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停课不停学中考备考复习:古诗词赏析20首试题与答案(二)

初中古诗词赏析20首试题与答案(二)

停课不停学中考备考复习:古诗词赏析20首试题与答案(二)


十一、已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此诗第一句写诗人离别的忧伤,其中直接表现离愁深重的词语是:浩荡。

2、请你谈谈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答:表明作者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或:表明作者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3、诗中“吟鞭东指即天涯”中的“吟鞭”指:诗人的马鞭。

4、“落红不是无情物”中,作者以落花比喻自己;“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表达了作者继续为国家效力的思想感情。

5、这首诗前两句中的“浩荡离愁”这一词语直接描写了诗人的心境。

6、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感情。

7、全诗共四句,写了三种心境,一是离别的忧伤,二是回归的愉快,三是积极的人生态度。

8、诗人以落红化春泥为喻,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情怀?(或:最后两句诗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态?或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表现了诗人虽然脱离了官场,但仍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充分表达了诗人退出官场后仍然为国家、为民族贡献自己一切的情怀。

9、赏析“浩荡离愁白日斜”中“浩荡”的表达作用?

答:浩荡地无边无际的意思,这里形象地写出作者无穷无尽的愁思。

10、诗的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意象?有什么寓意?

答:描写了日暮、马鞭、天涯等意象,寓意心中的浩荡离愁。

11、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诗的第一、二句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当日复杂的心境: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相互交织。

B、诗的第三、四句从落花到春泥展开联想,将诗人的时代使命感移情落花,从而把离愁升华为崇高的献身精神。

C、诗中用冷色调的“白日斜”烘托离愁,用“落红”一句作为情感的转折,使整首诗从离愁中解脱出来。D、全诗表达的思想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所表达的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相同。

12、对《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是诗人辞官归乡路上根据见闻感受写的组诗中的一首。

B、首句极力渲染了诗人辞别京师返乡时无边的离愁别绪。

C、“落红”即春花,诗人以“落红”自喻,咏物抒情。

D、诗人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对生活的厌倦之情。

13、对这首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A、头两句抒发作者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表现了诗人抛弃离愁后的兴奋心情。

B、后两句以落花化成肥料滋养鲜花生长之事比喻自己即使落魄不得重用,也愿为国效力。

C、“落红”含义有三:花是落了,但它“不是无情物”,它是非分明;花成泥滓,成为滋养万物的春泥;春泥虽为人瞧不起,但它能使花茁壮生长,继续为人类造福。

D、此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极,决心继续为变革社会而努力的精神。

14、选出这首诗词句理解不当的一项(D )

A、“浩荡离愁”,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

B、“吟鞭”指诗人马鞭。“东指”指东方故里。“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C、“落红”指落花。此句暗喻自己是有爱国情怀的志士。

D、“更护花”的“花”喻指青少年,此句表明作者要为培养下一代做出牺牲。

3、此诗第一句写诗人离别的忧伤,其中直接表现离愁深重的词语是:

15、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

A、诗的第一、二句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当是复杂的心境: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相互交织。B、诗的第三、四句从落花到春泥展开联想,将诗人的时代使命感移情落花,从而把离愁升华为崇高的献身精神。

C、诗中用冷色调的“白日斜”烘托离愁,用“落红”一句作为情感的转折,使整首诗从离愁中解脱出来。 D、全诗表达的思想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所表达的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相同。

停课不停学中考备考复习:古诗词赏析20首试题与答案(二)


十二、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一、理解填空

1、《次北固山下》中抒发作者在旅途中思乡情怀的诗句是: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2、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描写江面景色的诗句是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3、《次北固山下》中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既写出了实景之美,又表现出了虚景的壮阔。

