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2 熊玲:親密的戰火

為什麼你身處親密關係中就容易吵架?

熊玲:親密的戰火

人生奇怪的事,和悖論性的問題很多。關係越親密越容易衝突,就是一見慣不鮮的悖論現象。從心理學的視角分析兩點:1)攻擊性壓抑,遇到了適宜的關係場域。這裡,我把攻擊性壓抑,視為個體的容易吵架,即憤怒情緒;把適宜的關係場域,視為安全地帶,指父母、親子、夫妻等親密關係。這樣我們就好理解,為什麼人在外與人相處,顯得彬彬有禮,而身處親密關係中就容易吵架?特別是出生於上個世紀初的人,如今都是八九十歲的老人了,他們中不乏“外柔內兇”者,對外人的態度像對待上賓,對待家人像是仇人。

其原因在於,他們從小被禁忌的太多,尤其是正常的需求、感受被壓制、被打擊,如果反抗,反遭遇更兇的壓制。這就是一種成長所需的攻擊性壓抑。在人際關係發生分歧或衝突時,那些性格外向、急躁、衝動的人,較容易吵架,及時宣洩了攻擊性,而性格過分內向、隱忍的人,容易剋制或壓抑感受(也叫攻擊性壓抑),但同時,也容易將被壓抑的情緒,以吵架等方式,轉移到其他對象或地方。親密關係,成為收納負情緒最常見的地方,正由於,他們是朝朝暮暮長相處的親密關係,這給“發洩”提供了必然的密集機會。

人們若針對安全、或隱蔽風險,有俗話說:最危險的地方,是最安全的地方。這反應了人本能的畏懼風險,和躲避風險的智慧。套用這一俗話,人的憤怒情緒,若在外部人際關係中,會因害怕暴怒後的風險(比如,得罪人,或反遭攻擊)而“欲發又止”,但若在內部或親密關係中,卻會毫不掩飾、衝口而出,這仍反應了人的智慧:把越危險的事情——攻擊性釋放,放在越親密越安全的關係裡做。釋然怒火,親密關係域之所以最安全,是因為,憤怒過了,咱們還是親密關係。當然,太多太久的戰火,也是會燃裂關係的。

熊玲:親密的戰火

2)原生親密關係的投射。精神分析的研究認為,人的依戀模式有四種:你好我不好的自卑型、我好你不好的自戀型、我好你也好的安全型、我不好你也不好的不安全型。人早期的依戀模式,或叫親密關係模式,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以後的人際模式。比如,從小在被否定的關係長大的孩子,他的親密關係則是“我不好你好的自卑型”或叫做控制與被控制的關係,那麼在以後的親密關係中,他會極度在乎對方的態度和看法,也極易產生反控制。

進入成人的戀愛、婚姻關係,若總是吵架,很可能跟他們過去的依戀模式有關,即,投射了他們過去親密的戰火——衝突式關係。我們常看見這樣的親子模式:嘮叨的父母--憤怒的小孩,然後發現,這些小孩長大後,在許多人際關係中,都是比較衝動、情緒化,容易發火、吵架的。身處親密關係就易起戰火,很深刻地說明了,人早期受的委屈憋到了又一個親密關係裡,總是會突然爆發,或是間斷性的傾瀉出來。吵,是過去學會的講理、出氣的方式而已。

熊玲:親密的戰火

形象的說,親密關係,是裝載個人壞情緒的容器,是承接人們原生家庭後遺症的療養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