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朱元璋为何杀徐达?

菩萨我想对你说


朱元璋杀徐达,这是很多人在讲历史故事的时候,引用的开国皇帝大杀忠臣良将的范例之一。

好多朋友都答了,我再度后知后觉的马后炮一下吧。顺道儿补充几句的。

至于徐达之死,大部分都说是背疽发作,又被朱元璋赐了一只蒸鹅,徐达含泪吃了,背疽复发而亡,当然了,也有说给吃了马肉,即使说不出给啥吃的的话,也说是“忽赐膳”,吃完就死了……的说法,当然还有描述说,徐达看见鹅,哭着全吃了,结果就死了……


历史总在虚幻与真实之间。这话一点儿也不假。要问我这话是谁说的。呃……我刚刚现编的。

由于题主没说是正史,还是演义,遵从大多数朋友的说法,咱还是按正史说吧。关于虚幻中的历史,也就下边儿一块儿聊聊吧。

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

哈哈,借用某江湖游医的书名说一下啊。背疽都发作了,哪里还能吃发物?!再说了,大烧鹅,现在的都7、8斤一只,就算以前明朝的不打激素,不给现在的这些饲料吃,也得5、6斤一只吧,您咔咔全吃了能成么?吃了也没事儿啊,等钦差大人走了之后,赶紧的上街买5斤绿豆熬汤喝了啊!哈哈。看到某个介绍这一场景的文章说,徐达当场全吃光了这句,我真的是~乐出声儿了。


(来,茄子、绿豆,您选一个吧~)

所以,才借用江湖游医z**的话来说,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把被毒死的徐达挽救回来吧~

在挽救徐达同志之前,先澄清另一个事儿的。

徐达,小时候,真的跟朱元璋不认识,就好似,汤和、胡大海、常遇春……的真的没跟朱元璋结拜一样……当然,这也说明了,对于明朝开国历史,我们的大部分知识都是从评书、野史中来的嘻嘻。

徐达,字天德,濠人,世业农。达少有大志,长身高颧,刚毅武勇。太祖之为郭子兴部帅也,达时年二十二,往从之,一见语合。

这不,《明史》说的清楚,虽然是老乡吧,但是徐达只是投军到郭子兴军中,才认识的朱元璋。

很多演义也是来源于正史,好比说汤和的这段儿:

汤和,字鼎臣,濠人,与太祖同里闬。幼有奇志,嬉戏尝习骑射,部勒群儿。

“部勒群儿”,这种话,不是明明应该在演义里说朱元璋、刘备……的开国皇帝小时候的么?

回到说徐达的事儿,除了被朱元璋用蒸鹅毒杀之外,还有一种说法说是,徐达某次在和朱元璋下棋时,故意下出“萬歲”二字以取悦皇帝。我嘞个天啊,围棋啊,19*19的棋盘啊,还是繁体字,毫无察觉能完整的下出这俩字来,我问你,你咋不去跟AlphaGo下去啊?!

(不得不说,大部分人的明史知识,是从单田芳先生的评书中来的。)

在正史中,徐达确实也如演义中所说,经常以“元帅”的身份率大军南征北战。

1356年,朱元璋攻占集庆,改名为应天府,“命达为大将,帅诸军东攻镇江,拔之。号令明肃,城中宴然。授淮兴翼统军元帅。”

在这之后,徐达或攻打张士诚、陈友谅,或再朱元璋亲征之时镇守应天府。

朱元璋称吴王后,以徐达为左丞相,命其率军平定江南,封他为信国公。

1367年,以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北伐中原,攻克大都。其后明朝建立,徐达又率军追逐元朝残军于西北和塞外。

在朱元璋封开国功臣时,

授达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改封魏国公,岁禄五千石,予世券。

再后来,徐达病重有所好转时,朱元璋派徐达的大儿子去北平慰问徐达,并召他回南京,第二年,徐达病逝。朱元璋悲痛不朝,并追封徐达为中山王,葬于钟山脚下,朱元璋自己墓的附近,同时享配太庙,位列功臣庙的第一位。大家对于这些都说的不少了,就不赘述了。

(徐达墓神道碑说明)

