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農民繳納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為什麼有些人不願意繳高檔?根源在哪裡?

一片綠葉442


因為農民的收入非常低,考慮到自己的資金,去掉日常開銷,所剩不多,所以得量力而行,不能拉積荒去交高檔的養老保險。必競農民都在困難時過過。有個謹慎的心裡。況且養老保險也是一種投資。


青龍飛天4


您好,我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看看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一些簡單要求:

1、需要繳納15年,且60歲以後才能領取養老金,而時間沒滿15年就需要將剩餘的一次性補清;

2、分為120檔,從每年100到每年2000元,自由繳納,多繳多得;

其次、全國推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時候尤其到了農村的時候,農民基本都40歲以上了,40歲以下的大多在外面打工;而且對於他們自己的居住環境能不能在活15年以上以上心裡沒底,最害怕的就是錢交了,還沒回本就領不了,這誰都不敢打包票說的,而這對於年紀大的人更害怕;

再次、農民的錢都是血汗錢,自己流血流汗掙來的,每花出去一分都要看值不值,農村人不願意繳高檔的原因就是他們覺得不值;為什麼不值?

1、就是心裡沒底,繳多了每回本就是虧的,相當於一次投資,用自己的血汗投資卻虧本了;

2、農民的錢都來的比較辛苦,很多是留作家用的,如果這個地方用多了,其他地方就少了,而這都是自己的原因造成的,很大程度上,大家都不希望自己給家裡帶來困擾。

綜上所述,就是農民不願意繳納高檔養老保險的原因。


豬豬壹號


農村繳納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為什麼不願意繳高檔?根源在哪裡?

在回答農村繳納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為什麼不願意繳高檔,根源在哪裡?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妨說一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的基本情況,以便大家對其有一個基本的認識。

2009年9月4日,國務院發佈了《關於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國發〔2009〕32號),從2009年起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按照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的要求,逐步解決農村居民老有所養問題。

新農保試點的基本原則是“保基本、廣覆蓋、有彈性、可持續”。從農村實際出發,低水平起步,籌資標準和待遇標準要與經濟發展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適應;個人(家庭)、集體、政府合理分擔責任,權利與義務相對應。

探索建立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相結合的新農保制度,實行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與家庭養老、土地保障、社會救助等其他社會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保障農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2009年試點覆蓋面為全國10%的縣(市、區、旗),以後逐步擴大試點,在全國普遍實施,2020年之前基本實現對農村適齡居民的全覆蓋。

農民對於集體補助、政府補貼、建立個人賬戶等問題或措施並不感興趣,或者說根本就不關心,他們對於養老金待遇最為關注和最為關心。當時,中央確定的基礎養老金標準為每人每月55元。地方政府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提高基礎養老金標準。

國家根據經濟發展和物價變動等情況,適時調整全國新農保基礎養老金的最低標準。

新農保制度實施時,已年滿60週歲、未享受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不用繳費,可以按月領取基礎養老金,但其符合參保條件的子女應當參保繳費。

從以上基本情況來看,農民之所以不願意選擇高檔次繳費,僅從經濟層面講,基礎養老金標準太低,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過低的標準,降低了繳費的積極性和吸引力,而高檔次的標準,從某種程度上講就成為了一個障礙,大家基本上都是隨大流,專選最低檔次的繳費。

2014年2月21日,國務院發佈了《關於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意見》(國發〔2014〕8號),將新農保和城居保兩項制度合併實施,在全國範圍內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

2014的全國基礎養老金標準為每人每月70元,上調幅度只有區區15元,你想想五年的時間僅僅漲了這麼一點基礎養老金,對於農民的誘惑力幾乎為零,針對這一點,他們對於高檔次的繳費,甚至產生了某種“厭惡”。

現在已是2020年了,全國基礎養老金標準為每人每月88元(估計2020年有可能漲到每人每月100元),具體到各個地方,絕大多數地區的居民基礎養老金也就一二百元,象徵性的意義更大,保障性的功能極為弱化。面對這種尷尬的局面,說農民心灰意冷似乎並不為過吧。

從心理或者文化的層面來講,農民的從眾心理非常之普遍,往往是不見兔子不撒鷹,不見到一個自己相對滿意的收益或結果,而且這個收益或者結果還要快,慢了還不行,否則他們是不會有所動作的,這在繳納居民養老保險的檔次上體現得十分突出,基本上都是敷衍了事,因而選擇200元、300元、400元、500元繳費檔次的農民居多,而1000元以上特別是3000元以上的繳費檔次的農民堪稱鳳毛麟角。

