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洗手太频繁,口罩戴太久,皮肤出问题?北大医学专家教您防病毒的同时也要保护好皮肤!

洗手太频繁,口罩戴太久,皮肤出问题?北大医学专家教您防病毒的同时也要保护好皮肤!

在本次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战争”中,许多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皮肤问题,如皮肤干燥脱屑、浸渍甚至出现皮炎、湿疹等。

对此,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和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联合全国多名皮肤科专家制定了《防控冠状病毒感染疾病-19医护人员皮肤黏膜屏障防护共识》。

相关链接:《防控冠状病毒感染疾病-19医护人员皮肤黏膜屏障防护共识》(请点击文末扩展链接)

疫情下,不仅是一线医护人员,普通人在防护中也可能忽略了对皮肤的护理,而引发皮肤问题。北大医院皮肤科专家带大家解读皮肤防护问题。

洗手太频繁,口罩戴太久,皮肤出问题?北大医学专家教您防病毒的同时也要保护好皮肤!

本期科普专家:吴艳(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


洗手太频繁,口罩戴太久,皮肤出问题?北大医学专家教您防病毒的同时也要保护好皮肤!

本期科普专家:杨莉(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

●洗手之后的皮肤护理很重要 ●

洗手太频繁,口罩戴太久,皮肤出问题?北大医学专家教您防病毒的同时也要保护好皮肤!

Q:疫情下,要求我们勤洗手,清洁次数过多又会损伤皮肤,我们到底该怎么办?

勤洗手对于防御新型冠状病毒非常重要,但又要避免过度清洁。具体应该怎么做?首先:要明确必须洗手的时间点;其次:选择合适的清洁方法;最后:清洁后要进行正确的皮肤护理,这对于对保护手部皮肤至关重要。

01:手清洁的时间点

医护人员在以下操作时需做好手清洁及消毒:

1-接触患者前;

2-清洁,无菌操作(包括侵入性操作)前;

3-可能暴露于患者体液后;

4-接触患者后;

5-接触患者可能污染的环境及物品后;

6-穿戴防护用品前;

7-脱摘防护用品前、中、后;

8-离开病区前;

9-进食饮水前;

10-便前,便后;

11-回到驻地房间后。

我们普通人在日常这些环节后需要洗手:

1-饭前、饭后;

2-触摸过公共物件如扶手、门柄、电梯按钮后;

3-触摸眼、口、鼻前;

4-如厕后;

5-吃药之前;

6-打喷嚏或咳嗽后;

7-接触钱币之后;

8-戴口罩前及除口罩后;

9-从外面回家后。


02选择正确的清洁产品

新型冠状病毒对消毒剂抵抗力较低,消毒紫外线、56 °C 30分钟水浴、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 75%乙醇均能有效灭活该病毒,因此,只要选择正规合格的、以乙醇为主要成分的消毒剂,均可灭活病毒。

在日常生活中,建议使用:含有润肤成分、泡沫不丰富的清洁产品,以减少肥皂等碱性清洁剂对皮肤的损伤。


03洗手后的护肤措施

瑞典的一项大型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即使仅用清水清洁,清洁的次数越多,皮肤也会越来越干燥,继而使皮肤屏障功能受损。

为防止多次清洗导致皮肤屏障功能被破坏,出现干燥、脱屑、红斑皲裂甚至湿疹等情况,我们建议:每次洗手后都要及时涂抹润肤霜或者护手霜。护肤品以“配方简单、不油腻”为好。如果出现皲裂性皮损,可选用含尿素成分的护肤品。

洗手太频繁,口罩戴太久,皮肤出问题?北大医学专家教您防病毒的同时也要保护好皮肤!



Q: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性强,多戴几层手套是不是可以更好防护?

其实多层乳胶手套并不能成比例地增加防护效果,因此选择质量合格的乳胶手套,单层正确佩戴,即可达到防护目的。如果已经存在皮肤破损,或工作中有手套破损的风险,可佩戴两层加强防护。

如需长期佩戴手套,可以选择含有透明质酸、神经酰胺、维生素 E 等修复屏障成分的护肤品,在清洁双手后和戴手套前,少量薄层涂抹。



Q:防控疫情中,手部最常见的皮肤问题有哪些?如何处理?

