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呂后背後有什麼勢力?劉邦在更立太子上猶豫不決?

漂泊的鐵牛


縱觀西漢歷史你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幾乎每一任皇帝都曾經想過甚至執行過更換太子一事。

以漢高祖劉邦為例,晚年數次想廢掉太子劉盈,換以趙王如意作為他的接班人。但是礙於各方勢力糾葛,最後不得不選擇放棄,實屬無奈之舉。

作為一國之君,劉邦已據有天下,為何卻連自己的身後都無法決斷?難道真的是懾於商山四皓的影響力?還是源於太子背後呂氏的滔天權勢?除此之外,功臣集團在這一事件又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一、“高祖以為不類我,常欲廢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類我。”

漢高祖一生有八個兒子,立儲風波發生在惠帝和趙王如意之間。惠帝是高祖正妻呂后之子。漢二年,初登漢王寶座的劉邦立劉盈為漢王太子。趙王如意是寵姬戚夫人的孩子,深受劉邦寵愛。

“呂太后者,高祖微時妃也,生孝惠帝、女魯元太后。及高祖為漢王,得定陶戚姬,愛幸,生趙隱王如意。”——《史記·呂太后本紀》

據《留侯世家》記載,漢帝國成立後,劉邦就曾三次明確表示要換太子:

  • 第一次是在漢立國後不久“欲廢太子,立戚夫人子趙王如意”;
  • 第二次是在黥布造反時,希望太子去剿滅;
  • 第三次是在漢十二年,高祖病重時期

從這個時間跨度看,劉邦易太子不是衝動的想法,而是經過長期的、深遠思考後得出的結果。但是這個深思熟慮的結果是正確的嗎?我們來簡單的分析一下:

首先從年齡上來看,《史記》記載:“是後如意為趙王,年十歲。”這是公元前198年以後的事情。戚夫人是在公元前206年左右得寵,推算趙王如意在劉邦死最多不過1 1歲。漢惠帝5歲時被立為太子,漢紀》記載惠帝五月丙寅即位,年十六。16歲即位,雖然年幼,但至少已是一個相對成熟的青年人;反觀趙王如意的年齡則較為偏低。用一個11歲的少年,取代16歲的青年執掌國家大權,似乎並不合適。

“帝年五歲,高祖初為漢王。二年,立為太子。”——班固·《漢書·卷二·惠帝紀第二》

其次,從嫡庶的角度看,若當真更換太子,趙王如意也不是合適人選,反而應該真正的長子——齊王劉肥。“高祖六年,立肥為齊王,食七十城,諸民能齊言者皆予齊王”,使之成為了西漢最大的諸侯國,如此分封,足見劉肥在高祖心目中的位置。從其後“獻郡脫身”等一系列事蹟來看,劉肥確實也不是一位昏庸無能的人。加之其在高祖死時已近30歲,具備了獨立執政的能力。平心而論,齊王劉肥在自身條件上遠勝於任何他的七個弟弟。

既然如此,劉邦為什麼還要冒天下之不韙選擇改立趙王如意,哪怕選擇劉肥也算是情理之中。難道劉邦真的是如此至情至愛之人,單純是為了寵愛戚夫人,才找出“不類我”這樣冠冕堂皇的理由嗎?當然不完全是,但可定是其中之一:

對劉邦來說,呂雉和戚姬都是他生命中的重要女人:一是昔日並肩打天下的髮妻,一為今時日夜陪伴的愛妾。

然而,在感情的較量下,呂雉還是失敗了。

“戚姬幸,常從上之關東,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呂后年長,常留守,希見上,益疏。”——《史記·呂太后本紀》

呂雉“為人剛毅”,多年的征戰生涯,早已讓她失去了身為女子應有的柔媚、溫順,且“年長”,常年被劉邦“留守”後方,極少見面,加之青春易逝,年老色衰,自然很難討得已今非昔比、坐擁天下的夫君之歡心。

然戚姬卻因年輕貌美和出眾的才藝得以長期陪伴在劉邦左右,關係自然要更親近一些。而劉邦對戚姬的寵愛程度也是非同一般的,不僅讓她“日夜侍御”,還對趙王寵愛有加“趙王如意常抱居前,上曰:‘終不使不肖子居愛子之上。’”所以當戚夫人“常從上之關東,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劉邦幾乎沒有猶豫“幾代太子者數矣”

顯然劉邦並不是為愛痴狂的情種,所謂的“不類我”也不過是更立太子簡單而又拙劣的藉口。對於劉邦而言更為重要的是兩位皇子背後的政治集團與劉氏政權之間的博弈。

呂后的背景不必多言,當初呂公只因佔視劉邦相貌,以為奇貴,可成就大事業,便決然將她許給劉邦做“箕帚妾”,以圖換取來日的榮華富貴,可劉邦一區區亭長,歲俸不過糧食百石,又“不事家人生產作業”,還“好酒及色”,她便從事農業勞動以補充家計的不足,乃至於攜帶幼兒女“居田中耨”耘。

“高祖為亭長時,常告歸之田。呂后與兩子居田中耨”——《史記·呂太后本紀》

隨著劉邦的發跡,她與劉邦的關係,也逐漸從夫妻關係變成了以利益為紐帶的政治同盟者:劉邦因犯罪逃匿,她成替罪羊被胥吏拿去訊問,幾乎遭人強暴;楚漢彭城之戰中,她與公婆劉太公夫婦為項羽楚軍俘獲,當人質扣押,在兩軍陣前遭遇釜鼎烹殺的威脅。在劉邦自立為王之後,呂后更助劉邦誅殺異己上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通過各種誘騙手段來麻痺對方(以韓信、彭越最典型),最後將異己剷除,對其他懷有異心的臣起到了震懾作用。

反觀,戚姬在劉邦當上漢王以後才開始受寵愛的夫人,定陶人。《留侯世家》道:“戚夫人泣,上曰:‘為我楚舞,吾為若楚歌。”而《漢書·外戚傳第六十七上》講:“戚夫人舂且歌曰:‘子為王,母為虜,終日舂薄暮,常與死為伍。相離三千里,當誰使告女?’”可見,戚姬不過只是個能歌善舞的美人兒。對於易太子一事,雖然有心,但幾乎毫無實力,只能依靠劉邦。這一點在日後的易太子的過程中得到了驗證。

對劉邦來說,擁立劉盈為太子,很難避免呂后的臨朝稱制。畢竟漢惠帝性格確實過於懦弱,而呂后又過於強勢,這就很有可能出現危害劉姓政權的勢力。而戚夫人則有所不同,沒有強大的政治背景和意圖,即便是趙王如意此時年紀尚小,但是功臣集團中以周勃為首的老臣必然也會起到輔政治國,以安劉氏。

