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磚家打著“專家”名號,將“真品”變“假貨”,轉手賺了近1個億

《天下收藏》一度收視率非常高,但在2012年時,來了一位名叫付常勇的物主,他這次帶來了一件瓷器,是一對做工精美的白瓷手杯。當時的他信心滿滿,認為自己這件藏品怎麼也值2萬塊。

磚家打著“專家”名號,將“真品”變“假貨”,轉手賺了近1個億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在談到關於這件藏品的來源時,他告訴主持人,說是當時自己看病的患者為了報恩,特意送給他的。他在觀察後推測它是明朝的文物,而他這次之所以來這裡,是希望專家能夠幫忙看看這件藏品的來歷,以及是否它具有其他的歷史價值。

可是在專家都看過之後,給出了一個答案:假的。這個結果不僅讓物主意外,連在場的觀眾都有些不解,專家解釋說這對白瓷杯是現代的仿品,沒有歷史價值,若是擺在家裡玩玩還可以。這個答案讓物主灰心喪氣,畢竟原本的文物現在被說的一文不值,難免會有心理上的落差。

磚家打著“專家”名號,將“真品”變“假貨”,轉手賺了近1個億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按照節目規矩,主持人王剛從專家手裡接過這件瓷器,掄起錘子瞬間砸碎了它,就這樣一對白瓷杯化作了滿桌碎片。當時的物主雖然很不捨,但他也懂規矩,沒有阻止王剛。

原本這件事情已經塵埃落定,但物主付常勇不死心,在離開節目組後,他拿著自己的瓷片去找了相關的研究所進行了鑑定,而研究所反饋的信息讓他驚訝不已。原來,這一對白瓷玉杯並不是仿品,而是明朝時期雕飾精美的文物,並且這件文物當時還保存完好無損,且有一對。

磚家打著“專家”名號,將“真品”變“假貨”,轉手賺了近1個億


研究所根據歷年拍賣行的價格,給出了2億元的參考報價,在得知自己被專家騙了以後,付常常勇憤怒不已,原本的寶貝就這樣被一錘敲碎,一氣之下他將王剛和《天下收藏》告上法庭。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其實,這種將寶物鑑定錯誤後將寶物砸碎的做法雖然對擁有者不公平,但是其行為算不上惡劣,下面這位打著專家的名號,將“真品”變“假貨”,轉手賺了近1個億

乾隆御筆被判贗品

2009年9月27日,朱氏兄弟帶著家傳之寶——乾隆御筆《嵩陽漢柏圖》,到達河南衛視一檔鑑寶節目的海選現場,鑑寶專家劉某在現場走馬觀花,待看到了這幅畫,駐足仔細端詳一陣,沒有立刻給出鑑定結果,反而說道:“晚上到我住的賓館來,我給你們仔細講講這畫”。

兄弟倆應約而至,卻得到一個令人大失所望的結果,這幅畫有乾隆的章,是有一定年份,只可惜題字並非乾隆真跡,市面上流通有許多這樣的畫,只值3萬元左右。由於是專家之言,兄弟兩深信不疑。劉某又稱,他能找到出價較高的買家。兄弟心想,既然是贗品,能轉手賣個好價錢也不虧本。

磚家打著“專家”名號,將“真品”變“假貨”,轉手賺了近1個億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於是,在“專家”的牽橋引線下,這幅《嵩陽漢柏圖》以17萬元出售給程某,雙方簽下買賣合同。贗品高價出售後,朱氏兄弟都認為物超所值,可萬萬沒有想到,一年後一則新聞卻讓兩人心痛不已。

時隔一年,乾隆御筆畫《嵩陽漢柏圖》在拍賣會上經過激烈爭奪,最終以8700萬的鉅額成交,當朱氏兄弟看到這條新聞,一時大驚失色,多次確認,這拍賣品正是當初以17萬元轉手他人的“贗品”,如今竟值8700萬的天價。

隨著鑑寶類節目的迅速火爆,各大電視臺紛紛爭搶著這香餑餑,但與大節目的權威專家不同,小一點的節目能邀請的專家水平良莠不齊,魚龍混雜,甚至有些不具備合格的鑑定能力而顛倒黑白,以至於群眾開始質疑專家們的鑑定水平。

類似朱氏兄弟的案件一一出現在公眾視野,專家和人演雙簧騙取文物謀暴利的事件屢見不鮮,而這背後往往都與“利益”二字掛鉤,天天熙熙皆為利來,不少“專家”夥同公司或古玩商家,一唱一出,將持寶人的真貨說成贗品。

再進行桌下交易,估價越高的文物鑑定費也相應高,以此獲得高價“中介費”,有的甚至據為己有,再放到拍賣會上轉手他人。

磚家打著“專家”名號,將“真品”變“假貨”,轉手賺了近1個億

在這樣的行業風氣之下,越來越多的惡性事件荼毒著社會風氣,造成極其惡劣的影響,極盛一時的鑑寶類節目面臨信任危機,成為眾矢之的。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2012年,為了肅清風氣,國家相關部門發佈《關於加強對文物鑑定類廣播電視節目管理的通知》,指出部分節目宣揚錯誤投資理念,存在過度娛樂化的現象,要求各大電視臺有效傳播文物知識、樹立文物保護觀念、正確引導文物收藏。

部分鑑寶節目只得慘淡停播,只有零星的節目憑藉較為權威的鑑定和價值觀的注入留存至今,鑑寶節目大江東去,“鑑寶熱”也隨之退散,逐漸淡出人們視線時,成為過去時。

磚家打著“專家”名號,將“真品”變“假貨”,轉手賺了近1個億

如今,央視推陳出新,在文物方面製作有別鑑寶的節目,包括不少精良的紀錄片和紀實節目,諸如《我在故宮修文物》和《國家寶藏》等,從客觀的角度記錄文物修復的樸實無華,以喜聞樂見的形式傳遞文化價值。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這一次傳統文化不再與物質掛鉤,而是以最為純粹明淨的方式,為世人娓娓道來文物的過往和當下,在某種程度上也在告訴人們:文物不只是交易商品,更多的是一種文化,是美好的藝術形式,供人欣賞。

最後,筆者在此建議,文物拍賣仍在進行,如若不是真能鑑寶的專家,切莫因為一時腦熱或者聽人耳旁風,到了古玩市場花高價買至寶,到時沒有淘到金反而竹籃打水一場。理性消費,從你我做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