频繁清洁和戴乳胶手套最易引发的皮肤问题是皮肤浸渍,手湿疹等。

洗手太频繁,口罩戴太久,皮肤出问题?北大医学专家教您防病毒的同时也要保护好皮肤!

由于长时间戴手套穿,使皮肤长期处在湿热的环境中,角质层吸收了过多的水分,导致皮肤变软,变白,这种情况叫做皮肤浸渍。

手浸渍处理建议

1.及时地暴露晾干;

2.局部涂抹含有修复成分的修复霜或保湿霜;

3.若浸渍长时间不能得到缓解,局部的皮肤会破溃、渗出,这时必须及时处理,比如用3%的硼酸溶液或生理氯化钠溶液外敷,也可局部外用氧化锌软膏。

手湿疹常表现为皮肤干燥、瘙痒、红斑、丘疹,严重者还会出现皲裂、渗出等情况。

手湿疹处理建议

1.每次洗手后,应及时涂抹质地清爽的保湿霜加强保湿;

2.若情况较严重甚至出现皲裂,渗出等情况,需在加强保湿的同时,局部外用糖皮质激素药物;

3.若皮疹持续不愈,或者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建议请皮肤科医生诊治。

●“里子”重要,“面子”也重要 ●

洗手太频繁,口罩戴太久,皮肤出问题?北大医学专家教您防病毒的同时也要保护好皮肤!



Q:长时间佩戴口罩,护目镜等防护工具,应如何保护皮肤?

1.可选用不同样式的防护工具,如:可交替使用挂耳式、头戴式、系头式口罩,避免同一部位持续压迫。

2.在佩戴防护用品前涂抹保湿乳或凝胶,加强润滑,减轻皮肤与口罩、护目镜的摩擦。

3.可在口罩中垫 2 层纱布隔开皮肤。

4.去除防护用具后,清洁皮肤,随后涂抹保湿乳。



Q:长时间佩戴口罩,护目镜等防护工具,容易引发哪些皮肤问题?应如何处理?

可能会出现面部损伤、接触性皮炎,可能会加重面部脂溢性皮炎,痤疮,玫瑰痤疮等皮肤问题。

1.对于佩戴防护工具导致的压痕,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反复压迫出现瘀斑时,可外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的药物;对于皮肤破损,糜烂处,应尽量保持干燥,可局部外用复方多黏菌素B、莫匹罗星、夫西地酸等外用抗菌药物。

2.如果发生接触性皮炎,应避免热水烫洗、酒精擦拭等刺激性物质接触,局部用冷水湿敷;轻症者清洁皮肤后涂抹保湿乳即可;若皮疹严重,瘙痒明显,可外用不含氟的弱中效糖皮质激素乳膏。

3.如果原有的面部脂溢性皮炎,痤疮,玫瑰痤疮等皮肤问题有所加重,可在安全环境里不戴或缩短戴口罩时间;在皮肤科医生指导下继续原有药物治疗方案;如皮疹持续加重,需请皮肤科医生诊治。

Q:使用防护用品出现过敏的情况怎么办?

对防护用品的材质出现接触过敏时,常表现为接触部位的皮肤出现红、肿、瘙痒等症状;严重者可能会出现丘疹、水疱,甚至糜烂破溃。

洗手太频繁,口罩戴太久,皮肤出问题?北大医学专家教您防病毒的同时也要保护好皮肤!

1.首先停止使用可疑防护用品,避免重复刺激。

2.皮疹较轻时,可在停用3-5天后自行改善,无需特殊处理。

3.若皮疹严重,瘙痒明显,可外用糖皮质激素,如糠酸莫米松、卤米松乳膏等,必要时需口服一些抗过敏药物,如西替利嗪等。


Q:抗疫一线工作,出汗过多,出现头皮瘙痒、毛囊炎等皮肤问题该如何解决?

1.尽量保障合理工作时间。

2.脱去防护用品后及时淋浴,淋浴频率结合进出隔离空间次数而定。

3.避免用过热的水和碱性清洁剂洗浴,可选用中性或弱酸性产品,洗浴后一定要及时涂抹保湿乳。

4.如果头皮出现明显异常状态,或原有皮肤病持续加重,建议请皮肤科医生诊治。


参考文献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防控冠状病毒感染疾病-19医护人员皮肤黏膜屏障防护共识[J].中华皮肤科杂志,2020. doi:10.35541/cjd.2019009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