“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史記·呂太后本紀》

因此,在母以子貴的封建社會,劉邦決定廢劉盈之太子位,實際上是衝著呂雉,亦或是其背後的呂氏集團,此為釜底抽薪之策,這才是劉邦改立太子的根本原因。

2、易太子的過程——群臣勸諫,不為所動;商山四郜,最終放棄

顯然對於改立太子一事,劉邦籌謀已久先後三次明確提出改立意向。可惜屢屢遭到“壓制”,其中最為有名的是“商山四皓”。但是在此之前還是有群臣勸諫,甚至以死相逼的情況,可見“易太子”一事已經不僅僅是劉氏與呂氏之間關於政治權力的博弈,軍功集團也有所參與。其過程簡單描述如下,便於分析呂后及其勢力集團在“易太子”事件中作用:

第一階段:群臣力阻,高祖不為所動

高祖十年(前197),劉邦首次廷議廢立之事,宣告了廢太子之爭正式開始。御史大夫周昌首先表達反對意見:“上問其說,昌為人吃,又盛怒,曰: ‘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雖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此時的周昌代表了朝中絕大多數的臣子的意見:太子是未來的國君,豈容兒戲。既然已經冊立太子,若無重大過失,又怎可隨意廢棄。更何況是廢嫡長立庶幼。

高祖十二年,劉邦再次想易太子時,叔孫通進行了勸諫,借古喻今“昔者晉襄公以驪姬之故廢太子,立奚齊,晉國亂者數十年,為天下笑。,此陛下所親見。”,乃至說出“今太子仁孝,天下皆聞之;呂后與陛下攻苦食啖,其可背哉!陛下必欲廢適而立少,臣願先伏誅,以頸血汙地。”可見其極欲保住太子之位。

可惜的是,不管是周昌的強諫,還是叔孫通的據理力爭

,劉邦要麼是“欣然而笑”,要麼是“詳許之”,依然不管不顧,要繼續實行自己廢太子的計劃。

第二階段:張良獻計,商山四皓登場,

朝臣的強諫無效,讓一直按兵不動的呂后大為恐慌,若自己的親生兒子失去了皇位的繼承權,也就意味著自己在後宮中的地位和權勢會發生變化,多年的心血和努力將會付之一炬。

“上欲廢太子,立戚夫人子趙王如意。大臣多諫爭,未能得堅決者也。呂后恐,不知所為”。

短暫的恐慌後,她並未坐以待斃,“呂后乃使建成侯呂澤劫留侯”將希望寄託在張良身上,話說張良也曾極力反對劉邦“易太子”一事,只是勸阻無效,便不再參與。畢竟太子廢立這種敏感問題並不是臣子可以參與的。然而,身為朝中舉足輕重之人,他不可能完全置身事外,無奈之下,只得為呂后獻計,讓她派人“卑辭安車”,去請隱居多年的德高望重之人——“商山四皓”前來輔佐太子,使接下來的形勢發生很大的逆轉。

漢十二年,在慶祝平亂成功的宴會上,高祖無意中見到這四人,問其為何輔助太子時,他們說:“竊聞太子為人仁孝,恭敬愛士,天下莫不延頸欲為太子死者,故臣等來耳。”此時劉邦才說:“我欲易之,彼四人輔之,羽翼已成,難動矣。”徹底打消了易太子的念頭。

雖然商山四皓是劉邦“易太子”的最後終結者,加之此故事頗具傳說色彩,故而流傳久遠。但同時對此提出質疑的也不再少數。司馬光曾在《通鑑考異》中評論到:“高祖罡猛伉厲,非畏捂紳譏議者也。……若決意欲廢太子立如意,不顧義理,以留侯之久故親信,猶雲非口舌所能爭,豈山林四叟片言遽能棍其事哉?”顯然,商山四皓本身是並不存在讓劉邦改變易太子策略的實力,真正讓劉邦感到畏懼的背後“請”商山四皓出山的人——以呂后為代表的呂氏集團和以張良代表的功勳集團。

3、呂氏集團勢力拆解——太子、外戚、功臣

西漢初年以劉邦為首的皇族勢力,以張良、蕭何、韓信等為核心人物的功臣集團和以呂后為中心的呂氏家族,相互協調、相互牽制,共同維護著政局的和平與穩定。但現在商山四皓的不正是意味著呂氏集團與功勳集團逐漸趨於利益一致,兩方聯盟漸以形成,而趙王如意早已沒了立錐之地,所以當劉邦清楚地認識到當時的形勢後,

只得無奈地放棄廢太子之舉。

1、太子:雖性格懦弱卻也軍政大權在握

黥布作亂時,劉邦意欲派劉盈出兵親征。在商山四皓的建議下,呂后極力勸阻,故劉盈可以留守京都。漢十一年,劉邦親率軍出征,“令太子為將軍,監關中兵。”太子不僅免除了出征的風險,還獲得了監國的權力,

這從政治、軍事方面鞏固太子劉盈的地位。

這從叔孫通的表現上可以看出一二,其人本是個奸猾之人,數易其主。漢九年,他被任命為太子太傅,起輔翼太子的作用。自漢十二年,劉邦“從擊破布軍歸,疾益甚,愈欲易太子”,叔孫通進行了一番勸諫,乃至“臣願先伏誅,以頸血汙地。”

以叔孫通的性格,這樣做絕不是出於感情,更不是意氣用事。除了與太子的利益同盟外,也是對劉盈登基的肯定。而這次的政治投機,也讓他在孝惠帝登基後,“徙為太常”。

2、外戚集團:遍佈朝野內外,佔據軍、政要職位

鑑於且呂氏家族對於漢王朝的建立確實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

在劉邦稱王之後,呂氏家族自然也的到了相應的分封,高祖劉邦在世時,就已經被實封為侯。長兄呂澤戰死,後來被追封為周呂侯,他的兩個兒子受封為侯——呂臺為酈侯,呂產為交侯;呂雉的次兄呂釋之為建成侯;其妹呂嬃,亦頗有政治見識和能量,丈夫樊噲更是劉邦嫡系部屬內,公認的第一猛將。可見劉邦在世時,呂氏集團就已經打破了“非劉氏不能稱王”的傳統,集團實力可見一斑。

“呂后兄二人,皆為將。長兄周呂侯死事,封其子呂臺為酈侯,子產為交侯;次兄呂釋之為建成侯。”

以樊噲為例,曾宣稱欲殺趙王如意,“高帝聞之大怒,乃使陳平載絳侯代將,而即軍中斬噲。”

可時陳平卻因畏呂后而“執噲詣長安”。從陳平的態度,我們不難看出,此時呂后集團的威力已不亞於劉邦。

3、功勳集團:治世之臣之依附

除去太子與呂氏家族依靠血緣關係而產生的政治利益紐帶,軍功集團的支持在這一是時間段也成為了呂氏背後的支持力之一。

起初,呂后於高祖亭長時期嫁出,與淮泗功臣集團交往過深;而呂后則聯合蕭何、張良等替劉邦除去其心頭大患韓信、彭越等,更加深了與功臣集團的核心人物的關係,至劉邦“易太子”之時,“大臣多諫爭,未能得堅決者也。

”可見此時的功勳集團已經完全與呂后站在同一陣線。當然雙方均是從自身利益出發,恰巧殊途同歸而已,而張良的出現將兩者利益串聯,並以商山四皓的形式展示到了劉邦的面前。

雖然由於“呂后乃使建成侯呂澤劫留侯”,但到漢十一年(前192年),張良已自願幫助劉盈,上曰:“子房雖病,強臥而傅太子。”“是時叔孫通為太傅,留侯行少傅事。”

漢十一年的保舉是主動的,且張良已成為太子師傅,由被動轉為主動。這不正是,功勳集團逐步向呂氏集團依附的過程嗎?

