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雍正王朝》中,若鄔先生不離去,會做什麼官?

穿越歷史君


本劇有兩位老師,一是鄔思道,二是張廷玉。鄔思道的睿智並非一般電視劇裡那種很神、很玄的智力,而是完全有章可循、可以學習的。由於例子太多,這裡僅舉一例:就是康熙晚年朝野議舉大將軍王人選的時候,由於有了既定方針(老頭把鑰匙交給那個不爭、默默做事的兒子),鄔思道勸四爺舉薦十四爺。鄔抓住了當時的主要矛盾,即康熙對西北戰局非常憂心,亟需有一位能堪大用的皇子統兵西北、扭轉戰局、保衛江山社稷。若是按照四爺的原意推薦十三爺,在西北軍中多有舊部、隸屬八爺黨的十四爺出於朝野“大將軍王極有可能就是繼位人”的猜測必會多方掣肘,使十三爺重蹈傳爾丹的覆轍——那樣就很有可能會使四爺一派在康熙面前失勢;相反若是舉薦十四爺出任大將軍王,則掣肘消失,加之西北糧草的供應又掌握在門人年羹堯手中,勝算大增,這樣的話,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四爺推薦隸屬八爺黨的十四爺出任“極有可能繼位”的大將軍王是在替別人做嫁衣,實際上是使康熙心中傳位給四爺的意思更加深化、穩固——因為康熙說繼位的人必須要有德,心中必須時時刻刻裝著江山社稷,舉薦十四爺正是四爺公而忘私、以江山社稷為重的最佳體現。鄔思道的這一建議抓住了皇上的最重要的心思,為四爺加分不少,與鼠目寸光的八爺黨形成鮮明對比。這一情節提醒我們將來混跡職場時,要多體會領導的心思,不要像八爺黨那樣只看到眼前的好處,要時時處處替領導考慮、為領導分憂,即使有時會貌似使你自己吃虧——因為能提拔你的,是領導。說到底就是眼光要深、遠。鄔思道不走官職估計會和張廷玉一樣,成為皇上的左膀右臂。再說張廷玉,自朱元璋廢除丞相以來,自先秦以來能和君權叫板的相權不復存在。清代加強君主專制,把明代以來設置的最高文職輔佐機構——內閣大學士的職權大大削弱,連票擬權都沒有了,所有摺子都是由皇上親自批覆,這時的上書房大臣及內閣大學士的性質更宜定位在秘書機構,而上書房首席大臣張廷玉就是秘書長了——本劇對張廷玉的定位非常準確。作為一個秘書人員,最重要的就是能替領導未雨綢繆,替領導想到領導沒有想到的,事事都按領導的意思來辦,而且方式一定要恰當,要時時處處維護領導的臉面——這些也可參照《蝸居》上的宋思明。同時應該保持低調,要與領導的其他部下保持良好關係,但是還又不能讓領導覺得自己是在結黨。我舉一個例子,就是朝野議舉新太子的那段,在多數人聯名舉薦八爺的情況下,張廷玉清楚地知道,這是變相的結黨,是嚴重地犯了皇上的忌的——因為沒有哪個皇上希望自己的臣子太團結,況且清代吸取明代黨爭的教訓,也是為了加強君主專制而嚴格禁止臣下結黨。在朝野幾乎眾口一詞舉薦八爺的時候,張廷玉和領頭上聯名折推薦八爺的佟國維等人劃清了界限,而推薦了廢太子——其實張廷玉也未必是真心支持廢太子。他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讓康熙知道他並沒有參與佟國維等人的串聯——在皇上心裡是結黨,另一方面就是上面提到的——張廷玉非常善於揣摩聖意,他知道康熙搞清楚了廢太子的許多昏悖之舉多是子虛或是遭人魘鴆,心中存有悔意,再說事情過去了那麼長時間,皇上的氣也早就消了,皇上想再給胤礽一次機會——正是基於對這兩點的準確判斷,張廷玉決定舉薦廢太子,說出了皇上的心裡話,而且還主動、恰當地為結黨的佟國維等人說些好話——使皇上認識到他張廷玉心中時刻時刻記得聖人的忠恕之道,不是靠打壓政敵而往上爬。這不僅使自己在佟國維被革職後接任了上書房首席大臣的職位,更重要的是加深了皇上對自己的信任,對於自己的職場生涯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





