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0 战歌嘹亮:感悟连史教育的“滴灌效应”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

戈壁大漠,歌声飞扬。

西北某实弹射击训练场,南部战区某炮兵旅实弹射击表彰大会隆重举行。

几个营轮番唱完几首激情飞扬的军歌后,大家把目光聚焦在了上前指挥唱歌的某连指导员伍琦身上。此次,伍琦所在连是唯一一个以连为单位参加实弹射击的连队,并圆满完成了特种弹药射击任务。但现在,只有一个连的人唱,这声音怎么跟别的营“PK”,大家拭目以待。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随着伍琦有力的节拍,浑厚嘹亮、强劲有力的一股股声浪猛烈袭来,让人为之一振。歌声刚停,余音还未散去,热烈的掌声就响彻了整个训练场。

“这完全在意料之中,我们连就叫‘志愿军战歌’连,志愿军战歌的歌词出自连队第三任指导员麻扶摇之手。”采访中,指导员伍琦笑着说:“我们唱的不是歌,我们唱的是连史的精气神。”

把连史精神点滴融入以《志愿军战歌》为代表的载体中,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点滴灌注是该连连史教育的一贯做法。用伍琦自己的话说:“连史教育要细水长流,我们不要大水漫灌、浇灌,要在缓缓地滴灌中,寻求连史教育的最大值。”

请关注今天出版的《解放军报》的报道——

战歌嘹亮:感悟连史教育的“滴灌效应”

战歌嘹亮:感悟连史教育的“滴灌效应”

■刘 华 彭友泽

从“战歌”引申开来,丰富的精神载体是成长的最好营养液

“1950年,赴朝作战出发前,连队时任指导员麻扶摇连夜写下了一首激情澎湃的诗歌:雄赳赳、气昂昂,横渡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该连连长何召荣介绍,歌词的最初版本经新华社记者陈伯坚修改后发表,由音乐家周巍峙谱曲,成为《志愿军战歌》。

《志愿军战歌》被称为投在朝鲜战场上的“精神原子弹”,激励着志愿军将士不怕牺牲一往无前。

60多年过去了,战歌的激励作用怎么发挥?“战斗文化”如何传承?该连官兵就此多次写信与老指导员麻扶摇交流。

“战歌应该与时俱进,为表达新一代军人的心声服务……”时任指导员张晓强接到麻扶摇老人的回信后,更加坚定了丰富发展连队战斗文化的决心。

他们把战斗故事、战斗歌曲、战斗诗词作为承载战斗精神的三大文化载体,开启了一段挖掘拓展之路——

从连史中选取30个英勇顽强的战斗故事,通过查找相关史料、探访亲历者,把故事还原,集结成册。

把《志愿军战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强军战歌》等25首经典战斗歌曲收录起来,并将每首歌曲的时代背景、精神实质整理好、讲清楚,让官兵学唱的同时,理解每首战斗歌曲的内涵和外延。

集纳古今优秀战斗诗词80首,配好注释、译文和赏析发放给官兵,便于随时学习。开展诗词赏析、接龙和背记活动,促进官兵入心入脑,领悟精髓。

“这些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承载着连史长河里‘铁心向党、不畏强敌、敢打必胜’的战歌精神的精华,每一滴都是官兵需要的养分。”指导员伍琦翻开已经有些泛黄的三本资料告诉记者,这些养分已经滋润了一茬茬的官兵,帮助他们提升境界、克服困难、成长拔节。

去年4月,士官陈俊光刚在原驻地买房安家,就接到了移防命令。面对困难,他没有丝毫犹豫,打起背包走进了远行的队伍。他在决心书中写到:“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阵之时则忘其亲,击鼓之时则忘其身,这就是我的态度。”

“如今,官兵们自己创作了2首战斗歌曲,还有不少战士也尝试着写战斗诗词呢。”伍琦高兴地说,这将进一步为连队注入新鲜的精神养料。

战歌嘹亮:感悟连史教育的“滴灌效应”

在战歌精神的长期浸润下,“志愿军战歌”连官兵一到训练场就个个像小老虎。黄 海

“带头领唱”“相互教唱”“全体合唱”,多管齐下顺畅滴灌才能直达根系

“我们是战歌连,就要敢打硬仗。”去年8月,该连所在旅试射新型弹药,连长何召荣主动请缨,争来了这个危险性极大的任务。

“在连史精神的滴灌中,连长是最重要的那一根‘滴管’,率先垂范践行并传递着连史精神。”指导员伍琦介绍,去年一年,连长参加旅各类集训7次,每次都是集训考核第一名。

私下里,连长何召荣对官兵们说过,如果不敢争第一,就对不起战歌连;拿不到第一,自己就不好意思回来见大家。

连长和连队干部立起了标杆,该连官兵都把连队荣誉看得很重,都想用最好的成绩给身边人做好榜样,为连旗添彩。

去年年终考核,考虑到班长赵健脚伤复发,连队提出让他请假。他态度坚决:“我是战歌连的人,我不参考,丢战歌连的脸。作为班长,我也必须为战友们做好表率。”

