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三國裡你喜歡誰?

用戶2739558380736


三國裡最喜歡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人,三國時期蜀漢名將,被劉備稱作“一身是膽”,其“常勝將軍”的形象被廣為流傳。趙雲跟隨劉備將近三十年,除了四處征戰,還先後以偏將軍任桂陽太守,以留營司馬留守公安,以翊軍將軍督江州。除此之外,趙雲於平定益州時引霍去病故事勸諫劉備將田宅歸還百姓,又於關羽張飛被害之後勸諫劉備不要伐吳,被後世贊為有大臣局量的儒將 。趙雲去世後,於蜀漢景耀四年被追諡為“順平候”。


S九天攬月


三國裡我現在最喜歡劉備,以前我最討厭的人也是劉備。有的人喜歡劉備可能是因為他“仁義”,可是我覺得劉備“假仁假義”。

1.臨終託孤,劉備對諸葛亮又愛又怕,臨終前的君可自取蜀國,他知道諸葛亮是名節如聲明,不可能自立為帝。成功的把諸葛亮架到道德制高點,成為了諸葛亮的枷鎖。諸葛亮幸虧他,慌忙跪下說,“不竭股肱之力,死而後已”。當時劉備如果發現他有一絲不軌,就回馬上殺掉諸葛亮。

2.三讓徐州,為了維持表面的仁義放棄自己既得的利益,得不償失事後後悔,實為假仁假義。

3.劉備逢人就說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後,孝景皇帝之玄孫”這個有待考證的身份。高舉興復漢室的旗號,但劉備從未真正奉迎天子,後期也是建立了蜀國,興復漢室只是旗號,而且是明知不可能的假仁假義。

由此三點可以看出劉備非常聰明,以“仁義”和“光復漢室”為口號!雖然假仁假義,但是這是一個帝王應該擁有的智慧!我在來說說劉備的優點,為人謙和、禮賢下士,寬以待人,志向遠大,知人善用,仁德。為人謙和、禮賢下士,寬以待人,志向遠大,知人善用,仁德。

以知人善用為例:劉備曾三顧茅廬請諸葛亮輔佐他,得到了諸葛亮,如魚得水,為三國鼎立的局面奠定基礎,還有就是劉備沒殺過大臣,沒殺過手下,在劉備手下的人可以隨意發表言論 。

相比曹操、孫權。劉備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從一個賣草鞋的成為蜀國的一個帝王,不得不讓人佩服。因此我喜歡劉備。


福爾摩小黑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是聽風。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三國時代是一個烽火連年,民不聊生的年代,同時又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在這個時代裡,無論提起諸葛亮,劉備,曹操,孫權,周瑜,張飛,關羽等等,哪一個都是如雷灌耳的大英雄,深受人們喜愛。

那這些大英雄們都被你們喜歡去了,我就喜歡三國裡著墨不多,但在歷史上也鼎鼎有名的甄宓吧,甄宓在三國中筆墨不多,幾筆匆匆帶過,我是從開始讀曹植的《洛神賦》才熟悉起來,在詞賦裡曹植用了大量的如″翩若驚鴻,婉若游龍。"這樣的華麗辭澡來形容甄氏之美貌,雖說是不是真的寫甄宓,值得商榷,但甄宓的美貌在當時的確是較為出色的。

後來又看了各種關於甄宓的電視劇,又翻了一遍歷史上真實的甄宓,甄宓自幼就秀麗聰慧,據記載,她十來歲的時候,到處烽火連天,再加上天災不斷,很多百姓沒有糧食充飢。作為一個大族,甄家倒是囤積了不少糧食。甄宓就勸父母捐了這麼糧食,認為在民不聊生的時代,屯積糧草,本身就是一種罪過,倒不如拿給窮人充飢,既能避免招致災禍,還能夠贏得好名聲。可見她有多麼聰慧。長大後嫁給袁紹次子袁熙為妻,袁紹戰敗後,她成為俘虜,被曹丕納入後宮,過了十幾年後因失寵口出怨言,被曹丕賜死。

看過這些心裡對這個女子更充滿了憐愛,如甄宓這般美貌與智慧並重,且善良賢德的女子可惜生在了那樣的年代,自已的命運也不能掌握,如果在現代,那應該是怎樣的一個集美貌,才華,善良於一身的女子啊。


