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郭嘉和諸葛亮,到底誰更厲害?

淡綠色咖啡



老閒同志


郭嘉和諸葛亮是性格完全相反的兩種人。且最擅長的也不是一個領域。

郭嘉總體是善出奇招,險招,反其道而行。是個軍事天才。

諸葛亮則是穩中求勝,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的幹。是個政治天才。

如果郭嘉不早逝,我們就會看到兩個天才博弈,可惜,郭嘉英年早逝……

軍事上,郭嘉擅長排兵佈陣,出謀劃策,且屢屢克敵制勝。這一點孔明比不上他。

治軍上,當然是孔明厲害,司馬懿感嘆孔明是奇才,不是說他領軍作戰多麼厲害,而是指治軍能力很厲害。

治國上,因為郭嘉英年早逝,看不到他的治國之才,但從孔明的成就來講,郭嘉的治國能力一定是低於孔明的。

這麼說吧,郭嘉呢,就是開國元勳,開疆闢土。

諸葛亮呢,是治世大賢,保國安民,領兵作戰雖然算不得頂尖,也是相當了得了。

參考三國志,孔明被封為諸葛武侯,單就武侯這個封號,不會打仗怎能得來?

諸葛亮,集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發明家等多種領域的大家。而郭嘉因為英年早逝,只能得一個軍事家。

道教封諸葛亮為天樞上將,天樞上將6人,除孔明外,其餘為:姜子牙,張良,魏徵,文天祥,劉伯溫。

這五人的能力和成就是郭嘉比不了的,諸葛亮與之並列,孰強孰弱,高下立判我的理解能力只有這些了[捂臉]





靜怡景灣


在著書立說方面,郭嘉在歷史上有記載的是《十勝十敗論》,有些人說從這篇文章上就能看出郭嘉比諸葛亮強,因為郭嘉說曹操能贏,曹操就真的打敗袁紹了。

但諸葛亮的《隆中對》則幫助劉備從一個三流小軍閥,一直推到了三分天下的君王位置。當然,三國時,許多人都做了類似的戰略規劃。比如,魯肅、甘寧和周瑜,但他們的構思,始終是構思;而諸葛亮的隆中對,在整整十二年後,完全實現了——公元219年,劉備平了漢中,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關羽從荊州北伐,打得曹操意欲遷都…

郭嘉的《十勝十敗論》,提出了曹操的十個勝點:道勝、義勝、治勝、度勝、謀勝、德勝、仁勝、明勝、文勝、武勝。總結起來就是:曹公就是好啊就是好,不是小好是大好。把曹操吹得都有點不好意思: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也。然而真正到了官渡大戰的決戰時刻,郭嘉幹嘛了呢?《三國志》四個字:從破袁紹。跟著曹操一起打敗了袁紹。

這就沒了?沒了。

相比之下,曹操的另一位大牛——荀彧,在對袁紹集團的預判上顯然要精確很多:紹兵雖多而法不整,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治,審配專而無謀,逄紀果而自用,此數人者,勢不相容,必生內變。顏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戰而禽也。

後來果然袁紹集團的幾個重要謀士開始互相撕逼,審配抓了許攸家人,導致許攸一氣之下,投奔了曹操;田豐公然頂撞袁紹,被下了大獄,官渡之戰後被賜死;顏良文丑也是一戰授首。

官渡之戰中,荀攸、賈詡等人都獻出了重要計策,而郭嘉,就四個字:從破袁紹。再來看《隆中對》,文中指出了敵人的戰略優勢(曹操實力強大,還有天子法統),指出了可以團結的力量(孫吳),指出了可以佔領的地區(劉璋闇弱,劉表守不住荊州),指出了本方的戰略優勢(民心所向,仁德),指出瞭如何具體實現佔率目標(聯吳抗曹,待天下有變,兩路出擊,平定北方)。

