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老是挑自己孩子身上的毛病,这样的父母是什么心理?

老孙遁世无闷


可以说这是一个社会问题。爱挑自己孩子毛病的父母,多数都是靠自己奋斗拥有现在的生活,他们的一生都在努力向前;多数都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多数的成长中不懂爱的表达,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只因为嘴上是挑毛病,就真的以为是挑剔的父母。

一、恨铁不成钢

往往喜欢挑自己孩子毛病的父母自身是靠奋斗一生获得今天生活,或者是看着别人自己努力奋斗获得好生活的,上一辈他们没有什么依靠,只能靠自己。

正因如此,这些父母们知道想要进步是需要改掉自身的不足的,他们体验过苦日子,他们希望孩子懂得付出、努力,不然到最后只能过苦日子了!

文字上是挑剔的父母,是一种表达期望,希望自己的孩子越来越好的一种表现。

二、认知有限

这样的父母,读过的书有限,上过学的也会比较少,他们认知中还停留在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他们认为孩子想要越来越好,得好好吃苦学习,而此时孩子往往都在比较优越的环境中出生,他们很难忆苦思甜,父母觉得孩子们不懂事,让父母失望,就会更多的挑毛病、看不惯指责和要求,周而复始的循环。

在父母初为父母的时候,社会文化影响、资本也很有限,父母没有意识要学习掌握更多的育儿知识和能力,属于用自己小时候的经验,加上这些年自己欲求不满的部分要求和约束孩子。

随着文化被重视,月子中心兴起,早教事业发展,网络方便等,新一批的父母们会更懂得鼓励、表扬孩子,而不是挑毛病。

三、不懂得表达爱

这样的父母往往是不懂得表达爱,肢体上的拥抱、抚摸等,语言上的都不太会,所以这样的父母,就算爱孩子,只会标榜自己付出,往往孩子听了会比较反感,不理解文字背后的情感表达。

这些源于父母在他们小的时候,家里好多孩子,生存都可能成为问题,不会有孩子关心我的爸爸妈妈爱不爱我,他们从来都没关注过,而他们的孩子物质条件很好,物质条件得到满足,会关注精神需求。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究、社会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化开父母心中苦了一辈子的结,帮助曾经、现在被挑毛病的孩子修复内心的隐痛,是造福人们,提高人民心理健康程度的重点关注。



心之家的源头


俗话说:“孩子是自己的好,老婆是别人的好。”但当今社会我看未必。

很多父母都觉得别人家的孩子为什么就那么厉害,小小年纪会背唐诗,会算数,会画画,会跳舞,而我的孩子怎么教都教不会,还动不动就哭,说她两句像是受了多大委屈似的。

这种事情就发生在我身边五岁侄女的身上,由于疫情原因幼儿园的老师要求小朋友们在群里发日常,别的小朋友发的都是背诗,算数,画画等。可我这五岁的侄女学跳舞学不会,学画画没长进,学算数十天了还没有进步。他老爸就天天在家辅导她,于是我就经常听到他老爸喊到“都说孩子是自己的好,我怎么觉得谁家孩子都比我姑娘强。”



老是挑自己孩子身上的毛病,这样的家长是什么心里?

1、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觉得别人家的孩子什么都会,自己的孩子除了玩,一无是处。殊不知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心智的发育也是有早晚的。

2、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的头上。 有些父母在年轻的时候有自己的理想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实现,就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这样的人,处处难为孩子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孩子就会变得不听话,叛逆。大人就会不停挑孩子的毛病,说孩子笨、傻之累的。

3、觉得自己什么都会孩子理所当然就应该会。很多父母给孩子辅导功课的时候教两三遍以后就会失去耐心,想着你为什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东西你不会,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怎么了怎么了。殊不知他们像这么大的时候还在院子里疯玩。其实孩子还小,接受能力比较慢,父母多点耐心就好了。

