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窗边的小豆豆》:你的孩子在想什么,用好这1点就能知道

很多家长都曾经想过一个共同的问题:这孩子心里头,到底在想些什么呢?


《窗边的小豆豆》:你的孩子在想什么,用好这1点就能知道


想知道对方心中所想,往往是通过对话的方式直接问出来,为什么更多的家长,宁可用偷看孩子日记和猜测的方式来揣摩孩子的心思呢?

原因往往出在沟通上。当家长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也不知道能和孩子们聊些什么的时候,才会采取极端的方式。

但是如果这个时候,问问孩子们,为什么开始不愿意和大人说心里话了,得到的答案往往是:“他们又不懂我,说什么啊?”

于是隔阂逐步达成了。

如果想消除和孩子之间的隔阂,给孩子创建一个健康快乐积极向上的童年,可以看一看《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文字质朴,取材于作者小时候发生的一段真实的故事。


《窗边的小豆豆》:你的孩子在想什么,用好这1点就能知道


故事发生在二战结束前的巴学园,通过巴学园校长独特的教育给读者带来一个全新的梦幻校园,书中故事情节童真有趣,却把那些最朴实的教育方式都涵盖其中。

早在2001年,这本书在日本的销量就已经超过900万册,成为日本二战后最畅销的图书,被翻译成33种文字出版到世界各地。2003年,新经典与南海出版公司将《窗边的小豆豆》从日本引进中国内地,连续72个月登上全国畅销排行榜,并连续10年高居开卷中国畅销书排行榜少儿类TOP5,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央电视台纷纷对其引发的教育话题进行深度报道。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说:“这本书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因为与教育有关。这本书的主人公不是小豆豆,也不是校长,它的名字是教育。这对当时的日本和今天的中国很有启发意义。”

所以今天,我不打算再来探索这本书到底哪里好看,而是打算来谈一谈对小孩子的教育方式,根据书中巴学园的教育,具体来来说一下“为什么很多家长和孩子之间总有划不掉的隔阂”;“为什么说‘教育最大的骗局是释放孩子的天性’是错的”;以及“为什么有些小孩子成长后总是改正不了害羞、扭捏的毛病,家长的教育到底哪一步出现了问题”

1、取消与孩子的隔阂最好的方式,是以平等的心态建立与孩子的情感连接


《窗边的小豆豆》:你的孩子在想什么,用好这1点就能知道


书中的小豆豆最开始是一个小学一年级就被劝退的小姑娘,而劝退的原因也非常正当,老师很头疼这个行为举止异常的小姑娘,本来是好好的课堂,可小豆豆不是要把书桌的盖子开了关,关了开,闹个不停,就是要站在教室的窗子旁边不停的和周边的宣传艺人打招呼,搞得过路的一波波宣传艺人,都接二连三的在窗边表演,搞得教室里吵吵闹闹,完全没有办法进行教学。可以说,这就是多数人心目中典型的熊孩子啊。

但是这样一个众人眼中的熊孩子,在与巴学园的校长小林先生的第一次会面时,就被小林先生收服了,而小林先生当时并没有做什么,他只是开头让小豆豆和他说说想说的话,并在小豆豆说完之后,和她说“好了,从今天起,你就是这个学校的学生了。”而已。

在这之中,都是小豆豆在不停的分享她生活中各种琐碎的事情,为了珍惜这个被倾听的机会,她绞尽脑汁说了足足四个小时,而小林先生也就真的耐心又认真的坐在那里听了4个小时。在这之后,小豆豆觉得,生平第一次遇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人。

在家庭教育中,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家长都想知道小孩子到底在想什么,但是这之中,大部分家长并不一定愿意听小孩子讲了些什么。一部分原因是小孩子的想法往往是天马行空的,所以即使认真听了小孩子每次的讲话,也未必能获得有用的信息,另一部分原因则是因为现在的家长都太忙碌了,根本没空去听一个小孩子成天都在讲什么。

成年人的世界复杂又简单,他们喜欢直接掌握小孩子的心思,这样就可以在管教孩子上更得心应手,方便快捷了。

而且,对于大多数家长而言,小孩子处在一个涉世未深的阶段,还不知道如何正确的选择他们的道路,只有听了自己的话,才能少走弯路。但是这样简单粗暴的管教,反而容易让小孩子长大成人后,始终有隐约的空虚感,他们并不知道,这种空虚感源于童年时,未被家长真正关注所产生的后遗症。

在《被忽视的孩子》中说,如果父母想让孩子从小到大形成一个积极的自我意象,并保持幸福感。父母至少要有三个关键的感情技能:

(1)父母能感到与孩子有一种情感连接;

(2)父母关注自己的孩子,并视他为一个独特而独立的个体,而非自己的延伸、所有物甚至负担;

(3)基于这份情感连接和对孩子的关注,父母适当地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

可以说,从教育的角度上来看,小林先生在第一次和小豆豆见面的时候,就用他无尽的耐心与爱心,为小豆豆建立了一个良好的情感连接,让来到新环境的小豆豆立刻感觉到了,她是被接受的。

虽然不是每一个家长,都有像小林先生这样好的耐心和事件,专门花上4个小时来听小孩子说话,但是如果家长愿意在疫情在家隔离休息的时候、或是在晚饭后的散步时光,不带任何批判和意见的听孩子讲讲话,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无条件的接纳与爱,久而久之,他自然愿意将心里话多讲给你听。

毕竟,取消隔阂最好的方式,就是和孩子真正的建立情感的连接,而建立情感的连接不需要什么特别的准备,只需要家长们准备好一颗与孩子交朋友的心,就可以了。

2、专注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也不能忽略对孩子的技能培养


《窗边的小豆豆》:你的孩子在想什么,用好这1点就能知道


可以说,巴学园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教育场所,在巴乐园中,孩子们吃的是“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活动学习都在电车里,甚至连大家要先学的课程和坐的位置,都是凭借着每个学生的喜好自行安排。

但是在巴学园里,最特别的一课,应该就是小林先生教表达的一课了。

他的课堂看上去甚至有些随意,只是让孩子们围成一个圈,每天有一个人个人走到中间,说一些想说的话就可以了。

但是这对于很多孩子来说,哪怕是站在人群的中间,都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了,所以,在一天的表达课上,有个小男孩无论如何也不想说,他觉得自己根本无话可说。

这时候,小林先生走到了孩子面前,很亲切的跟他讲:“你说你没话可说,那我们编一个吧!”他引导着男孩回忆这一天的生活,问他从早上起床到学校,都发生过什么事情,男孩有些新奇,又有些困惑,他琢磨了半天,才“哎”了一声。

小林先生没放弃,继续鼓励他说:“你看‘哎’也是你想说的嘛,它是一个好的开始,哎之后呢?你有什么想说的?”

男孩挠着头,费劲的想了半天,才慢慢的说“哎,早晨我起床了……”说完他好像有点不甘心,不自觉的问自己:然后呢?

小林先生很高兴,立刻鼓励他:“很好,就这样,大家都知道你在早晨起床了,并不是说一定要说什么有趣的事情才了不起,了不起的是像你这样,本来没话说,却找到了话的,这才了不起。”

孩子很显然没想到自己能得到这么高的评价,用非常响亮的声音重复了一遍,然后呢,自己又深吸了一口气,才说:“然后,妈妈对我说:快刷牙,我就刷牙了。“”于是,在小林先生的鼓励下,孩子一步步在众人面前,完成了一段很长的讲话,小林先生和在那听着他讲话的其他孩子,都非常开心的为他鼓掌。

这段讲话的训练看上去非常的简单,但是效果却格外的好,对于那个不会表达的男孩子来讲,或许是他一生都难以忘记的画面了。

在社会上,很多家长会着急于孩子内向又不爱说话,而很多不爱表现的小孩子在长大成人后,也痛恨着自己不会表达,为此要去上费用高昂的训练班,帮助自己在公众面前讲话。

但是因为这项能力并不在学校要考核的项目当中,更多的家长就容易在教育的起点忽视了讲话的功能和魅力。但其实,虽然孩子们的性格差异注定了有些孩子活跃,也爱表达,有些孩子内敛就不爱说话,但是每个孩子都需要在小的时候,有那么一个人,耐心的等着听他讲话,然后在他觉得没话讲的时候,和他说:这样已经很棒了,不过后面发生了些什么呢?