對比來看,郭嘉的《十勝十敗論》更像是NBA比賽前的更衣室訓話,高喊一些諸如“合理投籃”、“相信隊友”、“全力以赴”、“we can do it!”的話激勵士氣,至於具體比賽怎麼打,他沒說。

諸葛亮的《隆中對》則是球隊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規劃書,怎麼經營球隊,怎麼挑選新秀,怎麼買賣球星,怎麼維持收支平衡,幾年之內進季後賽,幾年內進西部決賽,幾年內拿總冠軍。

而且,《隆中對》沒實現嗎?劉備照著諸葛亮的戰略走,果真三分天下,雖然因為當家球星職業生涯提前報廢(關羽、劉備之敗)導致蜀漢失去了問鼎總冠軍的機會,但諸葛亮的規劃,讓他們從一支半業餘球隊變成了NBA豪門,也是不爭的事實。

郭嘉27歲投奔曹操,38歲去世,在曹操手下一直擔任軍師祭酒一職,軍師祭酒到底算是什麼官職,一直都有爭議,但往大了說,就算是參謀長,沒有實權的那種。

巧合的是,諸葛亮也是27歲輔佐劉備,他38歲的時候在劉備集團是什麼地位呢?

官至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劉備外出的時候,諸葛亮負責鎮守成都,足食足兵,也就是說,劉備不在,諸葛亮就是成都扛把子。歷史評價肯定會有郭嘉的粉絲反駁,諸葛亮在劉備那兒地位高,是因為劉備集團人才少,不像曹丞相這兒人才濟濟,弱隊的核心球員到了豪門球隊,可能也只能打替補。那咱再看看歷史評價,《三國志》裡只有兩位臣子單獨列傳,一個是陸遜,另一個就是諸葛亮。諸葛亮傳排在《蜀書》第五,前四都是帝王家譜,也就是說,除了皇親國戚,就是諸葛亮,高於關張趙馬黃等人。而郭嘉的列傳排在《魏書》第十四,和他並列的是程昱、董昭、劉曄、蔣濟等,在郭嘉前面的人有:

陳壽在給諸葛亮寫了萬字大傳之後的評價我以前貼過,這次就不說了。講個故事:陳壽評價諸葛亮時除了誇獎之外,也批評了一下他,說他在奇謀妙策方面不怎麼擅長,到後世唐朝修《晉書》的時候,史官覺得陳壽這句批評太扯淡,於是不知道從哪找的資料說陳壽他爹當年是諸葛的部將,被諸葛亮責罰過,所以陳壽懷恨在心,在寫史書時故意抹黑諸葛亮。

這足以看出在史官眼中諸葛亮的地位,而且歷代的政治、軍事界名人,從死敵司馬懿到東晉的皇帝,沒有一個不對諸葛亮讚不絕口的,唐代軍事家李靖更是稱諸葛亮是“三國唯一名將”。

當然了,古人對郭嘉的評價也不低,只是說起他的時候往往都是和程昱、賈詡、荀攸等人一起說。

古人心中誰的地位更高,誰更厲害,不用我說了,當然了你也可以說古人都被《三國演義》洗腦了。

諸葛亮的主要才能體現在法律制定、稅賦收入的分配、人事任免、政策執行、財政預算這些至關重要卻又乏味無聊的東西,是沒法在小說中表現,否則羅貫中把《三國演義》寫得跟新聞聯播一樣,大家也就看不下去。而對外作戰也是這樣,調兵遣將、兵種配合與制衡、後勤保障這些細緻的東西老百姓不愛看,也看不懂,所以只能一些打仗就是兩方主將大戰三百回合,“沙場苦鬥貔貅將,旗下閒觀草木兵”。

不幸的是,這些沒法引人入勝的能力,恰好是諸葛亮最擅長的領域。


王駿顰6699


郭嘉謀略方面

郭嘉的才能無法埋沒,特別是曹操成就大業,屢次征戰勝利均歸功於郭嘉的奇謀部署。郭嘉的謀略,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奇,險,狠,賭徒思維,郭嘉奇于軍事謀斷。

