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三國時期的有蜀魏吳,為什麼很多人都覺得蜀國是好的,魏吳都是壞的?

在乎你的在乎98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是不是要讓寫書人背鍋呢?


1.蜀國好,是因為蜀國中能人異士太多,關羽、張飛、趙雲、劉備、諸葛亮等等,這些多數都是正面人物,即使是張飛,那也是淳樸的屠夫。


2.曹操,光是自己已經因為狡詐而揹負罵名,其實,他對於關羽的喜愛,真的是比親兒子還親,關羽厲害嗎?其實也不然,三英之一的他都不及呂布三分之一,曹操這一點珍惜有才能的人著實讓人感到佩服。


3.吳國,描述的真的不多,呂蒙這樣的大將,放在蜀國早就成了五虎將之一了,黃忠真的是了不得,給吳國的名譽加分不少。


4.作者的側重點就是蜀國,所以只是看起來蜀國最正常,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雜談野記



——這個問題,魯迅先生解釋過

社會諸色人等,愛看《雙官誥》,也愛看《四傑村》,望偏安巴蜀的劉玄德成功,也願意打家劫舍的宋公明得法。至少是受了官的恩惠時候則豔羨官僚,受了官的剝削時候則同情匪類。但這也是人之常情。

而在元末時期,正好湧現出了兩個魯迅先生口中的“社會諸色人等”。羅貫中與施耐庵。師徒二人,喜歡看《雙官誥》,也喜歡看《四傑村》;不過當二人受到元人剝削之後,又都希望偏安巴蜀的劉玄德成功,希望打家劫舍的宋公明得法。

這也便是人之常情……


話說在元末時期,蒙古人當家做主,漢人的地位非常卑微,過著似人非人的生活。因此,推翻元王朝,推翻蒙古人,復興漢室,渴望本民族的復興,是每一個漢人的願望。特別是身為知識分子的羅貫中、施耐庵師徒兩人,他們內心的憂患意識,可謂比常人更為突出。

因此,兩人滿懷期望的,加入了反王張士誠的隊伍,渴望用自己的滿腔智慧,為民族復興儘自己的一份力量。可惜!師徒二人的命運如此相似,兩人都沒有得到張士誠的重用,被迫脫離了張士誠的隊伍。

此後!師徒二人唯有把這種精神寄託注入到小說之中,以此尋求一些心靈安慰,以及喚醒本民族的鬥志。施耐庵作了《水滸傳》,羅貫中作了《三國演義》,這兩本書後來都成了中國的四大名著之一。


所以就三國來說,第一個把劉備、曹操集團分為正派與反派,視劉備為仁人君子,視曹操為漢家奸雄的,是羅貫中老先生。正史並無好壞之分,都是為了大一統,都是為了天下蒼生,或者可以說都是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談不上好與壞,對與錯。

正史唯一可講的,就是一個正統關係。正統是什麼?是封建社會中,指王朝先後相承的系統。曹魏承繼的是漢朝,西晉承繼的是曹魏,而且蜀漢、東吳最後都被晉滅掉了。所以西晉才是正統,也就是說曹魏是正統。但不指好與壞,都是一丘之貉。


這邊就有一個問題了,我們現在的生活好著呢?既不是低人一等的奴隸,也沒有出現偏安一隅的情況,為什麼現在還有那麼多人,願意以好壞來看待曹操、劉備集團呢?

大家可能忽略了一點,羅老先生的《三國演義》,可是中國的四大名著之一。可謂家喻戶曉,人盡皆知。

加之各大網絡,各大書評人,各大專家,各大媒體,各大電視劇,層出不窮。《三國演義》早已深入人心,認可度非常的高。甚至於有的人,把他當作史書來看的,我想這也是有的。


愛尚文史


    《三國演義》作為四大名著之一,作者羅貫中創作小說《三國演義》是以蜀國角度為基礎加以創作。

       故事發生在東漢末年,群雄爭霸,黃巾起義,董卓禍亂,當時漢室衰微。是以曹操為首,挾天子以令諸侯,漢室名存實亡。後在官

渡之戰中打敗袁紹,為魏國的建立奠定基礎。漢室名存實亡。

        公元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建立曹魏政權。

       吳國,孫家政權 ,史稱東吳,東漢末年群雄割據,東吳乃是其父孫堅,其兄孫策在亂世之中所打下之基業,後以孫策遇刺身亡,其弟孫權繼任,一邊穩定江東局勢,一邊與劉備建立“孫劉聯盟” 。共抗曹操,在赤壁大戰中打敗曹操,為吳國建立奠定基礎。