最终,赵健不但带伤参加了所有科目考核,还以出色成绩摘得全旅年终考核桂冠。班里的战士高松感叹地说:“不用多讲,在班长的实际行动中,我已经真切地看到了连史精神。”

同样是这次考核,全连集体武装5公里项目,以最后一名的成绩计算全连成绩,24分钟以内才能拿到满分。几名体能基础稍差的战士,为了不给连队抹黑,自发利用业余时间负重训练。考核时,在全连官兵的加油鼓劲下,他以23分45秒的成绩冲过了终点,连队拿到了满分成绩。

“这样的相互影响和感染,就是连史精神的一种传递。在这里,每个人都是一根‘滴管’,都在用行动滋养着别人,同时也被别人滋养。”指导员伍琦说,这样的相互作用会形成强大的共鸣,共同唱响胜利的凯歌。

“战歌”永远嘹亮,让“雄赳赳、气昂昂”的精神融入细节滴进血脉

“我的儿子终于长大了!”

班长刘亮第一次休假回家,妈妈看到曾经顽皮的儿子,待人接物有板有眼,十分欣慰。刘亮也心生感慨:“是战歌连改变了我。”

当上等兵时,刘亮调到了战歌连。到连队第一天,刘亮就感受到了“雄赳赳、气昂昂”的冲击波——开饭前的队列行进刚劲有力,歌声番号声是那种自己从未感受过的豪迈。

训练场上,刘亮更加深切感受到了不一样:“在400米障碍训练时,我们以排为单位进行比赛,每个人都猛拼猛冲,个个像小老虎。”

后来在连队待久了,刘亮才发现,这样的训练氛围是连队常态,这样的精气神是连队最普通的“表情”。

曾经的连队指导员王永久说,为了让每名官兵时刻感受到“战歌传人”的高标准,让“战歌精神”入脑入心,他们坚持从细节抓起,把连史精神融入官兵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

他们指定专人,利用照相机、摄像机常态化拍摄官兵训练、生活中的最美瞬间。在离开连队时,每名官兵都会收到一份《我是光荣的战歌传人》纪念光盘和画册。

重要节日、纪念日和连庆日,他们都会举行向连旗宣誓活动,激励官兵再创辉煌。每半月组织一次士兵讲堂,由战士上台分享连史故事和在战歌连的所学所得。指导员伍琦说,这些传统得到了长期保持,并融入各项任务中。

前年一次演习,长途机动途中,战士们自发举行“车厢故事会”,重温连队战斗英雄殷延宝在朝鲜战场上的英雄事迹。

演习开始,敌方攻击猛烈,刘亮所在班在向阵地机动途中“牺牲”了一半。

仅剩4人,这个炮班还能不能打?作为战歌连传人,必须打!

刘亮果断重新分工,带领人员迅速占领阵地,并打出了首发命中的好成绩。

“在战歌精神的激励下,没有过不去的坎。”刘亮说,在长期的点滴灌注下,这种精神已经融入了官兵血脉,遇到任何困难,他们首先想到自己是“战歌连传人”,必须敢打必胜。

去年年底,全旅大比武。在射击课目发挥失常的情况下,战歌连副班长孟琦振作精神,一举拿下了4个课目冠军。

延伸阅读

“志愿军战歌”连全体官兵致麻扶摇前辈的信

尊敬的麻老前辈:

您好!60多年前,您慷慨激昂写下的《志愿军战歌》,激励了广大志愿军官兵英勇战斗。60多年过去了,《志愿军战歌》的旋律依然响彻大江南北,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奋勇拼搏。作为“志愿军战歌”连的传人,我们因《志愿军战歌》而感到无上荣耀。

老前辈,我们一直用一往无前的气势和必胜的信念去续写战歌连人新的辉煌。近年来,连队全面建设稳步发展,取得了骄人成绩:3次被集团军评为“标兵连队”,连续13年被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先进党支部”“先进团支部”……

敬爱的麻老,虽然我们没有经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但是在厚重的连史里,在《志愿军战歌》歌声中,我们感受到了您和您的战友们当年慷慨激昂、浴血奋战的意气风发,感受到了一代代战歌连人斗志昂扬、不怕牺牲的坚强意志。正是在这种精神的引领和感召下,连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

我们将继续秉承“铁心向党、不畏强敌、敢打必胜”的战歌精神,在新的征程里,在更高的起点上,创造更大的辉煌。

“志愿军战歌”连全体官兵

2016年9月20日

麻扶摇给“志愿军战歌”连全体官兵的回信

亲爱的五连同志们:

你们在信中用热情洋溢的话语,如数家珍般地告诉我近年来连队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在战歌的鼓舞下所取得的骄人成绩。这一项项的嘉奖、一个个的光荣称号,充分说明五连在现代化建设的征途中,各方面都有了飞速的发展和跨越式的进步。你们那种喜悦与自豪,那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让我十分钦佩和感动。

五连有着优良的作风传统和光辉的战斗历程,从过去到现在,五连一直是好样的!五连从来都是站排头的!在我像你们一样年轻的时候,是五连给了我成长的磨炼和滋养,五连是我人生一个重要的出发地。想回去看看,一直是我多年的愿望,抗美援朝五十周年时,有机会回去走了一趟,看到了五连的壮大和成就,实现了多年的夙愿,回家的感觉真好。

单位领导来看望时,提到了关于“战歌精神”“战歌文化”的问题,这个概念提得非常好。战歌是志愿军的歌,是英雄的歌,曾经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今天,应进一步发掘战歌新的思想内涵,为表达新一代军人的心声而服务。在战歌的诞生地,由战歌连的传人来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是责任,是义务,也是理所当然。我想你们探讨这个问题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让战歌文化滋养我们的干部战士健康成长,让战歌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不断鼓舞我们奋勇前进。

麻扶摇

2016年10月31日

(注:“五连”是“志愿军战歌”连1946年至1957年的番号。两封信内容略有删减)

微观察

连史教育如烹饪 也要讲究“色香味”

■解放军报记者 陈典宏 通讯员 宋邦稳 任 鹏

利用连史室的教育资源开展教育活动,是基层连队组织教育的一种常用方法。如何才能让连史室里的教育课更有吸引力?这是摆在许多基层带兵人面前的一道课题。

南部战区陆军某边防旅一连指导员李丰成上任之初,就有过一次尴尬经历。他精心准备了一堂连史教育课,集合时却听到有的战士小声嘀咕,其他官兵的脸上也看不到期待的表情。

这样的“冷遇”,曾是一些建有连史室连队的共同际遇。

与此截然不同的是,地方的学校、单位和企业却热衷于到各连队连史室参观学习。这个旅有14个被授予荣誉称号的单位、10来个连史室,堪称资源丰厚。一连驻地的中小学和20多家单位企业,不约而同将一连连史室作为他们的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连队连史室平均一个月就要接待10余次这些单位的参观学习。

“珍贵食材要给懂烹饪的厨师,大鱼大肉吃多了就会发腻。”该旅政委程昭用烹饪的道理诠释连史室的这种“冷”“热”际遇。在他看来,利用连史室宝贵资源开展教育授课活动,在拟定合适的授课主题同时,要“荤”“素”搭配得当,既要有“大菜”“硬菜”,也得有“家常菜”。

对于被誉为“法卡山英雄营”的该旅机步一营来说,“为人民甘愿吃亏、乐于吃苦、勇于献身”15个字的“法卡山精神”,就是教导员刘明经常上的“大菜”。营区门口的一面墙上就有这句话的烫金大字,谁要是犯了错误,刘教导员就会让他对着这面墙反思。

刘明教导员有个“隔锅香”的理论。这个历史上有着6个获得荣誉称号单位的营,因为营房老旧正在规划重建,目前还未建成营史馆和连史室。每年,刘明都要带着营里的新干部和新兵到当年“法卡山英雄营”一战成名的地方——法卡山看一看,去法卡山战斗烈士陵园祭扫先烈。

“站在现地,先辈的英雄事迹写在那里,仿佛就能听到当年战场上的枪炮声,这种场景下不需要讲什么大道理,心灵自然而然就净化了!”刘明这样描述这种“隔锅香”的做法。平时的课堂教育授课,他喜欢把自己在其他单位连史室里看到的资源,用到教育授课课堂上。比如,上拥政爱民教育课时,他就调用“军民同守共建先进连”的连史室资料;上战斗精神教育课时,他就调用“尖刀英雄连”的连史室资料等,官兵听到自己不常见的新鲜资料,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听课。

“好味道”也需要“新菜品”调动官兵的“胃口”。十连指导员龚翼山就尝到了“新菜品”的甜头。前不久,他以连史室为授课背景的“微课堂”授课视频,在陆军比赛中获了奖。这个“微课堂”的视频在旅政工网发布后,受到官兵的好评。

从传统实体向数字化平台延伸,也是该旅“新菜品”的烹饪方式。该旅充分发挥网络信息量大、互动性强、时尚新颖、快捷便利等优势,将连队连史室制作成数字史馆、网上荣誉室。

不仅如此,该旅还组织各个授称的荣誉连队依托连队荣誉历史,摄制特色教育视频。定期组织观看教育视频,让官兵们不仅熟知了连队的奋斗历程、英模人物和特色精神,还增强了官兵对连队的情感认同。

战歌嘹亮:感悟连史教育的“滴灌效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