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0 《黑暗中的舞者》从现实歌舞两个场景,简析残酷生活中的舞者形象

《黑暗中的舞者》是丹麦杰出导演拉斯•冯•提尔

的一部歌舞片。

歌舞片是电影的一种特殊的类型,是指由大量歌唱和跳舞的形式组成故事情节的影片。多由歌唱演员担任主要角色,主要依靠歌唱刻画人物、展开情节。歌舞片更有利于人物内心情感的表达。

2000年5月份,这部电影在法国首映。因触碰到了美国底部的不堪,而被《时代》周刊评为2000年度最差电影。

《黑暗中的舞者》从现实歌舞两个场景,简析残酷生活中的舞者形象

《黑暗中的舞者》海报

导演拉斯•冯•提尔本身就是一个有个性的人,他极端、狂妄、偏执却又充满着个人魅力。他拍摄的电影大多主题尖锐,态度鲜明,毫不避讳社会中的敏感话题。例如《女性瘾者》《此房是我造》《狗镇》等影片。虽有过颇多的争议,但他拍摄的很多电影依旧获得了不俗的评价。《黑暗中的舞者》就当属其中一部。

《黑暗中的舞者》是继《破浪而出》《白痴》后的“良心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并获得了第53届戛纳电影节竞赛单元金棕榈奖。

《黑暗中的舞者》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单亲母亲名叫莎玛,为了给患有眼疾的儿子治病,移民到美国,居住在从比尔和他妻子琳达家租来的货车库里。莎玛昼夜不停地在工厂打工挣钱,当她发现比尔偷走了她给儿子治病积攒的钱后,不得已杀死了比尔。为了确保儿子能得到治疗,莎玛拒绝在法庭上讲出真话,最终死在了绞刑台上。

《黑暗中的舞者》从现实歌舞两个场景,简析残酷生活中的舞者形象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总会相信善有善报的因果解释,期望生活能因人的善良而发生奇迹,但往往却总是躲不过悲剧的上演。就如同用黑色的眼睛寻找光明,不幸中仍能蕴藏着巨大的力量。

《黑暗中的舞者》这部电影,同样也有着对立统一的思想。导演拉斯•冯•提尔运用现实场景和歌舞场景,为观众塑造了一个走在绝望边缘,却能在歌舞中汲取希望的鲜明人物形象。

1、现实场景与歌舞场景交替出现,对比之下,愈显凄凉怅惘

《黑暗中舞者》由七个现实场景和七个歌舞场景组成,每当莎玛最无助最想逃离现实的时候,歌舞场景就会出现。例如,莎玛眼睛彻底失明,不能继续扮演玛利亚后又被工厂解雇。贫穷困难的现实下,莎玛内心感受到了无比的苦楚凄凉,她需要暂时的逃离。在火车与铁轨的摩擦声中,莎玛幻想出一部欢快的歌舞剧。

《黑暗中的舞者》从现实歌舞两个场景,简析残酷生活中的舞者形象

在歌舞场景中,有阳光、森林、木屋、河流,有放牧、农耕、恩爱的夫妻和带孩子的老夫妇,无一不是她对理想生活的渴望。然而,画面又再次转换到了冰冷黯淡的现实世界。

歌舞场景虽是莎玛幻想出来的,但基本上没有脱离现实场景。此片有意模糊现实与幻想的界限,既使得观众看到莎玛的内心诉求,又能通过幻想的美好来烘托出现实的苍凉。

2、色调与用光运用巧妙,冷暖色调随场景而变,给观剧者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

此片对于色彩的运用十分巧妙,在开头就有所呈现。此片片头是一幅长达三分多钟的画布,开始画布上是一尘不染的白色,后有斑驳黑点跃然其上,随后色彩和画中形态都发生着变化,到最后又回归到全白色的画面。就好似人的一生,什么也没有带来,什么也没有带去。而这一生又如画布,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

冷暖色调随场景而变,也是导演独具匠心的地方。

例如,在工厂中,色调偏冷,光线黯淡,自然而然地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但在莎玛与儿子交谈的房间里,用的却是黄色的暖色调,表现出莎玛对儿子暖暖的爱意。

《黑暗中的舞者》从现实歌舞两个场景,简析残酷生活中的舞者形象

莎玛在与儿子交谈

虽然现实和幻想的界限模糊不清,但色彩的对比却十分鲜明。在现实场景中,大部分都是阴暗的单一色调,而在幻想的歌舞世界中,天空湛蓝,白云飘飘,丛林翠绿,色彩相当丰富。就连莎玛平常穿的灰暗的绿裙子,也变得鲜艳起来。