牙縫先生


以鄔思道的才能,做太子太傅甚至文淵閣大學士都沒有問題,問題是,鄔思道不是普通人,他把一切都已經想好了。

熙駕崩後,雍正於暢春園繼承大統。老十三從宗人府放出後調兵護駕,雍正卻匆匆返回潛邸與鄔先生見面,鄔先生察覺到了危險!

兩人見面之後的一番對話,雍正說:“宮中不安全,回來住一晚。”這明顯是一個藉口,十三爺都已經調了五路人馬前來護駕,那麼潛邸和宮中哪個更安全?而且整個行動都是鄔先生策劃的,他再明白不過,這是滅口來了。

怎麼才能保住這條命呢?貶低自己,抬高雍正!雍正說:“你的名分,容朕再想想。”鄔先生用了“三不可”推辭:

其一,自己是殘疾之人,有傷聖聽。

其二,自己是犯罪之人,有損聖意。

其三,自己是陰謀之人,有貶聖德。

這三條有理有據,尤其是最後的陰謀論,使得雍正放了他一馬,也保住了自己性命。

所以說,雍正繼位後,鄔先生若不肯離去,要不然繼續做個幕後高人,幫助雍正;要不然只能是落個狡兔死走狗烹的結局。






經典收藏夾


對電視劇《雍正王朝》中四王爺胤禛府裡的師爺鄔思道的評價很多,用自己的方式來評價下鄔思道:身殘智堅,有勇有謀,既有病態之美,也有飄逸之氣,看清世事,急流勇退。

鄔思道,字玉露,清朝紹興人士。多次入京趕考,皆不中,只得在府衙中以遊幕為生,後來到河南開封,是清代紹興師爺的典型代表。但若只是如此,我們今天也沒有必要特地來討論鄔思道的問題了。鄔思道之所以青史留名,根本在於他是雍正登基前響噹噹的頭號軍師,其人深謀遠慮,足智多謀,最是擅長揣摩人的心思,在雍正的奪位之爭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優秀的謀士,卻在雍正登基後立馬選擇半隱退。

另一方面就得從鄔思道自己本身說起了。我們都知道,鄔思道身患殘疾,是一個瘸子。古往今來,廟堂之上都不曾出現過瘸子,換句大白話來說,就是鄔思道本身的身體條件是難登大雅之堂的。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我們在開頭也說過,鄔思道屢試不中,並沒有考取進士的功名。如果大家對明清時候的科考有一定了解的話,那麼一定知曉當時的官場中對功名和資歷看的是有多麼的重要。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中曾提到過,在當時的官場,人們初識知識談論的一定是自己入仕是科考的名次,如果你僅僅考中了舉人,就算你的官比有些進士來的還大,在資歷上也還是有所不及。鄔思道面臨的就是這種情況。

更糟糕的是,鄔思道還有黑歷史啊,曾經大鬧科場的事情可沒有那麼容易揭過。一旦他選擇留下做官,以上種種都很容易成為政敵攻擊他的話柄。所以,鄔思道這樣尷尬的處境,雍正究竟怎麼處理才算合適呢?委以高位,又有上述限制。

那麼回到原問題,如果鄔思道真的沒有隱退,繼續跟著雍正,做大官幾乎不可能,估計也就是太傅一職,來教育皇帝的孩子!