聽風軒主


最欣賞關羽,最喜歡關羽。關羽,字雲長,劉備麾下最得力的武將,和劉備(字玄德)、張飛(字翼德)桃源三結義後,一直忠心於劉備,後世把他看成正義、忠義的化身。



奇佳說歷史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會被裡面的英雄人物所感動,裡面的人不論是屬於哪一派的,那種為了自己國家所表現出來的英勇,智慧,那種奮不顧身的精神,是我們現代人所缺失的,裡面的很多人有一身的勇猛勁,很多人沒有武力卻集了一身智慧,智謀很多時候是比有武力更重要的,這裡麵塑造了很多讓人無比敬佩的英雄人物,有人是智慧的化身,能為主公出生入死,將每件事情都算的十分準,萬無一失、有人是一代梟雄,此人雄才大略,有很大的野心,“寧教我負天下人,也休教天下人負我”憑著這股子勁在亂世中活著。有人重視感情,善待每一個他遇見的人,還有很多值得敬佩的人

1:劉備: 劉備,是一個仁義明君,忠厚長者。魯迅曾批評過劉備,說他善於偽裝,也是十分中肯的,他的話說劉備是很恰當的,但是他作為蜀漢的開國皇帝,除去自身實力,得民心相助也是重要原因,就說當初曹操大軍南下,劉備寧願拖慢行軍速度,仍然堅持要帶10萬百姓共同逃命,這個善良的勁,誰能比得上,尤其是在亂世的時候,每個人都想保護自己,更不會管別人的死活,能做到這個地步也是十分不容易的。

2:曹操:當時的魏蜀吳我覺得最強大就是曹操所在的國家,而且最喜歡的也是曹操,他是一代梟雄,不管他是奸詐也好,能力出眾也好,他的軍事能力是不可以被蔑視的,“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這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對於曹操的評價,而且曹操在那個時代來說,他做的僅僅是對於一個政治和軍事家最基本的東西,可能很多人覺得曹操太奸詐了,但是很多人最喜歡的就是曹操,曹操他對於祖國的統一有著重要的作用,而且讓人民實現了安居樂業,也是一個非常厲害的政治家。他從基層做起,一直到權利的頂峰,雖然有很多為後世所詬病的地方,但總體來說曹還是很有戰略眼光的,看看三國時期,各路英雄的部將就知道了。曹能籠絡大批名將,還是比較有智謀滴。三國演義本身就有明顯的抑曹褒劉的手法,曹操還是比較有遠見的軍事家戰略家。

3:諸葛亮:在智慧方面,自三國演義問世來,諸葛亮已成為我們中華民族中智慧的象徵。從一出場帶給人的神秘感,讓劉備為他費盡心思,到後來,為了劉備一心一意做事情,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是對諸葛亮一生的概括,這是後人對他很高的評價,也是他的代名詞,而且對於蜀國所做的一切都代表了他是一個忠臣。佩服他是因為他如此機智,而且對自己的主公也足夠忠心,當時三顧茅廬去請諸葛亮的時候,劉備就已經認定此人是他的知音和伯樂,但是對於很多人來說,諸葛亮就是一個傳奇。

4:趙雲:只要是知道趙雲的人都會覺得趙雲是長得非常好看的,而且他單槍匹馬衝入曹營殺死了曹操幾十人,完全靠的是實力,人帥馬帥武器帥,這對於看臉的世界來說是極為重要的,雖不如關羽等人的業務能力強,但一身的膽氣是十分令人佩服的,一身戎裝,單槍匹馬,多次深入敵後,他的武功不比其他猛將低,而且謙虛謹慎行事,話說真的是很優秀!






電影之迷


三國時期,是一個英雄倍出的時代,一段驚奇迷離的歷史,為後人茶餘飯後所願意津津樂道的話題。《三國演義》是中國古代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說,是歷史演義小說的宏偉鉅著。書中,曹操的雄才偉略,劉備的仁君形象,孔明的機智謹慎,周瑜的心胸狹隘,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的深刻描寫,似乎讓我們覺得這些人物都在這我們的現實生活中,讓我們的心情也隨著故事的情節變的跌宕起伏,猶如身臨其境。在中華民族廣闊的歷史長河中,展現出那個時代極具特色的戰國演義,在統治,論事謀略方面,對現代人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像。

要對比三國中人物更喜歡誰,個人認為必屬“毒士”賈詡了,要問為什麼,因為生在亂世之中,一個能獨善其身就無人能及了,更有賈詡奇謀百出,算無遺策,又成為開國元勳,了不得。賈詡當年是董卓的部將,董卓敗後又入李傕郭汜一夥,獻計反攻長安,結果呂布敗走,王司徒自殺,漢獻帝逃難。李傕郭汜敗後又投了張繡,兩次獻計打敗曹操,縱使曹操的兒子曹昂侄子曹安民被殺,曹操落荒而逃。後來曹操征馬超,賈詡又獻離間計,使那馬超韓遂反目,曹操一舉定關中。

曹操在繼承人的問題上猶豫不決,最後賈詡以袁紹,劉表之列暗示曹操,最後確定了曹丕的繼承人位置,(獨具慧眼,看中了曹丕的能及,為),賈詡三國曆史中活了七十七歲才壽終正寢,可謂是三國謀術第一人。《唐會要》中尊賈詡為“魏晉八君子之首”,而且賈詡極為精通兵法,著有《鈔孫子兵法》還為《吳起兵法》校注,為後世軍事家貢獻極大。





木子撩電影


最喜歡諸葛亮了!