所以說,所謂的“商山四皓”不過是劉邦看到呂后的政治能力和其背後的家族力量,而且更看到呂后集團更能應對漢初的政治局面,平衡舊臣、王侯的力量。

結語:

劉邦多次提出“易太子”,是在呂氏集團不斷髮展的情況下,出於抑制呂后集團而做出的政治選擇,但由於呂后集團和功臣集團對太子的支持,因此這件事愈發艱難。從諸臣勸諫、張良獻計,再到商山四皓,太子的實力在逐步增強,其背後的母系集團也在日益壯大,以致於劉邦“易太子”的願望難以實現,只得無奈放棄。最終,劉盈以太子身份登上皇位,呂后臨朝政治,開始主宰年輕的漢帝國,這正如劉邦預想的一樣。


歷史系老阿姨


劉邦在更立太子這件事上並不是猶豫不決,劉邦並不是在考慮要不要換太子,而是劉邦就打算更立太子,準備要換太子。

至於最後為什麼沒有換成,是因為呂后從中運作的結果。

劉邦釋放準備更換太子的信號:

因劉邦在定陶得到一個貌美年輕的女子戚夫人,當時戚夫人還很年輕,但呂雉已經衰老,現在戚夫人又為劉邦生下趙王劉如意。劉邦因為太子為人仁慈懦弱,認為劉如意像自己,雖然封他為趙王,卻把他長年留在長安。劉邦出巡關東,戚夫人也常常隨行,常常日夜在劉邦面前哭泣,想要讓劉邦立如意為太子。

劉邦本就對呂雉有不滿,現在加上身邊這位美貌的妃子在耳邊吹風,劉邦就漸漸地生出了廢立太子的想法因此開始向外界釋放打算廢立太子的信號。

大臣阻止劉邦廢立太子:

按照論理道德,劉盈作為劉邦的嫡長子,只有劉盈才是大漢王朝將來的繼承人。因為當時的人們對論理道德看的很重,不能隨意而為,即便帝王人臣都必須遵守倫理道德的約束。

而作為文臣的大臣們最為看重,自古嫡貴庶賤,如果廢除劉盈,而立劉如意的話,是違背論理道德的,是對古訓制度的挑釁。

再者,這些大臣都是跟隨劉邦多年的功臣,也等同於一直跟隨呂雉,而劉盈作為嫡長子也有很多年。這些大臣對呂雉、嫡長子劉盈做了很多付出,站了很久的隊,可以說已經是一個利益集團的人了,都隸屬於“太子黨”。

如果太子被廢,讓這些人怎麼辦,這些人站了這麼些年的太子的隊,如何撇的清關係。這些大臣即便不為呂雉以及嫡長子劉盈考慮,也要為自己仕途將來考慮,因此這些大臣就聯合起來反對劉邦廢立太子。


《資治通鑑·漢紀》:上欲廢太子而立趙王,大臣爭之,皆莫能得。御史大夫周昌廷爭之強,上問其說。昌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上欣然而笑。


呂后在朝中的勢力很強,劉邦不能輕易廢立太子呂后跟對劉邦平定天下,誅殺大臣有功:

呂雉是在劉邦起義之時就已經跟隨了劉邦的,可以說呂雉對劉邦幫助很多,如果沒有呂雉劉邦不可能會那麼順利的起義平定天下。

給劉邦造勢:

當初劉邦起義舉世的時候,劉邦為了收腹人心,建立威信,呂雉為劉邦創作了神話傳說,便是“劉邦頭頂祥雲”之神話。當時劉邦躲在深山老林裡,呂雉都能準確的找到劉邦,劉邦就感到很奇怪,就問呂雉為什麼能準確的找到自己,呂雉就說是因為劉邦頭頂祥雲,跟著祥雲就能找到。對此我在另一篇文章中有詳細分析,就不在此處做過多分析。

後來劉邦平定天下呂雉也做了很多貢獻,呂雉所做的這些在跟隨劉邦打天下的人都看在眼裡,呂雉在這些人眼裡還是有威信的。後來劉邦誅殺淮陰侯韓信的時候,也是呂雉出面擺平的,可以說呂雉替劉邦做了不少的事情,建立了很多功勳,如果呂雉不是個女的,可以封侯拜相了。

呂雉有軍方勢力:

呂雉有兩個哥哥,都是軍中將領,掌握著軍方勢力,有軍權。如果劉邦廢立太子,呂后與這兩位哥哥肯定不會答應,如果處理不好,很可能就會發生意想不到的變故,這是劉邦最不希望發生的。

還有一點就是樊噲也與呂雉關係親密,樊噲也是軍中將領,也是代表著軍方勢力。因為樊噲是呂雉的妹夫,而樊噲的兒子又隨呂姓,因此樊噲與呂家的命運相當於是捆綁在了一起的。

其實這也是為什麼劉邦即便對呂雉沒有興趣,不在喜寵幸呂雉,而對戚夫人再寵幸也不會廢呂后,讓戚夫人當皇后。


《史記·呂太后本紀》呂后為人剛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誅大臣多呂后力。呂后兄二人,皆為將。《史記·樊噲》噲以呂后女弟呂須為婦,生子伉,故其比諸將最親。


呂雉脅迫張良出面阻止劉邦廢立太子:

因張良善於出謀劃策,在劉邦平定天下以及平定七國之亂時做出了巨大貢獻,劉邦對張良一直都很信任。如果朝中大臣都不能勸阻劉邦,能勸阻劉邦的就只有張良了。

呂雉為了保住劉盈的太子之位,走投無路之下脅迫威逼張良,讓張良勸阻劉邦。張良給呂雉獻上計策,先是加強太子的黨羽勢力,讓劉邦不敢輕易廢立太子。在關鍵時刻讓太子規勸皇上讓太子做將軍,監守關中的軍隊,等到劉邦知道太子羽翼豐滿之時已經為時已晚。讓劉邦即便有心廢立太子,也無法再去廢立太子,因為太子黨已經形成了勢力。

