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1 健康科普堂|精神分析治療的最終目標在促進自我性格的成熟

健康科普堂|精神分析治療的最終目標在促進自我性格的成熟

32歲的琳琳(化名),研究生學歷,相貌氣質佳,外企中層,條件優越,但在戀愛上卻屢屢失敗。研究生期間戀上大8歲的已婚導師,工作後又戀上大10 幾歲的已婚上司,無法自控。對於年長的成熟體貼的異性,總是深陷其中,身不由己,內心很痛苦。精神分析中發現,來訪者整個童年時期父親一直常年出差在外,即使短暫在家數日,也常出去應酬,幾乎很少陪伴她玩,記憶中感覺自己從小就惹父親厭煩,不喜歡她,好像從來沒有抱過她,因此來訪者從小就很乖巧懂事,很努力希望自己優秀,以討父親歡心。來訪者在性心理發育階段,特別是性蕾期,戀父階段,由於父愛的缺失,導致嚴重的戀父情結,所以成年後總是下意識地去尋找機會完成童年期缺失的這段心理發育。在治療中,治療師通過對來訪者產生的移情的處理,進一步澄清、分析,使來訪者獲得一個被“內化”了的、接受和肯定她的“心理父親”,戀父情結終被打開,人格缺陷得以修補,迴歸到正常的戀愛軌道上,建立起正常的親密關係。

從這個個案中引出一話題:精神分析。什麼是精神分析?它有哪些值得關注的觀點,又有哪些技術要求呢?本期健康科普堂邀請瀋陽市精神衛生中心精神科四病房主任王美娟給我們科普一下精神分析方面的話題。

一、精神分析的概念及其理論的演變與發展

精神分析是現代西方心理治療的最主要流派之一,它形成於19世紀末,奧地利精神病理學家、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廣泛總結前人研究成果,並在精密的臨床觀察的基礎上,提出並逐漸形成了精神分析理論體系。其特點是經由分析來了解病人潛意識的慾望與動機,認識對挫折、衝突或應激的反應方式,體會病理與症狀的心理意義,並經自指示與解釋,讓病人獲得對問題之領悟;經過長期的治療,善用病人與治療者所產生的轉移關係,來改善病人對人的關係,調整心理結構,消除內心之情感癥結,以促進人格之成熟及適應能力。精神分析理論,即關於潛意識和人格結構學說理論。

精神分析理論誕生之後,弗洛伊德的學生又進一步發展了他的理論,形成了新的理論體系,後人根據精神分析學派理論的發展,將其分為幾個階段:1.正統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2.新精神分析學派;3.後精神分析學派,又稱為後弗洛伊德學派,主要包括自我心理學、自身心理學和客體關係理論等。

二、精神分析理論觀點

健康科普堂|精神分析治療的最終目標在促進自我性格的成熟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知名醫師、精神分析學家,猶太人,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被稱為“維也納第一精神分析學派”。他提出“潛意識”、“自我”、“本我”、“超我”、“俄狄浦斯情結”、“力比多”、“心理防衛機制”等概念。提出的精神分析學後來被認為並非有效的臨床治療方法,但激發了後人提出各式各樣的精神病理學理論,在臨床心理學的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著有《夢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論》、《圖騰與禁忌》等。被世人譽為“精神分析之父”,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家之一。)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大致可以概括為5個:

分區觀點、結構觀點、動力觀點、發展觀點和適應觀點。

1、分區觀點

人類的心理活動分為潛意識(無意識)、前意識和意識三個層次:潛(無)意識:是人的心理活動的深層結構,主要包括原始本能及衝動,可以通過夢、催眠、自由聯想出現於意識。前意識:介於意識和無意識之間,警戒,把守作用。經回憶、感覺,出現於意識狀態。意識:是表層,面向外部世界,由外在世界的直接感知和有關的心理活動構成。是能夠被自己意識到的心理活動。

2、結構觀點(人格結構)

健康科普堂|精神分析治療的最終目標在促進自我性格的成熟

健康科普堂|精神分析治療的最終目標在促進自我性格的成熟

健康科普堂|精神分析治療的最終目標在促進自我性格的成熟

健康科普堂|精神分析治療的最終目標在促進自我性格的成熟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結構由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部分組成。

3、動力學觀點

弗洛伊德假定心理異常有其生物基礎。他認為:人類行為的動機來源在於心理能量,這些能量又出自先天的驅力或本能。這就是精神分析的動力觀點。人有兩種本能:生本能或性本能及死亡本能或攻擊本能。人格動力的核心概念就是本能和焦慮。

