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他们没有铠甲,但愿意以白衣作战袍|睡前聊一会儿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你好。

最近,一部纪录片《中国医生》引发了众多人的关注与共鸣。摄制组深入全国六家大型三甲医院,进行了长达一年的纪实拍摄,为观众呈现了20多位来自不同科室的医护人员的工作日常。不摆拍,不煽情,不渲染,但观者却很难不为之动容。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侵袭的当下,在数以万计白衣战士悬壶入楚的今天,观看这样一部纪录片,更让人心生别样的感触。

他们没有铠甲,但愿意以白衣作战袍|睡前聊一会儿

中国医生有多辛苦?有调查显示,24.6%的中国医生一周的工作时间超过80小时。如果说数字不够直观,那透过纪录片的镜头,我们可能会对这份职业背后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有更深的体会。一天24小时随时待命,与最凶险的疾病抢夺生命,河南省人民医院国家高级卒中中心主任医师朱良付很怕“自己突然猝死”,但他又说不敢死,因为培养一个主任医师需要25年,他44岁,如果死了就是浪费国家资源;南京鼓楼医院心胸外科主任医师王东进,每天几台手术连轴转,一台手术一站就是五六个小时,他也因此患上严重的颈椎病和腿部静脉曲张……即便如此,朱良付依然坚信自己的女儿长大后一定会当医生,王东进依然把每一个周末都用来下乡义诊或科普讲座。他们没有铠甲,但依然愿意以白衣为战袍,在如履薄冰的从医道路上负重前进,只为成为一名无愧于心的好医生。

如果说超负荷的工作带来的是身体上的伤痛与折磨,那直面一幕幕生死无常的瞬间,直面人性的脆弱与矛盾,可能是对于医者更大的考验与磨砺。生或死、是与非、进和退,这些普通人不愿面对的抉择,每时每刻都在医生面前交织。

亲历自己的同学在自己负责的病床上离世时的无力,想要为患者提供最有效的救助但家属却困于经济压力而选择放弃时的沮丧,面对患有唇腭裂而被亲生父母抛弃的幼儿时的心痛……这些平时被白衣、口罩掩盖的心绪与表情,这些真切的疼痛与无奈,这些“医术上的瓶颈”与“人心的瓶颈”,是医生在成长执业道路上,需要用更多的挚诚、信念、坚守才能迈过去的坎,也是连接镜头内外、激发观众共鸣的更深沉的情感与力量。

人们说,有阴影的地方,就会有光。28岁的女孩深受癌症折磨,但好在有尽责的医生千方百计地为她治疗奔波;被抛弃的唇腭裂幼儿,有幸被好心人收养,还遇上了善良的医生帮他免费做手术;一出生就患有心脏病的孩子,也在愿意为他拼尽一切的父母的臂膀下坚强成长……有失望,更有希望,这就是医院,这就是人生。我想,那些在屏幕前或收获感动、或留下泪水的观众,不仅是因为通过医生的眼睛去直面生死、人性后产生深深的震栗,从而致敬他们的艰辛与崇高,更是在看到人生的残酷与温情后,去思考如何更好地拥抱生活、致敬生命。

有人这样总结我国的医患关系,“时刻在依赖,时常在忽视,时而在抱怨,却从来不了解”。其实,这部纪录片也试图通过平视的目光,走进医生,走进患者、患者家属,让我们试着从医生的经历与付出中去理解他们的努力与无力,试着从患者、家属所经历的痛苦与煎熬中去体会他们的不易与期待。在纪录片中我们也看到,有医生发动自己的力量为病人捐款治病,有家属将全部的信任交托给医生,在这样的齐心协力下,哪怕最黯淡的生命,也在闪烁希望的光芒。对健康、生命多一些珍视与敬畏,给对抗生命无常与脆弱的医生更多的敬重与保护,对在病痛和金钱双重压力下的病人和家属多一些换位思考与体谅,让病人、家属和医生能够真正结成同盟,我们才能共同去对抗生命的不确定性。

很多人在看完纪录片后,感慨“中国医生太难了”“患者和家属太痛苦了”。的确,无论是医生的“难”,还是患者和患者家属的“苦”,都客观存在,也都在推动着我们去思考,如何通过更多制度化的设计去化解人的难题。

如今,《中国医生》镜头里的不少医护人员已经奔赴战“疫”一线,在那里守护着人们的健康。“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抚慰”,医者仁心的温度,不只在镜头里,更在现实的战场。

这正是:如履薄冰行医路,精诚厚德医者心。大家晚安!

(文|张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