4、攀比心里在作怪。处处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孩子比,别的孩子会什么我的孩子就应该会什么,甚至要比他做的更好更完美,孩子做不到就开始对孩子指指点点,专挑孩子的缺点指责。殊不知这样做只会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孩子会产生自我否定,南辕北辙。



所以,我们要看到孩子身上的优点,要多表扬孩子,鼓励孩子,让孩子变的更自信。老是挑孩子身上的毛病会适得其反。


晓晓的心愿


很多做父母的都会这样,张口闭口都是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原生家庭的习惯会遗传,其实这点很伤人的。我认为这样多少是有些悲观的人,容易暴躁。我在女儿成长的道路上也曾经这样,孩子已经是别人眼中的好孩子了,可是我看到的还是她这不行那不行,后来发现和孩子慢慢疏远了,尤其是孩子初中这个关键时刻,难免会叛逆,会事与愿违的,也会伤及彼此之间的感情。我开始反省自己,心态放平缓,换个角度去看孩子,学会和孩子聊天,从她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慢慢发现孩子愿意分享她的想法甚至心事,这时候再提她的不足,她就不会反驳了,欣然接受,或者默默改变。有人会说爱之深,责之切。其实把孩子放在一个平等位置的人,目的就是希望她好,那就学会好好相处,毕竟她们陪伴我们的时间有限,珍惜在一起的缘分,大了就渐行渐远了,彼此珍重。


胡豆86


你好,我觉得孩子好就好,不好就教,没有什么挑不挑的。

孩子是自己的,孩子小不懂事是正常的,要慢慢调教。

我老公也总是表扬别人的小孩,批评自己的小孩,说孩子这也不是,那也不是。我觉得很伤孩子自尊心。

老公就是觉得自己是个老子,就要打压孩子,孩子怕他就对了。

为什么现在很多孩子离家出走,想不开,我觉得这是一个问题,孩子小,不能怎么反驳,等他长大了肯定会叛逆的。

我不这样应为,我觉得跟孩子亲,孩子才会听你的话。现在孩子不跟他亲,也不听他的话。


元宝vs妈妈


父母与子女,子女与父母之间似乎永远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因而,父母与子女的话题在网络上,如头条、悟空等等,也是常见的话题。

作为父母,为什么老是挑自己孩子的毛病,有以下几种情况:

1.恨铁不成钢。这是很多父母最常见的心理状态,出发点的确是为孩子好。这类父母大多完美主义,力求将孩子培养成完美的人,因为对子女的期望值和要求都很高,甚至有点不符合子女本身的实际情况,但子女能力有限,没达到他心目中的理想水平或要求,于是就不停的挑毛病,觉得这样是“激将法”,能激励孩子快速成长。须知,孩子的成长本身就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快不得,也耽误不得,拔苗助长只会适得其反。

也有一种情况属于夫妻本身关系出了问题,孩子为了转移注意力,估计表现得很差,让父母把注意力全转到自己身上,这种情况下,也会看到父母挑自己孩子毛病,但父母这时候可能不会想到去审视自己的婚姻关系。

2.“笨鸟先飞”当代版。由于小时候自己有什么愿望实现不了,于是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替自己实现,就是我们常说的最讨厌的“笨鸟”,自己飞不起来,却下个蛋在窝里,要下一代替自己使劲飞。还有一种“笨鸟”也很讨厌,自己飞起来,也不让别人好好飞,各种阻扰(挑毛病,讽刺),然后强行安排自己的路线,对着下一代说,“你飞啊,你飞啊”。

这其实是一种自我补偿心理,但是对孩子的成长不利。孩子不是你实现梦想的工具,他是他自己。

3.攀比心理。攀比是这个社会的通病,也是最大的弊端。由于爱攀比,于是吃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怎么看别人家的孩子怎么好,怎么看自己家的孩子一身毛病。攀比的根源在于人无底线的欲望和本身的极度自卑。因为自卑,所以总想着要盖过别人一头,不论是结婚,还是生孩子,或是养孩子,什么都比。担心比不过丢面子,于是不停的挑刺,觉得自己是为孩子好,其实是为自己好。

