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郭嘉和诸葛亮,到底谁更厉害?

淡绿色咖啡



老闲同志


郭嘉和诸葛亮是性格完全相反的两种人。且最擅长的也不是一个领域。

郭嘉总体是善出奇招,险招,反其道而行。是个军事天才。

诸葛亮则是稳中求胜,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干。是个政治天才。

如果郭嘉不早逝,我们就会看到两个天才博弈,可惜,郭嘉英年早逝……

军事上,郭嘉擅长排兵布阵,出谋划策,且屡屡克敌制胜。这一点孔明比不上他。

治军上,当然是孔明厉害,司马懿感叹孔明是奇才,不是说他领军作战多么厉害,而是指治军能力很厉害。

治国上,因为郭嘉英年早逝,看不到他的治国之才,但从孔明的成就来讲,郭嘉的治国能力一定是低于孔明的。

这么说吧,郭嘉呢,就是开国元勋,开疆辟土。

诸葛亮呢,是治世大贤,保国安民,领兵作战虽然算不得顶尖,也是相当了得了。

参考三国志,孔明被封为诸葛武侯,单就武侯这个封号,不会打仗怎能得来?

诸葛亮,集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发明家等多种领域的大家。而郭嘉因为英年早逝,只能得一个军事家。

道教封诸葛亮为天枢上将,天枢上将6人,除孔明外,其余为:姜子牙,张良,魏征,文天祥,刘伯温。

这五人的能力和成就是郭嘉比不了的,诸葛亮与之并列,孰强孰弱,高下立判我的理解能力只有这些了[捂脸]





静怡景湾


在著书立说方面,郭嘉在历史上有记载的是《十胜十败论》,有些人说从这篇文章上就能看出郭嘉比诸葛亮强,因为郭嘉说曹操能赢,曹操就真的打败袁绍了。

但诸葛亮的《隆中对》则帮助刘备从一个三流小军阀,一直推到了三分天下的君王位置。当然,三国时,许多人都做了类似的战略规划。比如,鲁肃、甘宁和周瑜,但他们的构思,始终是构思;而诸葛亮的隆中对,在整整十二年后,完全实现了——公元219年,刘备平了汉中,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关羽从荆州北伐,打得曹操意欲迁都…

郭嘉的《十胜十败论》,提出了曹操的十个胜点:道胜、义胜、治胜、度胜、谋胜、德胜、仁胜、明胜、文胜、武胜。总结起来就是:曹公就是好啊就是好,不是小好是大好。把曹操吹得都有点不好意思: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也。然而真正到了官渡大战的决战时刻,郭嘉干嘛了呢?《三国志》四个字:从破袁绍。跟着曹操一起打败了袁绍。

这就没了?没了。

相比之下,曹操的另一位大牛——荀彧,在对袁绍集团的预判上显然要精确很多: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逄纪果而自用,此数人者,势不相容,必生内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

后来果然袁绍集团的几个重要谋士开始互相撕逼,审配抓了许攸家人,导致许攸一气之下,投奔了曹操;田丰公然顶撞袁绍,被下了大狱,官渡之战后被赐死;颜良文丑也是一战授首。

官渡之战中,荀攸、贾诩等人都献出了重要计策,而郭嘉,就四个字:从破袁绍。再来看《隆中对》,文中指出了敌人的战略优势(曹操实力强大,还有天子法统),指出了可以团结的力量(孙吴),指出了可以占领的地区(刘璋暗弱,刘表守不住荆州),指出了本方的战略优势(民心所向,仁德),指出了如何具体实现占率目标(联吴抗曹,待天下有变,两路出击,平定北方)。

对比来看,郭嘉的《十胜十败论》更像是NBA比赛前的更衣室训话,高喊一些诸如“合理投篮”、“相信队友”、“全力以赴”、“we can do it!”的话激励士气,至于具体比赛怎么打,他没说。

诸葛亮的《隆中对》则是球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规划书,怎么经营球队,怎么挑选新秀,怎么买卖球星,怎么维持收支平衡,几年之内进季后赛,几年内进西部决赛,几年内拿总冠军。

而且,《隆中对》没实现吗?刘备照着诸葛亮的战略走,果真三分天下,虽然因为当家球星职业生涯提前报废(关羽、刘备之败)导致蜀汉失去了问鼎总冠军的机会,但诸葛亮的规划,让他们从一支半业余球队变成了NBA豪门,也是不争的事实。

郭嘉27岁投奔曹操,38岁去世,在曹操手下一直担任军师祭酒一职,军师祭酒到底算是什么官职,一直都有争议,但往大了说,就算是参谋长,没有实权的那种。

巧合的是,诸葛亮也是27岁辅佐刘备,他38岁的时候在刘备集团是什么地位呢?