現在,不少地方的農村,或多或少地都有各種類型的補貼,少的幾十元,多的上百元,有的時候甚至更多,這些補貼帶有典型的福利性,而高檔次的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的繳費,在這方面無法與其競爭,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它的作用,況且居民基本養老的繳費在短期之內根本就無法見效,因而沒有基本性的說服力。

當然,農民的經濟條件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高檔次的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繳費,對於他們就是一個擺在眼前的負擔;但,這還不是最為關鍵的一點,他們的理念往往也是一個重要的障礙,僅憑簡單的說服教育是沒有多大價值的,還要從他們的內心深處做文章,或許通過長時間的培育,才能見到一定的效果。(周鳳遲)


北京周鳳遲


2020年六安市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繳費標準為最低500元每人,最高6000元每人,需繳滿15年。未繳滿15年可以補繳。你可以通過手機銀行轉賬方式至個人養老保險賬戶或通過微信關注六安人社公眾號,每月1號至10號,進行微信繳費。我覺得不願交最高檔根源有以下幾個原因。

1.滿18週歲不在上學、服兵役的農村戶口都可以繳納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一般認為自己比較年輕,開銷也比較大。從45歲開始繳納也可以。

2.對政策不理解,每年的繳納方式以村委會催繳比較多,沒有主動繳費的概念,年齡較大的人群經濟也不允許交最高檔。

3.年輕收入較高群體一般選擇購買商業保險,重大疾病保險,對養老保險每個月最低領取110元覺得沒有保障

以上是我歸納的農民繳納養老保險的原因和方式,希望對你可以有幫助也可以諮詢當地社保部門。


香香在金寨


農民有田有地,糧菜油不用花錢,燒飯使用傳統灶臺,水電費很便宜,很多地區取水來自湖塘河井,所以絕大部分人仍抱著傳統資源養老觀念,這是農村人不願繳納高檔養老保險的主要原因。農村人善於計算經濟得失!


雨花石284479641


農民繳納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為啥不願意交商檔?這個問是我略知一二,我也是農民,我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交的算是高檔了。以繳費15年,平均利息3,5%為例,計算方式如下;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金=基礎養老金(每人每月55元)+個人賬戶養老金[(個人繳費+政府補貼+利息)÷139]以每年繳費100元為例,(繳費15年,利息了3,5%)進行計算:養老金=55元基礎養老金+[100元個人繳費+30元政府補貼)X15年+646,2元利息]÷139=73,6元,一年十二個月共領取883,2元而個人繳費15年,合計為1500元,政府補貼每年30元,15年為450元。

如果你交高檔的2000元,政府補貼也是30元,還是用這種方法計算,就算十年也不能把自交的錢領回來,反之交一百,六十以後一年就把交的錢領回來了。這就是為啥不願意交高檔的原因了。


草原4503


假如只交一百塊,交了15年到六十歲,一個月能領80元。你交了1000元,不是一百元的十倍。而是80+(900÷12)=155元。


手機用戶心境若水


我現在60多歲了,交的是叄佰元檔,一月能領120元,只所以農民不願交高檔,一是經濟條件不允許,二是年嶺大了還不知道領幾年,所以就免強的交了算啦。


用戶7434181732266


城鄉居民收入偏低,現在平常開銷大,學生上學,老人看病,一年收入不富裕,所以不願交多的。


長青樹5306


由於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實行年數小,很多人不懂政策,加上政策宣傳不到位,沒有看到政策的好處,很多人隨大流,交最低檔。醫療保險是個很好例證,剛交醫療保險時,很多人都交低檔,當遇到大病後,方知高檔的好處,現在交醫療保險,歲數大的再玩固的老思想也交高檔的,因吃到甜頭了。養老保險我因為也會這樣,只有有人享受到好處了,人們看到了才會交高檔的。 在農村有些人確實生活困難,拿不出更多錢交養老保險,只能交低檔的。現在農村壓力很大,給子女結婚、買樓、買車,那樣開資都很大,若沒有別的收入,只靠農村這點收入,確實交不起。我村有個村民,到現在也沒領養老金,原因是給兒子買房、買車,沒錢補交十五年養老金錢。 在農村養老保險推廣的晚,叫社會保險搶走一部分人。這部分人社會保險交很多年,撤回損失很大一部分錢,無法撤回,只能交個低檔養老保險。 我只想到這些,友友們還有別的原因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