可以說呂后是在得到張良的幫助後,才真正的阻止了劉邦對太子的廢立。


《史記·留後世家》:上欲廢太子,立戚夫人子趙王如意。大臣多諫爭,未能得堅決者也。呂后恐,不知所為。人或謂呂后曰:“留侯善畫計筴,上信用之。”呂后乃使建成侯呂澤劫留侯。留侯病,自彊起,至曲郵,見上曰:“臣宜從,病甚。楚人剽疾,原上無與楚人爭鋒。”因說上曰:“令太子為將軍,監關中兵。”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輔之,羽翼已成,難動矣。


總結:

其實劉邦多次想要廢立太子,都是呂后多方跑關係阻止劉邦,劉邦之所以不廢立太子並不主要是因為呂后身後的勢力,雖然呂后身後的勢力不小,但那只是原因之一。最重要的還是朝堂中支持太子的大臣很多,以及後來太子羽翼豐滿,已經到了想動也動不了的地步,因此劉邦才放棄廢立太子。


李子炎


我是專注歷史的天楓說,下面我來說說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

劉邦是中國歷史上兩位從底層一步步走上皇帝寶座,開創一個朝代的開國皇帝之一,他從沛縣開始,一步步的走向權力巔峰,開創了大漢王朝。劉邦的江山是一刀一槍打出來的,他知道打江山的艱辛,因為在選擇繼承人也就是太子上,十分慎重。

劉盈為太子

劉邦此人早年就是一個無賴,不過也不知道他老丈人發什麼瘋,將自己的女兒呂雉嫁給了劉邦,要知道劉邦比呂雉可是大了不少歲。劉邦在縣裡還有一個相好的,是一個寡婦,生下了劉邦的長子劉肥(後來的齊王),也就是說劉盈並不是劉邦的長子,但是劉盈是劉邦的嫡子,更是嫡長子,畢竟呂雉是劉邦的正牌老婆,順帶劉盈是劉邦的嫡長子。

如果劉邦是一個鄉間財主,那麼劉盈也是會繼承劉邦的財產的,但是劉邦不是一般的“財主”,他從一個無賴成為了漢王,所以劉盈的地位也高了,《漢書·卷二·惠帝紀第二》帝年五歲,高祖初為漢王。二年,立為太子。漢高祖二年(前205年)六月,劉邦立劉盈為王太子,是漢王爵位的繼承人。

可是劉邦打敗了項羽一統天下,登基稱帝,建立了大漢王朝,所以劉盈這個王太子也升格為太子了,是大漢王朝當之無愧的繼承人,劉邦死後天下和皇位就是劉盈的,天下也承認這個太子。

劉邦換太子的念頭

一國的太子不是那麼容易更換的,但是劉邦在後來有了換掉劉盈這個太子的念頭,那麼劉邦是如何想到要換太子的呢?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愛屋及烏

劉邦登基為帝后,他的皇后呂雉已經年老色衰,劉邦有不少妃子,最為寵信的是戚夫人,這是劉邦所寵愛的一個妃子,給劉邦生下一個兒子劉如意。愛屋及烏,劉邦也十分喜歡劉如意這個兒子,認為劉如意十分像自己,反而是太子劉盈有點文弱,為劉邦所不喜歡。加上戚夫人時常吹枕頭風,讓劉邦有了更換太子的念頭。

二、劉邦擔心江山易主

太子劉盈文弱,但是他的母后呂雉有勢力,當時呂家不少人在朝中有勢力,劉邦也擔心自己死後,他打下的江山會改姓(事實證明,呂家差一點成功),這是他不願意看到的,所以更換一個自己認為像自己的太子,對大漢王朝有好處。

易儲失敗

無論是寵妃吹枕頭風也好,擔心江山也罷,反正劉邦是有想要換掉太子的念頭了,不僅有這個念頭,他還進行過幾次嘗試,但是最終都失敗了,劉盈反而穩坐了太子之位,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更立太子是國家大事

雖然劉邦是皇帝,但也不是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換太子可不是你劉家的家事,更是國家大事,當然要和大臣們商議,大臣們無一例外都是反對,畢竟秦朝殷鑑不遠,大臣們自然不會坐視劉邦換掉劉盈,所以劉邦最先迎接的是大臣們的壓力。

比如劉邦詢問大臣周昌,周昌口吃,於是他說道:“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不僅周昌如此,餘下的大臣也是一樣。史書也有記載。

  • 《史記·卷九十六· 張丞相列傳第三十六》及帝欲廢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為太子,大臣固爭之,莫能得;上以留侯策即止。
  • 《史記·卷五十五·留侯世家第二十五》上欲廢太子,立戚夫人子趙王如意。大臣多諫爭,未能得堅決者也。

也就是說大臣堅決反對劉邦立太子。

二、商山四皓的側面影響

張良是劉邦的謀士,漢初三傑之一,他出了一個主意,讓劉邦最終收回了改立太子的心思。當時呂雉知道劉邦有換太子的決心,於是就找到張良(被逼的)讓他出個主意,最終張良說:皇上有想招而不得的賢人,有這樣四個人,就是商山四皓,年紀都大了,皆因皇上傲慢慢侮人,所以不願漢臣。但皇帝偏偏以此四人為高人,如果你們能夠不吝惜金銀財寶玉帛,並讓太子親自致書,言辭肯切謙卑,用安車和辯士固請,應該能請得動他們。他們來了後,以賓客之禮相待,並且使他們時時隨太子入朝。這樣皇帝必然要問,就告訴皇上。“

這四個人就是商山四皓,是四個有學問的人,張良出主意,呂雉真的就找到了這個四個人,在一次宴會時,已經有八十高齡的“四皓”陪同著太子劉盈入席,這使劉邦很驚訝,覺得太子已經成熟了,重立太子恐怕會導致政局混亂。 此後,劉盈太子地位基本穩定了。


反正不管如何,最終劉邦還是沒有實現自己易儲的心思,要說呂后有功勞嗎?當然有了,劉盈是她的兒子,她自然會盡力保住兒子的太子之位,比如逼迫張良出謀劃策這些說明她在出力。

不過要說呂后背後的勢力,,與其說是呂家不如說是嫡長子繼承製,到了漢朝嫡長子繼承人也被承認,特別是秦朝長子扶蘇沒有繼承皇位引發的連鎖反應,讓漢初君臣對於皇位繼承人十分重視,劉盈這個太子是嫡長子名正言順,更換掉他會不會像秦朝那樣呢?

這些都是無形大山,都是呂雉背後無形的勢力,這也是劉邦所不能抗衡的。

也許劉邦的忌憚是對的,他想換太子未嘗沒有防著呂雉的意思,劉邦死後劉盈繼位,實際上朝中大權都在呂雉的手中,呂家不少人封王,朝廷差一點改姓,所以也許劉邦那個時候就防著呂雉或者說呂家了吧。


天楓說


導讀:

劉邦因為寵幸戚夫人,確實動過改立趙王劉如意為太子的念頭,但為什麼至死也沒能實施呢?

