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他曾是血吸蟲病患者,“送瘟神”後編成話劇電影全國轟動

黑白故事片《枯木逢春》是上海燕電影製片1961年拍攝完成的一部故事片。影片通過女主人公苦妹子這個形象,生動集中地反映瞭解放後在黨的親切關懷下,千百萬血吸蟲病患者命運發生的巨大變化。影片以飽蘸激情的敘事和藝術特色打動了觀眾:黨和毛主席對群眾疾苦的關懷;苦妹子悲歡離合的個人命運;富有詩情畫意的山光水色;濃郁民族地方色彩的音樂……特別是影片的攝影在畫面構圖、層次和光線處理相當傑出,一部黑白片,卻拍出了強烈的光線感。影片放映後,不僅受到農村觀眾的歡迎,也得到城市觀眾的喜歡,可以說轟動全國。


他曾是血吸蟲病患者,“送瘟神”後編成話劇電影全國轟動

電影《枯木逢春》宣傳畫


他曾是血吸蟲病患者,“送瘟神”後編成話劇電影全國轟動

劇作家王煉肖像

影片是根據同名話劇改編的,而話劇和電影的劇作者皆同一人,是我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著名劇作家王煉。他於1925年出生在山東濟南的一箇舊官吏家庭。從小就酷愛話劇。1943年考入北平輔仁大學中文系,攻讀古典文學。1948年8月還在擔任濟南某中學語文教員的他,毅然奔赴山東濰坊解放區,參加華東大學文工團,投身革命。後來文工團南下,1949年之後文工團併入上海人民藝術劇院。1958年,王煉與人合作編寫了兩個話劇劇本併成功上演,奠定了他成為專業編劇的基礎。話劇《枯木逢春》正是他的代表作和成名作。然而該劇最初卻是一部“命題”之作。

他曾是血吸蟲病患者,“送瘟神”後編成話劇電影全國轟動

電影《枯木逢春》中的苦妹子

1958年,在黨和國家的高度關懷重視下,經過數年全民防疫戰爭和艱鉅的努力,全國15個縣(市)基本消滅了血吸蟲病,《人民日報》公佈了血防典型冮西餘江縣消滅吸血蟲病的消息,毛澤東主席讀後“浮想聯翩,夜不能寐”,一氣呵成了著名的七律二首《送瘟神》。毛主席的詩氣勢磅礴,境界高超,具有極大的藝術概括力,這使全國許多文藝工作受到極大鼓舞和啟發,紛紛有心用藝術形式反映這一史無前例的“人間奇蹟”。王煉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奉中共中央防止血吸蟲病領導小組之命開始構思創作話劇作品的。

他曾是血吸蟲病患者,“送瘟神”後編成話劇電影全國轟動

電影《枯木逢春》劇照

雖然是上級按排的任務,但王煉內心卻立刻就產生了強烈的創作慾望和自豪感。因為王煉在10年前恰恰也曾是一個血吸蟲病患者,不僅對這種疾病的痛苦有過切身的體驗,更有一種疾病治癒後重獲健康的感恩心態。

那是1949年在隨軍南下路過蘇州時他不幸感染了血吸蟲病。患病後,他的心情十分惶恐,住進了上海江灣的部隊醫院。但由於醫治及時,再加醫護人員的精心治療,很快他就恢復了健康。在住院期間,鄰床有個戰士屬晚期病人因病重被遷入單人病房。王煉去看他時,那位戰士請他代寫一封家信。王煉這才知道對方一年前帶著病被國民黨抓了壯丁,逃跑沒成又被打了個半死。後來在淮海戰役中被我軍“解放”過來,馬上就被送進醫院治療。他要王煉在信中告訴妻子:自己死而無怨,只是還沒來得及在解放全中國的戰鬥中出點力,心裡覺得過意不去。