4、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写次日黎明时的独特感受的诗句是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5、《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蕴含着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的诗句是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6、《次北固山下》中说明光明驱尽黑暗,暖春赶走初冬的人生哲理的句子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7、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借景物变化表现时光飞逝的句子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8《次北固山下》中写景的千古名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或是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9、《次北固山下》中点明该诗主旨的诗句是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0、《次北固山下》中表达思乡之情的语句是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1、《次北固山下》中写诗人触景生情,思念家乡的诗句是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因描写景物时令中蕴含无尽的自然理趣而被后人誉为“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这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3、古往今来,思念亲人眷恋故乡是无数游子不变的情怀。呤诵着唐代诗人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会使人想到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表达同样感情的两句诗“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4、站在江边,微风轻拂,江水浩淼,波平浪静,一叶白帆悠然地飘荡在江面上,恰在此时似王湾《次北固山下》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美景。

15、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涵着一种自然理趣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6、古诗中,诗人常借物传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次北固山下》),王湾借“归雁”捎去他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借“明月”寄托他对远方朋友的牵挂。

17、在英国剑桥大学演讲时,引用唐代诗人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名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来形容中国当前形势:社会发展平稳,人民充满信心。

停课不停学中考备考复习:古诗词赏析20首试题与答案(二)


二、选择

1、下列对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A、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

B、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C、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颔联颈联对仗非常工整,这是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

D、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乡思愁绪。

2、对“海上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理解分析不当的一项是(B)

A、这两句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没有消退,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来了;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现出了春意。

B、日生残夜表示地域的交替,春入旧年表示了时序的交替。

C、把“日”与“春”当作美好事物的象征。“生”与“人”使景象拟人化了。

D、在描写景物和时令的变化中,揭示了自然规律、生活真理,给人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3、对《次北固山下》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这首写景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B、诗的颈联写景致的缺憾: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

C、尾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抒写了思乡之情。

D、在唐朝的诗人里,王湾并不算一位有名的人物,但他的这首五言绝句却使他留名青史。

4、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首联写“客路”“行舟”,与尾联“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颔联采用了衬托的手法,描绘了洪水浩瀚、轻风和顺的传神景象。

C、尾联诗人感叹家书无处通达,借大雁北飞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清。

D、诗人触景生情,借波澜壮阔的景色表达壮志未酬的情怀。

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被人称道。对这两句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B、把“日”和“春”作为新生事物的象征,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C、“生”与“人”用了上比喻的方法,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D、两句诗对仗工整,明人胡应麟称它“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6、下列对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A、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

B、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与字里行间。

C、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颔联颈联对仗非常工整,这时候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

D、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乡思愁绪。

三、简答

1、请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的大意。

答:在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正在从海上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

2、“风正一帆悬”是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两岸阔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所称道。

3、最后两句诗表现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4、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答:思念家乡.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你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1)、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2)、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

(3)、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4)、“生”与“入”运用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

(5)、两句诗对偶工整,生动形象。(答出一点即可。)

6、“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这两句诗一是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怀,二是表达了诗人乐观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

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思念故乡的感情。

8、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画面。

答:春潮上涨,与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清风拂来,船帆满起,船行更为迅疾。

9、“风正一帆悬”的“悬”用得极妙,请简析。

答:“悬”是端端正正地高挂着的样子。诗句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视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停课不停学中考备考复习:古诗词赏析20首试题与答案(二)


十三、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月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词前有一小序,其作用是什么?

答:交代写作的缘由。

2、词的上阙写问天,下阙写问月,全词主旨是通过想象,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探索和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3、词中直接“问天”的句子是不知天上官阙,今夕是何年;直接“问月”的句子是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将自然变化与世事迁移联系起来抒发人生感慨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4、表现作者健康乐观的情绪和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它的含义是希望亲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词中这句话是作者对子由 说的,后来被人们广泛应用,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美好祝愿。

5、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6、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 )

A、上阙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阙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7、赏读诗词,应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律,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这首词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上阕感情缠绵悱恻,下阕则乐观旷达(或积极乐观)。

8、“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广为传诵的名句,请你略作赏析。

答:以行去流水般的语言和美妙的境界结束全词,表现了诗人乐观的情怀(或以乐观的心态面对不能与亲人团聚;对远方亲人的祝福).