是因為劉邦忌憚呂雉的勢力嗎?其實不然,劉邦對呂雉毫不忌憚,甚至可以說,呂雉在劉邦生前是不敢放肆的。

呂雉雖使呂家人人封侯,甚至通過聯姻拉攏樊噲,但要說這些讓劉邦忌憚,就有些無稽之談。劉邦更是欲殺樊噲以震懾呂氏家族。

劉邦稱帝后,呂雉作為劉邦的妻子,理所應當地坐上了皇后的位子。

正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呂雉的三位兄弟姐妹皆因呂雉而顯貴。

大哥呂澤被封為周呂侯,當然呂澤的侯位是實至名歸的,因為他從沛縣就開始追隨劉邦打天下,而且與漢軍諸多將領關係要好。

但這一點並不足以使劉邦忌憚,畢竟與呂澤要好的將領之一陳豨都被劉邦打敗,而比呂澤厲害的異姓諸侯也無不被劉邦剷除。

如果真的要說呂澤與劉邦沒有改立太子有關聯的話,也只是劉邦感念呂澤當初隨自己出生入死的那點恩義。

二哥呂釋之被封為建成侯。

四妹呂嬃被封為臨光侯,丈夫則是劉邦的好兄弟樊噲。

但這些可以威脅到劉邦嗎?似乎在劉邦眼裡,呂家勢力過於礙眼,需要矯正一番,與忌憚無關。

因此,在樊噲攻打盧綰時,劉邦命周勃代替樊噲,又命陳平將樊噲在軍帳中就地正法。只不過陳平礙於呂雉的面子沒有執行,但足以說明,劉邦生前做事向來是不會忌憚呂雉的。

呂雉聽聞劉邦要改立太子,向張良尋求幫助,由此可見,在劉邦生前,呂家勢力雖然盤根錯節,但還是非常害怕劉邦的,而且劉邦生前曾立下白馬之盟,非劉姓不可以稱王。

呂雉深知戚夫人與趙王劉如意的威脅,只好向張良求助。

張良則獻計,讓呂雉與太子請出商山四皓。用意是讓劉邦覺得太子是萬民歸心的儲君,是可以託付帝位的。

這裡常有人說,劉邦見到太子身邊的商山四皓,覺得太子羽翼已豐,不易撼動,因此打消了改立太子的念頭,我覺得這是不對的。

如果劉邦真的這樣想,只會加劇改立太子的進程,他怎麼會容忍羽翼已豐的太子將來對付劉如意呢?

商山四皓本是賢德,劉邦幾番懇求他們出山都沒有結果。如今他們伴隨在太子左右,說明他們是認可太子的。

而被商山四皓這樣的隱士賢德認可的太子也一定是個賢德之人,應該是不會傷害到趙王劉如意的。

商山四皓一直隱居山林,劉邦幾次前往,他們都不肯出山,為什麼卻願意為了呂雉和太子出山呢?

商山四皓原本是秦朝的官吏,因為暴秦無道,便藏匿在山野之中。等到漢朝建立,他們也不肯出山。

而他們之所以出山幫助呂雉和太子,完全是考慮到了天下蒼生。

以商山四皓的能力,怎麼會推測不到改立太子所帶來的後果呢?

等到劉邦去世後,劉如意稱帝,呂家勢必會掀起腥風血雨,而大漢初立,百姓歷經數年戰亂,需要休養生息,如果他們四人出山可以化解這場奪嫡風波,又未嘗不可。

而等到太子劉盈繼位後,商山四皓便重歸山野,與世無爭,果真稱得上是隱士賢德。

結語:

呂雉的勢力其實很簡單,就是呂家兄弟姐妹以及一些沛縣故人,是不足以讓劉邦忌憚的。

而呂雉勢力得以發展是在劉邦去世已經的事情了。

劉邦當初立下白馬之盟,想以此守住劉家天下,卻未曾想到在自己去世後,以呂雉為代表的呂家崛起。


桃桃是愛歷史的女孩子


呂后背後有什麼勢力?提起這個問題,就不得不說一說兩個被史籍刻意“弱化”了的人物——呂澤、呂釋之。呂澤、呂釋之就是後來被剿滅的“諸呂”中那兩個代表人物呂產、呂祿的父親,呂后的親哥哥!因為那場名曰“剿滅諸呂”的軍事政變,作為漢王朝開國元勳的呂澤、呂釋之也“死後趟槍”,被最大程度地在史籍中作了“弱化”處理……

早在漢高祖劉邦起兵之初,作為“大舅哥”的呂澤、呂釋之便旗幟鮮明地站到了妹夫劉邦一邊,追隨劉邦鞍前馬後、立下了赫赫戰功。漢王朝建立之後,呂澤被封為了周呂侯、呂釋之被封為了建成侯,皆位居列侯之位。從某種意義上講,二呂的地位未見得比劉邦的連襟樊噲低!

漢高祖的易儲之念

提到這個問題,人們往往都將責任歸結於了戚夫人吹的“枕頭風”。似乎漢高祖劉邦想要易儲,完全是受到了戚夫人的蠱惑。女人在史籍中向來都是“背鍋俠”,唐玄宗李隆基“安史之亂”的歷史責任被推給了楊貴妃、吳三桂反叛也被說成了“衝冠一怒為紅顏”……如果劉邦自己沒有易儲的想法,戚夫人就算再吹“枕頭風”,又能如何呢?

漢惠帝劉盈這個人,性格軟弱是出了名的,這一點在他即位之後對呂后的態度也能看得出。呂后強勢弄權,劉盈並沒有選擇去跟自己的母親爭權,而是選擇了“自暴自棄”。這就足以說明一切了,他根本不是當皇帝的料!正所謂知子莫若父,自己這個兒子是塊什麼料,劉邦心知肚明。與此同時呢?他的生母呂后非常強勢、兩個舅舅和姨父樊噲又有些很深的軍中背景,一旦將來呂后聯同這些外戚勢力弄權,劉盈將如何應付?這還只是外戚勢力,那些從死人堆裡爬出來的開國元勳們呢?劉盈又能否鎮得住?答案几乎是可以預見的……出於這一系列顧慮,劉邦生出易儲之心幾乎是必然的。

就在這個時候,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出現了。劉如意自幼便聰明伶俐,連劉邦都覺得“此子類父”。更重要的不僅僅是劉如意性格上更像劉邦、劉邦認為更適合做皇帝,而是戚夫人缺乏深厚的背景,她就是劉邦床榻之上的一件玩物而已!如此一來,將來劉如意如果當上了皇帝,至少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太后亂政、外戚弄權,這恐怕才是劉邦想要易儲的原因所在。至於戚夫人的“枕頭風”,丈夫有意讓自己的兒子接班,戚夫人自然要“加把柴火”,不是嗎?