      公元222年,被封為吳王,正式建立吳國。

      蜀國,小說以大幅度文字描寫。劉備,中山靖王之後,蜀國開國皇帝。早期劉備顛沛流離,居無定所。劉備以仁義自居,廣結英雄俠士,善待百姓。後以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向以匡扶漢室為號。東漢末年天下局勢動盪,諸侯混戰。在混戰中收取荊州,進取西川,攻取漢中。為蜀國的建立奠定基礎。

      公元220年,曹丕篡位。東漢滅亡。次年劉備開元即位建立蜀國,三國鼎立。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國縱歸司馬氏(西晉)。結束分裂,再次走向統一。

     小說《三國演義》是以蜀國的角度加以描述,難免會讓讀者誤以為,蜀國是正義的,是漢室的正統。縱觀全書,劉備一生以匡扶漢室為己任。出師威正義之師。反之為篡漢之逆賊。總之對也好錯也好,每個人有每個人不同的想法。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小小淺談史


這個問題簡單來說,其實是受各種文藝作品影響,到近代的各種歷史小說,相關文藝作品,大多是擁劉反曹的,其實很多正史都是持這樣的態度,在這樣一種輿論環境中,自然擁劉的多,支持曹操的少。

大多數人對三國的瞭解,可能就是源自這部電視劇

但是,有一個問題,為什麼是一樣一種情況呢?背後有沒有深層次原因?

相當長一段時間,曹魏是正統

我看到挺多人用正義非正義來進行劃分,首先不管這一觀點正確與否,至少是不符合事實的?

其實,在歷史上關於這個問題,一直以來就有兩種觀點,一種是現在主流的蜀漢正統論,一種是曹魏正統論,如陳壽所著的三國志,秉持的就是曹魏正統論,在這本書中,記載魏國的帝王,都用的是本紀,也就是正統帝王規格,而吳蜀兩國,用的都是國主,也就是降了一格。

注意圖中魏書帝王用的是本紀

我們知道,一個封建王朝的存在,要有其合法性的,這也是它維護統治的理論基礎,比如周滅商,要先證明商紂是個獨夫,人民和上天都已經拋棄他了,所以武王伐紂,周革商命,其實商的祖先湯滅夏也是同樣的。

此後歷朝歷代都差不多的邏輯,你建立新的朝代,一般也要承認前朝的正統性,只是天命拋棄了他,轉移到了你身上。

雖說分三國,魏獨佔兩漢十三州的九州,蜀漢僅據有一州之地

晉朝承接曹魏,曹魏又是通過漢獻帝禪讓立國,所以,自晉以後,官方正統從來都是秦-漢-魏-晉這樣的正統傳承。

朱熹首提蜀漢正統論

到了南宋時期,朱熹提出了新的解釋,因為南宋偏安東南,所以為了給趙宋正統提供合法性,他提出蜀漢正統論,把曹魏稱為僭越,是亂臣賊子,同時把南北朝時期的南朝認為正統。

「此猶宋太祖篡立近於魏而北漢、南唐亦近於蜀,故北宋諸儒皆有避而不偽魏。高宗以後,偏安江左近於蜀,而中原魏地全入於金,故南宋諸儒乃紛紛起而帝蜀。」(出自《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三國志》)

朱熹的蜀漢正統論,直到明朝中後期,程朱理學成為科舉必考內容,才開始為儒士廣泛接受,至清朝,滿清對蜀漢非常推崇,更是把昭烈皇帝劉備,作為三國時期唯一的帝王供奉於歷代帝王廟中。

羅貫中寫三國演義,明顯正是受這樣一種潮流影響,而明清離當代最近,留下來的關於三國時期的作品屬歷代最多,所以今天看到的也大多是褒蜀漢而貶曹魏的,這也是今人對三國曆史認識的根源。


深夜裡的鐘聲


首先,我們瞭解三國大都從《三國演義》中瞭解三國的戰火紛飛、亂世英雄的故事。無論任何一本書籍基本都會確定一個主角(即正派人物),而《三國演義》裡劉備建立的蜀國就被確定為正派,因此看了《三國演義》的我們也都會先入為主,大家基本就認定蜀國就是好的。

蜀國劉備,自建立蜀國之初就以漢室正統自居。在封建時代,百姓認可的天下都是家天下,即漢朝劉邦建立,在百姓心中這個天下就是劉姓天下。再如後世的大唐王朝,百姓認為天下就是李家的天下,李家才是真命天子。

是以,因為封建歷史思想,導致整個社會都以正統為主,劉備這個姓從某些角度幫助了他很多。

在《三國演義》裡湧現出了許多英雄,很多故事章節、典故都留下許多經久不衰傳頌頗久的故事。那其中很多故事大多為了襯托蜀國的那些能臣虎將。尤以諸葛亮居多,隆中對、三顧茅廬襯托諸葛亮的治世之才,草船借箭、空城計、三寸不爛之舌罵死王朗、火燒赤壁、三氣周瑜等等,讓諸葛亮的高大形象在讀者心中和百姓心裡留下神一般的印記。

