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天龍八部裡的雁門關外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木家三少


在《天龍八部》和很多影視劇中,雁門關都是一個出盡風頭的地方。《天龍八部》從雁門關蕭遠山被害開始,到最後遼國大軍壓境,喬峰逼退百萬大軍之後跳崖自盡,發生地全部都是雁門關。金庸為什麼特別中意雁門關這個地方呢?

雁門關簡介

雁門關又名西陘關,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大約20公里處的雁門山當中,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與寧武關、偏關合稱為“外三關”。雁門關地勢險要,是山西的咽喉要地,歷代一直有著“天下九塞,雁門為首”的說法。

從戰國時期的趙武靈王開始,歷代都把雁門關看作是戰略要地,這裡也是古代宋明兩代的歷史標誌。

傳說中雁門關高聳險峻,連大雁都飛不過去,這個說法是有點誇張,但雁門關確實在歷代都被當做邊塞的天然屏障,軍事要地。從漢唐到宋明,無一例外都是利用雁門關的有利地形來阻擋塞外少數民族政權的攻擊,佔據了絕對地利的優勢。

雁門關與見證了不同政權之間的一場又一場的博弈。根據不完全資料統計,從古至今,在雁門關發生過的戰事,大大小小加起來共有1700多次。所以金庸在建構武俠風雲的時候,自然也不會錯過這樣一塊有故事的風水寶地。《天龍八部》發生故事的時間背景是北宋,北宋時期,雁門關在抵禦契丹的時候著實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楊業威震雁門關

在真實的歷史上,只要一提到雁門關,人們馬上就會想到宋代楊家將為國前仆後繼的相關故事。北宋初期,雁門關是契丹進入中原爭奪領土和糧食財寶的主要通道,所以這裡一度是宋遼激烈爭奪的戰場。著名的愛國將領楊業和其他楊家將士都曾在這裡大顯身手,為國立功。

宋太平興國四年,宋太宗以楊業“老於邊事”,拜其為代州刺史,駐防邊關。天平興國五年三月,楊業在雁門關以少勝多,大破遼軍,威震契丹,遏制了遼軍想從幽州南下取宋的勢頭,楊業也因此被冠以“楊無敵”的稱號,後人為紀念他的戰功和忠貞精神,在雁門關北口立了“楊將軍祠”。

雁門關的著名故事

雁門關在歷史上見證了無數英雄將領的慷慨事蹟,戰國名將李牧、秦朝大將蒙恬、漢代飛將軍李廣、唐初無敵將軍薛仁貴等,他們早已家喻戶曉。在抗日戰爭中,八路軍第120師也曾輾轉雁門關與日寇作戰,切斷敵人的南北運輸線。

不光是戰爭,雁門關還見證了包括王昭君在內的五位出塞和親的公主,她們都是從這裡遠離故土奔赴異地。慈禧太后當時也是從雁門關出逃的,在那麼狼狽的情況下,走到雁門關時,慈禧也不由自主高興地對光緒皇帝說出了十二個字:“此次出京,得觀世界,亦頗樂也!”

現在的雁門關早已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重要的旅遊景點:

  • 正北:明清駐軍的營房舊址,
  • 東南:練兵校場;
  • 西北外:關帝廟;
  • 東門外:靖邊祠(祭祀戰國名將李牧);
  • 關北口:楊將軍祠。

雁門關從古到今見證了不少於1700多場的戰事,其中不知道有多少故事,多少血淚都被掩埋在了雁門關的泥土地上。但是還好有像金庸等小說家的藝術創作,一些類似的情節其實依舊在續寫著在雁門關曾經上演的傳奇。


王銘葦


雁門關位於山西代州(今山西忻州市代縣,轄今忻州市部分縣),又稱西陘關。

地理環境

1.提到雁門關就不得不提幽雲十六州

幽雲十六州即幽、薊、瀛、莫、涿、檀、順、新、媯、儒、武、雲、應、寰、朔、蔚州,長城亦在其內,有古北口、居庸關、飛狐口、平型關、雁門關、寧武關等險要。

其中幽、薊、瀛、莫、涿、檀、順為山前七州,在今天燕山之南,包括北京、天津及周邊區域;新、媯、儒、武、雲、應、寰、朔、蔚為山後九州,在雲中山、句注山(今雁門山)、五臺山、恆山等山脈之北,包括山西北部、河北北部領土。

這一地區西起山西與內蒙交界處,沿河北和北京北部向東,達渤海之濱,沿線山嶺婉蜒,形勢險要,有不少關隘控扼南北交通。在這一地區以南,便是一望無際的華北平原。中原王朝一直依賴這一地區的燕山山脈和長城作為屏障,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鐵騎南下。