呂后的能量不容小覷

漢高祖劉邦剛剛釋放出了易儲的政治信號便一石激起千層浪,群臣隨即就炸開了鍋!大多數豐沛系的元老都表示了反對。理由嘛,相當充分——廢嫡立庶、內亂之源!那麼,這些豐沛系的元老們為何要堅決反對呢?原因很簡單,這些人在劉邦尚未發跡之時就和劉邦廝混在一起,呂后對他們而言不僅是主母,還是老嫂子。彼時的呂后還沒有顯露出日後冷酷無情的苗頭,對這些人而言,一個毫無關係可言的戚夫人和老嫂子呂后,選擇支持誰對自己更為有利?不言而喻!這還不包括同樣出身豐沛系元老的呂澤、呂釋之和樊噲!他們更加只會支持呂后母子。

再就是戚夫人缺乏背景,一旦將來劉如意即位,因為沒有強大的外戚勢力作為後盾,無法相互牽制、搞權力平衡,豐沛系元老必然會成為劉如意的眼中釘、肉中刺,欲除之而後快!很可能不用等劉如意即位,劉邦晚年就會先對這幫人下手。後來明太祖朱元璋為何要對開國功臣大開殺戒?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呂氏外戚缺乏深厚的背景,建文帝朱允炆無人可以依靠。但外戚勢力背景太強大也不行,朱允熥之所以沒能競爭過朱允炆,常、藍家族勢力過於強大就是一個重要原因。而這,同樣是劉邦想要易儲的原因之一。但奉沛系的元老們首先要考慮的是自己的富貴和身家性命,至於外戚弄權,那是未來的事情了……所以,這幫人必須支持呂后母子,為的不是他們二人,而是自己的未來!

再就是老面子、舊情分了,呂后出面找“老兄弟”們談話,你幫是不幫?本來為了自己就必須幫,呂后又開了這個尊口,不想幫也得幫!萬一劉邦放棄易儲了呢?得罪了呂后就等於是斷送了自己的未來,不是嗎?與此同時,呂澤、呂釋之,甚至包括樊噲也在四處活動,這些個“老兄弟”的面子也得給,不是嗎?

眾所周知,後來張良出面幫呂后請出了隱居深山的“商山四皓”,而這也成了劉邦最終放棄易儲的藉口、“臺階”。那麼,又是誰請來了早已遠離朝堂、遠離了是是非非的張良呢?正是呂后的哥哥呂澤!說白了,張良恐怕也不是為了呂后,同樣是在為自己考慮。呂后搬出了呂澤,大概其也基本上搞定了豐沛系的元老,這些人都反對易儲,劉邦強行易儲的可能性已經很小了。換言之,呂后和劉盈被拉下馬的可能性這個時候已經非常小了,劉邦也只是在等一個可以讓自己下得來臺的理由。畢竟帝王金口玉言、一言九鼎,總不能出爾反爾吧?這個時候,張良如果不來幫一把場子,無異於是徹底把呂后給得罪了。劉邦活著,或許呂后不會把張良怎麼樣;可劉邦死了呢?皇帝是劉盈,皇太后是呂后,還會有張良的好果子吃嗎?

那麼,張良為何不直接找劉邦,而是搬出了“商山四皓”?原因不難理解,蕭何、曹參這些大咖都出面了,難道他們的面子就比張良小?恐怕未見得吧?張良直接去找劉邦,結局果也不會有太大區別。但張良是何等聰明之人,他早已看透了一切,劉邦易儲依然很難繼續下去,他需要的只是一個可以站得住腳的、就坡下驢的理由。那我給你找個“臺階”下就是了,而“商山四皓”正是這個“臺階”。

四個隱居深山多年的老頭兒,就算年輕時學富五車,可歲月不饒人,他們出山又能有多大作為?但是,他們代表了一種“民意”,隱居深山的隱士都出山輔佐劉盈了,這說明什麼?劉盈為儲深得民心!正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劉邦是皇帝不假,但皇帝也得順應民心。這個理由對於劉邦而言,足夠了!一點兒也不丟人……於是乎,劉邦就坡下驢,說出了那句著名的“羽翼已成,難動矣”。這話既是說給全天下聽的,也是說給戚夫人聽的:“我不是不想立咱兒子為儲,而是老二羽翼已豐,我已經動不了了!”戚夫人還能說什麼?再多說什麼就是自己“不懂事”了。

綜上所述,呂后背後有什麼勢力?呂澤、呂釋之、樊噲!但豐沛系的元老們之所以反對漢高祖劉邦易儲,卻不完全是因為他們。說白了,這幫人更多地還是擔心自身利益遭到損害。從劉邦去世之後,這幫人迅速倒向了呂后來看,這幫豐沛系的元老對劉邦根本談不上什麼忠心,無非為了利益而已。也可以理解,都是一起“和泥巴”玩的發小,我憑什麼要像狗一樣忠於你?這是開國皇帝面臨的共同難題,也是不少開國皇帝誅殺開國功臣的重要原因之一!至於劉邦之所以放棄易儲,更多地還是反對勢力過於強大,總不能把整個豐沛系元老全給得罪光吧?張良搬來的“商山四皓”,不過就是劉邦就坡下驢的“臺階”而已……看似光環閃耀,其實就那麼回事兒。


農民工歪說歷史



呂后是劉邦的髮妻,也就是在劉邦最落魄、遍街流竄、混吃混喝的時候,高看他一眼嫁給他的,也算是對劉邦有知遇之恩吧。

而幫助劉邦開國的那幫發小、朋友,都跟呂后早就相識,估計也沒少讓呂后給他們弄吃的喝的。所以,劉邦政治集團最有權勢的那幫人,都跟呂后關係不錯,自然是幫助呂后,反對後來的小三戚夫人的。


從呂后與戚夫人的鬥爭過程也不難看出,戚夫人雖然比呂后年輕漂亮,也更討劉邦喜歡,但是她始終只是一個會邀寵於男人的小女人,不具有真正的政治胸懷。

所以戚夫人一直就只幹了一件事,那就是怎麼邀寵於劉邦,並沒有刻意的去發展政治勢力,而這似乎也不是她擅長的。

呂后眼看劉邦事業越做越大,她想獨寵於劉邦是不可能的,而她想要憑藉姿色和魅力留住劉邦的心也不現實。於是她就利用她得天獨厚的條件——劉邦那幫開國兄弟見面得規規矩矩叫聲“嫂子”這個優勢,認真做起了稱職的老嫂子,關心著兄弟們的家長裡短,經營政治勢力。

原本太子廢立就關乎國運,自古以來都是天大的事情,不是輕易可以決斷的。不用說劉邦身邊那幫武將老兄弟們反對,朝中文臣在牽涉到皇儲廢立時一般也是持反對意見的,即便呂后沒有政治勢力,劉邦也不是那麼容易決斷的,何況呂后還有一幫手握大權的支持者等這些顧慮,就更難了。

劉邦尚在世,呂后就能獨立拿下受到軍方尊敬、擁戴的淮陰侯韓信,這雖然是在幫劉邦解決問題,但同時也是在向劉邦發出警告與示威,面對這樣一個髮妻、皇后、太子之母,劉邦要換儲君,自然是顧慮重重,不敢輕易決斷的。