而其他兩國,魏國曹操本身就是在漢室為官,最後挾天子以令諸侯,可以說在百姓眼裡這就是是謀權篡位的逆臣賊子,是在封建社會不容許的。曹操在三國演義裡整個就是一奸雄、心狠手辣的人,不得民心。吳國孫策孫權弟兄兩個他們的才能都比劉備強,且手下冒似只有周瑜這個軍事最為厲害。比之劉備手下的關羽、張飛、趙子龍、馬超、黃忠這五虎將名氣就相差甚遠了。

其實三國的實力,蜀國是最弱的,也是第一個被幹掉的。自諸葛亮病死五丈原之後,蜀國就已經行將朽木不可雕也了。當然諸葛亮去世後他的繼承人姜維其實在治國領軍上並不次於諸葛亮,奈何彼時的蜀國已經山窮水盡,國力不支了。

所以大家認為三國蜀國是好的。當然放到如今我們客觀的看待歷史,那是一段崢嶸的歷史。都為利益而戰,沒有孰是孰非。笑到最後的才是勝利者。

最為重要的事得民心者得天下!蜀國在這方面在小說裡做的的非常好。





大智若愚WJW


那是受羅貫中影響,他寫小說時,演義了誰好,大家就覺得誰是好人,他要說誰款,誰就顯得壞。

同時因為劉備姓劉,在那世襲制的封建王朝中,這一點太重要了,因為講究是大漢劉皇家的正統之身,所以那時候,不管你是什麼人,上面皇帝沒用時,下面有一個姓劉的有一點兵權和勢力,則劉家的皇孫們都像拿到了一根救命稻草一樣的。

皇帝太可憐了,他覺得劉備是劉家皇室救命之人,如果他自己不行,別人要他下臺,他哪怕傳給劉備也不能好了其它姓的人,這樣劉家400年大漢江山才顯得沒有滅亡,古代的愚蠢和不公平就是這樣。

功臣和老百姓們都覺得劉氏才是正牌的,其它不管是姓孫的,還是姓曹的,都是奸盜。看來生時譜上好,就是佔了一個大光。不然劉備真不知當時那個實力,會在哪裡舔豬槽還是舔狗槽,全得益於他姓得好。

所以劉備立了蜀國,人們都覺得他是皇室中人,立的天驚地義,其它人就不一樣了,是篡位。、

當在還有一個原因,因為他看起來也有一些仁義,三國是什麼?是爾虞我詐的時代,有一個仁義者,真不容易,所以這樣更顯難能可貴。所以說綜合上面幾點,就有蜀國像好國,其它國都是壞國,反面的感覺。


歷史復活


你好,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對於為什麼大部分人都覺得蜀是好的這個問題,個人觀點認為早期三國影視劇中需要一個突顯正派的人物或者組織,而忠義無雙的關羽,悍將勇猛張飛和一個一窮二白頂著漢室宗親的劉備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還有就是他們的故事從古至今一直被世人熟知,五虎上將,三顧茅廬,火燒赤壁,草船借箭,長坂坡七進七出等等……這對於拍三國的人來講無疑是亮點,曹操是奸雄,這首先就對電視人物主角正面形象不符合。

而故事或者電視都是需要一個主角的,使讀者或者看者代入感更強,而對拍電視劇而言,擁有眾多亮點的蜀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人都是先入為主的,而早期的三國演義書就是這麼寫的,至於為什麼怎麼寫請參考上面,其實想想在真實的三國中有正派之分嗎?都是在為自己打算而已,曹操一定是壞的嗎?劉備真的仁義嗎?(僅個人意見)




夕陽暮鏡水


很多人覺得蜀國好,曹魏和東吳壞的原因有幾個,按照我們普通人的想法裡,如果有著光明正大理由和許多光輝形象人物的勢力,絕對是正義的一方,而與其作對的一方就是邪惡的。而三國中的魏蜀吳中,蜀國恰好符合正義形象的一方,也就被我們很多人認為是好的。

詳細點的話,導致很多人會一直覺得蜀國好,魏吳壞,在我看來有幾個原因:

(1)蜀國的興復漢室旗號,被很多後世史學編撰者看好

雖然自漢末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漢室傾頹,儒學崩塌,但文人心中依舊對於國家正義有著很強的追捧,無論是最後取得皇權碩果的曹魏,還是後世的司馬晉朝,在許多世人文士眼中都是篡權的亂臣,而這部分文人正好是史學資料的編撰者,對於在東漢末年依舊打著興復漢室旗號,國號其實是“漢”的蜀漢來說,值得被文人偏重。

