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浅谈顺治治国理政的能力

1643年,皇太极去世,福临继位,当时的福临仅有6岁,对朝中大事认识不清,手中也没有任何的势力,而当时朝中有不少军功卓著的机敏大臣,诸如多尔衮、豪格和济尔哈朗等人。福临作为皇太极年幼的儿子,与多尔衮这些有军功、有政绩的大臣比起来,真的差太多,那么,福临是否真的有能力处理朝廷各项事宜?

浅谈顺治治国理政的能力

一、顺治继位背景

皇太极痛失爱妃之后,突然抱病不起,皇位继承的问题在皇太极长子豪格和皇太极弟弟多尔衮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多尔衮势力和豪格势力不相上下,双方甚至已经到了快要动手争夺皇位的时候,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多尔衮提出让从来没有参与过战争的皇太极的幼子福临来继承这个皇位。不过,一直想要皇位的多尔衮怎么可能这么轻易地就为第三者做嫁衣呢?在立福临为帝之时,多尔衮还提议让自己和济尔哈朗一同为年幼的福临辅政,面对多尔衮的势力,豪格一方因为不够硬气而最终应允了这个提议。自此以后,福临一边要应允太后垂帘,另一边要应允亲王摄政,自己没有实实在在的政治权力,皇权虚有实无的状况可谓是开辟了清朝皇位与皇权分离的历史开端。

二、顺治能力的成长

1.额娘的作用

顺治生母孝庄文皇后性知书,生前没有太多爱好,独独对书籍情有独钟。她历经两代,这两代的经历使孝庄文皇后变得更加出色,远超她的同族人。顺治在孝庄文皇后的影响活得活泼开朗,喜爱诗书古籍,勤于思考。有其母必有其子,父母的生活习惯和工作习惯总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文章《顺治帝的幼儿时代》中,作者提到孝庄是如何教辅顺治的:顺治毕竟是孝庄文皇后唯一的亲子,她将自己的人生希望、未来希望乃至皇上的宠爱都寄托在了福临的身上,尽管如此,聪明、知性的孝庄并没有一味地溺爱福临,而是严格约束福临,正是因为约束,才对福临的成长有了很大的影响,福临才有更好的能力判断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

浅谈顺治治国理政的能力

2.乳母的作用

皇室子弟小时候都有乳母抚养,福临的成长成才也少不了乳母的功劳。小时候的福临不仅在额娘的温暖怀抱下成长,也在乳母的爱中成长起来。1659年发生的一幕便可知乳母对顺治的影响有多大。

1659年7月,抗清将领郑成功率部军队直击江南,清军失利,形势不妙,顺治帝心急如焚,便想要立马动身前往战线。看到自己儿子即将奔赴战场,作额娘的心里有一千个一万个不愿意,但是孝庄屡屡劝说顺治还是无用,便想到了顺治的乳母,想要让乳母劝说他,顺治依然不听劝告。

尽管如此,这件事也可以看得出乳母在顺治和孝庄之间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孝庄都不能够劝说成功的事情,却让他的乳母去做,由此可见乳母在顺治心目中有着非常高的地位,由此也可以推断出乳母对顺治所付出的爱有多少。顺治在双层的爱里面长大,难怪他能够吸收儒家仁爱的思想,以仁治天下。

浅谈顺治治国理政的能力

3.儿时游戏的作用

福临来自于满族,而满族一直都是一个崇武民族,所以福临一直都在崇武精神的影响下成长,福临自小被灌输“作为一个满族人应当勇猛善战、不断上进”的崇武理论。这样的崇武精神也体现在日常游戏中。当孩童闲暇时刻,通常都会用骑射、练马和嬉冰作为娱乐消遣的方式,这类游戏既可以练武,又可以强身壮体。史书曾记载福临的祖父努尔哈赤和父亲皇太极都曾经举办过多场这样的消遣娱乐活动。这些儿时的消遣娱乐活动伴随着福临长大成人,也正是有了这些消遣娱乐的活动,才让福临从小就养成了一个习武的习惯,并且成就了他骑射俱佳的能力。拥有较好的骑射能力,不仅能够增强自己的防身技能,更能够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三、看顺治如何治国理政

1.压制抗清潮

1650年冬乃顺治继位的第七年,多尔衮死在了狩猎途中,14岁的顺治追封多尔衮的同时也在内心庆贺自己终于不用再受人摆布看人脸色,终于可以堂堂正正地做一回清王朝的王。多尔衮死后,社会烽烟四起,抗清运动此起彼伏,从前面对抗清运动,自己的哥哥豪格可以率领军队一一击退,但是这一次,这个重担真真正正地只落到了自己一个人的肩上,不免有压力,为了压住这次抗清队伍,顺治和大臣们经过几番商讨,最终决定在抗清区域实施“怀柔政策”。用拉拢的手段让敌军投靠清军,此外,加强区域性思想文化教育,用文化侵略的手段来影响其后代。这个既不必大动兵马又能扭转局势的政策可谓是一石二鸟。如此,便衬托出顺治的坚强个性及其聪慧。