00吆


以鄔先生的才華可以做個太子太傅之類的官職,這是個文職一是因為鄔先生行動不便利,朝堂上行走不方便,二是鄔先生雖然有陰謀論,但是鄔先生的文學才華依舊是不容忽視的,鄔先生的政治智慧以及未雨綢繆的遠見並沒有像鄔先生自己說的那樣,是什麼已經熬幹了的藥渣已經無用了,後期無論是幫助田文鏡破了山西諾敏案還是指點年羹堯找到叛軍,這些都足以證明鄔思道的智慧還在,只不過在雍正登基的那一刻起,鄔思道就是一位多餘的人,如果不是鄔思道憑藉自己的智慧謀略及時打消了雍正的殺心,也許鄔思道就已經不在了。

說起這個鄔思道自打在潛邸開始到雍正登基陪著雍正十幾年,這期間指導胤禛很多迷津,康熙爺的政治智慧一般人是看不透捉摸不透,康熙爺下的每一步棋都帶著很深的政治智慧,而鄔思道則每次都能很好的把握以及解讀康熙的意圖,在鄔思道的指點之下胤禛步步為營最後成為康熙心中默定的繼位人,並且最終為胤禛掃除障礙順利登基,可以說康熙在位六十年,所謂的帝王心術高深莫測,如果沒有鄔思道的解讀旁人很難明白其中深意,在奪嫡之爭的過程中以及後來雍正繼位的時候,鄔思道都是大功臣,但是雍正繼位也就意味著鄔思道沒有了價值,甚至可以是日後顛覆雍正皇位的威脅,所以雍正本來是打算殺了鄔思道的。

但是鄔思道跟著雍正這麼多年,鄔思道連康熙的心理都猜的一清二楚更不要說雍正的心了,在順利登基的那天晚上雍正回了府邸就是要清理府中以鄔思道為首高無庸為輔的一切幫助胤禛做過奪位風險的人,如果不是看見府中多了五路人馬,人多眼雜雍正未必會放過鄔思道,就在這猶豫的時節,鄔思道憑藉自己的三不可用打消了雍正的殺心,又憑著自己的半隱政策勾起了雍正心裡的不忍之心,最終鄔思道走了,雖然依舊是孑然一身但最起碼把命保住了,而府中其他人則沒有這麼幸運也沒有這個智慧保命最終被滅,不得不說真是可憐可悲啊。

鄔先生的智慧深不可測,就這麼走了實數可惜,但是正如鄔先生的三不可用中的一條,雍正登基以後要做正大光明之事,用的也應該是正大光明之臣,鄔思道著實不適合繼續在雍正身邊,再者八爺黨還依然在蠢蠢欲動一直在找雍正的錯漏之處以及可以致命的把柄,鄔思道的身份大白於天下的話,還不知道會給雍正帶來多少負面影響,鄔思道走是必然的,只是可惜了鄔思道的智慧啊。








婉兮歷史


在雍正王朝中,我們看到了雍正在鄔先生的幫助下最終登上了皇位

劇中我們也看到了鄔先生非常善於揣摩雍正的心思,通過閱讀康熙的詩句讓乾隆得到了康熙的歡心,為以後的乾隆的登基打下了基礎,

鄔思道非常聰明,也很瞭解雍正的心思,最後功成身退。

根據鄔思道的特點來說的話,是一個非常有才能和善於謀略的人,可以做一個軍機大臣為皇上出謀劃策,

也可以做一個撫遠大將軍的軍師,因為年羹堯正是由於他的幫助,才找到了叛軍的主力,打了勝仗

也可以做太子少傅,他當過師爺,肯定也瞭解民間的疾苦



小亞找開心


回答問題之前首先要知道清朝的官員等級,清朝的官員分文官和五官,以鄔思道的為人,自身原因和做事風格首先我們排除他做一位武官,那麼文官是他的唯一選項。在清朝文官和武官分正九品和從九品外加無品級。我們挑簡要的只說文官,正一品