3、黑暗中舞者——不理想状态下,具有美好意义的人物形象。

(1)用单薄的肩膀扛起残酷现实和疲惫不堪的工作,坚强的莎玛在歌舞中索取短暂的欢愉。

单亲母亲莎玛原本是捷克难民,为了能利用美国先进医疗技术治好儿子先天遗传的眼疾,不远千里来到美国。莎玛单薄的身体穿梭在一所生产不锈钢水槽的工厂里,为了能多赚点钱,尽早攒够儿子的手术费,她在眼睛即将失明的情况下坚持要上夜班。

《黑暗中的舞者》从现实歌舞两个场景,简析残酷生活中的舞者形象

面对儿子遗传了眼疾的事实和高强度的工作,莎玛并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凭借一己之力,靠着坚定的信念扛起了重担。

工厂里的工作既疲劳又索然无味,支持莎玛的除了儿子,就只有歌舞了。莎玛酷爱音乐剧,常和好友凯西参加社区音乐剧排练。歌舞是她的幸福所在,是她的信念支撑。在歌舞中,她暂时忘记了疲劳和痛苦,尽情享受着音乐和舞蹈带来了欢乐。

(2)莎玛身上散发着伟大的母爱光辉,行走人间多年,依旧善良如初。

在杀死比尔后的那段歌舞场景中,重复唱着一句“你那么做只是逼不得已”,由此可见莎玛对于杀死比尔的忏悔之意。莎玛身上有着成年人难得可贵的善良。

即便比尔偷走了她辛苦积攒的钱,使她差点完不成此生最重要的事情,她却坚守“沉默是金”的诺言。在完成给儿子治疗眼疾的夙愿后,她选择了放弃生命去捍卫死去的比尔的尊严。

《黑暗中的舞者》从现实歌舞两个场景,简析残酷生活中的舞者形象

高尔基曾讲过一句话:母亲是英勇无畏的,当事情涉及到她所诞生的和她所热爱的生命的时候。莎玛对儿子无私奉献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拼命攒钱为儿子治病,还在于儿子带给她的力量,使她无畏地走向死亡。

电影的最后一幕,莎玛套着绳索被绑在绞刑支架台上时,内心对死亡充满了恐惧。但当莎玛知道儿子手术成功时,她摆脱了恐惧的桎梏,高唱着“我从不孤单,这不是最后一首歌……”声音戛然而止,莎玛无畏地走向了黑暗。

(3)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在残酷世界里跌跌撞撞,却始终保持内心自由

在莎玛身边不乏想要帮助她的人,比如追求者谢夫和好朋友凯西。但无论莎玛的日子有多难熬,即便在她即将失明的情况下,也不肯依靠外界。她在以自己的方式坚强地活着,她比谁都懂得独立的重要。

木心在《论命运》中写到:我急,命运不急, 这是命运的脾气。 而今,眼看命运急了, 我不急, 这是我的脾气。莎玛被命运的不幸和艰苦的工作束缚着,但她内心一直是自由的,她能在任何状况下自由地选择对待人生的态度和生活方式。

《黑暗中的舞者》从现实歌舞两个场景,简析残酷生活中的舞者形象

影片中的歌舞场景中,所有人的舞蹈都是编排有序的,唯独莎玛的舞步是不受拘束的。看似凌乱的舞步从侧面表现出莎玛对自由的向往。

值得一提的是,莎玛饰演者比约克,在歌坛风光无限,影视作品却并不多。而此部电影的莎玛,无疑是她一次成功的人物塑造。她在此片中不着痕迹的出色表演一鸣惊人,被戛纳电影节委员会授予了最佳女演员奖。

《黑暗中的舞者》从现实歌舞两个场景,简析残酷生活中的舞者形象

比约克饰演的莎玛

细细品味这部电影,我深深地被莎玛的形象所折服了。她并非是“傻”,而是活的通透。莎玛内心坚强,独立善良,即便深陷泥潭,依旧仰望着天空。

黑暗最终淹没了莎玛倔强的身影,但莎玛未曾停止过跳舞。做为一名黑暗中的舞者,莎玛在歌舞中寻找着属于她的光明。


作者:双惢,向阳而生的世俗姑娘,走在认识这个世界并爱它的路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