浅谈顺治治国理政的能力

2.清孽党

在多尔衮死后不久,便有不少人上奏,一一列举多尔衮在生前所犯下的罪状,顺治帝因这些罪状而斥夺了他死后的封号,且对此后的多尔衮进行鞭尸。巽亲王满达海、端重亲王博洛、敬谨亲王尼堪在多尔衮得势之时对多尔衮趋炎附势,殷勤献媚,多尔衮死后,他们立即改换门庭,在另一位辅政王济尔哈朗的主持下,联名向顺治举发多尔衮的种种谋逆之事。他们在顺治面前不敢承认自己曾经依附多尔衮之时所犯下的错,并装可怜称自己“从前俱畏威吞声,不敢出言。”但是错误毕竟是犯了,顺治虽然年幼,但是头脑灵活,不是傻子,对于他们在多尔衮死后吞并其财产的行为,顺治全都看在眼里,只因政局不稳,才隐忍不发。八年后,顺治晓谕王公大臣,共同列举他们从前的罪状,以“谄媚抗朕之睿王,及睿王死,分取其人口、财货诸物”等罪对他们进行降罪,将巽亲王和端重亲王的儿子均降为贝勒,他们所吞并的多尔衮的财产统统被充公,敬谨亲王尼堪身披军功,在一次战争中不幸阵亡,免除了大罪,其子依旧可承袭王爵,但是曾经所掠取的多尔衮的家产依旧要被充公。

顺治治罪多尔衮,清扫奸臣,一个不落,打击宗室强藩,一步步地扫除了任何对皇权有威胁的力量,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大清江山,也为后来稳定的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由此可见顺治审时度势的机敏、严谨以及隐忍能力。

浅谈顺治治国理政的能力

3.巩固皇权

在福临继位之初,因为年纪尚小,还不能够完全地掌控朝廷之事,所以就由多尔衮和济尔哈朗来替顺治处理朝中一切重大事务,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顺治越长越大,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的皇位岌岌可危,而且又出现了多尔衮一事,于是便有想要革除济尔哈朗辅政之位的想法。郑亲王济尔哈朗军功卓著,战功赫赫,一直以来没犯大错,但顺治对这位辅政王一直心存忌惮,不想要再有过分摄政一事的发生,于是便将他封为“叔和硕郑亲王”,不再让他主掌朝政。1652年,为了进一步加强皇权,顺治取消诸王、贝勒管理六部、理藩院、都察院的旧制度。并有意提拔汉人为官,以此削弱满族贵族子弟在朝中过高的地位,更有助于民族的统一与繁荣。

4.治理社会,促进经济发展

顺治真正接手了皇位之后,常将明朝的兴衰引以为戒。帝王临御天下,必以国计民生为首务。顺治深知有百姓才有天下,必须要关注百姓的生计问题。时年,百姓常常为了苛捐杂税和贫穷而苦恼,社会盗窃案件日益增加,出现很多直省上交的钱粮不够数的情况,一岁至缺四百余万,赋税繁重但工资微薄。为了改变现状,顺治便听取了汉官范文程的建议:“湖广、江西等省一直不安定且百姓稀疏,这还不是因为穷。要改变现状,就要请兴屯,设道二、同知四,令督抚选拔任用贤能的人来负责监督这些工作,任用的人好不好都直接与督抚有关,只有严格起来,下头的人才有心办事,只有上头管理合理且积极,下面的人做起事来才有榜样可依。”在北方则推行屯田开荒,这样既可以解决百姓赋税繁重,入不敷出的问题,又可以减少盗窃案。

浅谈顺治治国理政的能力

此外,顺治因地制宜,在四川等地实行“听兵民开垦”的政策,鼓励垦荒,充分利用土地,增加收入,促进经济的发展。顺治末年,颁布垦荒条例,积极鼓励地主、乡绅招民垦荒;此后,又颁行相对于官员而言的垦荒考成则例,以官员的垦荒实绩来给予官员相应的奖励。顺治为了防止官员因为赋税问题而贪污腐败,更为了保障百姓生活,便沿用明万历年间的赋税数额为准,免除了不必要的赋税,实行“轻徭薄赋”,并编成《赋役全书》。自以上条例颁布以后,百姓所受到的剥削之苦比明朝末期有所缓解。除此之外,甚至为了节省财银,充实国库,还下令停止了多尔衮生前因为避暑而要建立的重大工程建筑,这不仅代表了给国家减少了不必要的劳力,而且还给各省节省了不少要上交的钱银,总体节省下来的财银将近250万两。顺治治理国家、治理社会的方式不仅体现了他仁爱的宽厚之心,更体现了他治国理政的精明头脑和能力。

总结:

顺治改革体制的做法和体察民情的思想政策恰恰体现了儒家学说中“以民为贵”的思想,西汉学者刘向曾言:“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刘向极言百姓在一国之中的重要地位,这种进步的思想恰好被顺治吸收了。顺治继位时期正是明清朝代更替之际,社会风云变幻,思想文化呈现出多样化,顺治在这个时候改革恰恰迎合了时代发展的趋势,这也就为中央集权的巩固贡献了积极力量,也为社会后来社会的繁荣和鼎盛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 《顺治帝收拾世道人心的举措及启示》
  • 《顺治帝的幼儿时代》
  • 《诗·周颂·时迈》
  • 《爱新觉罗家族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