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古人取名的冷知識:呂布其實是呂有錢

古時候,沒有互聯網,沒有遊戲,大家都很閒,不管做什麼事,都要找點

“儀式感”


聚餐要行飛花令,答不上來不給飯吃;喝酒要修一條河,順著河道漂酒杯,漂到誰那,誰就得作詩。到了起名字這件“終身大事”上,古人們更是玩出了花兒來。

古人取名的冷知識:呂布其實是呂有錢

第一個取名的人,可能是近視眼

在最早的原始社會,人們是沒有名字的。

其實仔細想想,也就明白了,原始部落的人數都不多,沒有必要取名。前幾年,在河南三門峽市發現的盧氏原始部落,發掘出的居住洞穴只有15個,滿打滿算,也就幾十號人。天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人們,不需要名字都能順暢溝通。

舉個例子,“昨天,東邊山腳洞穴的大個子跟隔壁的小光頭一起去打野豬,回來之後,還送給山頂老黑家的閨女一個豬腿”。

這麼一聽,沒毛病吧?

那麼後來,又是怎麼想到起名字的呢?

東漢時期,有個文字學家,叫許慎。他最主要的成就是,編撰了世界上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規範統一了我們漢字的形、音、義。

古人取名的冷知識:呂布其實是呂有錢

許慎編撰的《說文解字》


可以說許慎,就是漢字界的“秦始皇”——度量衡的發明者。

許慎在考證之後,認為我們的名字,最早是由於夜晚相遇分辨的需要而產生的,晚上大家都看不清,只能自我報名,讓對方知道“我是誰”。

“名,自命也,從口從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說文解字》

所以,第一個取名字的人,可能視力不太好,是個近視眼。

你看到的,未必是古人所想的

很多研究古代文化的人,都會羨慕令人心醉的古人名字們。

呂布、周瑜、李白……不必知生平,入目即驚豔。

其實吧,古人的姓名也是有階級含義的,例如在漢代,大家都認為,雙字名低賤、是不懂禮數的,有身份的人,必須叫單字名。

所以,從劉邦,到劉秀,最後到劉協,東漢、西漢那麼多皇帝,姓名都是兩個字。更不要說後面的曹操劉備孫權了。

那些名字呢,也未必是你想的那麼高雅。

在春秋戰國時期,很多人起名喜歡用“嬰”字。

我們小時候學的“晏子使楚”,裡面的晏子,名叫晏嬰。還有“趙氏孤兒”,裡面那個義薄雲天的俠客,名叫程嬰。還有劉邦手下有兩個大將軍,一個叫灌嬰夏侯嬰

古人取名的冷知識:呂布其實是呂有錢

“晏子使楚”和“趙氏孤兒”的主人公們


那麼“嬰”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古人的儀式感在這時候就體現出重要性了,對於名人,他們要修家譜,寫傳記,這樣,我們就能大概知道取名的用意了。

據考證,“嬰”在古人取名裡有兩種含義:一是希望子女健康;二是希望子女光宗耀祖。

所以你看,晏嬰,可能就是晏百歲,程嬰、灌嬰、夏侯嬰,就是程大官,灌大員、夏侯大王。

還有“布”字。“我叫布,呂布的布”,聽著是不是有一種厚重的感覺。

可是據古籍記載,“布”在當時,是“錢”的意思。

呂布,英布,季布,這些歷史上的名將,說白了,就是呂有錢,英發財,季富貴。

意境是不是一下就沒有了?

古人起名也愛跟風

古人取名的冷知識:呂布其實是呂有錢

全國姓名報告

前幾年,有調查機構發佈過一份新生兒姓名大數據報告,在2018年,在新生兒姓名中,排名前三的分別是“梓涵”“一諾”“浩宇”。

有人評論說,流行文化限制了取名的想象力。

其實,流行文化這個事兒,在古代也有過。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之”字突然成了爆款,名字帶“之”成為一種時尚。

所以那個時期的好多名人姓名裡都有“之”,像王羲之、祖沖之……

特別是王羲之,給他的七個兒子,每個人配了一個“之”字:王玄之、王凝之、王煥之、王肅之、王徽之、王操之、王獻之。

為了蹭熱度當網紅,父子重名的忌諱也不管了。

古人取名的冷知識:呂布其實是呂有錢

魏晉南北朝的名士們,對起名有著特殊的愛好


名字,很多時候,就是父母對子女的期望和祝福,像我們新中國剛成立的時候,“學軍”、“愛國”、“衛紅”也一度成為取名的主流趨勢。現在看來,雖然有點過時,但也體現了一種特殊的愛國情懷。

所以,取名叫“梓涵”“一諾”的,其實也體現了新生代父母們的一種期望。試想,如果真的能生活在瓊瑤小說描述的那種無憂無慮、吃喝不愁、敢愛敢恨的世界,何嘗不也是一種幸福呢?

名字這件事兒,說到底,其實就像許慎先生說的,只是個用來在夜晚互相辨認的代號而已。

畢竟,“呂有錢”都能是三國第一猛將。起名,本就該是一件百無禁忌的事情。


古人取名的冷知識:呂布其實是呂有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