著對職業或個案不切實際的期望,我們將被這些期望所累,也勢必影響到個案效果,因為我們會將同樣的期望傳遞到來訪者身上。

自然,能走出瓶頸的是那些絕對忠誠職業、有耐受疼痛能力的人。反之,要麼退回去反思再走出,要麼憋死後改行。

其實人生的每條路都存在瓶頸,只是瓶頸的間距和寬窄不一,以及每個人對瓶頸的感受和應對不同。

諮詢師的瓶頸(或疼痛感),是當你遭逢了荊棘,比如遭遇了多次個案的挫敗或失敗,來訪者的否認或糾纏,同行的排斥或鄙視,長久在業界無績效等,那些焦慮、抑鬱、擔心、懷疑、迷茫之情緒會撲襲而來,似被陷入進退兩難的瓶頸之中。這時,諮詢師易出現心理耗竭,接待個案的態度,顯示出彷徨、猶豫、甚至迴避。其個案諮詢的特點,顯得更沉穩、善於傾聽、分析和解釋顯得更謹慎。

但這時期,容易在著急下對技術“慌不擇路”,猶如“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醫生。大凡濫用技術者,都說明對個案方向處於胸無目標的耗竭狀態,也可說是對個案缺乏自信的一種誇大防衛。其個案諮詢的效果,可能做得持久、有效,也可能很一般或退化,更容易出現脫落。但諮詢師對耗竭感和個案脫落,絕對報持有冷靜謙遜、求助督導、自我反省的行為態度。

當諮詢師走出瓶頸,其內心體驗有一種“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舒緩,這正是經歷了“獨上高樓,高處不勝寒;望盡天涯路,案書何達?”的惆悵之後,又傲然處於“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苦並快樂、痛併成長著的心理境界。

如果問這一階段諮詢師需要關注什麼,那就是放下成長中社會化角色的架子,和過去對人對事評判當先的思維習慣;能接受並珍惜屬於自己的一切,包括缺點挫折和隱私,情緒狀態能迴歸到人性的柔軟和親和。在執業中能更坦然、真實地面對自己和來訪者。

熊玲:淺談心理諮詢師的個人成長與個案水平的階段特點

第三階段:自在的成熟階段,猶如第三境界的“眾裡尋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王國維用此句是指“經過多次周折、多年磨練之後,就會逐漸成熟起來,就能明察秋毫,豁然領悟。這就達致了最後的成功。即是厚積薄發、功到自然成。”這一境界,道明瞭——成為心理諮詢師所必有的經歷和境界。

只有在這一境界,諮詢師的個人狀態才能真正顯得淡定、自由與從容,做個案才算有駕輕就熟或得心應手之感;其個案水平才能真正“放下心理諮詢師的標籤和光環,與來訪者做人與人的平等對話,一切的理論和技能都自然消融在其中了”;其個案特點或效果,是來訪者坐在你面前即刻能感覺放鬆,能感受來於你有力量的溫情,能喚起他想跟你說的慾望與無慮感,你的輕輕點撥,能使他茅塞頓開、心緒舒展。

當然,達至這種境界之前是“眾裡尋他尋他千百度”的磨礪:諮詢師在不斷學習的前提下,已經歷了上百個案、數千小時的諮詢實踐,經受了許多成功個案之欣快、和失敗個案之沮喪的高峰體驗。能看出這一磨礪階段的心境,跟第二階段“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境界同在。所以我認為,第三階段的自在成熟,只是一個結局而非稱得上一個階段(或過程)。其實任何“功到自然成”的事,都重在“功”的修煉歷程,“成”僅是一段修煉過程的標記。謙遜地說,任何嚴謹的學術性事業,其功夫的修煉沒有止境。

據業界人說,成熟的心理諮詢師應具備的能力(比例)包括:人生經歷的豐富積累佔70%,人文知識佔20%,深厚靈活的專業知識佔10%。從這一應備能力的比例看,單就諮詢師人生經歷的豐富積累要達成總能力的70%,不知得花上多少個磨礪“階段”呵!這不禁令人生畏又生疑。因為人生經歷的豐富積累,其前提是時間的長度。雖然我們難以置信一個20歲的人有堪稱豐富的人生經驗,但也難以確信一個40、50歲的人就真能“不惑”或“知天命”!生活讓我們見識了大量有人生豐富經驗者確是中年以上,可也看到20幾歲就叱吒疆場建功立業者比比皆是。心理諮詢也讓我們見識了,有些雖有著豐富人生經歷的成人卻並非心理健康,而有些稚氣未脫的青年卻有寬厚積極的心態。所以,我們很難說一個人的事業成熟與否,跟他人生經驗的累積與他所需的生命時間必然成正比,也很難判定一個人達成事業所需的能力,其人生經驗的累積就必然佔絕大比例。恰相反,在某些領域包括心理諮詢,其“深厚靈活的專業知識”應至少佔總能力的40%,而非10%。理由很簡單,要靠一個人的經驗和人格對另一人構成改良性影響,除非他們是密切的、長期的相處關係。即便是諮詢師有豐富的人生閱歷,但在諮訪關係的有限互動中,也更多是人文知識與專業智慧的呈現。現實中,來訪者與諮詢師基本是處於分離關係,這就不可能主要靠諮詢師“豐富的人生經驗”影響到來訪者。如果真要用比例來顯示能力部分的重要性,我倒認為成熟的心理諮詢師應具備:相對健全的人格(心理)素質佔40%,人文知識佔30%,深厚靈活的專業知識佔30%。

或許,每一條路達至成功所需的能力要素,其重要性並非是比例多少,而是各要素的形成在階段路上你修煉得怎樣。換句話,心理諮詢師要達至“自在的成熟階段”,重要性在於你在“眾裡尋他千百度”的路上是否有意志能力和創造能力。

不管怎樣,心理諮詢師的個案水平的高低,絕對是與諮詢師個人成長階段中的心理素質的高低,和職業閱歷的深淺成正比的。

我們需要謹記,心理諮詢這一與人的心靈碰觸的職業,跟嚴謹的臨床醫學一樣,是既神聖也有風險的職業,她們對人生命的健康質量,擔負有同等重要的使命與責任。我們即是達到了“自在的成熟階段”,在這份執業的路上,你都始終得報持對職業的忠誠、敬畏和謙遜之心。


機構微信公眾號:XL200601 新浪微博:熊玲心理諮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