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民國時期用人力車,不用三輪車?

一片狼藉看秋波


黃包車,又名人力車,來自日本,故又稱東洋車、洋車。之所以民國時期用人力車,而不用三輪車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市場流行。民國初年黃包車就已風靡京、津、滬、漢等大都市,上至官員富戶,下到尋常百姓,都對黃包車青睞有加,這一時期,是黃包車發展最為鼎盛的時間段。且黃包車易於學習,車伕簡單一摸索就能上手,所以全國各大城市人力車公司興起。

2.投入少,回本快。當時有報告稱:一輛日本製造的黃包車售價是15元,一輛黃包車的租金是每天400至600文錢。也就是說,將黃包車出租一個月,就能回本,之後,利潤就像滾雪球一般,越滾越大,擋都擋不住。

而當時的人力車伕沒有錢購買黃包車,只能靠租,所以老闆們不愁租不出去。


其實,人力車並沒有佔據中國市場很長一段時間。在抗戰時期,由於我國境內石油短缺,汽車使用不開。而人力車又跑得慢,還不人道,讓車伕受罪。此時,三輪車應運而生,它既有自行車的速度,又不耗油,極其便捷,所以深受人們喜愛。

1946年1月,國民政府索性頒佈了一條命令,要求在接下來的三年裡逐步淘汰掉人力車。到了建國之後,人力車幾乎已經滅絕了,取而代之的是,三輪車成為了當時最多的車輛。


小小歷史學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其實很簡單,人力車相對便宜,三輪車昂貴。

現在很多人不知道,以往不要說三輪車,就算是自行車也是極為昂貴的奢侈品。

人力車是從日本傳過來的,結構很簡單,沒有自行車那種較為複雜的結構,生產難度較低,價格自然也不會太高。

所以人力車出現的比較早,早在清末就出現在中國。

以南京為例,清末滿街都是人力車,到了1936年統計,當年南京街頭正式登記的黃包車就有近12000輛。

其實當時的城市都不大,以南京為例,從老城這頭走到那頭,也就是10公里而已。

普通人不可能整天從城這頭到那頭,多是短距離最多幾公里。

這種情況下,人力車伕就完全可以勝任,沒必要用三輪車。

相反,三輪車結構複雜,在當年價格極高,最早出現在中國已經是40年代的事情了。

腳踏三輪車最早出現在南京街頭是1942年,南京解放時尚有4145輛登記在冊,有工人近6000人。腳踏三輪車在解放後淘汰了黃包車,持續為南京市民服務20餘年。

而民國時期,無論三輪車也好,自行車也罷,曾經都是天價。

為什麼天價?

民國初期國內還沒有完全國產的自行車,國內只能生產車架、車把、鏈條、鞍座、腳踏、輻條,像自行車上的齒輪、牙盤等關鍵零件都要靠進口,然後配上國產的零件組裝,其售價也是高得離譜。

老作家流沙河先生在《為成都人叫魂》中回憶說,抗戰前一輛單車在成都要賣一百五十塊大洋,是一個壯年勞力三年的工錢,相當於一箇中學特級教師五個月的工資,一個工人兩年的工資、一個技師一年的工資。那時候可沒有分期付款這個說法,全款買一輛自行車,真得的咬咬牙。

所以,就是因為價格太高,三輪車開始自然是不能流行起來的,誰買得起。

當時自行車完全是奢侈品,每年還要交稅,比日上海一年要交2塊大洋的自行車稅。

大家知道這是什麼概念?那個年代,1塊大洋可以購買25斤大米,6斤最好的豬肉。

不過,到了抗戰前後,中國開始逐步能夠自產自行車,價格有所下降。

1940年上海自行車廠(上海永久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成立,使中國有了自已品牌自行車生產企業。

到了1949年,我們自產自行車數量也有1萬多輛。

雖然說數量很少,但畢竟中國也能生產自行車,洋人進口車子價格自然要降不少,沒有以前那麼誇張了。

況且,三輪車相比人力車,有很多優勢。其一是速度快得多。正常人行走速度一小時5公里,人力車伕慢跑會快一些,但提高的速度有限。

相反三輪車一小時騎20公里是完全可以的。

對於人力車伕來說,時間就是金錢,能夠高效的做生意,誰不願意呢?


薩沙


人力車顯然更符合當時的社會生產力。

人力車結構非常簡單。

不用太多的維修和保養,只要雙手一抬車把就走了,非常便捷。同時,由於部件比三輪車少,少了傳動裝置和剎車等裝置,發生損壞的概率就大大降低了,這樣,對於車伕而言,減少了修車麻煩,提升了勞動效率。

三輪車的價格也肯定比人力車高的多,同等情況下,反正消耗的都是人力,還是人力車更方便些、實惠些。

謝謝!



侃談記


1、從思想觀念上看,民國時期是中華民族從清朝帝制思想過度到平等、民主的共和思想,現在為什麼沒有拉黃包車的? 因為拉黃包車感覺就低人一等,但是以前本來就沒有尊卑有別,給青天大老爺要磕頭的啊,從思想上,人拉黃包車也沒有思想負擔。

2、從經濟上看,黃包車和三輪車,肯定黃包車的價格便宜多了,又容易租出去讓普通民工賺錢;要是三輪車,成本高,要有人幹,你還要給他培訓個幾天,不然不會啊;沒人幹還怎麼賺錢。


小小掃地森人


“城頭變換大王旗”,今夕不知何夕。對底層的老百姓來說,活著不錯啦,還奢望有三輪車?





西域的血液


不是不想用三輪,而是沒的用!真以為有所謂黃金時間?真以為北洋時期能怎麼怎麼?通過這件事你們就能知道,那會不要說飛機大炮,連個人力車都是要從小日本進口的。我們自己連一根輻條都造不出來。而且這玩意還是日本對華除軍火之外最大宗的工業出口!


elicxxx


黃包車可節約資源,做到環保,我覺得今後可以考慮恢復。


金猴67


這裡題主說的人力車可能就是農村人力拉的木頭軲轆的車吧,民國時期人力車和三輪車都是一個概念,民國時期的三輪車也是人力車,那時沒有電動三輪車哦,民國初期一輛三輪車大概要12~18大洋後期大概要200至300元,那個時代普通百姓基本是買不起人力三輪車的,所以說都是人拉的木頭軲轆的人力車。


守著一份心意


造不出鏈子。連人力車也是從日本學來的,北京叫”東洋車”,簡為“洋車”。讀過《駱駝祥子》嗎?祥子就是”拉洋車的”。


王祖蔭1


那時沒有三輕車吧?或既是有還沒普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