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他們沒有鎧甲,但願意以白衣作戰袍|睡前聊一會兒

睡前聊一會兒,夢中有世界!聽眾朋友,你好。

最近,一部紀錄片《中國醫生》引發了眾多人的關注與共鳴。攝製組深入全國六家大型三甲醫院,進行了長達一年的紀實拍攝,為觀眾呈現了20多位來自不同科室的醫護人員的工作日常。不擺拍,不煽情,不渲染,但觀者卻很難不為之動容。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侵襲的當下,在數以萬計白衣戰士懸壺入楚的今天,觀看這樣一部紀錄片,更讓人心生別樣的感觸。

他们没有铠甲,但愿意以白衣作战袍|睡前聊一会儿

中國醫生有多辛苦?有調查顯示,24.6%的中國醫生一週的工作時間超過80小時。如果說數字不夠直觀,那透過紀錄片的鏡頭,我們可能會對這份職業背後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有更深的體會。一天24小時隨時待命,與最兇險的疾病搶奪生命,河南省人民醫院國家高級卒中中心主任醫師朱良付很怕“自己突然猝死”,但他又說不敢死,因為培養一個主任醫師需要25年,他44歲,如果死了就是浪費國家資源;南京鼓樓醫院心胸外科主任醫師王東進,每天幾臺手術連軸轉,一臺手術一站就是五六個小時,他也因此患上嚴重的頸椎病和腿部靜脈曲張……即便如此,朱良付依然堅信自己的女兒長大後一定會當醫生,王東進依然把每一個週末都用來下鄉義診或科普講座。他們沒有鎧甲,但依然願意以白衣為戰袍,在如履薄冰的從醫道路上負重前進,只為成為一名無愧於心的好醫生。

如果說超負荷的工作帶來的是身體上的傷痛與折磨,那直面一幕幕生死無常的瞬間,直麵人性的脆弱與矛盾,可能是對於醫者更大的考驗與磨礪。生或死、是與非、進和退,這些普通人不願面對的抉擇,每時每刻都在醫生面前交織。

親歷自己的同學在自己負責的病床上離世時的無力,想要為患者提供最有效的救助但家屬卻困於經濟壓力而選擇放棄時的沮喪,面對患有唇顎裂而被親生父母拋棄的幼兒時的心痛……這些平時被白衣、口罩掩蓋的心緒與表情,這些真切的疼痛與無奈,這些“醫術上的瓶頸”與“人心的瓶頸”,是醫生在成長執業道路上,需要用更多的摯誠、信念、堅守才能邁過去的坎,也是連接鏡頭內外、激發觀眾共鳴的更深沉的情感與力量。

人們說,有陰影的地方,就會有光。28歲的女孩深受癌症折磨,但好在有盡責的醫生千方百計地為她治療奔波;被拋棄的唇顎裂幼兒,有幸被好心人收養,還遇上了善良的醫生幫他免費做手術;一出生就患有心臟病的孩子,也在願意為他拼盡一切的父母的臂膀下堅強成長……有失望,更有希望,這就是醫院,這就是人生。我想,那些在屏幕前或收穫感動、或留下淚水的觀眾,不僅是因為通過醫生的眼睛去直面生死、人性後產生深深的震慄,從而致敬他們的艱辛與崇高,更是在看到人生的殘酷與溫情後,去思考如何更好地擁抱生活、致敬生命。

有人這樣總結我國的醫患關係,“時刻在依賴,時常在忽視,時而在抱怨,卻從來不瞭解”。其實,這部紀錄片也試圖通過平視的目光,走進醫生,走進患者、患者家屬,讓我們試著從醫生的經歷與付出中去理解他們的努力與無力,試著從患者、家屬所經歷的痛苦與煎熬中去體會他們的不易與期待。在紀錄片中我們也看到,有醫生髮動自己的力量為病人捐款治病,有家屬將全部的信任交託給醫生,在這樣的齊心協力下,哪怕最黯淡的生命,也在閃爍希望的光芒。對健康、生命多一些珍視與敬畏,給對抗生命無常與脆弱的醫生更多的敬重與保護,對在病痛和金錢雙重壓力下的病人和家屬多一些換位思考與體諒,讓病人、家屬和醫生能夠真正結成同盟,我們才能共同去對抗生命的不確定性。

很多人在看完紀錄片後,感慨“中國醫生太難了”“患者和家屬太痛苦了”。的確,無論是醫生的“難”,還是患者和患者家屬的“苦”,都客觀存在,也都在推動著我們去思考,如何通過更多制度化的設計去化解人的難題。

如今,《中國醫生》鏡頭裡的不少醫護人員已經奔赴戰“疫”一線,在那裡守護著人們的健康。“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撫慰”,醫者仁心的溫度,不只在鏡頭裡,更在現實的戰場。

這正是:如履薄冰行醫路,精誠厚德醫者心。大家晚安!

(文|張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