謝金澎


導語:

劉邦有了一番事業以後,身邊的女人也多了起來。呂后一直在家裡操持整個家的事務,非常辛苦。不僅要照顧年邁的公婆,而且還有一兒一女需要撫養,好不容易等到劉邦發達了,呂后卻不得不面對這麼一個現實。

劉邦身邊女人眾多,可是最受寵的,只有戚夫人。戚夫人比呂后年輕漂亮,自然是把呂后給比下去了。更可氣的是,戚夫人還為劉邦生了一個聰明伶俐的兒子劉如意。

這劉如意比呂后的兒子劉盈顯然要聰明的多,所以劉邦常常打算把劉盈給廢了,改立劉如意做太子,將來好繼承皇位。

01張良建議呂后請商山四皓,這是說服劉邦的好辦法。

事情已經到了這個地步,呂后當然是無法跟劉邦鬥爭的,畢竟劉邦才是帝國的主人,他想要立誰為太子,呂后不能插手。

留侯曰:“此難以口舌爭也。顧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四人者年老矣,皆以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義不為漢臣。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誠能無愛金玉璧帛,令太子為書,卑辭安車,因使辯士固請,宜來。來,以為客,時時從入朝,令上見之,則必異而問之。問之,上知此四人賢,則一助也。”於是呂后令呂澤使人奉太子書,卑辭厚禮,迎此四人。四人至,客建成侯所。---《史記》

可是劉盈是呂后的兒子,呂后當然希望自己的兒子將來做皇帝,這樣一來呂后就能大權在握。這個時候劉如意卻成為了劉盈的重要對手,呂后實在是不知道該如何說服劉邦。

無奈之下呂后只好找到了智謀出眾的張良,她希望張良為劉盈多說兩句好話。張良表示現在說什麼也不能改變劉邦的意願了,只有去請商山四皓才能解決這個問題。

  1. 商山四皓是什麼人呢?他們四個人是秦朝時期的博士,是學識淵博之人。當初劉邦滅亡秦王朝以後,他們四個人就隱居了起來。
  2. 等到漢朝建立以後,劉邦打算去請商山四皓出山做官,請了多次他們都選擇拒絕。在劉邦眼裡,商山四皓是治國的能臣,有他們輔佐,自己的江山才能永久穩固。
  3. 所以呂后費了很大勁請來了商山四皓,每次太子劉盈出入宮中,這四個人都要時時跟隨,劉邦就感到奇怪了,一問之下,原來這四位老者居然是傳說中的商山四皓。

劉邦恍然大悟,原來這四個人是來輔佐太子劉盈治理國家的。連他自己都請不來的高人,

居然被劉盈給吸引來了,劉邦覺得劉盈已經成了氣候,也就放棄了廢太子的念頭。

呂后得到商山四皓的幫助,終於穩住了劉盈的太子之位。可是商山四皓為什麼會願意幫助劉盈呢?他們難道看不出劉盈不是天下之主的料子?

02劉盈登基以後,商山四皓的蹤影全無。

在商山四皓的幫助下,劉盈順利穩住了自己的太子之位。劉邦去世以後,劉盈也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大漢王朝的天子。

太后欲王呂氏,先立孝惠後宮子彊為淮陽王,子不疑為常山王,子山為襄城侯,子朝為軹侯,子武為壺關侯。太后風大臣,大臣請立酈侯呂臺為呂王,太后許之。建成康侯釋之卒,嗣子有罪,廢,立其弟呂祿為胡陵侯,續康侯後。二年,常山王薨,以其弟襄城侯山為常山王,更名義。十一月,呂王臺薨,諡為肅王,太子嘉代立為王。三年,無事。四年,封呂嬃為臨光侯,呂他為俞侯,呂更始為贅其侯,呂忿為呂城侯,及諸侯丞相五人。---《史記》

這個時候我們發現一個很奇怪的事情,商山四皓突然就沒了。這四個人就好像憑空蒸發了一樣,往昔被認為是治國能臣的這四個人,既然已經出山了,為什麼在漢惠帝時期,消失不見了呢?

這四個人已經選擇出山,就絕對不會再回去,至少從主觀意願上不會選擇回去,那麼是什麼導致他們失蹤了呢?我認為有這麼三個可能。

  1. 第一,劉盈登基以後,商山四皓失去了他們的作用,所以也就不再被呂后所重用。而且呂后大肆任用呂家人,對這四個人插手朝政的事情並不滿意,所以他們負氣離開。
  2. 第二,商山四皓只是在名聲上比較響亮,其實沒有什麼治國的才能,他們之所以在後期碌碌無為,或許是因為呂后看透了這一點,所以沒有重用他們,使得他們離開。
  3. 第三,商山四皓並非真心實意想要幫助漢惠帝,他們是秦朝的舊臣,之所以不願意出山,就是因為他們痛恨漢朝取代了秦朝。幫助劉盈上位,是看出劉盈有胡亥那種敗家的特質,所以劉盈上臺後他們便走了,等著劉盈自己把大漢王朝給毀了。

這三個可能當中,我認為最可能的是第一種,呂后從來就是一個既得利益者,什麼時候這些人有用沒用,呂后是一清二楚的。

商山四皓的到來,可以幫助劉盈穩定太子之位,所以那個時候他們是很有用的。可是劉盈登基稱帝以後,國家不需要這四個不聽話的老頭來治理,所以他們就變得沒用了。

至於第三種可能,我覺得是最可怕的一種,這是我從陰謀論的角度來看待這件事,因為劉盈身上懦弱的氣質,完全體現出他是一個亡國之君的特質,商山四皓為秦王朝報仇雪恨滅亡漢王朝未嘗不可。

03呂氏家族的壯大,成為了漢王朝最大的威脅。

呂后輔佐兒子登基以後,她也順利地成為了帝國的核心人物。劉盈只是她手裡的一個政治工具,有劉盈的存在,她治理國家手握重權才有了合法性。

  • 當政以後,呂后先誅滅了自己的政治對手戚夫人和她的兒子劉如意,隨後開始大肆封賞呂家的人。基本上老呂家的人都參與到了朝政治理的事情當中來。
  • 在漢惠帝駕崩以後,呂后失去了掌權的合法性。這個時候陳平在張良兒子張闢疆的建議下,將呂臺、呂產和呂祿這些呂家的宗室提拔為將領,分別掌管京城的軍權。
  • 此外又將呂家的其他人安排入朝,成為掌握朝中重權的大臣,完全聽從呂后的調遣。這樣一來陳平等人才躲過了一劫,順利地成為了呂后的心腹。

不過這也造成了一個很大的問題,呂家人從此徹底成為了大漢王朝最有權勢的家族。他們家族的成員,幾乎充斥在整個朝堂之中,百官之中全部都是他們的耳目。

太后稱制,議欲立諸呂為王,問右丞相王陵。王陵曰:“高帝刑白馬盟曰‘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今王呂氏,非約也。”太后不說。問左丞相陳平、絳侯周勃。勃等對曰:“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稱制,王昆弟諸呂,無所不可。”太后喜,罷朝。---《史記》

