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爲什麼不選伊斯坦堡作首都?

小5小8


土耳其共和國成立前後內外交困,奧斯曼帝國瓦解,歐洲干涉軍還駐紮在伊斯坦布爾,以伊斯坦布爾為首都並不具備條件。雖然後來土軍收復了伊茲密爾,部分解除了西方列強對土耳其共和國的威脅,但海軍實力的弱小,還是極大影響了土耳其的國家安全戰略。以伊斯坦布爾為首都,實際上等於把共和國的存亡交到了西方列強的艦炮之下。1914年兩艘德國軍艦闖入海峽,迫使奧斯曼帝國選擇對協約國宣戰的歷史教訓是凱末爾沒齒難忘的。這是凱末爾後來決定以安卡拉為首都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還有一個原因是當時的伊斯坦布爾舊勢力影響深厚,哈里發就在伊斯坦布爾,建都於此,很難推行世俗化改革,而安卡拉是凱末爾的革命大本營,沒有人能阻撓凱末爾的改革。

凱末爾選擇安卡拉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國家安全和國家體制是主要因素,經濟因素不重要。


葉海林


土耳其的首都是安卡拉,不是伊斯坦布爾!請大家一定要記住。

我先說一件讓我覺得很噁心的事情。幾年前有一天偶然打開電視,看一檔綜藝節目。某著名主持人問小明星,土耳其為什麼是一個歐洲國家?我當時聽到這個問題就一臉矇蔽。然後小明星說因為首都伊斯坦布爾是歐洲城市。聽到這句我簡直要吐了。主持人竟然說回答正確。這主持人曾是某知名高校的空餉老師,雖然所學專業不涉及土耳其,但是也和土耳其多少沾邊。我相信沒有哪個該專業的畢業生會不知道伊斯坦布爾不是首都。呵呵。。。

我現在來說說為什麼首都不放在伊斯坦布爾。

1、安卡拉是“革命中心”

一戰之後,奧斯曼帝國被西方列強肢解,分崩離析。凱末爾帶領軍隊發起獨立戰爭、反抗西方列強壓迫。獨立戰爭最早有兩個抵抗中心,一個位於黑海邊,另一個就是安卡拉。安卡拉位於土耳其地理的正中,交通便利。所以到了獨立戰爭後期,安卡拉就成了唯一的“革命中心”了。1923年,凱末爾定都安卡拉,並建立了第一個大國民議會。注意,這時候奧斯曼帝國的蘇丹仍生活在伊斯坦布爾。

2、安全因素

一戰之後,各個列強瓜分了土耳其。基本上所有的大城市都處在列強的控制下,伊斯坦布爾則是國際共管區,實際上由英國、法國控制。各國都對伊斯坦布爾這塊肥肉虎視眈眈。凱末爾貿然向伊斯坦布爾進軍,定會引起各國的一致反對。


(英國軍隊大搖大擺開進伊斯坦布爾市中心)

其次,伊斯坦布爾作為土耳其最大的城市,魚龍混雜。經歷了多年的戰爭,伊斯坦布爾不僅收容了大量的流民。而且受到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伊斯坦布爾也接納了白俄的上萬名武裝人員。

如果凱末爾強行定都伊斯坦布爾,管理伊斯坦布爾會消耗其大量精力和軍力。實在划不來。

3、斷絕與奧斯曼帝國的聯繫

伊斯坦布爾曾是奧斯曼帝國的首都。奧斯曼帝國鼎盛時期,蘇丹在這裡統治著歐亞非三大洲的土地。19世紀的後期,奧斯曼帝國逐漸衰落,直到一戰成為戰敗國。

奧斯曼帝國被土耳其青年黨人視為落後、愚昧的象徵。凱末爾則致力於建立一個現代化的西式國家。凱末爾刻意將首都定在了安卡拉,也是為了顯示斷絕與奧斯曼帝國聯繫的決心。


莫聞初


因此,如果把遷都放在土耳其上千年的歷史變遷裡面,我們會發現土耳其選擇安卡拉有更深層次的歷史原因。那就是伊斯坦布爾不符合土耳其共和國的自我定位,而安卡拉符合。

伊斯坦布爾這座城市,原名君士坦丁堡,更早的名字則是新羅馬,拜占庭,拜占庭後來還成為東羅馬帝國中世紀時期的別名,從這座城市的起源看,這是一座不折不扣希臘-羅馬文化城市。到了羅馬帝國晚期,即公元330年,君士坦丁皇帝宣佈將拜占庭改名新羅馬,成為羅馬帝國的首都,東西羅馬分裂後,此地仍然是首都,一直到羅馬帝國滅亡的1453年,已經定都一千多年之久。