幾部著名的史學著作中,例如二十四史中的《三國志》,記載魏蜀吳三國的紀傳體國別史。作者陳壽當年在蜀漢為官,後在曹魏滅掉蜀漢之後,又歷經曹魏、西晉兩朝,才完成三國志的編撰。雖然史學家都以事實為依據,但面對混亂的局面,文人心中一定也會有胸臆的抒發。

面對混亂朝局之中,雖然名義上尊魏的陳壽,依舊把魏蜀吳三國當作地位等同的國家。更重要的一點是,陳壽作為三國時期的當世人,以親身的經歷撰寫史料,不受當時當權司馬氏的徹底壓迫,留下蜀國各種人物的資料,也是值得被後世敬佩的。

(2)人才輩出,吸引關注。劉關張、諸葛亮、趙子龍,被許多人追捧

再有一點原因,很多人覺得蜀漢好,其實是被人物吸引,無論是從《三國演義》當中得知,還是從類似三國志、真三國無雙這類遊戲,都對三國的人物和很多典故非常熟悉。而蜀漢的人物典故更被世人所熟悉,劉關張桃園結義,劉備諸葛亮三顧茅廬,趙子龍七進七出,這些人物和典故當中表現出來的意義,讓人更加追捧。

劉關張的義氣,關羽的忠義,趙子龍的勇武,諸葛亮的智謀,這些都是後世很多人倍為推崇的東西,也因此對於這些人所屬的蜀漢更加看好。認同人物之後,也會更加認同這些人物所歸屬的國家。

(3)《三國演義》的影響很重,很多人會把演義當成正史

其實在不長時間的接觸歷史領域時間裡,很多嚴謹的前輩,最看不上的就是把正史跟演義、野史、小說相提並論。而這種現象卻是絕大多數普通人,最容易誤會的方面,單拿三國時期的歷史來說,雖然很多人知道有《三國志》這回事,卻很少有人能沉下心去讀正史,相比《三國演義》的各種評書、電影、電視劇的傳播,反而成為世人瞭解三國的主要途徑。

《三國演義》的影響太大,而演義中推崇蜀漢的內容,也讓人對蜀漢更為認同。這其實很容易瞭解,很多人沒必要去了解太過詳細的史實,只從電視裡知道幾個三國的劇情和成語,就足夠應對大部分生活。而在簡單的認知中,演義就代表歷史,蜀國就是正義,就是好的,魏吳就是壞的。


最後

其實很簡單的道理,很多人並沒有太多精力去探究正史的真相,只會從自己的過往經驗當中,得出某種結論。受《三國演義》影響太多的人們,不會為了正史中的事實而改變已經形成的認知。

關二爺、趙子龍、諸葛孔明、劉關張的國家,一定就是好的,善良的,這其實是大部分人的觀點。而白臉的曹操,寧負天下人的曹操,一定就是壞人,這也是很多人的觀點。


亭安讀書


那是因為蜀漢打著興復漢室的旗號,在這個旗號下,所以曹魏和東吳都是壞的,要知道曹魏的建立是曹丕逼著獻帝謙禪讓給曹丕的,從此曹魏取代了東漢,東漢名存實亡,而東吳一直到偏安一方,而蜀漢到了三國時期,五虎上將基本死了一大半,劉備也死了,最後只有諸葛亮和老趙雲魏延,諸葛亮打著興復漢室的旗號北伐曹魏,但是為人謹慎,導致他的失敗,所以說,在魏蜀吳三國中蜀漢是好的,朝廷也是最穩定的,而曹魏東吳雙方,基本上朝廷亂得很,最後曹魏還被司馬氏給取代了建立的晉朝,晉朝因為開路不正,導致晉朝短命,從這方面來說,蜀漢那就是好的,興復漢室是唯一的出路,可惜劉備死得太早,兒子劉禪又太過仁慈,最有可能得是要是蜀漢興復漢室北伐滅了曹魏南下滅了東吳,最後可能就是諸葛氏可能取代了蜀漢皇帝也那也是很難說的。。。。


纞柒


個人覺得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首先一個,在封建社會正統非常重要,即便是打江山拉上一個當朝政權的旗子作掩護也是必要的。在當時來說,劉備屬於劉漢宗親(雖然與漢獻帝在族譜上隔的比較遠,但好歹漢獻帝叫他一聲皇叔),即便是後來稱帝,在合理性上也可以說是光復漢室。

後來的統治者在談及魏蜀吳時,私下裡怎麼說不提,但還是會把蜀漢作為正面形象,為了統治的需要。

第二個就不得不提文學作品的作用了。三國演義也好,其它戲曲作品也好,都會刻意的臉譜化裡面的人物。基本上蜀漢全是正面形象,孫吳相當於左右搖擺,在魏蜀之間尋求立足之地的角色,曹魏從“一把手”曹操開始,就是赤裸裸的奸雄形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