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俯瞰中國經濟的二元結構邏輯框架


俯瞰中國經濟的二元結構邏輯框架


01


先思考兩個問題:

  • 在中國做投資,怎麼做到誤差最小?
  • 做投資,首先要搞明白的事實什麼?


答案很簡單,那就是理解中國經濟是什麼:它有哪些特點?優點,缺點核心競爭力有哪些?只有瞭解事物的全貌,掌握它,才是做好後續的可能。蒙著眼過河,是很危險的。

02


身處其中,爭論不休,關於經濟的爭論,持續不斷……比如:

  • 產業政策與市場化
  • 公有制與私有制
  • 國企與民企
  • 互聯網與實體經濟
  • 改革預期與實際走勢,(改革後的不太好經濟形勢出現,人們反過來給當初的改革措施,改革推動者施壓)
  • ……


各種矛盾,各種衝突,兩個不同支持者的相互否定,相互扔鞋子……

03


我們換個思路,站得更高一點俯瞰中國經濟,我們發現這兩些對立面
是矛盾,也是動力
是獨立,也是整體
有衝突,也有合力



這種多遠的合力,才是中國經濟的核心動力,是經濟的本來面貌。近幾十年取得的成績,正是不同結構的共同努力創造。像一個足球隊比賽,贏了6場,輸了4場。後來覆盤的時候,前鋒說後衛不行,後衛說前鋒不行,雖然各有優缺,但是離開任何一個都不可以,全是前鋒或者後衛,前面贏球的6場都不會發生。雖各有優缺,但一直相互配合,彼此彌補,讓這個聯盟變強變大。

04


中國經濟的二元結構
勞動力:城市與鄉鎮
鄉鎮的低效,工農產業多。城市化消費主導,產業站在前沿。但鄉鎮給城市提供了不斷的勞動力,糧食後盾等。再比如東南沿海城市2008年失業3000萬人,鄉鎮農村做了廣泛接收,使得對失業期快速過度。比如今年的豬肉價格,如果中國全是城市人口,全面城市化,那上面任何一個小問題都很可怕。19大上,中央提出加速搞城鎮化,注意,可不是城市化,既要發展核心大城市,又要發展鄉鎮,都要有,都能丟。這裡,大家應該明白了,也是這樣的二元結構,讓我們抵抗風險的能力更強。
所有制:公有經濟與民營經濟
國有企業的地方容易形成壟斷,民營資本很難進去。同樣,民營做得好的地方,給國企做也做不好,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互聯網領域。 市場上對國有與民營爭論不休,有堅持國有產業放開的聲音,有加大國有產業領域的聲音。回想一下,新華書店、郵政快遞在很多貧窮落後的地方一直存在,它也不賺錢,按照民營經濟的性格,早不幹了,因為沒錢賺。比如高鐵,有人說讓互聯網巨頭投資高鐵,但是真實情況是這種燒錢,是沒有一家公司可以燒得起的。所以,無論是落後地方,還是科技前沿,有的項目只能國有經濟去做。 對勞動力的吸納上,比如公交車上收票的大媽,在民營經濟裡這種低效勞動力是要被淘汰掉的,但國有經濟裡,無數的這樣的崗位,對社會弱勢勞動力的接納也是很重要的。很多創業者,很多民營公司,活力很強,去進攻新領域、改善社會效率,但這類公司最大的風險是什麼?其實是創始人的風險,是抗風險的風險。經濟下行時我們見過很多裁員的新聞,但你頻繁見國有企業裁員嗎?國有企業強大的抗風險是不可想象的。民營與國企攜手而行,形成了現在如此龐大的中國經濟。


資金配置機制:國有金融與民營金融
國有金融,四大行為代表,經濟問題出現時,降準降息不得有誤,無論多低,大企業因為資產穩定,很多貸款的業務也都被四大行拿走了,一般因為注重風險而拒絕風險性比較高的企業的貸款融資。這一點就有被民營金融彌補,地方性銀行,自負盈虧,對風險的把控精益求精,客戶也只能找存在風險的四大行業務剩下的中小企業。兩者既衝突,都是為了賺錢,但是又促進。
區域:行政區域與產業結構
省市之間的劃分,與人,業務的流動。比如我在A省做生意,客戶在B省,B省會出臺一些政策保護在省內跟我做同樣業務的公司CDE等,打壓我。理論上這不該存在的,搞行政劃分,讓產業、商業自動流動收阻。但是又想想,如果沒有行政區域的劃分保護,有的地方是不配擁有產業鏈的,無論物流,服裝……
我們生活中充滿了各種二元結構,比如教育、醫療雙軌制,雖然不同,但是都是整體。

05


明白,中國經濟是什麼,才有正確的研究前提。

經濟研究,本質就是研究市場上有形的手與無形的手兩股力量,即行政力量與市場力量。
行政力量中央需要:
中國有30多個省,有的地方發達,有的地方貧窮。有的地方資源多,有的地方資源少。沿海與山區,南部與北部的差異……中國有30多個省,如何更好地管理發展,這需要中央做好

  • 宏觀調控(調整不同區域的資源差異、分配)
  • 戰略前瞻(三峽工程提前十幾年的規劃,對貿易戰好多年前就有準備)
  • 效率優化(高鐵提速,ETC取代人工收費等為社會運轉提高效率)
  • 社會責任(上文對低效工作人淘汰邊緣的人的接納,國家對產業的補貼,比如對美團外賣補貼,外賣小哥在全國的就業是很廣的等)