這段歷史告訴我們,伊斯坦布爾的前身君士坦丁堡長時期是希臘-羅馬世界的首都,是歐洲中心城市。而突厥人在小亞細亞建立的王朝,無論是塞爾柱突厥,還是後來的奧斯曼,都是以模仿東羅馬帝國為目標,建立起一個幅員遼闊,包含多種族的帝國。事實上,奧斯曼帝國也是一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雖然後來衰弱,也保有亞洲和巴爾幹半島大片國土,統治幾十個民族。此時,定都伊斯坦布爾成了首選,不僅是因為這座城市位於歐亞交接的樞紐位置,更是因為其本身的歷史定位符合奧斯曼帝國對自己的地位——多元普世帝國。當時伊斯坦布爾城市內居住著大量的猶太人、亞美尼亞人、希臘人,體現出一個國際大都市的特點,而奧斯曼蘇丹也把東正教金碧輝煌的聖索菲亞大教堂改為清真寺,表明了穆斯林對帝國的統治。

1572年的伊斯坦布爾

但到了土耳其共和國時期,情況則完全不同,凱末爾本人是20世紀初青年土耳其黨人的同情者和理念的認同者,他認為當時奧斯曼帝國衰朽不堪,必須改革,普世多元的帝國形式和伊斯蘭教統治地位都必須被拋棄。他的目標是建立起一個世俗化的,現代化的,民族主義的土耳其共和國。

此時伊斯坦布爾已經有以前五百年的定都歷史,奧斯曼帝國四五百年的經營,既不世俗化(伊斯蘭教、東正教宗教機構和場所密集,絕對的宗教中心),也不現代化(歷史遺蹟遍佈),更不民族主義(亞美尼亞人,希臘人占城市人口相當比例)

今日安卡拉

安卡拉雖然位於小亞細亞半島的中心,但當時人口僅僅15000人左右,是個小城,定都與此,可以從新建設成為真正的土耳其城市(今日人口500萬以上)。而且這座城市居民基本都是土耳其人,外僑很少。宗教機構和宗教勢力遠遠不如伊斯坦布爾強大。所以,安卡拉在當時土希戰爭中是可靠的後方,也符合土耳其共和國對自己的定位——世俗主義的和民族主義。

正是因為新國都要符合新國家的自我定位,1923年,土耳其和協約國簽訂和約,排除定都伊斯坦布爾的外來威脅(主要指海軍比較強大的英法)的情況下,仍然正式宣佈定都安卡拉。就是因為安卡拉的優勢絕非僅限於地理位置和軍事考量,更重要的是當時安卡拉的規模、宗教和居民構成因素更適合土耳其共和國的發展規劃。

原創不易,如果您喜歡這個回答請用轉發或評論來支持我——讓歷史照亮現實的昭楊


昭楊


歷史原因。土耳其曾經的首都就是伊斯坦布爾,伊斯坦布爾在東羅馬帝國時期叫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被土耳其滅亡後,就改名叫伊斯坦布爾了。

伊斯坦布爾地跨歐亞大洲,控制黑海和地中海的通道,俄羅斯想要進入地中海就必須經過伊斯坦布爾。我曾經去過伊斯坦布爾,伊斯坦布爾分為歐洲部分和亞洲部分,大部分人都是在歐洲部分上班,在亞洲部分居住,所以上下班非常擁擠。

一戰時,土耳其和德國是一夥的,因為德國打沙俄啊,土耳其恨死了沙俄。丘吉爾當時擔任海軍大臣,但英國海軍在土耳其登陸時遭到了慘重失敗,不僅死了很多英國人,還死了很多澳大利亞人和新西蘭人,為此丘吉爾還下臺了。

結果一戰德國戰敗了,土耳其也就成了戰敗國,那英法就要收拾土耳其了。按照英法的計劃,土耳其幾乎被肢解了,就剩下下圖中黃色部分領土,伊斯坦布爾屬於國際託管的非軍事區,不屬於土耳其了,尤其是希臘,出兵佔領土耳其的領土非常積極。如果按照這個結果,可以說土耳其亡國了。

但凱末爾厲害啊,率兵打敗了外國勢力,把希臘軍隊一頓暴揍趕出去了,然後在安卡拉成立了土耳其共和國,安卡拉是首都,那時伊斯坦布爾不在凱末爾手裡。英法意大利一看,土耳其反抗很激烈,而一戰後英法等國也不想打仗了,於是就重新談判,土耳其才保有今天的領土,首都就定在了安卡拉。



上丞工作室


在生活中,很多人經常會犯一些地理上的常識性錯誤,比如問到某些國家的首都時,就會脫口而出一個錯誤的答案。

加拿大:溫哥華or多倫多or渥太華???

