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清華為什麼要花費大力氣爭搶高考狀元?

盧廣奎


清華、北大是中國的最高學府,它們為祖國培養了無數有用的人才,也是很多學子擠破了頭腦也想去的學校!可見它們在中國教育界的地位有多高。雖然很多學子擠破了頭腦也想去清華、北大,但是清華、北大還是需要花費力氣去爭搶各省市的高考狀元,這是為什麼?



實際上,在大部分情況下,高考狀元並不比全省第五名,甚至第十名的能力高多少。很多人心裡都清楚,高考狀元具有偶然性,有些高考狀元平常考試甚至沒有進入過年級前五十,到了高考突然成了高考狀元,就會被各種人捧,還會說這就是一匹黑馬!其實不然,可能這只是高考考卷對了這位學生的胃口,讓這位學生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實力,可以在高考的時候得心應手!在這樣的情況下清華北大還是熱衷於搶高考狀元,為的是什麼?

原因很簡單,因為北大清華要的就是這個噱頭,這個名聲對於維持它的聲譽度至關重要——換句話說,某個省的高考狀元雖然只是超常發揮,綜合能力可能都不如考全省第二十名的,但是在招生環節中,高考狀元的價值是後者的幾十倍。如果能搶到高考狀元,不僅可以給當地這個省份帶來榮譽,而且可以提高清華北大的招生質量。

清華北大固然不會缺優秀的學生,但是它們都想要更加優秀的學生!如果它們招到更多的高考狀元,就像“羊群效應”可知,狀元越多,那麼在這一年的招生中,這所學校招的學生質量會更加高!


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每年高考結束,這個省的高考狀元的電話號碼,家庭住址,都會被北大清華拿到,接下來就是長達一兩週的你死我活的爭搶。而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不禁要問:高等教育的實質是什麼?用這樣的方法對教育真的有益嗎?

清華北大能招到更多的“高考狀元”固然是好的,但是千萬不要用市場的角度和市場的手段來獲取很好的學生,這是對其教育的不公平性做法。所謂高等教育,要從國家的層面出發,更何況這還是兩所國家最好的高校呢!


為了國家的高等教育體系更加健全的發展,希望有關部門可以做出相關的教育政策,讓高等教學可以得到更加全面健康的發展。讓學生能感受到教育真諦的重要性,提高學生對教育事業的正確認知!


大三老學長


實際上,在很多情況下,狀元只是一個名頭,高考狀元並不比全省第五名,甚至第十名的能力高多少。而北大清華如此費力爭搶,其背後更多的是實際的考量。

首先,高考狀元在很多時候有偶然性,很多報道都能看出,一些高考狀元高中三年連全校第一都沒考過(但是不會太差,一般也是前三名),但是高考居然考了個全省第一,可以說,如果再來一次高考,這個人有90%的可能性不是狀元。

其實每年有實力爭奪狀元的,全省大概有500名左右,試題對不對口味,自己的發揮,種種原因都會導致幾分到幾十分的差別,歷史上有太多模考全省第一,高考全省三百名的例子,你能說這些人水平差?實際上全省三百名的這位同學,後來在浙大混的非常好,本科畢業被美國頂尖高校錄取——而當年比她多考幾十分進了清華的,反而達不到這個高度。


因此,生源質量在一定範圍內和分數並不完全掛鉤,那為什麼北大清華要搶狀元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北大清華要的就是這個虛名,這個名聲對於維持它的聲譽度至關重要——換句話說,某個省的高考狀元只是超常發揮,綜合能力不如考全省第二十名的,但是在招生環節中,高考狀元的價值是後者的幾十倍。

其實就是一種羊群效應:如果狀元被隔壁北大招走了,那麼帶來的示範效應,就會使很多前十名,前五十名和前一百名的學生都去那裡而不會考慮清華。而如果全國普遍出現這樣的情況,就會出連鎖反應,清華的聲譽度就會下降。