地方需要:

  • 個人政績(領導班子的作為,給地方好好提高一下經濟)
  • 區域競爭(縣與縣,市與市,省與省之間的競爭


06


懂得了上面,給我們研究經濟提供了脈絡方向。這麼大的體制與官員的多層階級,不是打個電話說一聲就完成一個大的項目政策的執行,那我們關注研究的重點,其中看不懂文件、看不懂會議不是因為多難,是因為不瞭解,不熟悉,不懂的搜一搜,看幾次就懂得差不多了:

  • 領導團隊:發表的文章,執政經歷,主要發展思想,(比如***在正定的知青生活)


  • 會議:五年一循環的會議,比如19大1中,2中(每個會議都不同的目標,任務);年底的經濟會議(比如過去的供給側、去槓桿都是在這種會議提出);季度貨幣執行政策(比如貨幣政策定調穩一點,本季度有點寬鬆,那麼下個季度大概率就要緊一緊);財政部(財政部的錢投向什麼領域,比如對農村的扶持,農村電商等,本地對相關項目的扶持),發改委(發改委是具體的執行部門,比如產業政策的具體執行細則都有詳細的說明)。


  • 紅頭文件: 框架確定後各領域的具體文件;官方的紅頭文件(貨幣、改革等)


07


學會看了文件、看會議、看領導班子,但是大家仍然有一個疑問,就是為什麼有的見效,有的不見效,有的失靈?其實執行力度與主次矛盾的問題,地方與中央的博弈。


1、衡量執行力:

  • 反腐力度
  • 地方明星官員(通過媒體發生,加重中央與地方的矛盾)
  • 地方收入來源 (有錢就忘我,難免會飄,不好好幹)


2、主次矛盾:(衡量事與事之間的重要程度,比如創業公司的第一矛盾是活下去,還不是長遠的商業宏圖,對官方來說最重要的是穩定,其他的事如果影響這個,就要先停一停)


3、市場力量:

  • 個體原動力(為了賺錢無數個體自發的力量)
  • 勞動力配合(源源不斷的勞動力供給,現在企業覺得不好做了,人力成本是一個大因素)

08


如何瞭解市場呢,既需要主觀感受,也需要數據、現狀輪廓
1、GDP角度
支出法:投資+消費+進出口
生產法(不好統計):上游+中游+下游其中過去十幾年 投資、消費、下游中,地產與汽車佔大頭,因為這兩個產業的產業鏈太大了,太寬了。前段時間地產、汽車經濟數據一出來,股市給予下跌給敬,也是不無道理。支出法我們看到三個模塊的佔比分佈,以前是投資主導,現在消費佔大頭了。所以前文《

普通人創業的現狀與機會

》 中,我們說了創業的方向也是如此。
2、貨幣流動角度
負債:M0 + M1 + M2


資產:信貸+融資總量+期限結構

09


怎麼看呢?架構構造模型,細節要自己思考
1:看數據:

  • GDP增速(可以細分到行業增速,看是增量 or 存量,行業潛力 )
  • CPI (cpi會影響貨幣政策,cpi太高貨幣政策不能夠再寬鬆,通貨膨脹的壓力)
  • PPI(製造業出廠價格指數,可以將cpi與ppi對比分析)
  • PMI(採購經理指數,50是榮枯線)
  • M1,M2,社融,(衡量貨幣供給)


2、不僅看數據,更看指標

  • 看角度,力度(加速度代表著趨勢);(cpi,ppi,gdp……)
  • 看內部結構轉換;(如上文說的gdp投資轉消費)
  • 看不同的指標差異;(m1、m2等不同指標對立交叉衡量)


如:M1,M2剪刀差,判斷貨幣供給與經濟活力

俯瞰中國經濟的二元結構邏輯框架

M2比M1多一個定期存款,如果M1>M2,企業賬上定期存款少了,成了短期或者出去搞經營了,此時社會的活動是比較好的。M2>M1,錢都趴著企業賬上,也沒有搞投資。通過上圖,我們看到2008年附近,2011 - 2014年很類似,M1都下滑很明顯,就是企業錢都沒做投資發展。2009年,2016年很類似,把錢花出去了。所謂的放水,我們可以通過這個剪刀差看,而不是新聞說放就放,放了沒人接,那叫放水嗎,我們在《

商業銀行的貨幣創造邏輯

》也具體說過。

10


最後,總結一下:中國的經濟=行政力量+市場力量
我們要關注的就是:兩者的博弈,兩股力量強弱(如房地產的最初的火熱到行政力量攝入調控監管,這時就要想一下了,不會那麼火熱了)分歧還是合力(上一條是分歧,合力就是最初政策上支持人們買房的時候,降低利潤,加大貨幣投放等都是促進)
做分析、投資時候,一定要思考,用心感受中國經濟放:市場的預期,比如股市都在悲觀的時候,你一定要開始思考下個時間節點可能的形勢,這才是頂尖投資者要做的,而不是跟著大家一起悲觀,難過。要判斷市場力量與行政力量開始合力或者對擊的時候,會怎麼影響人們的預期。比如有什麼動靜,網上就有人解讀房地產行情來了,你就之道不會的,行政力量壓著呢,一直沒放鬆。


可能的大概率方向,思考的多了,對事情的可能走勢會有幾個明顯的走勢,123條,每種發生時如何做,這才是未雨綢繆,做好誤差最小化。而不是沒有準備,蒙著頭前往走,閉著眼過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