諸葛亮謀略方面

諸葛亮謀的主要是政治。讓劉備參與了三國鼎足,可以說是傑出的一章。地位不可憾動。諸葛亮更擅長連結人心,謀識部署,穩中取勝,對於六年征戰而不勝,也暴露出其軍事上的不夠決斷。

郭嘉貢獻方面

在戰埸上以少勝多,速戰速決。敗袁紹,攻烏丸,定遼東,特別是對小霸王孫策性格特點分析入骨見血,坦言預中孫策之死的結局,對敵將領思想優劣分析出神入化。郭嘉謀略之奇,不亞於鬼谷子和孫武,研究可寫厚厚一本書。可能是太過聰明,天妬英才,郭嘉30幾歲死於征戰營中。郭嘉死斷了曹操一臂,以後的曹操逐趨保守再無大的戰績。

諸葛亮貢獻方面

六出祁山所指揮的戰役,行軍布陳敵進不敢攻,退不敢追,主要對手司馬懿戰埸上從未佔過他的便宜。諸葛亮謀略上的“正”,歷史上軍事家無人能出其右,在今天世界搏弈中,仍具有政治軍事意義,是留給後人的寶貴財富。

那麼兩者到底誰厲害?

可熟讀《三國演義》的更推崇諸葛亮,未出茅廬而天下三分、草船借箭、借東風、三氣周瑜、七擒孟獲、六出祁山等故事可謂是家喻戶曉,而郭嘉在《三國演義》裡戲份太少,又英年早逝,很沒有存在感,很多人看完都不知道有這號人物。但這是並不是正史,可以說是羅貫中所寫的小說而已。

兩者比較的話。本人覺得郭嘉軍事謀略歷史表現上突出些。但諸葛亮的才能更多體現在維持政權和治國方略這層次上。也就是蜀國君主位置上才能。這也是中國幾幹年以來書生治國最高最好的表現,也是歷來幹多年文人所推崇的原因。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在與司馬懿對仗中更能看出其治軍不動如山的威力。


都挺郝


在著書立說方面,郭嘉在歷史上有記載的是《十勝十敗論》,有些人說從這篇文章上就能看出郭嘉比諸葛亮強,因為郭嘉說曹操能贏,曹操就真的打敗袁紹了。

但諸葛亮的《隆中對》則幫助劉備從一個三流小軍閥,一直推到了三分天下的君王位置。當然,三國時,許多人都做了類似的戰略規劃。比如,魯肅、甘寧和周瑜,但他們的構思,始終是構思;而諸葛亮的隆中對,在整整十二年後,完全實現了——公元219年,劉備平了漢中,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關羽從荊州北伐,打得曹操意欲遷都…

郭嘉的《十勝十敗論》,提出了曹操的十個勝點:道勝、義勝、治勝、度勝、謀勝、德勝、仁勝、明勝、文勝、武勝。總結起來就是:曹公就是好啊就是好,不是小好是大好。把曹操吹得都有點不好意思: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也。然而真正到了官渡大戰的決戰時刻,郭嘉幹嘛了呢?《三國志》四個字:從破袁紹。跟著曹操一起打敗了袁紹。

這就沒了?沒了。

相比之下,曹操的另一位大牛——荀彧,在對袁紹集團的預判上顯然要精確很多:紹兵雖多而法不整,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治,審配專而無謀,逄紀果而自用,此數人者,勢不相容,必生內變。顏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戰而禽也。

後來果然袁紹集團的幾個重要謀士開始互相撕逼,審配抓了許攸家人,導致許攸一氣之下,投奔了曹操;田豐公然頂撞袁紹,被下了大獄,官渡之戰後被賜死;顏良文丑也是一戰授首。