2.雁門關、寧武關、偏關合稱“三關”,位居雁門山、恆山上。

四周環境為:

東——太行山;西——呂梁山;南——忻定盆地,宋朝掌控;北——大同盆地,契丹掌控。

位於這四處中間的雁門山,地勢極為高峻,古人說“鳥飛不越、中有一缺,其形如門,鴻雁往來,因以名焉”。

所以,雁門關極為險要,易守難攻。秦漢抵禦匈奴、唐朝抗擊突厥都曾屯兵於此。

對北方遊牧民族來說,雁門關不利於大部隊行軍。但是,從雁門關進入,是直下石嶺關、直驅太原、奪取河東的最佳捷徑。

重大事件

1.五代十國時期,石敬瑭為稱帝引狼入室,以幽雲十六州為代價,讓契丹大軍度過雁門關險要,長驅直入,大敗後唐,從而建立後晉。

2.979年十一月,趙光義第一次北伐契丹失利後,將楊業從鄭州調離,以他“老於邊事,洞曉敵情”,大力賞賜,並任命為知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來到潘美部下,做回自己的老本行——抵禦契丹。

四個月後,十萬契丹大軍從雁門關入侵。據宋史記載(遼史無記載),宋軍取得雁門關大捷

3.982年四月,三萬契丹騎兵分三道入侵。耶律賢親自領兵一路,準備直驅高陽關;一路奔襲雁門,這是要報雁門關之仇;一路攻打府州(陝西榆林府谷縣),這是新路線。結果,三路皆敗。雁門這路,被潘美斬首三千

,追入契丹境內,俘獲人口、牛馬以萬計。

八月,耶律賢到達大同,在這停留了一個月,籌劃從雁門關南下攻宋。九月十五日,耶律賢狩獵祥古山,感到不適;二十四日,耶律賢駕崩,時年34歲。

4.986年,趙光義舉行雍熙北伐,其中西路大軍由潘美、楊業(王侁和劉文裕為都監)統帥,從雁門出兵。

結果雍熙北伐以失敗告終,其影響延續數百年。楊業陣亡雁門附近的陳家谷,後世演化成楊家將的傳說。


如需更多瞭解,敬請關注本號。


紀巖松


——隨筆小文

雁門關——從它的名字就能看出來其雄險,該處位於山西省忻州市的北部。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軍事要隘,在以前,出了雁門關就是離開中央政權所管轄的範圍了。有些朋友也許會立刻想到金庸的武俠小說《天龍八部》,當中也有此處的描寫。

從太原往北出發,驅車約一個多小時,就到了雁門關,此處地勢高且險要,站在雁門關,向南望去,視野非常開闊,很明顯能感覺到地勢比南邊高出了很多,如果天氣好,放眼遠眺,遠處的景色可以一覽無餘,讓人心曠神怡。

出了雁門關便是朔州的地界了。我曾經因為工作關係經常前往朔州和大同。一出雁門關,就是另一番景象。你會看到公路兩邊的山上由近及遠依然保留的有古代的長城和烽火臺,像一條巨龍盤繞在山上,雖然有些地方已經殘缺不全,但是老遠望去,氣勢猶在。大漠的粗獷和蒼涼讓人產生無限遐想,突然感覺自己好像穿越回了古代,彷彿看到了烽火臺上的嫋嫋狼煙,也不禁讓人聯想到了那首“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很是應景。

曾經去山西的河曲,沿途同樣會看到長城的存在,途徑一處地方,甚至還會發現居然有一段公路是從長城的中間攔腰穿過。我第一次經過這裡的時候,被眼前的景象深深的打動,便請求司機師傅讓我提前下了車,一個人漫步走在這大漠之上,撫摸著斑駁的城牆,望著頭頂的蒼穹,彷彿時空出現了逆轉……

由於年代久遠,這些長城很多僅剩下一堵長長的土牆,隨著歲月的流逝和大漠惡劣條件的影響,很多處地方都被嚴重風化,看上去斑斑駁駁,但卻依然頑強的屹立在曠野之上,從眼前延伸開去,蜿蜒曲折,逐漸消逝在天的盡頭,它就像是一位慈祥的老人,飽經滄桑,安詳的看著眼前的一切,也見證著歷史的演變和歲月的變遷……