文職京官:太師、太傅、太保、殿閣大學士

文職外官:大學士兼直省總督。從一品

文職京官從四品

文職京官:從四品

文職京官:內閣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

文職外官:知府、土知府、鹽運使司運同內閣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

文職外官:知府、土知府、鹽運使司運同: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協辦大學士、各部院尚書、都察院左右都御史

文職外官:各直省總督(兵部尚書銜)、駐藏辦事大臣(加尚書銜)

正二品

文職京官: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內務府總管

文職外官:各省總督、河道總督、漕運總督從二品

文職京官:各部院左右侍郎、內閣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

文職外官:各直省巡撫、布政使

正三品

文職京官: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職外官:順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從三品

文職京官:光祿寺卿、太僕寺卿

文職外官:都轉鹽運使司運使

正四品

文職京官:僉都御史、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鴻臚寺卿、太僕寺少卿、都察院六科掌院給事中

文職外官:順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員、從四品

文職京官:內閣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

文職外官:知府、土知府、鹽運使司運同,

由於雍正和鄔思道的關係說到四品就已經夠用了,畢竟一個皇帝身邊的奴才李衛都做到了布政使這個二品官的位子上了,像鄔思道這樣一個才華橫溢,口齒伶俐,深謨遠慮,羅輯思維嚴謹的人要想做官更不可能在李衛之下,至少和李衛平級,但是在清朝漢人能做上一品官的人不光要有學時,還要對朝廷做出過極大貢獻的人才有可能做上正一品的位子上,這就要看鄔思道的造化了,所以鄔思道的官位就有可能從一品開始,也就是從內閣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

文職外官:知府、土知府、鹽運使這些官裡面挑一個,本人認為以鄔思道的性格他挑選的文職外官面大。畢竟伴君如伴虎,而且以鄔思道的能力和理性,他的選擇一定是一個可進可退的位子當官。這就是我對鄔思道的個人認為,有說的不對的地方希望大家諒解,必定我不是專業研究歷史的,好了就說到這吧。


最深的海洋


鄔先生如果不離開,結果最有可能被軟禁,並最終被殺。總之不會再出現在人們視野中。

第一,雍正的猜疑心很重,繼位當天,那麼多大事要處理,雍正還是回到潛邸,並直接去找鄔先生,這個時候他已經有殺心了。因為鄔先生比他聰明,且知道他太多的事情,雍正擔心洩密。



第二,鄔先生自己,他的才能並不是王道正術,多以詭譎,機變,陰柔為主,且他表現出能夠時時刻刻看透康熙的心思,引起雍正的害怕。同時,他身體殘疾,沒有能夠在大堂之上公佈的政績。總不能說他幫助雍正篡權吧,所以,在外人看來,他也不適合做官。而且鄔先生自己也看的很透徹,他決不能再見雍正,但是又不能完全消失,否則雍正會擔心,所以提出半隱,變相囚禁自己。


考古論今


我們國家幾千年的文化歷史,經歷過多少朝代,每代帝王上任都是血染半邊天。但是這也是統一思想文化最好的政治手段。

鄔先生首先我不說離去或者不離去都是一個下場就是死!這個可能電視劇,其實歷史上就沒有鄔先生這個人,只是雍正另一個人格罷了,和西遊記一樣,唐生的三個徒弟代表他本人的三種意識。

那麼為什麼鄔先生離去或者不離去都是死了?原因很簡單:太聰明!太聰明的人皇帝用你的時候把你看成寶,自己強大了,帝王之位到手死的都自己身邊的忠臣,第一個死的就謀士(因為謀士他能帶你得天下也能帶別人!至少帝王都是這麼想)。韓信亂棍打死,諸葛亮(歷史誇大的人)劉備起來一樣無視他,荀彧最後還是被曹操殺了等等很多謀士到最後都是死的下場。