官渡之戰中,荀攸、賈詡等人都獻出了重要計策,而郭嘉,就四個字:從破袁紹。再來看《隆中對》,文中指出了敵人的戰略優勢(曹操實力強大,還有天子法統),指出了可以團結的力量(孫吳),指出了可以佔領的地區(劉璋闇弱,劉表守不住荊州),指出了本方的戰略優勢(民心所向,仁德),指出瞭如何具體實現佔率目標(聯吳抗曹,待天下有變,兩路出擊,平定北方)。

對比來看,郭嘉的《十勝十敗論》更像是NBA比賽前的更衣室訓話,高喊一些諸如“合理投籃”、“相信隊友”、“全力以赴”、“we can do it!”的話激勵士氣,至於具體比賽怎麼打,他沒說。

諸葛亮的《隆中對》則是球隊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規劃書,怎麼經營球隊,怎麼挑選新秀,怎麼買賣球星,怎麼維持收支平衡,幾年之內進季後賽,幾年內進西部決賽,幾年內拿總冠軍。

而且,《隆中對》沒實現嗎?劉備照著諸葛亮的戰略走,果真三分天下,雖然因為當家球星職業生涯提前報廢(關羽、劉備之敗)導致蜀漢失去了問鼎總冠軍的機會,但諸葛亮的規劃,讓他們從一支半業餘球隊變成了NBA豪門,也是不爭的事實。

郭嘉27歲投奔曹操,38歲去世,在曹操手下一直擔任軍師祭酒一職,軍師祭酒到底算是什麼官職,一直都有爭議,但往大了說,就算是參謀長,沒有實權的那種。

巧合的是,諸葛亮也是27歲輔佐劉備,他38歲的時候在劉備集團是什麼地位呢?

官至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劉備外出的時候,諸葛亮負責鎮守成都,足食足兵,也就是說,劉備不在,諸葛亮就是成都扛把子。歷史評價肯定會有郭嘉的粉絲反駁,諸葛亮在劉備那兒地位高,是因為劉備集團人才少,不像曹丞相這兒人才濟濟,弱隊的核心球員到了豪門球隊,可能也只能打替補。那咱再看看歷史評價,《三國志》裡只有兩位臣子單獨列傳,一個是陸遜,另一個就是諸葛亮。諸葛亮傳排在《蜀書》第五,前四都是帝王家譜,也就是說,除了皇親國戚,就是諸葛亮,高於關張趙馬黃等人。而郭嘉的列傳排在《魏書》第十四,和他並列的是程昱、董昭、劉曄、蔣濟等,在郭嘉前面的人有:

陳壽在給諸葛亮寫了萬字大傳之後的評價我以前貼過,這次就不說了。講個故事:陳壽評價諸葛亮時除了誇獎之外,也批評了一下他,說他在奇謀妙策方面不怎麼擅長,到後世唐朝修《晉書》的時候,史官覺得陳壽這句批評太扯淡,於是不知道從哪找的資料說陳壽他爹當年是諸葛的部將,被諸葛亮責罰過,所以陳壽懷恨在心,在寫史書時故意抹黑諸葛亮。

這足以看出在史官眼中諸葛亮的地位,而且歷代的政治、軍事界名人,從死敵司馬懿到東晉的皇帝,沒有一個不對諸葛亮讚不絕口的,唐代軍事家李靖更是稱諸葛亮是“三國唯一名將”。

當然了,古人對郭嘉的評價也不低,只是說起他的時候往往都是和程昱、賈詡、荀攸等人一起說。

古人心中誰的地位更高,誰更厲害,不用我說了,當然了你也可以說古人都被《三國演義》洗腦了。

諸葛亮的主要才能體現在法律制定、稅賦收入的分配、人事任免、政策執行、財政預算這些至關重要卻又乏味無聊的東西,是沒法在小說中表現,否則羅貫中把《三國演義》寫得跟新聞聯播一樣,大家也就看不下去。而對外作戰也是這樣,調兵遣將、兵種配合與制衡、後勤保障這些細緻的東西老百姓不愛看,也看不懂,所以只能一些打仗就是兩方主將大戰三百回合,“沙場苦鬥貔貅將,旗下閒觀草木兵”。