9、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10、说说你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的理解。

答:惟愿兄弟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里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

11、这首词开篇发问,起笔不凡。“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答:中秋对月,抒发了强烈的思亲之情,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和对人生的感慨。

12、这首词,历来被认为是中秋词里最好的一首,《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你认为这首词为什么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

答:(1)词人借与明月的对话,探讨人生的意义(抒发人生感慨),富有哲理;(2)诗的意境豪放而阔大;(3)情怀乐观而旷达;(4)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5)语言如行云流水。

停课不停学中考备考复习:古诗词赏析20首试题与答案(二)


十四、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理解填空

1、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答:“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

2、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这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日月、星汉是诗人所想象的,在诗歌中的那个词语能看出来?

答:“若”,是仿佛、好像的意思。是诗人想象出来的,不是真实的图景,是虚景。却写出了一副日月,含孕群星的气派。那种天连水、水连天,浩浩荡荡无边无际的壮观景象。

4、《观沧海》中点明眺望大海的地点的诗句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5、《观沧海》中写大海苍茫动荡的气势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6、《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7、解释加点的词语。 山岛竦峙 星汉灿烂

8、“澹澹”是形容水波动荡的样子;“竦峙”是写山岛耸立的形象。“丛生”“丰茂”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受。

9、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观”字统领全篇。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是实写,后四句是虚写,其中总写沧海全景的诗句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分写部分,先写岛上的树木百草,次写海面上的秋风洪波,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诗中将“大海”称为“沧海”,是因为海水是青苍色的。

二、中考真题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2、该诗观察景物的观察点是( A )

A、碣石 B、沧海 C、山岛 D、星汉

3、诗中景物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答: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实写。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虚写。

4、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

(1)、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观沧海

(2)、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

(3)、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

5、诗中3—8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动景: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静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的是动景”写的是静景。

6、诗中9一12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答: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7、请根据你的阅读感受,说说本诗的情感基调。

答:表现出苍凉慷慨,悲壮激昂。

8、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抱负?

答:抒发了诗人统一祖国、建功立业的政府治抱负。

9、“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答:虚写的手法。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博大的胸怀和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10、这首诗的主旨是:通过写大海壮观,抒发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1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意思是(B )

A、日月星辰好像在沧海中运行。

B、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C、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

12、简要分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思想内容并指出其表现手法。

思想内容:这四句写出大海的广阔浩大,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并运用夸张的手法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态势。这种“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表现了诗人宏伟的政治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以及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想象夸张。

1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运用了什么写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通过描写海水和山岛相互映衬的形象,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为展现作者的博大胸襟铺垫。

观沧海

1、对全诗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写登临的地点(碣石山)和目的(观沧海)。“观沧海”为全诗的诗眼,“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皆为观海所见。

B、“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通过描写海水和山岛相映衬的形象,显示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

C、“日月之行”到“若出其里”写诗人通过眼前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雄伟景象,来抒发自己博大的胸襟和要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D、最后两句是合乐时加的,是乐曲的终止句,一般跟诗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2、结合课以及你所学的历史和课外阅读,谈谈你个人对作者曹操的认识。

3、从本诗所写之景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胸怀?

4、下面是曹操《观沧海》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篇写的是诗人登山观海的景象。沧海,大海,因海水呈苍色,故称“沧海”。澹澹,水波动荡的样子。

B、“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极写大海的广阔浩大。星汉,银河。C、这首诗通过大海的辽阔壮景的描摹,传达出诗人自负雄才大略、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D、结句“幸”虽是乐府诗乐章末了因配乐需要所加的,但它也暗示了因东征乌桓胜利而感到的喜悦,不能说与正文无关。

停课不停学中考备考复习:古诗词赏析20首试题与答案(二)


十五、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一、填空:

1、引出“伤心秦汉”一语的词语是:西都

2、西都的昔日景象是:宫阙万间,今日所见则是:做了土。

3、归结全篇主旨的一句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4、此曲中“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曲题。