多聊几句朱元璋大杀功臣和毒杀徐达延伸的小话题吧。


淮西集团与朱元璋大杀功臣

确实,就算是按正史的记载,朱元璋坐了天下后,是杀了不少功臣的。估计因此,野史作者觉得也不差徐达一个了。

说到杀功臣,就不能不提到被杀的不少的“淮西集团”,所谓的“淮西集团”是指朱元璋手下的老乡文臣武将,文臣自然以李善长为首,武将以徐达为首的一大批与朱元璋同是淮西人的老乡。

明朝开国六公二十八侯中,六公全部为淮西人,包括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也就是去世的常遇春的儿子)、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当然,这里没写的,后来封王的汤和还有沐英,也都是朱元璋老乡。

二十八侯,我懒得搜了,但入功臣庙的二十一人,全部为淮人。人太多,大伙儿自己搜一下吧。

因此,当时曾经有人写下这样的诗句:“马上短衣多楚客, 城中高髻半淮人”。

“淮西集团”的强大,足以震慑所有人,即使有经天纬地之才,如刘伯温,也不敢跟李善长争丞相的位子,开国之后,刚被封诚意伯后,就匆匆辞官回家。在这之前,朱元璋想罢李善长而让刘伯温为相的时候,都说过,“是(李善长)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这也说明,“淮西集团”是不容他人过分得到朱元璋的宠幸的。

(不是吧,何冰还演过刘伯温呢,完全没印象啊!)

不过,也不能说是叫多行不义必自毙吧。后来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基本上把“淮西集团”杀得差不多了,胡惟庸案,把包括李善长在内的大小官员及亲属,杀了三万多人。蓝玉案,开刀两万多人。

把老乡功臣杀的差不多,是出于多重原因。其中的一个原因,在《明史演义》里说了,也有一定的可能性吧。

会李善长等赐死,太子进谏道:“皇父诛夷太滥,恐伤和气。”太祖默然。次日,以棘杖遗地,令太子拾起,持在手中。太子有难色,太祖笑道:“朕令汝执杖,汝以为杖上有刺,怕伤汝手,若得棘刺除去,就可无虞。朕今所戮诸臣,便是为汝除刺,汝难道不明朕意么?”

(懒得去水印了,借孔夫子旧书网一张图,来个带谦儿哥的。嘿嘿~)

所谓“舔犊情深”也不过如此了吧。

从大杀开国功臣这件事来说,不管原因是什么,应该也没有比朱元璋狠的了。所以后世的稗官野史编出他杀死徐达的故事,也就不那么奇怪,从而更容易被大家认为是真实的了吧。


关于史料引用的问题

出于政治目的或者其他目的,很多史料的内容或者说论点是相悖的。这就需要多方求证与判断真伪了。不能只采信一家之言,也别做断章取义的事儿。

比如很多认为朱元璋并未毒杀徐达的朋友都说了蒸鹅毒杀的来源,我就不赘述了。不过其比较大的一个转述来源,是清朝史学家赵翼的《廿二史札记》中的记载。不过,赵翼表示,不背这个锅啊,都是他们断章取义的。

徐达病疽, 帝赐以蒸鹅, 疽最忌鹅, 达流涕食之, 遂卒。是达几不得其死,此固传闻无稽之谈。……今《明史》达、基二传则帝始终恩礼, 毫无纤芥,盖就大段言之, 而平时偶有嫌猜之处,固可略而不论。且其时功臣多不保全,如达、基之令终已属仅事,故不复著微词也。

很多人,在引述他的话是,有意无意的只引述到“遂卒”,而后边的“此故无稽之谈”云云的,就没有引述,再加上野史、演义,徐达也就被“吃了蒸鹅而亡”了。有朋友在转引述的时候,也说到《廿二史札记》,但转引的,就是不全的部分内容。

另外,其实也有比较著名的明史书比较全的列举了朱元璋所杀的功臣。

  • 洪武八年,刘基被毒死

  •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以擅权诛……安置宋濂于茂州,死于道

  • 洪武十五年,空印案发,死者数万人

  • 洪武十七年,李文忠被毒死

  • 洪武十八年,徐达中毒死

……的。

这本书,就是吴晗所著的《朱元璋传》,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相关的内容。

不过话说,我这88年版的《吴晗文集》我是啥时候买的呢?……


最后,我想,死后仍能守卫在自己君主的陵墓旁,并且皇帝能亲自撰写2000多字碑文的功臣,怎么看,也不应该是被毒杀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