呂后的地位終於得到了穩固,前少帝上臺以後,所有的政令全部都是從呂后這兒發出的,呂后甚至把家族成員封了幾個異姓王,違背了劉邦定下的祖制非劉姓者不得稱王。

總結:多行不義必自斃,呂后的張狂為呂家埋下了禍根。

誰能收拾呂家人呢?壓根就沒有,只要呂后當權一天,她就能夠保住呂家的天下。劉家天下儼然已經成為了老呂家的天下,所以呂家成為了大漢江山最大的威脅。

可是人總有老去的一天,呂后也總有死掉的時候。呂后死後,呂家人還想要把持朝政,這可就不能放任他們亂為了,呂后再怎麼說也是開國皇帝劉邦的原配夫人,可呂家人跟劉邦就一點關係都沒有了。

為了防止漢王朝被呂家王朝取代,陳平和周勃果斷髮動了討伐諸呂的戰爭。戰爭的結果是呂家全族都被滅了。就連漢惠帝生的幾個孩子,也都被陳平他們給殺了,因為他們身上也有呂家人的血脈,自此呂氏一族幾乎殆盡。


江湖小曉生


農村家庭婦女的呂雉,經過20多年的跌宕起伏的歷練,成長為合格的女政治家呂后,這就是最大的資本,最大的勢力。

經過了秦末農民戰爭和楚漢戰爭,呂后的政治經驗大大豐富,領導能力大大提高。當劉邦率兵在外作戰時,呂后與蕭何等很好的鞏固了後方,對西漢王朝的鞏固是有貢獻的,他與蕭何合作計殺韓信,表現了他的智謀和毒辣,他聽從張良之際請來“四皓”,表現了他的機謀深遠,手段老道,朝中的樊噲,夏侯嬰,審食其是可以依靠的力量,呂氏家族也在朝中佔有勢力。這樣,如果劉邦更立太子,立趙王劉如意,那麼劉如意即為後,皇位是坐不穩的。


谷老師


不誇張的說,呂后身後有幾乎整個沛縣集團的支持!居然還有人拿商山四皓來說事,那只是因為呂后勢力大,請來的民間代表輿論的力量!

劉邦發家之初,靠的是沛縣集團,也是後來的元老集團。到最後立國,那可就不止這一個山頭了,一路上歸降的,後來上車的。講一句很通俗的,剛開始劉邦是沛縣集團的劉邦,是他們的老大和靠山。可是建國了,這時候劉邦是大家的老大,大家的靠山。劉邦要做的,可就不是照顧你沛縣集團一家一派之利益了。不僅僅要雨露均霑,還要玩勢力平衡,甚至有可能借別的山頭來打壓沛縣勢力。

那麼一切就明瞭了,到了這個時候,沛縣集團真正的靠山是誰了?呂后啊!以前劉邦就是我沛縣集團的大哥,現在變成大家的大哥了,但這個大嫂還是我們沛縣的大嫂嘛!更何況此時呂后要尋求朝中力量的支持,最親的是誰啊?當然也就是這幫沛縣的小弟們!當然沛縣集團作為締造大漢的元老,在朝中力量和話語權是很重的,也可以團結到多數朝臣的依附和支持,更何況太子廢立,立長立嫡,首先儒家是絕對支持的,而作為沛縣集團的利益,將來只有呂后的兒子繼位,才能代表他們的利益。從這一點看來,劉邦想立戚夫人的兒子,我個人認為也有這方面的考量。一個逃起命來連老婆孩子都丟了的人,我覺得不太可能因為個人喜愛就去行廢立之事,去面對這麼大的阻力動這樣的心思。從最後的結果來看,劉邦也實在是高瞻遠矚,再怎麼動搖不了廢立,到底還是留了周勃這張王牌!

我不喜歡別人問個問題,就一大堆廢話說些無關緊要細枝末節的,就把那一段歷史贅述一通,我喜歡通俗白話地直點最關鍵的要害,謝謝🙏



-洛林


劉邦在世時,呂后的背後並沒有什麼強大的勢力。呂后是劉邦的結髮之妻,在劉邦起事的時候獨自留守家中照看劉家老小,一直到劉邦事業有成時劉邦才將呂后接回。誰曾想劉邦卻早已納了小妾,戚夫人。這成為呂后心理產生劇變的巨大轉折,由懵懵懂懂的少女變成腹黑帝后。

這就形成了這樣一種局面,劉邦在外打仗,呂后在家中管理後方,並且管理的僅僅有條。特別是在韓信謀反一事上,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政治手腕,征服了所有的漢臣功臣。可以說,呂后不需要憑藉什麼勢力,自己本身就是一股強大的勢力。


關於劉邦為何想要更換太子,張良曾說過:

今天下安定,以愛慾易太子,骨肉之間,雖臣等百餘人何益。

劉邦想要廢黜劉盈,僅僅是因為偏好的原因。

劉邦草根出身,從死人堆裡打下了漢室江山,在長期的征戰生涯中磨鍊出帝王應有的帝王霸氣,在劉邦的眼裡,帝王就應該有帝王的樣子。而劉盈為人仁弱,不像劉邦,劉如意卻像極了劉邦。

再者,劉盈乃是呂后的兒子,雖然貴為皇后,卻不受恩寵。劉如意是戚夫人的兒子,戚夫人就是那個將呂后愛情奪走的女人,劉邦對戚夫人疼愛有加,所以,劉邦幾次想要廢除太子,立劉如意為太子。

但是,劉盈的背後有呂后,劉邦想要廢黜天子,呂后自然是不可能坐視不管的,想盡一切辦法保住劉盈的太子之位。最後是求助於謀士張良,請來了連劉邦都請不動的四位德高望重的賢人,劉邦見劉盈的勢力已經形成,不可能輕易廢黜,才肯作罷。反觀劉如意,戚夫人沒有什麼政治手腕,立劉如意僅僅是劉邦的意向,劉如意的背後並沒有什麼政治勢力,劉邦即使有心立儲,也有心無力。

關於劉邦是否想要廢后,是否忌憚呂后,在史料中並沒有明確記載。我認為劉邦卻有忌憚呂后的心,但是並沒有廢后的想法。

因為,漢初政局不穩,國家支零破碎,在劉邦歸西后,需要有一個能夠鎮得住所有勢力的人,這個人只有呂后。而劉盈是呂后的兒子,呂后又豈會對自己兒子的皇位窺視?

其次,無論劉邦與呂后的感情如何,但是劉邦一直到歸西,呂后仍是劉邦最信賴的人。因為在劉邦病臥在床的時,劉邦就將身後之事全部託付給了呂后。

已而呂后問:“陛下百歲後,蕭相國即死,令誰代之?”上曰:“曹參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