官至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刘备外出的时候,诸葛亮负责镇守成都,足食足兵,也就是说,刘备不在,诸葛亮就是成都扛把子。历史评价肯定会有郭嘉的粉丝反驳,诸葛亮在刘备那儿地位高,是因为刘备集团人才少,不像曹丞相这儿人才济济,弱队的核心球员到了豪门球队,可能也只能打替补。那咱再看看历史评价,《三国志》里只有两位臣子单独列传,一个是陆逊,另一个就是诸葛亮。诸葛亮传排在《蜀书》第五,前四都是帝王家谱,也就是说,除了皇亲国戚,就是诸葛亮,高于关张赵马黄等人。而郭嘉的列传排在《魏书》第十四,和他并列的是程昱、董昭、刘晔、蒋济等,在郭嘉前面的人有:

陈寿在给诸葛亮写了万字大传之后的评价我以前贴过,这次就不说了。讲个故事:陈寿评价诸葛亮时除了夸奖之外,也批评了一下他,说他在奇谋妙策方面不怎么擅长,到后世唐朝修《晋书》的时候,史官觉得陈寿这句批评太扯淡,于是不知道从哪找的资料说陈寿他爹当年是诸葛的部将,被诸葛亮责罚过,所以陈寿怀恨在心,在写史书时故意抹黑诸葛亮。

这足以看出在史官眼中诸葛亮的地位,而且历代的政治、军事界名人,从死敌司马懿到东晋的皇帝,没有一个不对诸葛亮赞不绝口的,唐代军事家李靖更是称诸葛亮是“三国唯一名将”。

当然了,古人对郭嘉的评价也不低,只是说起他的时候往往都是和程昱、贾诩、荀攸等人一起说。

古人心中谁的地位更高,谁更厉害,不用我说了,当然了你也可以说古人都被《三国演义》洗脑了。

诸葛亮的主要才能体现在法律制定、税赋收入的分配、人事任免、政策执行、财政预算这些至关重要却又乏味无聊的东西,是没法在小说中表现,否则罗贯中把《三国演义》写得跟新闻联播一样,大家也就看不下去。而对外作战也是这样,调兵遣将、兵种配合与制衡、后勤保障这些细致的东西老百姓不爱看,也看不懂,所以只能一些打仗就是两方主将大战三百回合,“沙场苦斗貔貅将,旗下闲观草木兵”。

不幸的是,这些没法引人入胜的能力,恰好是诸葛亮最擅长的领域。


王骏颦6699


郭嘉谋略方面

郭嘉的才能无法埋没,特别是曹操成就大业,屡次征战胜利均归功于郭嘉的奇谋部署。郭嘉的谋略,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奇,险,狠,赌徒思维,郭嘉奇于军事谋断。

诸葛亮谋略方面

诸葛亮谋的主要是政治。让刘备参与了三国鼎足,可以说是杰出的一章。地位不可憾动。诸葛亮更擅长连结人心,谋识部署,稳中取胜,对于六年征战而不胜,也暴露出其军事上的不够决断。

郭嘉贡献方面

在战埸上以少胜多,速战速决。败袁绍,攻乌丸,定辽东,特别是对小霸王孙策性格特点分析入骨见血,坦言预中孙策之死的结局,对敌将领思想优劣分析出神入化。郭嘉谋略之奇,不亚于鬼谷子和孙武,研究可写厚厚一本书。可能是太过聪明,天妬英才,郭嘉30几岁死于征战营中。郭嘉死断了曹操一臂,以后的曹操逐趋保守再无大的战绩。

诸葛亮贡献方面

六出祁山所指挥的战役,行军布陈敌进不敢攻,退不敢追,主要对手司马懿战埸上从未占过他的便宜。诸葛亮谋略上的“正”,历史上军事家无人能出其右,在今天世界搏弈中,仍具有政治军事意义,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那么两者到底谁厉害?