4.人格障碍。这种父母真的有,不是没有,而且还不少。身边有个朋友他的父亲就是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一天到晚没事挑你毛病,控制欲还极强,只要你有点不听从他的安排,就闹得人尽皆知。这样的父母可能养出同款子女,也可能造成子女患抑郁症。


里外雅堂


老是挑自己孩子身上的毛病,这样的父母是什么心理?

通常说一个孩子身上有什么取决于父母身上有什么,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除了简单的言教,比如吃饭、睡觉、学习。在家庭中,孩子的情绪直接能看出这个家庭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

老是感觉孩子毛病多多

孩子周围环境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会给他们的心理带来很大的压力,如果不及时调节,这个孩子会因为这些消极因素而导致抑郁症。想比成年人而言,孩子的更为隐蔽。若发现孩子经常发怒,情绪一下子变得沮丧,那么就应该警惕了。

帮助孩子重回健康

多给孩子和谐明主的家庭氛围,不要老是动不动就打骂,鸡蛋里挑骨头。良好的家庭关系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持久力。要让孩子感受到一种家庭的温暖和安全感。

多给孩子一点权力,孩子喜欢穿什么,只要不是太花哨,都应该拥有选择权。只要孩子从小体验到这种自主权,他才能够更加快乐的独立。


利特Vlog


老是挑自己孩子身上的毛病,这样的父母有什么样的心理?我谈一下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投射效应,推己及人的认知障碍。投射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将自己身上的一些特征转移到其他人身上,自己身上存在的行为特征推测为他人身上也存在类似的特征。它属于一种推己及人的认知障碍:我什么样子,别人也会什么样子。精神分析学认为,我们在对其他人形成某种印象的过程中,会认为他人也具备自己身上具有的一些特征。比如说,我是不会把东西分享给别人的,我会认为对方也不会把东西分享给别人;我有不讲卫生的毛病,我也会认为对方也有不讲卫生的毛病。作为一个妈妈,自己身上有很多毛病,所以她就会认为孩子身上也有很多毛病。于是他就对孩子挑三拣四了。其实她指责的都是她自己。因为这些毛病是存在于她自己身上的,只不过她觉察不到。

二、发泄压力,转移情绪,转移被指责。在工作中、人际关系(夫妻关系、婆媳关系等)中出现了很多紧张性压力,无处发泄的时候,孩子成了出气筒、受气包。无缘无故的借挑孩子身上的毛病,发泄自身积累的情绪。我被其他人指责过(挑毛病)了,也会反过来指责他人,包括指责(挑毛病)自己的孩子。

三、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在原生家庭中,父母也是习惯性地指责“我”的,也总是天天在挑“我”的错。这种来自于父母的伤害,会延续到下一代。我们早已经无形中习得了父母的行为习惯,那就是习惯性的指责挑剔孩子:你是不对的,你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好。所以我们说,原生家庭会伤害人。我们从原生家庭来,也需要从原生家庭中分离蜕变,活成更好的自己。

四、指责型行为模式。来自美国的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把人的行为模式分为五种:指责型、讨好性、超理智型、打岔型、一致型。其中的前四种都是不良的行为模式。指责型模式,在行动上经常的表现是批评攻击、吹毛求疵、自以为是,在语言上经常使用:你咋这样子呢?你什么都不行,这到底是怎么搞的?都是你的错,你看你哪哪都不够好。

五、洁癖倾向,苛责,追求完美。指责他人的人会有洁癖的倾向。这种洁癖倾向是对他人过分的苛责。因为自身追求完美,也就会要求别人是完美的。我是一个自律性很强、效率很高的上司,我也会同样要求我的下属自律性强,效率性高。因为过分追求完美,就会试图通过挑错的方式去改变他人。孰不知,人是不能被改变的,只能被影响。