5、全曲起笔概写潼关的雄伟、险要,其中从视觉、听觉角度描写的句子分别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6、《山坡羊· 潼关怀古》中描写景物的诗句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7、张养浩在《山坡羊· 潼关怀古》中点题怀古的语句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8、《山坡羊· 潼关怀古》中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诗句是: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9、《山坡羊· 潼关怀古》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罪恶的诗句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0、张养浩在《山坡羊· 潼关怀古》中议论国家兴亡的名句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1、张养浩的《山坡羊· 潼关怀古》中揭示中心的词句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2、《山坡羊· 潼关怀古》中点明主旨的诗句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3、张养浩在《山坡羊· 潼关怀古》中概括封建社会本质,寄寓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封建统治者强烈谴责的名句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4、《山坡羊· 潼关怀古》一曲中一句立骨,既概括出了封建社会统治者的本质,也寄寓了作者对百姓的深切同情的句子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5、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带给人民的总是痛苦和灾难。张养浩在《山坡羊· 潼关怀古》中写到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就是这种历史的真实写照。

16、全曲起笔概写潼关的雄伟、险要,其中从视觉、听觉角度描写的句子分别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最后两句则概括了历史上无论怎样改朝换代,广大人民始终逃脱不了苦难生活的境遇。

二、选择

1、选出对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 )

A、《山坡羊·潼关怀古》一首元代散曲,“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曲的标题。

B、“山河表里潼关路”这句勾画出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的特点。

C、曲中的“聚”字赋予静止的峰峦以动感,“怒”字则生动地表现出波涛汹涌澎湃的情态。

D、作者在曲中表达出深深的伤感悲愤之情,他伤感悲愤的最主要原因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2、对“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品析正确的一项是(D)

A、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潼关一带峰峦重叠,波涛怒吼的态势。

B、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潼关一带险要的地理地势。

C、运用了对偶的手法,生动地描写了潼关山势突兀峥嵘,河水汹涌奔腾的美好的景象。

D、运用了对偶的手法,写出了潼关一带重岩叠嶂、水流湍急的险要地理形势。

三、简答

1、“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最后两句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历史上无论怎样改朝换代,广大人民始终逃脱不了苦难生活的境遇。

2、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的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

答:“峰峦如聚”,群山好像从四面八方聚集过来,一个“聚”字,既写出了群山包围之中的潼关险要地势,又赋予了潼关四周山峦生命和意志,它们守卫着潼关。或 “波涛如怒”,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一个“怒”字,既写出了黄河的咆哮,又交代了潼关处于黄河之边的险要。

3、“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两句分别从哪两个角度形象地描绘出峰峦高峻的形态和波涛呼啸的气势?

答:一个“聚”字和一个“怒”字,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形象地表现出峰峦高峻的形态和波涛呼啸的气势。

4、“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两句用了什么样的写法?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运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写出了潼关的雄伟气势;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表现了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

5、用简洁的语言赏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答:要点:一个“聚”字和一个“怒”字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形象地表现出峰峦高峻的形态和波涛呼啸的气势。

6、“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从视觉、听觉角度。概括地写出了潼关内外的什么特点?

答:概括地写出了潼关内外地势险要的特点。

7、曲中描写主人公在潼关驻足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的句子是:望西都,意踌躇。

8、全曲由所见所想到所感,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群众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这样一个历史的主题。

9、请谈谈你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理解。

答:表现了一个历史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群众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苦难的同情。

10、“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答:它表达了诗人对封建统治阶级不顾人民死活,给人民无穷无尽苦难的不满;对人民命运的同情和关注的思想感情。

11、“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两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义?

答: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和同情百姓的思想感情。在作者看来,不管封建王朝的兴还是亡,带给老百姓的都是苦!封建王朝“兴”时,必大兴土木,剥削压迫百姓,百姓受苦;而亡时,老百姓因战祸流离失所,百姓更遭殃!