神馬都是浮雲76


恆山山脈低窪處就是遊牧民族入侵中原的突破點,於是針對這些地方設置了關隘。雁門關就是其中之一,它處在恆山西段地勢比較低緩的位置。它是北方遊牧民族進入中原的重要通道。
雁門關修建於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末期,在和平年代也是南北往來的重要商道。尤其是明清兩代山西晉商的崛起,像喬家大院的主人喬致庸這樣的商人就是從雁門關出去,一條走到河北的張家口,一條走山西右玉的殺虎口,最後殊途同歸中俄貿易的恰克圖城。
雁門關全景
關於雁門關有一句俗語:“得雁門而得中原,失雁門而失天下”。
《雁門太守行》李賀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雁門關的官道對山西晉商的六百年輝煌是做出過巨大貢獻的。直到現在,雁門關城樓上還保存著晉商出資修建雁門關的石碑。
抗日戰爭期間日本人想從雁門關進入中原,但是考慮到中國軍隊在雁門關部署大量兵力,所以改為直撲雁門關東邊的平型關,抗戰初期的平型關大捷就發生這裡。

歡迎關注公眾號“小方說歷史”
雲緋歷史號:故紙堆間
歡迎點贊和評論

小方說歷史1990


北宋初期,雁門關一帶是宋遼(契丹人)激烈爭奪的戰場。愛國將領楊業(又稱楊繼業)及其他楊家將士都曾在這裡大顯身手,為國立功。
在宋太平興國四年(979),楊業任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都部署以後,曾多次以少勝多,大敗遼兵,當時人們譽楊業為“楊無敵”。
雍熙三年(986),在雁門附近的戰鬥中,楊業陷入重困,最後士卒全部覆沒,在朔州的陳家谷他自己身負重傷為遼兵所執,寧死不屈,終至絕食為國。

後經五代十國、宋、遼、金、元約四百餘載。

雁門關東走平型關、紫荊關、倒馬關,直抵幽燕,連接瀚海;西去軒崗口、寧武關、偏頭關至黃河邊。恆山沿代縣北境蜿蜒于山巔的內長城,將雁門山、饅頭山、草垛山聯成一體。它北依雁北高原,南屏忻定盆地。雁門關坐落於代州古城北部勾注山脊,位於山西北部的代縣城北約20公里的雁門山上。“九塞尊崇第一關”雄關依山傍險,高踞勾注山上,是大雁南下北歸的主要中部通道之一。


江湖一壺酒


“雁門關”的稱呼始自於唐代,《唐書*地理志》記載“東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盤旋崎嶇,絕頂置關,謂立西陘關,亦曰雁門關。”雁門關在歷史上一直是中原與北方草原的分界線。

雖然“雁門關”的稱呼唐代才有,但早在戰國時趙國就已經設置了雁門郡,駐軍以防匈奴漢代雁門關就是漢朝與匈奴紛爭疊起的地方。秦統一以後逐匈奴至陰山以北,修築了長城。漢代時衛青、李廣、霍去病都曾在雁門多次大戰匈奴。王昭君也是從雁門出塞和親。

有句唐詩說“高山代郡東接雁,雁門胡人家近邊”,正說明雁門關是胡漢兩邊的交界,而唐代的“胡”則指的是“突厥”。唐朝有雁門設關置戍卒以防突厥。北宋時雁門關是宋與契丹建立的遼爭奪的主戰場戰。一直到元代雁門關被毀。

現在的雁門關以北是內蒙古自治區的首府呼和浩特,呼和浩特以北是陰山山脈,雁門關外就是內蒙古自治區。


沅汰


雁門關外是雁北!舊時有一首詩:“雁門關外野人家,不植桑榆不種麻。百里並非梨棗樹,三春哪得桃杏花。六月雨過山頭雪,狂風遍地起黃沙。說與江南人不信,早穿皮襖午穿紗。”


北方20726813


據說在秋天的時候能看到大雁飛過雁門關。但前兩次來雁門關遊玩。都是在夏天。無緣看到大雁飛臨雁門關的壯觀。此時正秋季。何不入關一遊。在朦朧的晨霧中山勢蔥蘢。朦朧中有點不識劍門關真面目的感覺。

在金庸的十五部小說中,《天龍八部》也許不是最好看的一部,但絕對算是氣魄最宏大的一部。小說雖然以大理國王子段譽離家出走開始,但若是從故事本身發展的脈絡來看,卻是以蕭峰的父親蕭遠山30年前在雁門關下被伏擊開始,又以30年後蕭峰在雁門關下為阻止宋遼弭兵而自殺結束——這足以見雁門關在故事中的地位。它確實是胡漢交流的重要孔道,有戰火紛爭,也有互惠貿易。但與小說描述不同,在宋初的戰爭後,宋遼其實享有長時間的和平。