所以鄔先生不管離去不離去都是死或者終身牢獄。每代帝王上任都會掃除自己身邊有威脅的,不管你多忠,從帝王之術政治上講情願忍痛殺,也不養虎為患。



夜色風相隨


《雍正王朝》中鄔思道的戲份隨著胤禛登上皇位,就漸漸開始退出。至於鄔先生從田文鏡處巧設計脫身離開時,對如月所說的“再不走就來不及了”是非常有深意的。

深諳官場之道的鄔思道實現了為天下蒼生謀福而輔佐四爺登上皇位的偉大目標之後,真想徹底的告老還鄉,安度晚年。他腿腳不方便,殫精竭慮數十年,也該歇歇了。但是,鄔先生比誰都明白,要想告老還鄉,談何容易啊?經過深思熟慮之後,他明白要想達到告老還鄉的終極目標,必須走了一個“曲線救自己”的路線,先“半隱”,然後“全隱”。

鄔先生聲情並茂,娓娓道來,不溫不火地向胤禛表達了自己半隱的想法,特別是最後兩個字“四爺”,帶著哭腔,拖著長音,似懇求,似告白。胤禛也是有血有肉的男兒,看著鄔先生眼角流出的幾滴清淚,艱難地嘆口氣說,那就隨先生吧。

想想胤禛參與九子奪嫡中勝出後,他在對那些為自己辦秘密差事的人,手下不留情,大多沒有好下場的情況下,為何獨獨放過鄔先生呢?

一是胤禛對鄔先生的敬重與感激,如果沒有他,胤禛可能不會勝出。如果對鄔先生都趕盡殺絕,估計胤禛晚上會睡不著覺,會後悔得腸子都青了。就如鄔思道所說,相處十餘年,他們相互會想念的。

二是鄔先生自保有術,懂得急流勇退,懂得與帝王同享樂難,共患難易。

但是,胤禛對鄔先生暫時的放過,不代表沒有芥蒂之心,不代表以後會永遠的對鄔先生放心。所以鄔先生要借力,一步步的走,讓雍正徹底放心。鄔先生先後去了兩個地方,這兩個人都是胤禛的最放心的人,也是對雍正最忠心的人。鄔先生先去了曾經與自己一起在四爺府上供職的李衛那裡,李衛人忠心,但是沒文化。在李衛成長的過程中,鄔先生沒少調教他。鄔先生與李衛的感情是深厚的,李衛對鄔先生也是有感激之情的。所以,第一站,鄔先生選擇了李衛。在李衛那裡,鄔先生繼續當師爺,再次施展自己的才能,對李衛也是非常有幫助的。李衛願意,雍正放心。

那麼,李衛在官場混得風生水起之時,被封為封疆大吏了,鄔先生為何卻要走呢?

鄔先生明面上說自己是想換個地方,其實也是有原因的

一是他怕自己再次被雍正猜忌。李衛已經很厲害了,鄔先生怕樹大招風,再不離開,萬一惹麻煩怎麼辦?

二是李衛已經成長了起來,自己的用處也不是很大了。

鄔先生於是去了田文鏡那裡,這也是個跳板,不是長久呆的地方。鄔先生之所以選擇田文鏡,是因為他是雍正的心腹大臣。而且,雖然田文鏡是河南巡撫,田文鏡不瞭解鄔思道的過往,這樣就少了很多的忌諱。正因為鄔先生與田文鏡之前沒有什麼交集,搞不出什麼鬼名堂,所以雍正放心。而且,田文鏡此時正好遇到了麻煩,而雍正推行新政也是焦頭爛額,鄔思道想再為雍正出一把子力氣,再報一次當年的知遇之恩。