1.謀略過人。從三顧茅廬開始到最後的三分天下!就好比一個無名小團伙開始戰火中拼殺最終幹到三國時代的巔峰戰力,諸葛亮的高明長遠的佈局謀劃能力技壓群雄,冠絕一時。劉備集團靠著這顆腦袋能夠在虎狼中生存並且開國立業,諸葛亮居功至偉!

2.提攜俊才。作為一國核心管理層,諸葛亮還是非常注意培養後輩人才的。一個國家的基業長青需要源源不斷的人才去維持,註明的揮淚斬馬謖,雖然馬謖被殺,但是從另一角度講,諸葛亮是敢於提攜才俊的,馬謖不能否認的是,他是有實力有真本事的!諸葛亮用錯而已,因為努力有時候不見得有好結果,再比如費禕董允之列,這些實力派人士都是諸葛亮的用心培養,蜀國在諸葛亮去世後,靠著這些人才才能續命!

3.忠誠敬業。諸葛亮輔佐兩代君主,忠心耿耿,一心為蜀國。做到了鞠躬精粹,死而後已!這種精神放到現在極其難能可貴,所以諸葛亮作為忠誠的代表一直是我國人學習的楷模!

諸葛亮是我輩的學習模範,向優秀的學習才能進步!


浪費口水的魚


張飛



姚熙止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前幾天我看過這樣一篇文章,大意概意思如下:

20歲青年可能喜歡曹操,因為曹操夠霸氣,“挾天子以令諸侯”成就一番霸業,最巔峰時期如果郭嘉在,很可能就一統三國。

40歲中年可能喜歡孫權,人們常常說:“守業更比創業難!”孫權在三國確實沒有很大建樹,但是一點,在北鄰曹操,西鄰劉備卻能很與其好周旋,成為三國活得最長霸主。

60歲老年可能喜歡劉備,很多對劉備有褒有貶,有人說劉備只會哭哭啼啼,裝可憐,其實不然,劉備是一個慧眼識人的人,他跟“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跟"趙雲"惺惺相惜,對"諸葛亮"求賢若渴,甚至是魏延作為一個頭生反骨的降將,得了四川,把漢中太守放給了他,包括後期的馬謖,才有了諸葛丞相“揮淚斬馬謖!”我覺得劉備能作為三大霸主之一,無論是軍事能力,交際能力,判斷能力,都是可圈可點的。

說的有點多,可能有點說偏了。

本人作為一個三國粉,最喜歡的就是“常山趙子龍”了,原因無他,他是三三國中為數不多集武力與智慧於一身的完美型武將,長相不多講,光憑“長坂坡七進七出”救劉禪,還有在正版中沒寫出來的,征戰多年,從來沒負過傷,劉玄德說的“一身都是膽”!奠定了趙雲在我心目中獨一無二的形象。

說起趙雲,不得不提起最近上映的《武神趙子龍》!說實話開始確實期待滿滿,但是我無意中看了一眼劇照評價,讓我不得不重新審視這部扯淡大劇。

1.男主,前面大概十多集男主你就一身白衣,來來去去就是為愛情,我的子龍硬漢形象呢?說好的長坂坡單騎救主,結果就看這個。

2.女主,女主是一個韓國美女,但我個人表示不理解,為什麼請允兒做女主。看到允兒一張乾淨的出水的臉在畫面當中的時候,雖然很美,但是總覺得很跳戲,分分鐘穿越到韓劇的即視感。我也是不要不要的......

