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0 熊玲:大家對於父母的“我都是為了你好”這句話怎麼看?

熊玲:大家對於父母的“我都是為了你好”這句話怎麼看?

如今,我們可以看到許多父母的喜怒哀樂都建立在孩子身上,什麼“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好”“你快樂,我就快樂,你痛苦,我更痛苦”“你若受罪,我生不如死”“我因為你才有活著的意義,才有活下去的力量”之類……無不顯示了撫養者嚴重缺乏自我邊界、自我價值感、對他人需求的覺知和尊重的意識。

我們許多家庭的親子關係,無論孩子多大了,都是粘連或共生的關係。這樣關係下長大的孩子,當進入新的家庭後,會因缺乏人際邊界而處不好親密關係。

中國文化創造了國人的核心情結:戀兒女,或叫依賴兒女情結。父母是依賴兒女“好”自己才好,是依賴兒女“出息”自己才有價值。這一核心情結的牢不可破,是受幾千年來“養兒防老”的信念支撐,這幾乎成了中國人的集體無意識情結。國外人是不用防老,活得灑脫自在,我國的家庭卻有許多防備情結。

熊玲:大家對於父母的“我都是為了你好”這句話怎麼看?

中國文化也導致我們父母對“愛”有很深的誤解,以為付出就是愛。卻不知,付出是對人成長的能力剝奪,當長大的兒女缺乏獨立與愛的能力時,反責怪兒女無用。他們如何不是在無意識層面,想方設法拴住兒女在身邊,以使自己永遠地佔有和擁有呢。

由此,才有了那牢不可破——共生關係的強迫性重複。即便現在是隔代分家了,卻也普遍存在,人在婚姻新家,心在原生家庭,或是進入婚姻後,彼此把對方當成自己的原生父母,渴求或索要被愛、被關心,雙方上演著共生依賴的幕幕情節。

熊玲:大家對於父母的“我都是為了你好”這句話怎麼看?

進一步理解,父母做不到“放下”兒女,正緣由他們世世代代被形成的那份感受:與兒女共生才有存在感、重要感。這樣的家庭以及家教,令生活在其中的每個人有共同的不舒坦:壓抑,不自由。對此我們應有所反省:父母以錯位的角色和理念,去教育(不如說控制)孩子,孩子可能不幸成為他們“好心”的犧牲品——心理發育滯緩、物質依賴、抑鬱症等心理障礙者。

那些心理未長大的成年人,無論在建立親密關係的初期,還是結了婚,都有可能因為不斷被激發、被喚起的他們那極為熟悉的“共生依賴”感,驅策他們死心塌地尋找、索取“被關愛”。我們也可熟悉地預測,這關係下去的後果,多半是失意、失衡、甚至失去親密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