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他是清代“精深博大”的一代通儒,以研究周易和孟子著稱


他是清代“精深博大”的一代通儒,以研究周易和孟子著稱

中國學術發展到清代達到了一個高峰期,正如梁啟超先生在《近三百年中國學術史》裡評價的,堪與歐洲文藝復興相比。在眾多的清學大師裡面,要論百科全書式的通儒,其實也不多見,但焦循不僅能稱得上是一位通儒,而且影響深遠,堪稱一代宗師級的人物。

焦循 字裡堂,江蘇揚州人,曾中過舉人,後棄科舉,托足疾在家十餘年,博聞強記,於經、史、歷、算、聲韻、訓詁之學均有研究。另外,對詩詞、醫道無不貫通。搜求故友遺書,孜孜不倦,其藏書處有“雕菰樓”,大學者阮元稱有“湖光山色之勝”。 並寫有《通儒揚州焦君循傳》傳世,稱其學“精深博大,名曰通儒”,世謂不愧雲。

焦循早年天資聰明,家學淵源。史書記載他,“少穎異,事父母以孝聞,服喪盡禮。”焦循玄祖焦文科,曾為江都刑房吏,以慈祥仁愛著稱,常救無辜於水火之中,清正廉潔,未嘗妄受一錢。高祖焦明暘,為人忠厚禮讓。曾祖父焦源,性情醇篤,莫與人爭。祖父焦鏡,生性厚實,廣施仁愛,從不與人計較得失,甚至以德報怨,深受鄉鄰愛戴。而焦循父親焦蔥,亦是樂善好施之人。焦循父親曾對他說:“吾家世世以忠厚退讓為法。”

他是清代“精深博大”的一代通儒,以研究周易和孟子著稱


焦循父親曾給他留下了二十七條治家教子訓誡的格言,如“學顏子者學其虛心,又當學其立志”;“處己接物,必要正大磊落,不獨免為人鄙,亦且免為人疑,否則不足立名,亦不足保身”等,對焦循一生的行止影響很大。

焦循一生沒做過什麼官,大多歲月只是讀書和蒐集各類古書典籍進行研究。因在少年時代就顯露出治學的天賦而被當時的學政阮元看中,並招為女婿。

焦循的學術貢獻大體上可以分為三部分,即易學、孟子研究和數學,另外還涉及一些其他領域如醫學和戲曲理論等。

先說焦循的易學研究。周易是“群經之首”,歷朝歷代對周易進行研究的學者數不勝數,成果和各類說法也可以稱得上浩如煙海。焦循對周易的研究可以說是伴隨終生的,他幼承家學,再加上,“遍求說《易》之書讀之,撰述成帙。”有一年,焦循得了重病,“以《易》未成為恨。病廖,屏他務,專治此經,遂成《易通釋》二十卷”。“自謂所得悟者,一曰“旁通”,二曰“根錯”,三曰“時行”。”焦循的易學別具一格,本質上屬於象數一派,在當時就有爭論。李慈銘曾指責焦循的易學是“貌為高簡,故疏者概視為空論耳。”

其次,是孟子研究。在這一方面就不僅是終生性的事業,而且還加上了他的兒子一起努力。他在1818年12月就開始編撰《孟子正義》一書。在方法上,焦循先編訂《孟子長編》十四帙。後再就《長編》所錄,損益增刪而成《孟子正義》草稿三十卷。到1820年焦循去世,未及完成《孟子正義》之謄校工作。由兒子焦廷琥續校《孟子正義》。到1821年2月,焦廷琥也去世了。最後,由焦循之弟焦徵將《孟子正義》付梓印行。

焦循的學術貢獻還有一部分是數學,由於他的獨特貢獻而被寫入《疇人傳》。焦循“思深悟銳,尤精歷算之學”。撰有《釋弧》三卷,《釋輪》二卷,《釋橢》一卷,《加減乘除釋》八卷,《天元一釋》二卷,《開方通釋》一卷,又命其子琥作《益古演段開方補》以附《裡堂學算記》之末。

他是清代“精深博大”的一代通儒,以研究周易和孟子著稱


焦循在學術觀念和治學方法上,強調“經學非考據”,易學釋經及“惟經學可以言性靈”等,充分體現出了兼採漢宋、以人為本、迴歸原典的思想。 焦循對漢學名之為“考據學”特別反感,多次指陳“考據”之無據,認為純粹的考據只能被視之為“補苴掇拾”之學,務碎瑣,難識大體。基於這樣的認識,焦循返躬自身,嘗試以義理之學去彌補漢學的不足。

焦循為人質樸,甘於平淡的生活,終生以讀書研究為志業。他曾說,“家雖貧,幸蔬菜不乏。天之疾我,福我也。吾老於此矣!”於五十八歲的時候去世。

他寫有一首《贈漁父》明志:“煙水菰蘆一釣橫,偶然相遇說平生。姓名本未傳人世,不用逢人變姓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