1)生的本能或性本能:一切與保存生命有關的本能。由性本能驅動的行為包括與性有關的行為,還有幾乎所有以快樂為目的的行為。。

2)死的本能或攻擊本能:驅使人回到有生命之前的無機物狀態.為什麼有死的本能?因為只有死亡才能免除焦慮。

死的本能被生的本能壓制,轉向外部表現為對他人的攻擊,攻擊不成轉向內部表現為明顯的自毀行為。

健康科普堂|精神分析治療的最終目標在促進自我性格的成熟

4、發展觀點

在個體發展的不同時期,本我通過身體的不同區域(動欲區)得到滿足、獲得快感。在某一階段上遇到挫折,或從高級階段倒退到低級階段,就可能造成行為的異常,成為各種神經症或精神病的根源。心理健康發展的充分和必要條件是合理過度性心理發展各階段。

健康科普堂|精神分析治療的最終目標在促進自我性格的成熟

性心理發展的5個階段

口欲期(0-1歲),其快樂滿足來自唇、口、手指;

肛欲期(2-3歲),快樂來自排便,肌緊張的控制;

生殖器期(4-5歲)又叫性蕾期,快樂來自生殖部位的刺激和幻想,對異性父母眷戀,同性父母排斥,體驗到俄狄浦斯情結(Oedipus)或厄勒克特拉(Electra)情結。

潛伏期(6-11歲),興趣轉向外部,轉向應付環境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

生殖期(12歲以後),興趣逐漸轉向異性,通過正常的兩性交往和正常的性行為獲得快感。

成人人格在前三個發展階段基本形成,因此兒童早年的生存環境及其成長經歷對其成年後人格形成起著重要作用,許多心理問題衝突都可追溯到童年時期的創傷性經歷和壓抑的情結。

5、適應觀點

人兩種本能的應對經歷,構成人類兩種基本應對方式 ;

變相宣洩:改變存在或表達自己的模式,以求自己得到滿足。形式之一:隱性夢

自我防禦:這類應對是與人的認識能力有關的。在發現危險信號時,會形成“真實焦慮”,這是應對的開端。

焦慮理論及自我防禦機制

健康科普堂|精神分析治療的最終目標在促進自我性格的成熟

“焦慮”是弗洛伊德確立適應觀點的重要概念。根據產生的根源不同可以將焦慮分為:現實性焦慮、神經症性焦慮、道德性焦慮。

道德性焦慮——對超我的恐懼

現實性焦慮(客體性焦慮)——對環境的恐懼

神經症性焦慮——對本我的恐懼

焦慮是衝突引起的結果,具有特殊的功能,它能喚醒自我警惕,並去發現已經存在的內部或外部的危險。當自我把焦慮當成一種危險或不愉快的信號時,它就會做出反應,形成防禦機制。自我為了對抗來自本能的衝動及其所誘發的焦慮,保護自身不受潛意識衝突的困擾,而形成的一些無意識的自動起作用的心理手段,即自我防禦機制。正常人或神經症病人,都會使用自我防禦機制。

防禦機制包括:壓抑、(否認)、投射、(退行、隔離、儀式與抵消)、置換、反向、合理化、昇華、轉移等。自我防禦機制被使用得當,可免除內心痛苦以適應現實。但使用不得當,這些衝突和壓抑卻能以症狀的形式表達出來,從而形成各種障礙。

三、精神分析技術

健康科普堂|精神分析治療的最終目標在促進自我性格的成熟

雖然精神分析流派理論側重不同,但其技術共通:自由聯想、夢的解釋和移情與阻抗分析都屬於精神分析的常用技術。自由聯想要求來訪者不受限制地說出此時此刻自己頭腦中浮現的所有內容;夢的解釋即與來訪者探討其顯夢背後的真實意義(隱夢);移情與阻抗分析即協助來訪者意識並處理治療關係中的移情與阻抗。此外包括詮釋與重建、修通。 詮釋使潛意識的意義、經特定心理事件的原因能夠進入意識層面。重建是指通過精神分析,將患者和他過去的環境中的重要人物置於現實的背景下,在分析過程中重新經歷成長,重新體驗、理解以至癒合創傷,使患者內向結構、次序得以重整,最後達到完善人格的目的。修通 精神分析中,患者由領悟導致行為、態度和結構的改變的過程就是修通。者內向結構、次序得以重整,最後達到完善人格的目的。將患者和環境中其他重要人物置於活生生的背景下,重建過去各個時期的自我形象,最後促進反應和行為的變化。

精神分析治療的範圍包括內在精神、人際關係、現實的適應,最終目標乃在促進自我性格的成熟。

本期專家

王美娟,瀋陽市精神衛生中心精神科四病房主任,主任醫師。遼寧省勞動能力鑑定醫療衛生專家組成員、瀋陽市精神疾病質量控制中心專家組成員、瀋陽市醫療保險門診規定病種專家。對各種新藥的應用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精通精神藥理學,尤其擅長治療精神分裂症、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等精神、心理疾病的藥物治療。

健康科普堂|精神分析治療的最終目標在促進自我性格的成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