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1 熊玲:人心之柔

為什麼看到一些生活艱難的人會特別難受?

熊玲:人心之柔

人的感受來自“望、聞、問、切”,這四種途徑(視覺是首要的)在人生閱歷中是混合、交叉在一起,才有了人對自己對世界的體驗與認知。看見一些生活艱難的人會特別難受,這應該是每個人都有的體驗吧。因為同情心是人之天性。

細想,也不一定每個人看見生活艱難的人會難受,反有可能很開心。不然,如何理解“幸災樂禍‘’、“見得了人窮見不得人福”之現象?妒忌心,也是人的天性啊。

但總歸,人性本善心本柔,還是最本質的。大多數人,看到那些生活艱難的人都會心生難過。

熊玲:人心之柔

若問為什麼?首先,基於物種本性——同情。從紀實片《物種起源》《動物世界》你會看到許多動物看見同類受難時的難過,例:豚尾狒狒,在幼崽狒狒生病時,是晝夜不眠的照料,當幼崽死去時,家族成員不吃不喝的守護很久;一群大鯨,圍繞著奄奄一息的一條幼鯨,彷彿為竭力換醒幼崽在做努力,幼崽還是死去了,但成年大鯨們,圍著死去的幼崽持續了兩個月不離不棄...你無法不感覺到它們那令人傷心欲絕的難受,它們對喪親的悲痛和哀悼,比人類還甚。類似這樣的情景太多,看得常常令我感動。

可以想象,動物竟這般深情的同情,何況人呢?我們看見自己的同類受苦、看見自己親人受折磨或離世時,一樣會特別難受。

2)人對痛苦比快樂的感覺記憶要深。據專家對究腦神經與創傷記憶的研究,發現人對興奮感受的釋放比痛苦感受的釋放要快,而記住痛的印象比樂的印象要快速而深刻。比如你嘗過一次黃連的苦味,就永遠不想再嘗它,而本能的想回避、也本能的想念興奮的感覺。

我們的經驗感受也反映了,對痛苦事件的清晰度,遠比快樂事件的清晰度要“記憶猶新”。只是有些創傷事件的感受因為太強烈,因為受不了而擠壓進無意識深處“躲起”。有可能會出現醫學上的選擇性失憶,或精神分析認為的防禦性隔離。

因此,趨利避苦也是人之本性。也因此,人類誕生了諸如釋迦牟尼、耶穌等先知、聖人,他們的存在,正是因受不了人類生活的艱難、看不得人類受苦的見證。我們凡人一樣,知道艱難的生活,很不是滋味,所以無論是自己,還是看見別人生活艱難,會因感同身受,或喚起文化基因裡存在的同情心,而覺得特別的難受。

熊玲:人心之柔

3)人類已發展到高科技時代,物質文明早已替代了艱苦歲月。但是,地球上還是有許多人,包括我們GDP排列世界前茅的大國,仍有許多人處於社會底層、生活極為艱苦的境地。在一種難以描述的,貧富懸殊的殘酷現實中,那些生活艱難的人們,就像一根根帶刺的小草,撞擊在我們柔軟的心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