六、认知模式上的习惯“向外看”。就是事事处处都找外部的原因,都认为是对方的错,对方应该承担那个不好的结果。这是大多数人的行为习惯。我们很少向内看看自己:我是不是做得不够好?我有没有需要继续成长的点?哪些责任应该由我来承担?我们说,一个人能做到向内看,他就走在了成长的路上。而成长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路。

七、爱孩子而不懂爱的方式。这样的父母也许是出于本心的爱孩子的。因为我过分在乎你,过分爱你,所以就希望你做得更完美,希望你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但是,爱孩子并不证明懂得爱的方式。更好的方式包括:接纳、包容、尊重、欣赏、赞美。这样的方式更容易让孩子形成自信、自立、自强、自爱的良好人格。所以有时候我们讲,爱的本身也是一种伤害。怎么样不让爱成为伤害,这是一门艺术。





大师心理


你好!首先基本能肯定的是,天下的父母大多是深爱自己的孩子的,父母对孩子高要求,总爱挑孩子的毛病,也许正是爱孩子的一种体现,只不过这种方式方法可能有些欠妥。因为:

首先,在一个家庭里,重要的不是谁扮红脸,谁扮白脸,而是在保持自己的威严时,让孩子靠近你。

然而生活中,许多父母自己捉襟见时,却不容许孩子有一丁点失误。比如:

“快看,隔壁张阿姨儿子的试卷上都是勾。

再看看你,求圆的面积,怎么会忘了乘以2?

你有没有带脑子,到底有没有好好检查?

你就是懒,我看你这辈子也就这样了!烂泥扶不上墙!”

有些家长总是觉得别人的孩子优秀,自己的孩子满身都是问题。

当和别的家长谈起自己孩子的缺点,有的甚至故意夸大,以此“激励”孩子,希望他们能有所进步。

然而,孩子却不这么认为,在他们眼里,父母总是嫌弃自己不好。

于是,敌对、逆反心理也由此而产生,孩子变得冷漠、情绪低落,甚至故意与父母唱反调。

父母要牢记:父母的权威性,不是产生于严厉,而是来源于孩子对父母的尊重。

所以良好的亲子关系,一定不是要让孩子惧怕你,而是要让孩子相信你、尊重你。

每一个孩子都像只有裂缝的水壶一样,所谓“缺点”其实是他的个性。

父母不要把时间花在哀叹孩子的短处上,而是宽容对待孩子,做到“眼里能够揉进沙”。

就拿检查作业来讲,家长用红笔把所有答对的题目都大大地圈上。

孩子看到自己这么多题做得好,有了信心,越写越有劲,进步也越大。因为优势能带来发展他的潜能和成就感。

其次,父母只围着孩子转,却忘了为自己而活,也是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容易情不自禁出现的毛病。

说实在的,现在的中国父母活的真的非常累,每一个为人父母的人都在很努力地为子女活着。

自从知道怀孕的那一天,夫妻俩就在为宝宝地出生积极准备。

出生之后,全家总动员的结果是全家人所有重心都集中到孩子身上。

学龄前的孩子就已经初尝社会竞争的压力,许多家长为了不让他们输在起跑线上,心想要不要早点入学。

为了能给即将上学的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很多家长托尽关系,耗尽钱财,入手一套理想中学所在的学区房,为得就是给孩子创造最好的教育条件。