不幸的是,這些沒法引人入勝的能力,恰好是諸葛亮最擅長的領域。


無問東西


兩者各有千秋。

諸葛亮

優點:

1.勤于思考,注重革新軍械、裝具。研製了一發十矢連弩和適應山區運輸的木牛流馬等作戰工具。並改進鋼刀,增強了蜀軍戰鬥力。好兵法,推演陣法作“八陣圖”,為後世傳揚;

2.重視部隊的節制和訓練,主張以法治軍,講究為將之道;

3.戰略上,未出世便知天下三分,且善觀大勢。

缺點:

1.用人上的失誤;

2.對於人才的限制;

3.用兵上的失誤。

郭嘉

優點:

1.弱冠隱居,慧眼識主;

2.神機妙算,屢建奇功;

3.君臣相知,情意深重;

缺點:

1.貪杯好色,淫逸無度;

2.體弱多病;

3.識人不清。


欠我江山總要奉還652


諸葛亮是以他的三篇文章和輔佐蜀漢大業聞名的。郭嘉則是以他的十勝論和三次大的戰略決策聞名於世的。

郭嘉和諸葛亮誰厲害?有人說是諸葛亮。然而,儘管只有短短十一年,郭嘉卻留下了輝煌的業績。郭嘉在曹操軍中時,曹操可謂凱歌高唱捷報頻傳,成功地統一了北方。郭嘉一去世,曹操的軍事成就便顯得乏善可陳。用周澤雄先生的話說,也就對付了馬騰、韓遂幾個"草寇型軍閥";對付孫權、劉備這兩大"梟雄",就有點力不從心,在赤壁還差一點就被燒得焦頭爛額。當然,劉備反敗為勝,並不僅僅因為有了諸葛亮;曹操事業受阻,也並非僅僅因為沒了郭嘉。我們不可以過分誇大個人的作用。但郭嘉的去世,對於曹操確實是重大損失。因此,曹操敗退赤壁時,曾仰天長嘆,突然冒出這麼一句話:"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郭嘉是古代歷史上的軍事天才。他"深通有算略,達於事情",總能隨機應變,當機立斷,而且神機妙算,出奇制勝。比方說,曹操三戰呂布,士卒疲倦,準備撤軍。郭嘉力主再戰,而且斷定再戰必勝,結果呂布被擒。曹操征伐袁譚、袁尚,連戰連克,諸將主張再戰,郭嘉主張撤軍,結果袁譚、袁尚兄弟禍起蕭牆,曹操漁翁得利。曹操戰袁紹,有人擔心孫策趁機偷襲許都,郭嘉說來不了;曹操徵烏丸,有人擔心劉表趁機偷襲許都,郭嘉說不會來。結果呢?和郭嘉預料的完全一樣。

郭嘉不但料事如神,而且敢於出險招,走鋼絲。比如戰官渡、徵烏丸這兩回,別人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的。按照常理,孫策和劉表肯定要趁火打劫,在曹操的背後插一刀子。偏偏郭嘉就敢斷言不會,也偏偏曹操就敢聽他的,冒此天大的風險。其實官渡之戰這一回,是多少有些僥倖的,這個我們以後再說。但徵烏丸那一仗,則確實體現了郭嘉的軍事天才。

劉備得孔明,促使其避實擊虛佔據天下一隅,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這裡有隆中對的積極因素,但更重要的因素是當時的歷史大勢使然。