他曾是血吸蟲病患者,“送瘟神”後編成話劇電影全國轟動

電影《枯木逢春》中的方冬哥

這位農民出身的“戰士“,一身質樸的泥土氣,在說這些話的時候,因過於瘦削而顯得特別大的兩隻眼睛裡閃著淚花。當王煉出院前再去探視時,那間病房裡已換了新的病人。

但是自身的這段經歷還不足以支撐一部劇作的架構,尤其對未來劇作以什麼為主線,藝木地反映血吸蟲病從氾濫到被有效治理的巨大變化過程,王煉心中更是茫然。

王煉知道藝術創作沒有捷徑,只有先去深入生活。為蒐集豐富詳實的創作素材,王煉一連走了三、四個省。親眼看見曾是“千村薜荔人遺矢,萬戶蕭疏鬼歌唱”的洞庭湖、黃益湖和鄱陽湖等血吸蟲病嚴重流行地區變成了“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的良田美湖,許多昔日的“無人村”、“寡婦村”、“獨子村”……變成有託兒所、公共食堂、社辦工廠、水力發電站等設施齊全的現代化村莊。

他曾是血吸蟲病患者,“送瘟神”後編成話劇電影全國轟動

電影《枯木逢春》劇照

在江蘇崑山千燈鄉,王煉訪問了一位病已晚期的婦女,她沒說幾句話眼圈就紅了。原來幾年前,她的丈夫因為她得了病不能參加勞動,不能生兒育女,便與她離婚了。王煉不忍心再問下去了。但幸虧陪同採訪的公社醫院院長岔開了話題,這位婦女才開朗起來。她告訴王煉,雖然離婚孤身一人,但公社對她很照顧,給她送藥、治病,還送糧食、新被子……這才使她有了活下去的勇氣。

在歸途中,王煉從公社醫院院長口中進一步瞭解到,那位婦女的丈夫已經再婚,而且住得也不遠,每天一早一晚,前夫和他的妻子雙雙從田裡歸來,都要從她門前走過。……呵,這種起起伏伏的病情和錯綜複雜的情感糾葛不正是一部戲劇的“戲眼”和張力嗎?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王煉突然醒悟到,這才是自己要寫的!寫一個深受血吸蟲病折磨的家庭重獲新生的故事。

他曾是血吸蟲病患者,“送瘟神”後編成話劇電影全國轟動

電影《枯木逢春》劇照

創作一旦找到突破口,才華橫溢的王煉便文思泉湧,一鼓作氣完成了這個初名為《江南春早》的話劇劇本。王煉不露痕跡地將自己得病之初的切身感受以及那個“戰士”的遭遇都溶化在戲劇情節中。在塑造苦妹子這個人物時,王煉著力表現她身患晚期血吸蟲病後,對勞動、對愛情、對社會主義的強烈嚮往,揭示她善良美好的心靈。還通過她與方冬哥母子戲劇糾葛的描寫,細膩動人地展現了她豐富的內心世界,使這個形象產生感人肺腑的藝術魅力。

劇本完成立即被上海人民藝術劇院採用並投入排練,導演和演員們又強化了以血防站站長羅舜德為代表的黨的領導者形象。有關領導對此劇也關心備至,並苦思冥想將此劇易名為《枯木逢春》,受到大家的一致肯定。

他曾是血吸蟲病患者,“送瘟神”後編成話劇電影全國轟動

話劇《枯木逢春》劇照

1959年8月,此劇在上海藝術劇場首演,即受到戲劇界普遍好評。不久即作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週年上海的獻禮劇目正式公演。

由於此劇通過一家人的命運,以苦妹子為主角,形成解放前後的生活對比,表現出黨對人民的關懷,主題明確、深刻,情節生動、感人,藝術上新穎完整,各報和各地文藝團體紛紛給予高度評價,並改編移植搬演。為了滿足觀眾的要求,劇院兩個劇組分南北兩線,還去全國各地及曾遭受血吸蟲病侵害嚴重的江西餘江等地區巡演,皆受到當地觀眾歡迎,引起強烈共鳴。此劇在1959年至1963間共演出256場。

他曾是血吸蟲病患者,“送瘟神”後編成話劇電影全國轟動

電影《枯木逢春》劇照

1961年5月日本泉座劇團將此劇譯成日文,在東京等地公演,反響同樣強烈。1959年著名電影導演鄭君裡親自找到王煉,提議合作將此劇改編成電影《枯木逢春》,並在1961年順利完成上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