停课不停学中考备考复习:古诗词赏析20首试题与答案(二)


十六、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一、理解填空

1、《天净沙·秋思》中一字一词,一词一景,简约深细,构成了一幅深秋晚景图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净沙·秋思》中表明游子漂泊在外思乡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点明主旨(题)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崔颢的《黄鹤楼》中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与此意境相同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描写乡间秀美景色,常引用《天净沙·秋思》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同样是咏秋,刘禹锡的《秋词》通过“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描述,写出了秋天明艳美丽的景致,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以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尽了秋天的肃杀之气。

二、简答

1、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里,列举了九个景物意象后,用“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来表达出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切景语皆情语。全诗通过丰富的意象,渲染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气氛,抒发了诗人极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绪。

3、一切景语皆情语,前四句为写景句,其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4、这首小令在写作上运用了_借景抒情的写法,能显示全篇主旨的一个词语是_断肠。

5、“小桥流水人家”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答: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6、从语法角度看,前三句诗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均有名词组成。

7、曲中的“断肠人”此时困何而“断肠”?

答:这是一个羁旅在外、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看到了眼前悲凉、孤寂、冷清、毫无生气的秋景,又想到自己长年漂泊在外,引起了极度的思乡之情。

8、“小桥流水人家”是令人神往的一幅美景,它被穿插在诗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以乐景写哀情,反衬离人思乡的愁绪。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9、这首小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_游子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之情.

10、诗歌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断肠人在天涯。抒发了孤苦寂寞,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11、这首小令在写法有什么特点?试举出其中一点简要分析。

答:(1)运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作者选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和西下的“夕阳”等景物,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充分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

(2)运用了静景与动景相映衬的手法。如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这种安适、幽静的环境,使沦落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愁。

(3)运用大量的名词。即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组成了一幅苍凉的深秋晚景图,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

12、全词虽然未直接写声,但通过作品中的“昏鸦”“流水”“西风”等,却使读者听到了画外之声

13、对这首小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A、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B、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的九个独立的事物统一到二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14、《天净沙》是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请举出一例说明。

藤、树、桥、人家、古道、是静景,鸦、水、风、马、夕阳是动景,动静结合,相互辉映。昏鸦归巢衬托了游子的无处归宿,小桥流水人家的天伦之乐衬托了羁旅生活的艰难凄苦,感情上形成鲜明的对比。

15、短短一首28字小令便表达出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试分析作者是怎么表达这种情感的。

答:小令前四句写景,作者以密集的意象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曲中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统摄诸多意象,表现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旅人愁思。

停课不停学中考备考复习:古诗词赏析20首试题与答案(二)


十七、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起笔不凡,一个“破”字,一个“深”字让你产生怎样的阅读感受,结合诗歌写作背景谈谈。

答:一个“破”字。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处处是断壁残垣、破砖碎瓦的破败景象,使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写出了沦陷的京城满眼都是繁密的杂草树木的荒凉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2.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历来有不同的解释,你的理解是:一种解释是诗人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诗人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看,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

答: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

4、你从本诗中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忧国思家的情怀。

5、简要说说作者是怎样通过写景来表达内心世界的。

答:描写破败的春城,草森蔓生,花也落泪,鸟亦惊心,感时忧国,思家念亲,借景抒情,深沉真挚。

6、“城春草木深”中的“深”字很有表现力,历来为人所称道,请你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答:深写出草木茂盛反衬人烟稀少满目凄然。以景写情,创造气氛。

7、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 草木花鸟。

8、《春望》一诗中,运用拟人手法来表现诗人对国事的忧伤,对家人的思念的两句诗是:

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9、对《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

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

10、对《春望》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这首诗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充溢离乱伤痛之情。

B、诗中“烽火’’是指因战乱而引发的长安城中的大火,这让作者很难得到家信。

C、诗的尾联意思是诗人的白发越抓越少,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

D、全诗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沉着蕴藉,真挚自然,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11、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答: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些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展现出诗人悲凉的心情,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情怀。

12、全诗触景生情,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眷恋家人的感情。

13、结合全诗内容,说出诗题中“望“字包含哪几层意思。

答:“望”有观望、希望、盼望之意。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希望战火平息;盼望与亲人团聚。

1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景象?