可熟读《三国演义》的更推崇诸葛亮,未出茅庐而天下三分、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等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而郭嘉在《三国演义》里戏份太少,又英年早逝,很没有存在感,很多人看完都不知道有这号人物。但这是并不是正史,可以说是罗贯中所写的小说而已。

两者比较的话。本人觉得郭嘉军事谋略历史表现上突出些。但诸葛亮的才能更多体现在维持政权和治国方略这层次上。也就是蜀国君主位置上才能。这也是中国几干年以来书生治国最高最好的表现,也是历来干多年文人所推崇的原因。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在与司马懿对仗中更能看出其治军不动如山的威力。


都挺郝


在著书立说方面,郭嘉在历史上有记载的是《十胜十败论》,有些人说从这篇文章上就能看出郭嘉比诸葛亮强,因为郭嘉说曹操能赢,曹操就真的打败袁绍了。

但诸葛亮的《隆中对》则帮助刘备从一个三流小军阀,一直推到了三分天下的君王位置。当然,三国时,许多人都做了类似的战略规划。比如,鲁肃、甘宁和周瑜,但他们的构思,始终是构思;而诸葛亮的隆中对,在整整十二年后,完全实现了——公元219年,刘备平了汉中,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关羽从荆州北伐,打得曹操意欲迁都…

郭嘉的《十胜十败论》,提出了曹操的十个胜点:道胜、义胜、治胜、度胜、谋胜、德胜、仁胜、明胜、文胜、武胜。总结起来就是:曹公就是好啊就是好,不是小好是大好。把曹操吹得都有点不好意思: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也。然而真正到了官渡大战的决战时刻,郭嘉干嘛了呢?《三国志》四个字:从破袁绍。跟着曹操一起打败了袁绍。

这就没了?没了。

相比之下,曹操的另一位大牛——荀彧,在对袁绍集团的预判上显然要精确很多: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逄纪果而自用,此数人者,势不相容,必生内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

后来果然袁绍集团的几个重要谋士开始互相撕逼,审配抓了许攸家人,导致许攸一气之下,投奔了曹操;田丰公然顶撞袁绍,被下了大狱,官渡之战后被赐死;颜良文丑也是一战授首。

官渡之战中,荀攸、贾诩等人都献出了重要计策,而郭嘉,就四个字:从破袁绍。再来看《隆中对》,文中指出了敌人的战略优势(曹操实力强大,还有天子法统),指出了可以团结的力量(孙吴),指出了可以占领的地区(刘璋暗弱,刘表守不住荆州),指出了本方的战略优势(民心所向,仁德),指出了如何具体实现占率目标(联吴抗曹,待天下有变,两路出击,平定北方)。

对比来看,郭嘉的《十胜十败论》更像是NBA比赛前的更衣室训话,高喊一些诸如“合理投篮”、“相信队友”、“全力以赴”、“we can do it!”的话激励士气,至于具体比赛怎么打,他没说。

诸葛亮的《隆中对》则是球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规划书,怎么经营球队,怎么挑选新秀,怎么买卖球星,怎么维持收支平衡,几年之内进季后赛,几年内进西部决赛,几年内拿总冠军。

而且,《隆中对》没实现吗?刘备照着诸葛亮的战略走,果真三分天下,虽然因为当家球星职业生涯提前报废(关羽、刘备之败)导致蜀汉失去了问鼎总冠军的机会,但诸葛亮的规划,让他们从一支半业余球队变成了NBA豪门,也是不争的事实。

郭嘉27岁投奔曹操,38岁去世,在曹操手下一直担任军师祭酒一职,军师祭酒到底算是什么官职,一直都有争议,但往大了说,就算是参谋长,没有实权的那种。

巧合的是,诸葛亮也是27岁辅佐刘备,他38岁的时候在刘备集团是什么地位呢?

官至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刘备外出的时候,诸葛亮负责镇守成都,足食足兵,也就是说,刘备不在,诸葛亮就是成都扛把子。历史评价肯定会有郭嘉的粉丝反驳,诸葛亮在刘备那儿地位高,是因为刘备集团人才少,不像曹丞相这儿人才济济,弱队的核心球员到了豪门球队,可能也只能打替补。那咱再看看历史评价,《三国志》里只有两位臣子单独列传,一个是陆逊,另一个就是诸葛亮。诸葛亮传排在《蜀书》第五,前四都是帝王家谱,也就是说,除了皇亲国戚,就是诸葛亮,高于关张赵马黄等人。而郭嘉的列传排在《魏书》第十四,和他并列的是程昱、董昭、刘晔、蒋济等,在郭嘉前面的人有:

陈寿在给诸葛亮写了万字大传之后的评价我以前贴过,这次就不说了。讲个故事:陈寿评价诸葛亮时除了夸奖之外,也批评了一下他,说他在奇谋妙策方面不怎么擅长,到后世唐朝修《晋书》的时候,史官觉得陈寿这句批评太扯淡,于是不知道从哪找的资料说陈寿他爹当年是诸葛的部将,被诸葛亮责罚过,所以陈寿怀恨在心,在写史书时故意抹黑诸葛亮。

这足以看出在史官眼中诸葛亮的地位,而且历代的政治、军事界名人,从死敌司马懿到东晋的皇帝,没有一个不对诸葛亮赞不绝口的,唐代军事家李靖更是称诸葛亮是“三国唯一名将”。

当然了,古人对郭嘉的评价也不低,只是说起他的时候往往都是和程昱、贾诩、荀攸等人一起说。

古人心中谁的地位更高,谁更厉害,不用我说了,当然了你也可以说古人都被《三国演义》洗脑了。

诸葛亮的主要才能体现在法律制定、税赋收入的分配、人事任免、政策执行、财政预算这些至关重要却又乏味无聊的东西,是没法在小说中表现,否则罗贯中把《三国演义》写得跟新闻联播一样,大家也就看不下去。而对外作战也是这样,调兵遣将、兵种配合与制衡、后勤保障这些细致的东西老百姓不爱看,也看不懂,所以只能一些打仗就是两方主将大战三百回合,“沙场苦斗貔貅将,旗下闲观草木兵”。

不幸的是,这些没法引人入胜的能力,恰好是诸葛亮最擅长的领域。


无问东西


两者各有千秋。

诸葛亮

优点:

1.勤于思考,注重革新军械、装具。研制了一发十矢连弩和适应山区运输的木牛流马等作战工具。并改进钢刀,增强了蜀军战斗力。好兵法,推演阵法作“八阵图”,为后世传扬;

2.重视部队的节制和训练,主张以法治军,讲究为将之道;

3.战略上,未出世便知天下三分,且善观大势。

缺点:

1.用人上的失误;

2.对于人才的限制;

3.用兵上的失误。

郭嘉

优点:

1.弱冠隐居,慧眼识主;

2.神机妙算,屡建奇功;

3.君臣相知,情意深重;

缺点:

1.贪杯好色,淫逸无度;

2.体弱多病;

3.识人不清。


欠我江山總要奉還652


诸葛亮是以他的三篇文章和辅佐蜀汉大业闻名的。郭嘉则是以他的十胜论和三次大的战略决策闻名于世的。

郭嘉和诸葛亮谁厉害?有人说是诸葛亮。然而,尽管只有短短十一年,郭嘉却留下了辉煌的业绩。郭嘉在曹操军中时,曹操可谓凯歌高唱捷报频传,成功地统一了北方。郭嘉一去世,曹操的军事成就便显得乏善可陈。用周泽雄先生的话说,也就对付了马腾、韩遂几个"草寇型军阀";对付孙权、刘备这两大"枭雄",就有点力不从心,在赤壁还差一点就被烧得焦头烂额。当然,刘备反败为胜,并不仅仅因为有了诸葛亮;曹操事业受阻,也并非仅仅因为没了郭嘉。我们不可以过分夸大个人的作用。但郭嘉的去世,对于曹操确实是重大损失。因此,曹操败退赤壁时,曾仰天长叹,突然冒出这么一句话:"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郭嘉是古代历史上的军事天才。他"深通有算略,达于事情",总能随机应变,当机立断,而且神机妙算,出奇制胜。比方说,曹操三战吕布,士卒疲倦,准备撤军。郭嘉力主再战,而且断定再战必胜,结果吕布被擒。曹操征伐袁谭、袁尚,连战连克,诸将主张再战,郭嘉主张撤军,结果袁谭、袁尚兄弟祸起萧墙,曹操渔翁得利。曹操战袁绍,有人担心孙策趁机偷袭许都,郭嘉说来不了;曹操征乌丸,有人担心刘表趁机偷袭许都,郭嘉说不会来。结果呢?和郭嘉预料的完全一样。

