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出家人不打诳语,但可以说恭维话,朱元璋碰到的老方丈情商真高

当历史成为历史,人们的谈资便多了一项内容,特别是那些真假难辨的传说,又格外会打动听者。八卦,说起来还真是历史悠久,而且岁月证明,每一个人的八卦精神都是认真的。比如今天我们要说的朱元璋的这桩秩事,它就充满着趣味的同时,却又让人真假难辨,很值得来一起八卦一下。

出家人不打诳语,但可以说恭维话,朱元璋碰到的老方丈情商真高

朱元璋与和尚的不解之缘,来自成长岁月的不堪回首,幸得红巾军将领器重,才得以改变人生

世人皆知,朱元璋从小生活的苦,难够长成人那着实不容易,更何况最终还成了万万人之上的九五之尊,这就更加不容易了。

朱元璋出生的那年是天历元年,家里不过是农民出身,而且生活的紧紧巴巴。朱元璋作为家中的第四个孩子,被父母定了个名字:朱重八。

生活太苦,孩子又多,家庭的负担可想而知。朱元璋家就是如此,据说当时老朱家因为太穷,又交不起税赋,只好将孩子们送给别人家。别担心,可能朱元璋天生有异相,所以他爹妈竟没将最小最拖累的他送出去。

但留下并不意味着养活,他小小的年纪便不得不为着食物去打短工。于是,经过人介绍,朱元璋便成了村里地主家放牛的娃儿。

可就这样的生活也没有持续多久,在朱元璋十五岁那年,家乡发生了蝗灾,接着就是瘟疫。至此家人永失,朱元璋为了活命,只好投身到一家寺院。

出家人不打诳语,但可以说恭维话,朱元璋碰到的老方丈情商真高

做了和尚的朱璋除了每天干些零杂活,就是要看老和尚的脸色,但勉强可以填饱肚子。谁知这样的日子又过了两年不到,寺院也养不起大家了,小和尚们都被派出去化斋。朱元璋拿着个破钵盂开始流浪人生,这一化缘就走了三年的时间。

这时各地起义已经严重起来,朱元璋也收到了同乡的邀请:参加起义军。朱元璋虽然生活苦,可却志气高,心想:要活下去不容易,起义未必不是出路。于是他竟然真的投身入伍,成为了红巾军郭子兴帐下的一员。

入伍后的朱元璋很机灵,而且有点小智谋,颇受郭子兴的器重。后来因为自己的好人缘,更是让郭子兴将自己至交马公的女儿嫁给了他。古人真纯朴,没房没车的一样娶媳妇。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朱元璋才算摆脱了朱重八的悲催,过上了努力向前,大胆逆袭的人生。当然,后来的事就是他逆袭成功,并当了皇帝。

通过朱元璋的事似乎更能印证一个道理:人生再坏能坏到什么地步呢,不乱不治,大乱大治,有坏的事情发生时,就意味着好的事情可以开始了。

出家人不打诳语,但可以说恭维话,朱元璋碰到的老方丈情商真高

成为皇帝的朱元璋,旧地重游不拜佛,老方丈高情商回应,化解双方尴尬

从一个放牛娃儿,到一个小和尚,再到一个小卒子,最终成了一国之君。朱元璋自己其实也时时自问:这是真的吗?

所以,有一天他突然觉得有必要去过去生活过的寺庙看一下,来个旧地重游。这是人之常情吧,发达了,光鲜了,都想要回乡去走走。自己的家是没有了,那个寺庙应该还在吧?

就这样,朱元璋一行赫赫扬扬地来到了当年自己出家的寺庙,有人说是少林寺,但这里还真不好求证,反正朱元璋是江苏人,出家也应该是离家不远的一个寺庙,去河南不太可能吧。

当然,现在老朱再回到寺里肯定不用看别人的脸色了,但他肯定很想让人看自己的脸色。所以当一行人来到大殿内,理应对佛上香参拜的时候,朱元璋停住了,他看看眼前的金佛,再看看陪侍一边的老和尚们,突然问了一句:朕也要跪下来拜吗?