3.劇情,看來看去,沒有新意,被群眾指出:特效“5毛錢”。似乎《趙子龍》把錢都花在了做動特面方面,所以該劇在其他特效上更短缺,於是出現了無視牛頓力學的大鼎。更讓我直接失去耐心。

4.雖說《武神趙子龍》本來就不是按歷史來寫的,但反正怎麼說呢不要給觀眾對趙雲留下錯誤的觀念…再簡單來說就是不要教壞小孩子…

吐槽了《戰神趙子龍》,我們來了解一下趙雲,介紹摘自百度百科:

趙雲(?-229年),字子龍,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長八尺,姿顏雄偉,三國時期蜀漢名將。漢末軍閥混戰,趙雲受本郡推舉,率領義從加入白馬將軍公孫瓚。期間結識了漢室皇親劉備,但不久之後,趙雲因為兄長去世而離開。趙雲離開公孫瓚大約七年左右的時間,在鄴城與劉備相見,從此追隨劉備。趙雲跟隨劉備將近三十年,先後參加過博望坡之戰、長坂坡之戰、江南平定戰,獨自指揮過入川之戰、漢水之戰、箕谷之戰,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戰果。除了四處征戰,趙雲還先後以偏將軍任桂陽太守,以留營司馬留守公安,以翊軍將軍督江州。除此,趙雲於平定益州時引霍去病故事勸諫劉備將田宅歸還百姓,又於關羽張飛被害之後勸諫劉備不要伐吳,被後世贊為有大臣局量的儒將。於建興七年壽終正寢。景耀四年(公元261年),劉禪下令追諡趙雲,姜維與眾臣商議後建議劉禪追諡趙雲為順平侯。

接下里讓我們來看看三國中對趙雲的評價:

劉備:子龍一身是膽也。

劉禪:雲昔從先帝,功積既著。朕以幼衝,涉塗艱難,賴恃忠順,濟於危險。夫

所以敘元勳也,外議雲宜諡。

姜維:雲昔從先帝,勞績既著,經營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書。當陽之役,義貫金石。忠以衛上,君念其賞; 禮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殞身。謹按諡法,柔賢慈惠曰順,執事有班曰平,克定禍亂曰平,應諡雲曰順平侯。

陳壽:黃忠、趙雲強摯壯猛,並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歟?

楊戲:徵南(趙雲)厚重,徵西(陳到)忠克,統時選士,猛將之烈。

曾經我在很多文章中看到過:劉備為什麼沒有選擇讓趙雲守荊州?趙雲在劉備手下官職甚至比不過魏延,為什麼沒有想過放棄劉備?趙雲的師傅是誰?趙雲與呂布究竟誰才是武神?等等諸如此類的文章,我跟大家來談談我對趙雲的個人看法。

1.趙雲官職一直比魏延小的問題,我跟人認為是諸葛亮的意思,諸葛亮比較喜歡趙雲,特別是後期軍隊基本在諸葛亮手上,在五虎大將死其四之後,諸葛選擇了小心的把趙雲保護起來,不讓其擔當大任,而是將它作為蜀國的頂樑柱。

2.趙雲是劉備用來保護劉嬋的,跟人認為,劉嬋確實作為一個君主顯得懦弱了些,劉備託孤於諸葛,但是他肯定不放心,於是把劉嬋個人安危有託付給了趙雲。

3.趙雲的武藝是強於呂布的,“長坂的七進七出”魏國和趙雲交手的大將,基本跟關二哥打過,輸贏不大,張飛跟關二哥差不多,但是趙雲能救出少主,就比關二哥等強一線。呂布雖然在三國中稱“武藝天下第一”,但仔細的小夥伴一定能看出呂布在三國演義中根本沒有斬殺過什麼大將,甚至跟張飛大戰一百回合不分勝負,而關二哥曾斬“顏良”“文丑”威震天下。事實證明趙雲才是三國中第一高手。

4.趙雲是集所有武將優點於一身的,書中很多例子是可以看出子龍不論在武藝上,還是謀略上都比較出彩的,上文中對其的評價科看出一二。

5.趙雲身上體現出來的儒家思想,仔細品過三國的人應該不難看出,孔聖人提出的儒家思想在趙雲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可以說是屬於古代一種迂腐的愚忠思想吧。所以趙雲不可能背叛劉備。

好了,說了那麼多,大家也來一起分享一下你喜歡的三國武將吧?掃描下方的二維碼,談談你對三國的不同看法...






雲飛影視


三國里人物栩栩如生,性格特點鮮明,每個人物都有明顯特徵和行為方式。但曹操在眾多人物中,更具有凡人的品質和軌跡,他的行為方式也更符合普通人的特點。曹操家境一般,年少時也曾頑劣,但他的《觀滄海》中卻讓我們見識到不凡的氣度與胸懷;他曾力圖挽救國家,但螳臂擋車,一己之力無法力挽狂瀾;他也曾屢屢戰敗,但能在關羽面前苦苦哀求,赤壁之戰後重振旗鼓,最終完成大業。他能屈能伸,既有梟雄威武之態,也有小人奸詐詭計之時,妥妥展現一路奮鬥上位的鬥爭史,雖然殘酷但卻更顯真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