《山海經》裡寫雁門荒涼的傳奇:“雁門,飛雁出於其門。”相傳每年春來,南雁北飛,口銜蘆葉,飛到雁門盤旋半晌,直到葉落方可過關。故有“雁門山者,雁飛出其間”的說法。雁門山海拔1,900m 以上,周圍群山環抱,只有過雁峰兩旁山峪低矮,大雁不能從他處飛過,只此能越,若於適當的季節到此,遊客便可欣賞到雁陣過關的奇景。

從代縣古城出發,沿著雁門關古道蜿蜒而上,你會看到一座座孤傲而寂寞的烽火臺。象現代人手中的無繩電話一樣,烽火臺是古人最先進的報警工具。雁門關下的烽火臺始建於東漢時期,除過那段和平的歷史外,烽火臺上的滾滾狼煙幾乎從東漢一直燃燒到明清。

  雁門關關樓 “東西山崖峭拔,中有路,盤旋崎嶇,絕頂置關。”初見這座教課書中描寫的名關,你似乎無法一下與雄偉、險峻、與眾不同,氣勢非凡連在一起,你甚至會懷疑這就是那座讓蒙古鐵蹄望而生畏的險關麼?這就是讓李牧、薛仁貴、楊家將等歷代名將捨生忘死浴血守衛的險隘麼?

   雁門關的總體防禦工程可簡單概括為“兩關四口十八隘”。兩關,即古雁門關、明雁門關,明雁八關,即現在看到的雁門關;四口,即古廣武口、明廣武口、南口、太和嶺口;十八隘,即雁門關兩邊的18 個險要隘口。其建設的起始年代可推前至公元2000 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

 明朝建立後,作為屏護中原及明都城的雁門關,是重點建設的邊防要塞之一。從現在留下的歷史遺存看,明雁門關城磚石砌築,洞門三重,即東門、西門、小北門。東門石匾刻“天險”二字,門上建有雁樓,門外東側建有靖邊寺,也叫李牧祠。西門石匾刻“地利”二字,門上有樓,曰“六郎祠”,門外建有關帝廟。西門外有東西向的門洞,門額石匾刻“雁門關”三個大字,左右磚鐫聯語一副:“三邊衝要無雙地,九塞尊崇第一關”。

雁門關在歷史的傳記中從來都是濃墨重彩。文學中的事蹟並非真實,但那文學中的形象與歷史卻是相同。縱覽雁門關歷史,自公元前4世紀至20 世紀兩千年餘來,發生在這裡的戰事,據不完全的統計就有140 多次。  

 中華民族的文史典籍中,對雁門關不乏濃墨重彩之筆。《呂氏春秋》曾將雄關雁門稱為居“天下九塞”之首。從周穆王起,歷代都把這裡看作關口要塞。戰國時期,趙國良將李牧曾奉命長駐雁門。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派大將蒙恬率兵30萬,從雁門關出塞,“北擊胡,悉收河南之地”(即河套地區),把匈奴趕到了陰山之北,並修築萬里長城。漢代的雁門關一帶更是風雲多變。漢武帝繼位後曾派大將衛青、霍去病、李廣等馳騁雁門關內外,多次大敗匈奴,立下汗馬功勞。唐、宋時期,雁門古塞“胡”漢、宋遼(契丹)相爭,群雄逐鹿,戰事連綿。北宋抗遼名將楊家將世代忠良,保家衛國,就連燒火丫頭楊排風也披掛上陣,為中華民族留下了忠義文化和勇於奉獻的愛國精神。

  沿著群峰夾峙、危巖絕壁的雁門古道,我在城樓下徘徊許久。古老的內長城在黛色的山脊之上由東向西蜿蜒而去,直至茫茫的雲海。俯觀周遭,幽谷深深,林木挺秀,芳草萋萋。瑟瑟秋風漸起,黃沙飛揚,漫卷四野。

歷史上的雁門關不啻是一道天然的屏障,唐代詩人李賀在《雁門太守行》中寫道“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全唐詩》中,單是詠雁門關的詩就達1000多首,足見關隘文化、邊塞文化的深刻內涵和影響力在炎黃子孫中源遠流長。


日升昌


雁門關外是現在山西的朔州和大同!雁門關在恆山山脈上,恆山山脈和管涔山脈以北的大同盆地,在後晉時即為燕(北京)雲(大同)十六州之山後九州。




雲州刺史



天龍八部的雁門關外是指燕雲十六州,現在的北京、天津全境以及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地區,劇中蕭峰被任命為遼國南院大王,就是負責管理燕雲十六州;


燕雲十六州在後晉之前屬於漢人管理,居住的為漢人;被後晉的“兒皇帝”石敬塘獻給遼國,自始之後,造成中原王朝幾百年無險可守,受盡遊牧民族的侵擾;

大家認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