答:这两句渲染出一种残破凄凉的景象。

停课不停学中考备考复习:古诗词赏析20首试题与答案(二)


十八、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采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一、理解填空

1、《行路难》中表现诗人面对美酒佳肴没有食欲,舞剑助兴没心情的诗名是: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2、《行路难》一诗中形容人生路上处处艰难险阻,做什么都困难重重的诗句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3、李白在《行路难》中使用典故表明自己渴望得到明君重用的诗句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4、《行路难》中最能表现诗人悲愤、苦闷心情的诗句是: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5、李白《行路难》中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最高音的诗句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6、李白《行路难》中用形象的比喻,表达自己的仕途道路受到阻塞,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的语句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7.“斗十千”的“金樽清酒”,“直万钱”的“玉盘珍馐”,为什么勾不起诗人的食欲?

因为此时诗人政治上遭受挫折,心中抑郁不平,倍感世事艰难。

8. 诗人拔剑四顾看到了什么?

黄河冰塞川,太行雪满山。这里指前途一片渺茫

9.“闲来”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理?

表达了诗人希望能跟传说中的吕尚、伊尹一样,有朝一日被朝廷重用,成就功名。

10.这首乐府旧题诗的主旨是什么?

“长风”一句表现了诗人冲决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的精神,同学们用它作为赠言,是希望友人对自身的能力坚信不疑,对人生前途充满希望。

11.采用了哪些抒情方法?

叙事抒情,象征抒情,典故抒情。

12.本诗感情跌宕起伏的内在原因是什么?

失望与希望的思想矛盾交替而来,表现在诗歌里面也随跌宕。

13、有一位同学在好友的毕业留言上写下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话,他想表达什么意思呢?请结合这首诗谈一谈。

人生道路上坎坷不得志而又满怀希望的复杂心情。

二、中考真题

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

答:描写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作用: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用的是哪两个人的典故?诗人的用意是什么?

答:姜尚、伊尹。借历史人物受重用的事实来表达自己重新得到任用的愿望。

3、本诗题为“行路难”,但纵观全诗,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举例说明。

答: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结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作者对前途仍然充满信心。

4、诗中采用“垂钓碧溪”和“乘舟日边”两个典故表达自己有为于当世的理想。

5、诗中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出诗人自信(积极、豁达、倔强、乐观等)的性格。

6、“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这样写的言外之意是什么?(2分)

答:诗人盼望自己也有姜太公(吕尚、伊尹他们那样的官运.

7、“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对被重新任用有所期待,对未来仍抱有希望。

8在诗歌中诗人的思想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答:从怀才不遇和仕途不顺的茫然变为对仕途前程的期盼再到坚信。

9、分析最后两句诗中的“破”“挂”妙在何处?

答:“破”“挂”富有动感、充满气势,充分表达了作者的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10、请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赏析李白《行路难》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诗。

答:要求能结合以下诗句和寓意,从“情”、“景”交融的一个角度回答即可。

景:(1)长风,摧枯拉朽、刚劲有力的风。

(2)云帆,借以乘风破浪的高大的船帆。

(3)浪,喻指艰难与险阻,这里指不济的个人和国家的命运。

(4)、沧海,指国家命运及前途。

情:(1)破浪,冲破险阻、勇往直前的决心与行动。

(2)会有时,积极、乐观、毫不动摇的信念。

(3)直挂,果断坚定的愿望和行动。

(4)济,拯救,“济沧海”反映诗人远大的政治理想和崇高的人生抱负。

11、联系“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含义,谈谈你面对挫折时会用什么样的心态调整自己。

答:面对挫折时,我也曾经彷徨过、失落过、甚至消沉过,但是每当看到第一缕曙光扑面而来时,也总会像李白那样告诫自己:一切都会好起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可以让我们每个人都看到真正的希望。有了这句话的暗示,我也会毫不停歇地继续去努力,为了现实,也为了一种心情。