是的,即使家长这么做了,孩子也不会因此而改变了他们原本的性格,但是在那一刻,更多的小孩子会因为被接纳了,而了解到,原来在公众面前讲话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从而树立了演讲的信心。即使等他成年了,他还是一个性格内敛的人,当他需要在人前讲话的时候,他会有勇气这样做,因为有曾经的爱与掌声留在他的记忆深处。

3、教育是允许孩子自由发展,也让他们学会承担


《窗边的小豆豆》:你的孩子在想什么,用好这1点就能知道


如果说,有什么是让小林先生区别与其他教育者的,一定是他对孩子们看似放纵的态度了。

有一次,小豆豆上厕所的时候,因为总忍不住摊着头想往下看看,一不小心,就把自己的钱包掉了下去,她很着急,立刻跑到校工叔叔放工具的库房,将洒水用的舀子扛出来,对着她找出来的厕所出口开始了浩大的挖掘工程,这边吃又深又黑,小豆豆把身子探进去挖就有掉下去的危险。而且这样挖出来会把环境搞得臭臭的,但是当校长经过的时候,他没有立刻制止小豆豆的行为,而是问清了小豆豆挖掘的原由,就像往常一样离开了。但是小豆豆挖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挖到,小林先生便又走了过来,他还是没有责骂他,而是凑近了小豆豆的面孔,像和朋友说话一样嘱咐小豆豆:“你弄完之后,记得要把这些都放回去,啊。”

最后,小豆豆几乎掏空了粪池,也没找到钱包,但是她还是十分高兴,不仅是因为她过了非常充实的一天,更是因为,在小豆豆隐约的感知中,她感觉到了,小林先生很信任自己。所以尊重自己做出的选择。

类似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于是小豆豆和其他小朋友都在这样的校园中逐步了解了,做事就要有始有终,不能随便制造垃圾,看到乱糟糟的地方要主动打扫等等。

这其实解决了教育中的一个症结,更多的家长喜欢在看到孩子要犯错误的时候,就立刻遏制孩子的选择,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选择会有更优质的结果,比如小豆豆为了钱包掏粪池的事情,看上去就非常的不理智,脏脏的,还危险,所以要在看到的时候第一时间制止孩子的行为,再靠自己去辛辛苦苦帮孩子收尾。

但是这样的行为并不能让孩子学到什么教训,相反的,他不了解做这件事情有多么的辛苦,也觉得自己没有被尊重。

樊登讲书时曾经提出了自立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标准就是:一个人能够独立的做出选择,并且为此负责。

如果小孩子从小到大,从来没有被当做一个大人来对待,也不知道如何在独立作出选择,不推脱责任的话,他可能终其一生,都活在别人的选择之下,因为只有别人作出了选择,自己才能永远是对的,但是这样的结果就是,这样的孩子即使长大了,也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

在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孩子的想法往往尚且单纯,所以都藏在他们的行为当中,但是更多的家中不愿意从孩子的角度来看他们的问题,而是把自己的自恋型人格发展出来,要做生活中的超人与能人,却最终没得到一个听话的孩子。

《这样做父母就对了》中提出:一切“问题”都根源于,父母用控制代替尊重,用命令代替启发,用怀疑代替信任,让孩子的生命找不到出路,找不到爱。

有一阵,网上有一篇文章很火,它说:教育中最大的骗局就是释放孩子的天性,因为孩子的天性往往没那么善良,并举了一堆熊孩子的例子出来作为佐证,但是事实上,在这篇文章中,是完全混淆了释放孩子的天性与纵容孩子的作为之间的差异。在《窗边的小豆豆》一书中,小林先生始终坚持了要放任孩子的天性,但是依旧将一年级被退学的作者养成顶尖的人才,她不仅是日本最著名作家,最受欢迎的电视人物之一,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还是”社会福利法人小豆豆基金”理事长,“”社会福利法人小步的箱子”理事,“日本文学俱乐部”会员,“世界自然保护基金”日本理事,“岩崎画册美术馆”馆长。

黑柳彻子自己都说:如果我没有进入巴学园,如果我没有遇见小林先生,恐怕无论我做什么,都会被贴上‘坏孩子’的标签,被自卑的心理所包围,不知道该怎样做才好,就怀着这种无所适从的心理,直到长大吧”。


《窗边的小豆豆》:你的孩子在想什么,用好这1点就能知道


所以,放任孩子的天性不是不去管孩子,放任孩子的自由生长;满足孩子的心愿也不是一味的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却在生活中对孩子进行完全的管制。

我不相信小孩子生下来会是小魔鬼,更多的小孩子生下来的时候,只是一张白纸而已,他接到什么样的情感,就朝着什么方向发展。这种白纸需要爱的彩绘才会出现瑰丽宝贵的图画,因为教育是一件漫长的事业,他需要每个教育者都拿出爱心和耐心,多和孩子聊聊天,关注孩子的情感需要,无论孩子出现什么问题,都能给他一个承诺,保证永远爱他,不抛弃他。这样用爱养出来的孩子,往往以后走向社会,也会将这样的爱藏于心中,回馈给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