出家人不打诳语,但可以说恭维话,朱元璋碰到的老方丈情商真高

想来朱元璋自己内心也纠结,当年自己穷的时候,拜了多少次都记不清了,但还是被清理出去流浪了。如今自己已经是九五之尊,还有什么拜的必要吗?最为主要的,全天下都是我的,我还求佛做什么呢?

可是这为心里话,别人听不到呀。老方丈在一边眼皮也没抬,直接说了句:“见在佛不拜过去佛。”什么意思?“见”为古意“现”的意思,“见在佛”即当朝皇帝朱元璋,这自然是对皇帝的尊重之意,那不拜过去佛,也是说你都是佛了,还拜什么佛呀。

这话说的,除了让朱元璋心花怒放之外没毛病。就是这出家人都如此高情商吗?佛就是佛,还有过去与现在之分?咱还真不知道这种讲究。

但不管怎么说,因为老方丈一句话,朱元璋心满意足,虽然没有拜佛,但留给寺庙的赏赐那就不用说了。

要不说关键时刻比的是情商呢,要是老方丈太执拗的话,说一定要拜,朱元璋肯定恼了。这下不只是老方丈人头不保,寺庙的走向也不会怎么明了啦。所以,老方丈情急之下的“见在佛不拜过去佛”实在是一种高情商的表现。至于是真是假,那就全凭各人去揣摸吧。

出家人不打诳语,但可以说恭维话,朱元璋碰到的老方丈情商真高

见在佛不拜过去佛,究竟出自朱元璋还是赵匡胤,恐怕出处及真假有待定论

不过,历史就是历史,当我们听完朱璋的秩事恐怕就有人站出来反对了:这典明明出于老赵呀,怎么按在老朱身上了?

嗯,还真有这么一说,而且说得比这更头头是道,连史料记载都有分明的出处:《归田录》。据说这是当年欧阳修记下来的宋太祖实事。

书中这样记载:太祖幸相国寺,至佛像前烧香,问:“当拜不拜?”僧录赞宁曰:“不拜。”问其故。曰:“见在佛不拜过去佛。”上微笑而颔之,遂以为定制。

将其翻译一下,就是宋太祖赵匡胤游幸相国寺,到了佛前烧完香就问陪同的僧录赞宁:“我要不要跪下呀?”

赞宁就说:“不用跪。”当然老赵要问一下为什么了,人家赞宁振振有词:“见在佛不拜过去佛。”于是,老赵非常受用,当下就定了一个规矩:皇帝见佛不用下跪。而且,据说宋朝法制之中,确有这一条。

出家人不打诳语,但可以说恭维话,朱元璋碰到的老方丈情商真高

如此一来,人家此记录是不是老朱夺走的就有点说不准了,毕竟老朱的记录可没人家老赵这么齐全,也不那么接地气,太过生硬。

而且,我们完全可以反过来想一想:一个人特别是一个皇帝,他曾经清贫度日,苦难无比也就算了,但你觉得他会愿意召告天下自己所有的不堪吗?

老朱可不是个糊涂人,《明史》就记载的清楚,认为“太祖以聪明神武之资,抱济世安民之志……而能礼致耆儒,考礼定乐,昭揭经义,尊崇正学,加恩胜国,澄清吏治,修人纪……”如此杰出的一位君王,会真的愿意将自己打开来,带着臣子们幸游自己出家的场所?这气度未免太宏大了吧?

相反,根据人家老赵家的朝代条例,哪一代的皇帝都是见佛不跪拜的。如此就必然会有一个开端的原因,那始于老赵受僧录恭维也就可以说得过去了。

出家人不打诳语,但可以说恭维话,朱元璋碰到的老方丈情商真高

总而言之,虽然“见在佛不拜过去佛”只是一个趣味的历史小故事,但却在某种意义上告诉世人一个事实:皇上肯定都不爱听真话,但是佛家也不见得都不打诳语。一旦产生了生命或者极端利益的冲突,一切都有可能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