《行路难》

1、(1)、诗中表现诗人内心苦闷抑郁和感情激荡变化的四个动作是:

(2)、表现作者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展望的两句诗是:

2、选出对《行路难》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停,拔”中“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在酒宴时,即将离开朋友而产生的无限依恋之情,连平时号称“酒仙”的他难以豪饮而醉。

B、“闲,忽”,诗人巧用典故“吕尚垂钓”“伊尹乘舟日边”表明自己虽然有着无奈,但并没有就此消沉,想到政治上也曾经坎坷的吕尚和伊尹,他们的经历又增强了诗人的信心和信念。

C、“长,直”,诗人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总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彼岸,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D、李白这首诗跳荡纵横,一波三折,强烈地表达了诗人苦闷彷徨,抑郁不安,但又不甘寂寞,勇往直前的起伏变化的思想历程,让人们强烈地感受到诗人的倔强、自信,执著地追求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

3、这首诗中诗人以“行路难”比喻:

4、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谈谈你的看法。

此诗句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5、联系全诗,解释“长风,直”,并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停课不停学中考备考复习:古诗词赏析20首试题与答案(二)


十九、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左牵黄,右擎苍”两句运用借代手法,塑造了词人出猎时左手牵黄犬,右手擎老鹰的豪迈潇洒的形象。

2、《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借孙权狩猎的典故,表明自己英武的词句是: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3、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借用典故含蓄表达自己渴望朝廷重用的诗句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4、《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表现苏轼虽遭贬谪,然国事在胸,犹恨外敌的词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5、《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运用典故的句子是:亲射虎,看孙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6、“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运用了典故,它们在表达上有什么效果?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豪情壮志?

答: 效果:言简而意丰,委婉而含蓄。 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

7、本词的上阙写景,描写了“密州出猎”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渴望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8、从表达方式上看,词的上阙重在叙事(描写);下阙重在抒怀。

9、词人借“遣冯唐”“射天狼”的典故表达什么意思?

答:词人以魏尚自比,表达自己报效国家、御敌建功的决心。

10、“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这是 词人以魏尚自喻,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朝廷有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起用自己呢?

在表达上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

11、词中典故出自《史记》中的句子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

答:词人以古人自比,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

10、“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勾勒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此句勾勒了一个英武豪迈、气概非凡的英雄形象。抒发了渴望立功报国的豪情壮志。

11、上阕着力描写出猎的阵势狂,豪兴勃发,气势恢宏。“发”字是核心,虽是聊发,却源自真实。下阕抒写为国效力的愿望。词中借一连串表现动态的词牵、擎、卷、射、挽、望等表现作者的“狂态”。

12、词中的“倾城”的意思是全城的人都出来了(形容随观者之众),“为报倾城”体现了当地百姓对苏轼的态度是:表明是跟随太守,实质是对苏轼的拥戴、赞扬、敬佩(对苏轼政绩的肯定)

13、从“狂、卷、挽”中任选一个,说说这个词是怎样体现豪放的。

答:“狂”:激情奔放,统领全词,无不展现粗犷豪迈的风格;“卷”:体现打猎场景宏大,人员众多,气势壮阔,突现阳刚之美;“挽”:拉满弓的姿态强劲,信心百倍,激情无比。

14、文中哪个词最能表现词人的性格特点?他的这种性格在词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答:狂,体现在:盛装出猎千骑相随告知全城百姓齐动自比孙郎射虎

15、词中“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了词人什么心境?其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表达了词人不服老的心境。言外之意是:我虽然年纪大了,仍能跃马疆场,迎击来犯之敌。

16、对这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左牵黄,右擎苍”一句,运用借代的修辞方法,塑造了诗人出猎时左手牵黄犬,右手擎苍鹰的豪迈潇洒的形象。

B、“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一句,描写猎队武士的装束打扮,并以千骑飞驰的勇武气势来烘托亲率猎队的诗人自己。