孩子成绩不理想,最着急的仍然是家长,他们不管自己的孩子愿意与否,仍然毫不犹豫地花大钱为孩子报名参加各种补习班,哪怕自己省吃节俭也会尽力而为。

中国父母最可悲的,不是父母为了孩子的将来,在不知不觉之间完全的失去了自我。而是到了为自己而活的年纪,还要接着帮子女养育下一代。

在家庭关系中,自己充当“父亲”“母亲”的角色很重要,但也绝对不能忽视夫妻关系永远是家庭的核心,不能因为有了孩子,将对方的关心和爱护降到极点。

孩子是爱的结晶,而不是痛苦的苦果,所以父母相爱才是一个家的基础。

父母为自己的人生奋斗,孩子遇见挫折才不会逃避,遇见问题才有足够的智慧教导他。

健康的家庭,绝对不能将孩子放在第一位。

父母应该多找点兴趣,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找个时间一起去旅行,去享受属于婚姻生活的浪漫。

通过以上分析,相信你更能理解父母为什么总是挑孩子的毛病,要求总是很高了。如果父母不能够做到科学理性成熟的去对待孩子,那么做为孩子我们改变不了父母,就应该能够适当的调整自己,一方面去体谅父母的不易,另一方面也试着去理解父母的爱子心切,多想想父母的好,不要和父母过于计较。


拎得清的赶路者


因为你比较挑剔。

当然你的思维习惯是你父母那里继承的,你在小时候你父母比较挑剔你的毛病。这会导致你是一个自我价值感比较低调的人,喜欢挑剔他人也喜欢挑剔自己。

而小孩子因为他能力很小不敢跟你争论,争辩,所以孩子会在很大程度上被你挑剔。任你挑剔。

我母亲也是一个比较挑剔的人,尤其是对女孩子特别苛刻,就是在这样的家庭中我养成了一个低自尊心,喜欢讨好他人的人,这样的人其实活的很卑微,很多想法都受他人限制,不敢活出自我。

我为了改变自己的这个性格其实做了很多的努力,努力学习心理学,做心理咨询师,学习哲学,阅读文学等。

小孩子其实是很无辜的,很多时候都成了大人的性格弱点的收纳桶,随着他长大他把所有的委屈也会投到他小孩子上。

小孩子的世界是单纯而美好的,我们大人要做的不是随意指责批评,而是耐心随着他的世界去引导他们。

我们很大程度上是需要向小孩子学习,而不是成人有色的眼光去批判孩子。

每个家长都需要好好学习怎么为人父母,其实为人父母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的。而不是把自己的脾气自己的狭隘的思想映射在孩子身上。


轻语晨曦1


大家好,我是教语文的郭老师。

为什么我们许多父母老是挑剔自己孩子身上的毛病,而忽略了他们的闪光点?

这其实是一种负性关注。

什么样的情况下容易产生负性关注?

一种是没有安全感,另一种是过高的期待。

负性关注,常常缘于我们对安全感的缺乏和对失控的恐惧。这也算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特质吧。

早期,人类的生存条件恶劣,不仅要面对饥饿寒冷,各种自然灾害,还有由于生存资源的争夺,要遭遇战争、野兽侵袭、疾病等诸多因素。

在这些失控的天灾人祸面前,人类是弱小无助的,严重缺乏安全感的。只有关注它们,才能在危险来临之前及时逃脱,得以存活下来。

久而久之,对于失控的恐惧就在人类的心里深深扎根下来了。因此,负性关注是一种保护自己的本能反应。

只有在感觉有把握的情况下,才不会产生这种负性关注。比如,一个有很强的赚钱能力和独立生存的人,就不会担心失业,不会对工作产生过于负性的关注。

父母对孩子的负性关注,又是源于什么呢?

在潜意识中,对孩子的担心是父母自己内心对自己的担心与恐惧。因为很多父母对自己的人生是缺乏自信、没有安全感的,他们也会觉得这个世界是充满了危机与威胁。

许多父母在心里会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未来,也就是说,在这些父母眼中,孩子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而是自己人生的一部分。因此,父母的不自信与担心会投射在孩子身上。比如,一些父母会为孩子的学习担心和焦虑,因为他们自己小时候不爱学习,成绩不好。

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欢迎关注我,和我一起探讨。

关注我,我是教语文的郭老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