郭嘉不但料事如神,而且敢于出险招,走钢丝。比如战官渡、征乌丸这两回,别人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按照常理,孙策和刘表肯定要趁火打劫,在曹操的背后插一刀子。偏偏郭嘉就敢断言不会,也偏偏曹操就敢听他的,冒此天大的风险。其实官渡之战这一回,是多少有些侥幸的,这个我们以后再说。但征乌丸那一仗,则确实体现了郭嘉的军事天才。

刘备得孔明,促使其避实击虚占据天下一隅,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这里有隆中对的积极因素,但更重要的因素是当时的历史大势使然。

可以看出,隆中对缺少中国文化的底蕴和兵法思想的渊源,不是一个很好的战略策划,诸葛亮也不是一个高明的战略家。诚可谓隆中对有对无策,诸葛亮有孔无明。它较同时代郭嘉进言曹操的十胜论相差甚丁;司马懿曾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说,诸葛亮"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北宋时期的兵法家何去非也指出,"孔明有立功之志,而无成功之量;有合众之仁,而无用众之智。"这些都是非常中肯的评价。把刘备集团失败的原因归结到隆中对身上,一语中的,道前人所未道,独步古今。

所以对于郭嘉和诸葛亮谁厉害这个问题,自我认为是郭嘉更胜一筹的,诸葛亮的形象很大可能是被后人给放大了,也将他神化了,其实历史上很多事情并不是出自诸葛亮。


业务员小罗


两人都是顶级的谋士,是曹操和刘备身边最有分量的人物,郭嘉和诸葛亮两人之间甚至还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首先,他们都是天才少年,但是都有经天纬地之才,思想和谋略已经相当成熟。

其次,他们都会审时度势,慧眼识人。在天下人都认为袁绍是明君时,郭嘉却看出他是庸主,果断离开了他。而当大家都认为刘备是碌碌无为之主时,诸葛亮却看出他是明主。

最后,他们对各自集团的贡献都非常大,郭嘉帮助曹操统一了中国北方,诸葛亮帮助刘备取得地盘,成为了一方诸侯,实现了三足鼎立。

曹操得到郭嘉后,仿佛如日升天,地盘不断扩大,事业越做越大。但郭嘉再神机妙算也算不到刘备会时来运转,诸葛亮的出现是郭嘉始料未及的。如果不是同年郭嘉英年早逝,家业不大的刘备不是曹操的对手。可以想象,如果赤壁之战时候郭嘉还在世,一定会出奇制胜,让曹操反败为胜,一统天下。

所以就两人功绩来说,郭嘉要比诸葛亮厉害。


一位爱电影的职工


郭家和诸葛亮,对郭嘉而言,郭嘉只是个谋士,但所言必中,怪不得曹操当年败走华容道时大哭郭奉孝。郭嘉在时曹操对其言听计从。再说诸葛亮,作为一名杰出军事家和政治家,卧龙无愧此名,同时在那个年代,郭嘉死得早,若是长寿,则与诸葛亮对垒的就应是郭嘉而不是司马懿了。 郭嘉诸葛二人年轻之时不分高下 诸葛后期辅后主,军事与内政事无大小均亲自决断,但在计策上还是保持犀利的眼光。二人都很少奇谋,只是洞察力都很强。单这方面有王佐之才的荀彧就该自愧不如了。转入正题,若说计策上,郭嘉应是险赢此誉。在政治与统帅治军上,毫无疑问是诸葛亮了








5G大健康时代


他们两个可以说是旗鼓相当,郭嘉原本是袁绍的谋臣,但他认为袁绍胸无大志,优柔寡断,并非明主,于是就投靠了曹操,帮助曹操打下了最初的基业,让曹操可以在各路诸侯的夹缝中慢慢崛起。

郭嘉帮助曹操打胜了他人生最重要的一场战役,官渡之战。曹操还想把身后的事情托付给郭嘉,没想到郭嘉却在官渡之战后英年早逝。在曹操赤壁之战大败时就曾仰天长啸,说郭奉孝若在我何至于此,奉孝就是郭嘉的字,有学者认为郭奉孝若是没有早亡,玩去哪可以改变三国的格局,曹操完全有可能一统江山。

诸葛亮辅助的刘备可以说是白手起家,他帮助刘备打下了蜀汉,还曾经和东吴一起大破曹操于赤壁,但是他都是借助他人力量,而并非仅靠自己的主公。可以说他们二人各有长短,但在郭嘉将死之时把司马懿推荐给了曹操,而诸葛亮的接班人姜维应该是不如司马懿的可见,郭嘉的察人之术是高于诸葛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