我們知道, 雍正的新政,分三步走,一是攤丁入畝,李衛負責搞。二是官紳一體納糧、一體當差,田文鏡負責搞。三是火耗歸公,孫嘉誠負責搞。

鄔思道一到田文鏡那裡,就立了大功,在田文鏡順利查處山西巡撫諾敏的案子上幫助很大。藉此,鄔思道向田文鏡獅子大開口,要了“八千兩幕酬”,一年八千兩的酬金,確實高得離譜。田文鏡一看鄔思道有道道,高點就高點吧。他的思想裡覺得鄔思道是貪財。而鄔思道那裡,卻是為之後的自己鋪平道路的一個手段罷了。在田文鏡那裡,鄔思道故意不敬業,只是對自己的工資感興趣,以激起田文鏡對自己的反感。但在該出手的時候,鄔先生還是果斷出手。主動要求幫田文鏡押運糧草去西北年羹堯的大營。此時,通過對雍正財政的困難和年羹堯的驕橫跋扈,鄔先生就料到年羹堯以後不會有好果子吃。當然,對自己的押運糧草,鄔先生是很有信心的。因為他與年羹堯之前有過交集,他有辦法治得了年羹堯,而年羹堯不敢對他怎麼著。

  在鄔思道一通話裡話外的“點撥下”,年羹堯積極作戰,西北大捷,讓雍正長出了一口氣。雍正也知道,鄔思道又立了大功,希望鄔思道能繼續大展身手,為自己效力。當時,孫嘉誠那裡也遇到了困難, 火耗歸公搞得非常艱難。雍正在盤算:如果鄔思道去了那裡,會怎樣呢?

  鄔思道一聽說雍正要來河南巡查了,就趕緊要走,先向田文鏡要他欠自己的五千兩銀子。鄔先生也知道田文鏡早就負擔不起自己的工資了,目的就是讓他趕自己走。果然,田文鏡不勝其煩,給了他錢,就趕他走。注意,這裡不是鄔思道自己辭職,而是田文鏡趕他走的。這樣雍正到了之後,就不是鄔先生自己躲著雍正,而是田文鏡逼著鄔先生走的。鄔先生技高一籌,順利達到目的。收拾好行李,鄔先生對如月說趕緊走,要不來不及了。當然,鄔先生此時不是怕田文鏡後悔要回那五千兩銀子去,而是另有原因的。

那麼,鄔思道為何非要走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怕見雍正,怕雍正不讓自己離開官場,讓自己繼續為朝廷效力,比如去孫嘉誠那裡。去了孫嘉誠那裡,勢必要和年羹堯要有進一步的交集,而火耗歸功,真的又不好完成。特別是鄔先生又不看好年羹堯,他預測到年羹堯不會善終,會闖禍,這趟渾水,鄔先生不想蹚。而且,鄔先生歸隱之心早就定了,他真的想安享晚年了。

所以,鄔先生的“再不走就來不及了”是有深意的,他就怕自己如果走晚了一步,被雍正留下,被迫繼續兢兢業業地工作在官場上。那麼,最終結果如何?應該不會有好果子吃,得罪了雍正就被砍頭,得罪了年羹堯等人,就會被連累。

權衡利弊,鄔先生才決定金蟬脫殼,走為上。





神奇男俠2020


鄔先生太瞭解雍正,必走無疑,如果他想留下做官,那他的智慧大概還不夠把雍正推上王位。

有句話叫屁股決定腦袋,鄔先生卻不是,他沒有把自己擺在臣的位置,而是琢磨透了帝王心術,猜中了康熙又看透了雍正。

鄔先生離開的時候對十三爺說恐怕四爺府曾為四爺做過秘密差事的人活不了了,又力勸十三爺拼死辭掉鐵帽子王,才能得以活命,都證明了他對雍正的認知,也知道自己留下必死,甚至不敢全隱山林,要留一根繩子拴在自己身上,繩子另一頭交給雍正握著,他知道雍正猜忌而不信任任何人,如果讓他感到掌控不了你,那就會狠心幹掉你,歷史上雍正的兄弟大多不得善終,連自己兒子也無法擺脫賜死的命運。

作為帝王,為了江山社稷,雍正不見得做得錯,但換作更聖明的君主,也許會有更好的方式處理問題。

至於若推辭不掉,雍正非留鄔先生在朝,官職不會超過二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