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3 稻盛和夫:默默行善的人,神明不會棄之不顧,這就是因果法則

稻盛和夫先生深信因果報應法則,他認為目前我們所想的,所做的,可能在幾年或幾十年之後,時間雖然不確定,但一定會承受後果。現在造的業是因,其結果會顯現於未來,到時候才後悔或悲傷已經晚矣。他希望每個人每天都有善行,並因此走向美好的未來,因為只要你默默行善,神靈不會棄之不顧。即使年底裡進行一些雞鳴狗盜的勾當,神明都會看在眼裡,該來的報應躲也躲不掉。下面是一個因人心善惡不同而報應不同的小故事:

稻盛和夫:默默行善的人,神明不會棄之不顧,這就是因果法則

甲和乙,神明出於對他們的考驗讓他們都得上了一種被稱為“不治之症”的慢性疾病。他們每時每刻都受著“生不如死”的折磨。機緣巧合,一天,兩個人不期而遇,兩人相見恨晚,便坐下喝起酒來,酒逢知己千杯少,兩個人都喝醉了。於是他們談氣了他們的不治之症,談起了他們共同的感受,併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甲問乙:“如果上帝能讓我們每人實現一個願望,你會許一個什麼願?”

乙打著酒嗝說:“我會祈禱上帝公平一些,讓世間所有人都嚐嚐我們所受的痛苦!老兄,你會許個什麼願啊?”

甲抑制著眼淚說:“我會祈禱上帝賜我醫術或藥方,能為世間所有人解除疾病的困擾,讓大家都快樂地活著。”

同樣的兩個接受神明考驗的人,不同的心靈。

酒後,兩個人各奔東西,但兩個人依舊長期經受著疾病的折磨。但卻因對人生態度的截然不同,有著不同的人生軌跡。

甲隨時隨地地關注並查閱相關方面的資料,用自己的身體去試藥,逐漸地摸到了這種病的規律和性質,形成了一套針對這種病的用藥和身體保養的綜合治療辦法,治癒了自己的病,征服了這種“不死的癌症”。後來,又用這種治療辦法,讓成千上萬名患者解除了疾病的折磨。

稻盛和夫:默默行善的人,神明不會棄之不顧,這就是因果法則

而乙卻因為對人生的失望和仇視,染上了酒癮。疾病加酒精,使他的身體快速衰老。等到甲的治療辦法面世時,他已經病入膏肓,最後不治而亡。

神明懲罰了內心充滿罪惡的人,而讓內心充滿善念並積極行善的人戰勝病魔享受人生。

善與惡雖然總是形影相隨,但卻水火不容。他們不是左手與右手的睦鄰關係,也不是男人與女人的情愛關係,更不是耕耘與收割的因果關係。他們就像奇峰與死谷、稻穗與稗草、甘露與塵埃的關係。當眾人把惡當做救世主為其大唱頌詩的時候,善必然被困在荒野傷心地哭泣;善手擎生命的玫瑰在人群中熱情奔走、傳遞福音的時候,惡正戴著枷鎖等待審判。

一天,善與惡同去天堂申請定居,半路上碰到上帝。上帝告訴他們,通往天堂的路十分狹窄擁擠,路途坎坷,沒有忍飢挨餓的犧牲精神是排不上號的,且需要嚴格的資格審查。

惡抬頭遠望,見天堂的門果然十分窄小,路也顯得崎嶇,便折回頭來向地獄奔去。地獄近來生意冷淡,惡見門前無人把守,便一頭紮了進去。

善在三天三夜後被天堂收留。

稻盛和夫:默默行善的人,神明不會棄之不顧,這就是因果法則

上帝得悉結果後一點也不驚訝,他寓意深刻地告訴人們——荊棘叢中結不出葡萄,蒺藜叢中長不出無花果,茁壯的樹才能結出豐美的果實。凡是結不出好果實的樹都得砍倒扔進火裡焚燒,惡也不能例外!

這正好印證了盧梭的話:善良的人在世間為自己找到天堂,惡毒的人在世間領受到自己的地域,因為神明只呵護善。

稻盛先生一直崇尚行善,這是信仰帶給他的這樣的觀念,稻盛先生進一步思考“人所應為之正確事情為何”。之所以提出這樣的問題,是因為稻盛先生看到日本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60多個年頭裡,這一代的日本人有很多可以說根本沒接受過什麼道德教育,而作為在戰前受教育的一代人,稻盛先生對此不乏瞭解。

按照稻盛先生的理解,對於尊重個人的自主性予以放任及擴大解釋,使自由的空間充分擴大。而獲得充分自由的人,卻在接受教育時,未被教導應盡的義務和應具備的道德,也就是說日本對國民道德教育太過漫不經心。再加上日本近年來隨著科技文明的發達,這一代人的道德、倫理及哲學等為人的準繩,也被逐漸拋在腦後。

稻盛和夫:默默行善的人,神明不會棄之不顧,這就是因果法則

稻盛先生非常贊同哲學家原猛先生說的話,“道德淪喪的根本原因,在於欠缺宗教信仰。”他還深刻批評了日本對戰前以國家神道為核心的思想統治產生了反動,導致大部分日本國民越來越把道德與倫理排除在生活與教育之外。

不僅如此,他還指出了日本過於重視“個性教育”的弊端,這使得教育疏忽了教導人所應懂得的基本規範與道德。甚至在幼兒園的學前教育階段,都標榜“自由”,而對不懂事的幼兒採取放任的態度。這種教育帶來了很壞的影響,使得日本的孩子在長大成人之前該懂得的最起碼的規矩,也沒有機會學會。

因此,稻盛先生呼籲日本社會對於身心都處於成長階段的少年,給他們一個學習為人之道,並好好思考的機會,以磨練他們的品性,淨化他們的心靈,讓他們懂得行善的意義,懂得行善一定會得到神明的呵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