C、“为报倾城随太守”是为我通知全城官员不共武士都随太守前去打猎。这里的“太守”是苏轼的好朋友。

D、这首词上片写出猎,下片写请战,场面热烈,情豪志壮。

17、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酒酣胸胆尚开张” 一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的作用。

B、“亲射虎,看孙郎”一句巧妙运用典故,表现诗人斗志昂扬和兴致之高,使出猎场面达到高潮。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中,作者再次运用典故,以冯唐自比,表现报国杀敌的强烈愿望。

D、“会挽雕弓如满月”一句中的“会”字,表现出作者对自己的愿望定能实现充满信心。

18、一个“狂”字贯穿全篇,请找出词中能够表现“狂”的具体内容的句子,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1)“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写出猎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

(2)“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出”,写出猎时痛快饮酒,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渴望杀敌报国的壮志豪情。

19、这首词的末句运用典故,请说说这个典故的含义,并分析作者的情感。请对“千骑卷平冈”中的“卷”字进行简要的赏析。

词中“卷”字极具表现力,既写出了出猎时千骑奔腾的壮阔场景,又表现了出猎者情绪高昂的豪迈气概,为凸显“老夫”的狂放形象营造气氛。

21、“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表现了词人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壮志情怀。

停课不停学中考备考复习:古诗词赏析20首试题与答案(二)


二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表现吹角连营中壮盛军容的词句是: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2、《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从视觉和听觉觉两方面,概括而生动地再现紧张激烈战斗场面的句子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直接表达抗金报国收复中原,建功立业壮志的句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充满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慨。

4、《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与“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意境相似的诗句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或“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5、《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中用“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两句写出帅用牛肉犒劳部下,塞外边境响起军乐和战歌声的悲壮场面。

6、“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答: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7、词中描写军中生活情景都有什么? 答: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

8、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壮观场面。

答: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将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接受将军的检阅。

9、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

答:通过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表现作者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无奈、悲愤。

10、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抗敌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情感。

11、表现作者壮志难酬,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一个词是“可怜”。

12、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

答:恢复中原,统一国家。

12、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

13、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表达效果。

答: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14、对这首词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C )

A、上阕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一句描绘了将士们饱餐烤牛肉的热闹场面。

B、下阕中“马作的卢飞快”一句表现了将士们勇往直前、势不可挡的锐气。

C、全词刻画了一个虽人近暮年,仍雄姿英发,亲自领兵上阵杀敌的英雄形象。

D、全词反映了作者渴望完成抗金大业却壮志难酬的现实。

15、对这首词赏析不当的一项是(A)

A、“沙场秋点兵”一句写阅兵场景,“秋”字为阅兵场景增添了悲凉之气。

B、“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一句响应了题目,是作者与陈同甫的共勉之词。C、词的上阕一般会“换意”,但这首词却突破传统,词意上下贯通,展现了一幅战争场景,甚为独特。

D、“可怜”两字凸显词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从前九句的壮怀激烈陡然变为未句的黯然伤神,波澜起伏,言近意远,实为大家手笔。

16、下面是对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词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多种军营生活。

B、这首词展现了醉态、梦境、往事、理想和现实等多层面的人生境界。

C、这首词前九句追忆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意陡转,点出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等多重矛盾。

D、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八百里”“五十弦”“沙场”“的卢”“霹雳”等多个历史典故。

17、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D )

A、“醉里挑灯看剑”,词人在酒醉之后还拨亮灯火端祥宝剑,这表明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抗敌为国的愿望多么迫切。

B、“麾下”指部下,“五十弦”泛指多种乐器,“翻”演奏。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该句是说英雄骑着快如的卢的良马,用着很有力量的弓,飞驰战场,英勇杀敌。

D、“了却君王天下事”,这是词人无奈心情的体现,意思是不再理会朝野中的一切事情了。

18、这首词的题目是《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解析“赋壮词”的含义。

答:“赋壮词”,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极勇猛、雄健;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叫做“赋壮词”。

停课不停学中考备考复习:古诗词赏析20首试题与答案(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