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一字王”“二字王”指的是什么?历史上那么多王,你都能区分吗

在中国长达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被封王的人,可以说不计其数。而我们常说的“一字王”“二字王”指的是什么?中国历史上那么多王,你都能区分开来吗?今天小编带你一起走进“王”的时代。

“一字王”“二字王”指的是什么?历史上那么多王,你都能区分吗

“一字王”“二字王”,想必大家最先想到的是数字上的不同。的确,这两种“王”最明显、最直接的不同就是王爵封号的字数。“一字王”顾名思义是指封号为一字的王,如晋王、秦王、齐王等,而“二字王”当然就是两个字的王了,例如:常山王、长沙王、中山王等。

具体来讲,“一字王”一般指的是国王以及亲王,这些王一般象征着国家的最高权力或者与最高权力者存在着最密切的血缘关系。而他们的封号一般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国名,如"晋、秦、齐、楚、鲁、赵、魏、燕、代、韩、宋、吴、越"等等,其中还以“晋王”最为尊贵,因为这个封号出的皇帝最多,比如,晋王司马炎(西晋开国皇帝)、晋王杨广(隋朝第二任皇帝)、晋王李治(唐朝第三任皇帝)等,在这就不一一列举了。

“一字王”“二字王”指的是什么?历史上那么多王,你都能区分吗

而“二字王”除了字数上与“一字王”有差异,它所代表的含义以及地位相比之下就逊色不少了。被封为“二字王”的人一般与最高权力者并没有存在紧密的血缘关系或者干脆没有一点血缘关系,他们的封号一般是来自各个朝代的所属郡的地名,比如:常山、长沙、中山、渤海、成都等都是郡的名称。他们的地位比“一字王”低一等。

你如果觉得前面说的还是不够透彻,那我们可以以唐中宗李显时期对王爵的封号来举例分析:

“一字王”“二字王”指的是什么?历史上那么多王,你都能区分吗

该时期的唐朝,“一字王”有温王李重茂、谯王李重福、卫王李重俊等;“二字王”有汉阳郡王张柬之、平阳郡王敬晖、扶阳郡王桓彦范、南阳郡王袁恕己等。从这些王的封号上,我们可以看到“一字王”是亲王的封号,“二字王”是郡王的封号。

而且只有皇帝的兄弟和儿子才能被封“亲王”,其他人都不行;而“郡王”不但李姓宗室可封,异姓功臣也可以封。在承袭上,亲王的子嗣,除嫡子授嗣王外,其他人都可以封郡公(皇帝特旨进封除外),而郡王除嫡子授国公外,其余子嗣基本不会再有爵位。

“一字王”“二字王”指的是什么?历史上那么多王,你都能区分吗

两者在品级上也是有区别的,亲王为正一品,郡王为从一品。食邑上,亲王可食邑万户,郡王可食邑五千户,同时唐朝还会授予各个爵位世袭的永业田(只要爵位在就可代代相传的天地),其中亲王10000亩,郡王5000亩。

女亲属的待遇上,亲王可以有2位正五品的孺人和10位正六品的媵,而郡王就只能有10位从六品的媵。同时亲王的嫡女可封县主,位列从二品,而郡王的嫡女则无封号。

“一字王”“二字王”指的是什么?历史上那么多王,你都能区分吗

当然,以上的区分仅是以唐朝为例,历朝历代对“一字王”和“二字王”的区分还是不大一样的,但总体而言,区分两者的标准是比较统一的,出入不大。

其实,中国最开始的时候,是不存在“二字王”的。因为当时国家体量比较小,国家体制也比较单一,整个华夏大地被分割成大大小小的诸侯国或者占山为王的局面,也就是存在着许多“一字王”。

“一字王”“二字王”指的是什么?历史上那么多王,你都能区分吗

后来,由于诸侯国之间的兼并和统一,国土面积的不断扩大,之前单一的封王体制已经不再适用,而作为最高统治阶级的“一字王”不得不委任一些人到地方去管理,于是“二字王”走上了历史舞台,这一明显变化就是发生在晋朝时期。

由此可见,“一字王”“二字王”的出现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生产力的变化上的,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变化也反过来使得国土面积,人口数量以及权利的集中分散度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变化。

如今,所谓的“一字王”“二字王”在我国已不复存在,但了解它们的不同对研究我国的历史文化仍然有着深远的意义跟帮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