可以看出,隆中對缺少中國文化的底蘊和兵法思想的淵源,不是一個很好的戰略策劃,諸葛亮也不是一個高明的戰略家。誠可謂隆中對有對無策,諸葛亮有孔無明。它較同時代郭嘉進言曹操的十勝論相差甚丁;司馬懿曾說,"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陳壽在《三國志》中評價說,諸葛亮"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北宋時期的兵法家何去非也指出,"孔明有立功之志,而無成功之量;有合眾之仁,而無用眾之智。"這些都是非常中肯的評價。把劉備集團失敗的原因歸結到隆中對身上,一語中的,道前人所未道,獨步古今。

所以對於郭嘉和諸葛亮誰厲害這個問題,自我認為是郭嘉更勝一籌的,諸葛亮的形象很大可能是被後人給放大了,也將他神化了,其實歷史上很多事情並不是出自諸葛亮。


業務員小羅


兩人都是頂級的謀士,是曹操和劉備身邊最有分量的人物,郭嘉和諸葛亮兩人之間甚至還有驚人的相似之處。首先,他們都是天才少年,但是都有經天緯地之才,思想和謀略已經相當成熟。

其次,他們都會審時度勢,慧眼識人。在天下人都認為袁紹是明君時,郭嘉卻看出他是庸主,果斷離開了他。而當大家都認為劉備是碌碌無為之主時,諸葛亮卻看出他是明主。

最後,他們對各自集團的貢獻都非常大,郭嘉幫助曹操統一了中國北方,諸葛亮幫助劉備取得地盤,成為了一方諸侯,實現了三足鼎立。

曹操得到郭嘉後,彷彿如日升天,地盤不斷擴大,事業越做越大。但郭嘉再神機妙算也算不到劉備會時來運轉,諸葛亮的出現是郭嘉始料未及的。如果不是同年郭嘉英年早逝,家業不大的劉備不是曹操的對手。可以想象,如果赤壁之戰時候郭嘉還在世,一定會出奇制勝,讓曹操反敗為勝,一統天下。

所以就兩人功績來說,郭嘉要比諸葛亮厲害。


一位愛電影的職工


郭家和諸葛亮,對郭嘉而言,郭嘉只是個謀士,但所言必中,怪不得曹操當年敗走華容道時大哭郭奉孝。郭嘉在時曹操對其言聽計從。再說諸葛亮,作為一名傑出軍事家和政治家,臥龍無愧此名,同時在那個年代,郭嘉死得早,若是長壽,則與諸葛亮對壘的就應是郭嘉而不是司馬懿了。 郭嘉諸葛二人年輕之時不分高下 諸葛後期輔後主,軍事與內政事無大小均親自決斷,但在計策上還是保持犀利的眼光。二人都很少奇謀,只是洞察力都很強。單這方面有王佐之才的荀彧就該自愧不如了。轉入正題,若說計策上,郭嘉應是險贏此譽。在政治與統帥治軍上,毫無疑問是諸葛亮了








5G大健康時代


他們兩個可以說是旗鼓相當,郭嘉原本是袁紹的謀臣,但他認為袁紹胸無大志,優柔寡斷,並非明主,於是就投靠了曹操,幫助曹操打下了最初的基業,讓曹操可以在各路諸侯的夾縫中慢慢崛起。

郭嘉幫助曹操打勝了他人生最重要的一場戰役,官渡之戰。曹操還想把身後的事情託付給郭嘉,沒想到郭嘉卻在官渡之戰後英年早逝。在曹操赤壁之戰大敗時就曾仰天長嘯,說郭奉孝若在我何至於此,奉孝就是郭嘉的字,有學者認為郭奉孝若是沒有早亡,玩去哪可以改變三國的格局,曹操完全有可能一統江山。

諸葛亮輔助的劉備可以說是白手起家,他幫助劉備打下了蜀漢,還曾經和東吳一起大破曹操於赤壁,但是他都是藉助他人力量,而並非僅靠自己的主公。可以說他們二人各有長短,但在郭嘉將死之時把司馬懿推薦給了曹操,而諸葛亮的接班人姜維應該是不如司馬懿的可見,郭嘉的察人之術是高於諸葛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