因此,北大清華每年都會有搶人預算——說白了,就是拿錢砸。

記得2007年重慶有個文科狀元,在兩個學校的爭搶中,好險沒有學上。此人叫黃文帝,本來目標鎖定北大。但是清華招辦的人居然拿鉅額獎金誘惑,讓他放棄北大志願,報清華,入學發20萬獎學金。黃文帝是貧困生,你想想看20萬,2007年對一個學生來說的誘惑有多大。更搞笑的是,據說當年清華在重慶沒有名額,但是招生組的人說,沒事,我給你在別的省調一個指標過來,但是後來不知道什麼原因,錄取出了么蛾子,黃文帝一度無法錄取——高考狀元沒有學上,險些成為當年高考最大的笑話。

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每年高考結束,全省前20名的電話號碼,家庭住址,都會被北大清華拿到,接下來就是長達一兩週的你死我活的爭搶。

沒辦法,只要應試教育的體制持續下去,高考狀元就有其對應的市場價值,每年高考過後的狀元搶奪大戰,猶如世界盃之後各大豪門俱樂部爭搶球星,道理是一樣的:皇馬巴薩好像是清華北大,只有擁有C羅或者梅西,才能稱得上是豪門。

堅持優質原創,分享我的經歷和見解。如果您喜歡我的答案,就請點贊和關注,並在評論區發表高見吧!


佩子臨


清華與北大,兩所高校僅一條馬路之隔。二者堪稱所有高校中的絕代雙驕,又是所有高校中的泰山北斗。每年高考之後,無論是清華大學還是北京大學,都會用出“洪荒之力”爭搶全國各地的高考狀元。

作為全國最高學府,這兩所高校負責人難道還要擔心自己每年所收的生源質量不夠好嗎?爭搶高考狀元背後的文章,又有幾個人可以真正讀懂?

清華與北大的實力,多年來一直難分伯仲,二者之間存在一種極其微妙的平衡。但是,如果一方主動放棄對高考狀元的爭奪,這種平衡就很可能迅速被瓦解,就很容易導致一家獨大的局面。

各地高考狀元對兩所超一流高校有何作用?一方面,招的高考狀元比較多的話,相關高校在面子可以得到全方位的保障,這所高校的逼格自然就高一些;另一方面,招較多的高考狀元,高校的裡子也能得以保全——高考狀元的加盟,帶來的“連鎖反應”不容小覷:填報志願時,絕大多數學子的從眾心理會隨著高考狀元的去向而發生作用。

其實,各地高考狀元並不一定是那個省份最優秀的學生,能成為高考狀元,運氣的成份不容忽視:有些平時在高三模擬考之時並非第一名的考生(但至少在學校排名前五),卻在高考時大放異彩,這是為什麼?可能是因為他在高考那兩天的臨場發揮讓人瞠目結舌,也可能是考試題目剛好是他近期練過的題目,再可能是他寫的高考作文剛好非常對評卷老師的胃口……

勝之毫釐,贏之千里。無論是哪一個因素產生作用,都會造就一個高考狀元的人生輝煌。

生源就是口碑,生源就是每一所學校的生命線,小學如此,中學如此,大學更是如此。

超一流的大學,自然會爭搶超一流的人才,無論高考狀元是否名實相符,爭之奪之都有百利而無一害,你說呢?


微雨潤苗


生源、生源、生源,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一切都是為了生源。君不見,當武漢大學的畢業生雷軍要捐給學校幾億的金額時,一定不是北大、清華,而是武大,為什麼?自己的母校啊!為什麼京東老闆劉強東給清華幾億,而不是中國科大或者北大等?因為自己老婆奶茶的大學母校啊,這些例子數不勝數......


