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疫情期間近距離接觸患者開放的口腔有風險,他們“全副武裝”不退縮

疫情期間近距離接觸患者開放的口腔有風險,他們“全副武裝”不退縮

昨天一早,在北京口腔醫院綜合門診區的兒科,出現了一個“全副武裝”的小女孩,只見她戴著口罩,身上套了個大號的塑料袋,腳上還踩著兩個垃圾袋。“我們也是沒辦法才帶孩子來醫院的。”小女孩的姥姥一臉愁容,“孩子有兩顆新牙都長出一半了,可乳牙就是不掉……”

疫情期间近距离接触患者开放的口腔有风险,他们“全副武装”不退缩

“寶貝,來坐好。”主治醫師高茜把小女孩領到治療椅上,輕聲說,“阿姨幫你把口罩摘下來,你幾歲了?”“7歲。”“來,張大嘴,別緊張……”聊著天,高茜已麻利地在孩子的牙齒處打好了麻藥。

緊跟著,高茜手持治療鉗,眨眼工夫就拔掉了兩顆搗亂的小乳牙。“現在,聽阿姨指揮,張嘴,準備……123,咬!”默契配合下,一個白色的止血棉卷被塞進了女孩的小嘴裡。“好了!”高茜扶著孩子下了治療椅,“一會兒可以獎勵你吃一個冰淇淋!”

2月初,口腔醫院組建了綜合門診區,將牙體牙髓科、牙周科、黏膜科、修復科、外科、兒科、正畸科等所有科室整合在一起,由醫務人員輪流值守。“我來!”排班時,大家毫不含糊。

記者注意到,除了口罩、隔離衣、護目鏡、防護面屏,作為牙醫“特色”,每位醫生脖子上還多圍了個“防護裝備”——治療巾。原來,疫情期間,看似簡單的口腔治療,實則風險不小。患者在口腔治療過程中無法佩戴口罩,醫生更要近距離接觸患者開放的口腔,尤其是治療過程中若使用牙鑽,高壓冷卻水和唾液會噴濺在空氣中形成大量飛沫和氣溶膠,增加了發生交叉感染的可能。

出於對患者和醫生的保護,醫院一般會建議大家“非急症暫緩治療”。然而,總有些牙科疾病,患者忍不了,也耽擱不起。

昨天,在急診科,幾位醫護人員正在幫一位口腔頜面部外傷的患者進行牙齒復位及傷口縫合。只見醫生弓著腰、低頭湊近患者口腔,不斷用紗布止血。“患者是意外摔傷,門牙的牙冠部受外力移位了,咬合不上。參與治療的急診科主治醫生周偉偉說,類似的患者在急診並不少見。

幾天前值夜班時,周偉偉接診了一個騎車摔傷的6歲小男孩。當時,孩子左側嘴角穿通傷很嚴重,裡外各有一條大口子,加起來縫了十幾針。既要安撫疼痛、恐懼的患兒,手底下還要快速準確縫合傷口,對醫生來說是個不小的考驗。

“孩子口腔範圍小,視野本就不好,再加上護目鏡會起水霧,經常看不清楚縫合用的細線。”縫合時,周偉偉為了找到一個清晰的視野,全程不停地變換角度……“治療過程中,孩子不能戴口罩。我們必須加快速度,儘可能縮短孩子張嘴暴露的時間……”完成這次複雜治療,她僅用了不到20分鐘。

“每一次治療,我們都要近距離面對患者張大的嘴巴,但這就是我們的工作。這時候,我們有責任也有信心,絕對不會退縮!”周偉偉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