當然,北大、清華肯定不是為這個選人才,再說當時也無法預見,只是生源的重要性以及拔尖生源的未來成績和水平也代表著學校的水平,就像今天中科大的口號:今天我以科大為榮,明天科大以我為榮。生源和學校的關係那是一種感情脈絡,讓人無法割捨。


還有一個原因是:北大和清華本身地理位置和目前學校排名都是不相上下,只不過有專業重點而已,在中國也都屬於頂尖大學。試想一下,如果這些狀元都進了北大或者清華一所大學,那麼,不要幾年差距就會顯現出來。說得難聽點,再好的學校,再好的老師,如果沒有匹配的學生,學校的水平或者檔次也會隨之下降。看看985的蘭州大學(以前多厲害)只因為學校位置關係,生源也就相對差了那麼一點,然而,整體水平就沒有那麼理想和匹配。


總之,在大學的生源問題上,北大和清華是絕不敢大意的,狀元的出現一定是二校爭取的對象,因為直接關乎學校未來的前程啊。競爭才能讓社會進步的更快,合理的競爭對社會是有利的。



好媽媽好女兒和好妻子


清華北大花大力氣爭奪高考狀元確實存在,但也不完全這樣。因為,清華是我國的工科大學,喜歡報考工科的學生非常向往清華的工科的相關專業;北大不僅文科優秀,而且理科也比較優秀,所以喜歡文科部分專業和理科的學子們,也希望得到北大的通知書。

清華北大的招生部門,都是國內數一數二的大學。當然希望招到頂尖的學子。得天下英才而之,是先生的最大榮幸。

凡是優秀的學子很重視自己未來的前途,上大學儘管並不意味著自己一定成才,但是他們無不把上適合自己的大學當做自己成才的最大條件。一般情況下,北大清華招生的時候,總是把自己最優秀的一面展現出來,讓狀元學生挑選自己心愛的專業,挑選自己喜歡的學校。

狀元學生,不僅僅是成績好,往往他們和全省前500名的孩子一樣,具有突破第一的能力,但是不可否認他們生活的習慣學習的習慣都是全方位的好。對於招生單位來說,狀元報考的示範效應,都很重視。儘管北大清華在各省招生的人數不等,但是絕對不是隻有一名。所以大量不是本省狀元的學生,往往才是招生的重點。千萬不能錯誤把北大清華的招生政策扭曲了,認為只有是狀元才可以的。一般情況下在本省理科名次在100名之內,在本省文科100名之內,報考北大清華學校基本都問題不大。假設自己是狀元,根據錄取結果看,挑選餘地更大。

考狀元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結合,一般情況下,省級前200名都有衝刺狀元的可能性;之所以成為狀元,確實也與考生的內在知識結構、考題與考生吻合度,考生考試的精神狀態都有一定關聯。所以清華北大招生爭奪的是前100名的學生,爭奪狀元只是象徵意義!




錦繡中華一捧土


好的生源才能培養出人才,清華北大這樣的一流大學,自然會去搶奪一流的人才。不要再天真的以為那些狀元學霸只是會學習的傻蛋,他們真的在各個方面碾壓你的存在感好嗎?

另外,不要以為清華北大隻會花力氣去搶奪高考狀元,他們的招生辦每年,都會花很大的力氣,關注各省各市綜合排名靠前的學生。

我的一些同學,在一些211大學負責招生,為了搶奪人才,甚至在高二時就和各種重點關注考生和他們的家長聯繫,真正有實力的學生會慎之又慎的選擇,因為實力在那裡,主動權掌握在他們手裡!

其實不僅僅是大學,小學,中學,高中,哪個學校不爭奪優質生源呢?優質生源才能有未來的各種可能性,無限的可能!

對清華和北大來說,他們不僅僅爭奪狀元,各省市成績排在前面的,各位考生都是他們爭奪的對象!


九鬥學生心理


每年北大、清華在爭搶高考狀元,而各縣一中、二中也在爭奪中考狀元,各市學校也在爭奪!那他們為什麼爭奪呢?一是為學校名聲,二是為爭奪龐大利益。爭奪狀元有示範效應,羊群效應,會帶來大實惠,會提高社會地位!


在我印象中,北大文科好,清華理科好。一般清華比北大提檔線能高10一20分。當然北大不會輕易認輸!一方去搶狀元,另一方不會無動於衷。爭強大戰就此展開。
以前每年各縣競爭都很激烈,甚至是付校長帶幾人深入中考戶家做工作防守看人報校。好學校好生源才能培養出好人才。這是良性循環!我認為這也是好現象。


苗萬平談情感


每年的“搶人大戰”硝煙瀰漫,為本已十分吸睛的高考狀元增加了更多的話題。為什麼清華北大要搶人呢?



1、在我國,清華北大誰是NO.1,從來沒有見分曉,兩所學校始終在爭奪最高榮譽。哪所學校狀元去的多,就代表了人氣,代表了辦學水平的高低。因而

2、狀元是稀缺性資源,能在高手如雲的高考中脫穎而出,那是相當的牛掰。此等人才,知識基礎好,智力超群,做事精細,學習能力超強,自然成為炙手可熱的爭搶對象。將後來科研也好,學問也罷,只要專注下去,就很容易出成果。一個冠軍要頂一打亞軍,這就是某些人的認識。



儘管每年高考狀元之爭總在進行,但似乎高考狀元之後並沒有格外惹眼的表現,不知道這是為什麼。

可能很多出國了,也可能很多進入了科技戰線,還有可能根本就是默默無聞。



由此【文軒閣】覺得,與其有功夫和精力去爭搶狀元,倒不如靜下心來做學問,辦好教育。不要這時候爭搶來的“狀元”,最終成為他國的嫁衣。你說呢?


文軒閣


試想一下,如果各省的高考狀元都去了清華,北大會怎樣?各省的狀元都去了香港大學,北大清華又會怎樣?北大、清華的老師比起浙大、南大的老師水平高多少?考上浙大、南大的學生比考上北大清華的學生差多少?相通這一切,也許答案就很明確了。


這兩天進行高中招生,我明顯能感受到這個問題,一些私立學校用各種經濟誘惑去搶生源,對於公立學校產生了很大沖擊,但是今年因為區中考狀元來了公立學校,就使得招生簡單了很多,一大批高分學生因此選擇了這個學校!

吃飯我們總選人多的飯館;有一個人白天在大街上跑,結果大家也跟著跑,除了第一個人,大家都不知道奔跑的理由。這種從眾心理,就是“羊群效應”。北大清華招生也是如此,能招到省狀元,即便他們知道這些狀元不一定是高中最優秀的學生,但是隻要把他們“收入囊中”,就不用擔心生源質量,也就不用擔心學校的持續發展。



所以,儘管絕大多數人以考上北大清華為榮,但是北大清華也會不遺餘力的、甚至採用各種手段去搶狀元,這就是為了放大狀元的影響力,很多高中大肆宣傳高考狀元也是如此,雖然高考狀元對99%的家庭毫無意義!

我是“贏在高三”,歡迎關注,獲得更多指導!


贏在高三


這個道理非常的簡單,即使是北大清華,如果給他一批最差的學生,那麼北大清華能培養出什麼樣的學子,結果是可想而知的。這也是為什麼名校都會爭搶優質的學生的重要原因。



好的老師也需要好的學生給他,才能夠發揮出他最大的優勢。這也就很容易理解,為什麼很多民辦學校,對生源,對家長,挑選這麼嚴格的重要原因。當手握優質的學生,加上優秀的老師和學校的管理不錯,就必然能夠培養出一批優秀的學子,也就更能夠吸引學生和家長。



北大清華兩個重量級相當的選手,誰也不會願意在生源上輸給對方,所以對優質的生源,特別是高考狀元的爭搶,也就在情理之中。其實不獨北大清華,國內外任何頂尖的高等學府,對於優質的學子,都是青睞有加的。會給他們提供高額的獎學金,以吸引優質學子來就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