澳大利亞:悉尼or墨爾本or堪培拉

???

巴西:聖保羅or里約熱內盧or巴西利亞




其實大家之所以會搞混這些國家的首都,最主要原因是我們腦海中印象最深的那個城市,在它們自己國家實在太有名了,久而久之就會自認為這個城市就是那國的首都。就好比有人問到土耳其的首都在哪?伊斯坦布爾和安卡拉二選一。估計很多人都會選前者。畢竟伊斯坦布爾的名氣太大了,而安卡拉這個名字,很多人聽都沒有聽說過。


至於土耳其為什麼會把首都設在安卡拉,而不是伊斯坦布爾,這主要是歷史原因造成的。準確的說,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土耳其錯誤的參加了同盟國後造成的。




一戰前,土耳其的首都是在伊斯坦布爾。當時憑藉英、法等國的支持,伊斯坦布爾一直都沒有被其他國家(比如沙俄)攻陷過。

一戰爆發後,土耳其加入了同盟國。選擇了站在德國一邊,與英、法、俄為敵。結果德國戰敗,土耳其作為戰敗國也受了懲罰。

當時協約國的軍隊已經佔領了奧斯曼帝國的首都伊斯坦布爾,奧斯曼帝國的統治者實際上已經淪為了協約國槍口下的傀儡皇帝。

在協約國的武力威脅下,舊政府與協約國在法國的色佛爾簽訂了《色佛爾條約》,根據這個條約:土耳其要損失百分之九十的領土。除了敘利亞、伊拉克、科威特、黎巴嫩、巴勒斯坦被割讓給英、法外。扼守黑海的達達尼爾海峽和博斯普魯斯海峽也要劃給協約國作為非軍事區,協約國擁有對該地區的軍事行動權。這樣一來,就等於奧斯曼帝國的首都伊斯坦布爾被劃到協約國的非軍事區範圍內,土耳其人在自己國家的首都不能駐軍!



同時協約國還強迫土耳其廢除徵兵制,全國兵力不得超過五萬人。且不得擁有重型武器、空軍、海軍和大型商船;土耳其所得的各種稅收要優先支付戰爭賠償及協約國佔領軍的費用。

這個《色佛爾條約》的內容,其實跟當年清政府簽訂的《辛丑條約》是如出一轍的,甚至比辛丑條約還要更厲害一點。相當於是土耳其版本的二十一條。如果土耳其的政府簽了字,土耳其必然亡國亡種。別的都先不討論,就拿首都伊斯坦布爾來說,哪有一個國家的首都不讓本國軍隊駐紮的?但是土耳其的蘇丹居然還真的簽字了。

這樣一來,土耳其的有識之士就不幹了。這些人紛紛離開伊斯坦布爾,去往安卡拉召開國民議會,並在會議上制定了一個全國契約。根據這個契約,土耳其人民要求自決、保障君士坦丁堡的安全、開放海峽、廢止投降條約。其它地區的土耳其人看到這個契約後,民族主義的情緒被勾起來了,紛紛加入了安卡拉的土耳其新政府。而伊斯坦布爾的那個舊政府,則被土耳其人拋棄了。

也就是說,土耳其的人民認為他們的皇上代表老百姓籤的《色佛爾條約》實在是太特麼喪權辱國了。現在是土耳其的老百姓不認賬,之前咱們皇上籤的那個條約要作廢。協約國們,你們看著辦吧!不同意就開戰。



緊接著,土耳其的新政府就跟列寧領導的蘇聯勾搭上了,畢竟他倆都是協約國的眼中釘。協約國勃然大怒,英國自己不想死人,就忽悠了

希臘和亞美尼亞對土耳其開戰,形成東西夾攻之勢。結果亞美尼亞首先被蘇聯紅軍幹掉,變成了蘇聯的一個加盟國,默哀三秒……

土耳其的東面威脅解除後,戰爭的主戰場轉到了西面的希臘。在當時,希臘由於內部的政治鬥爭,親英國的首相被趕下臺,英國宣佈不再支持希臘政府,戰爭變成了希臘和土耳其的單挑。希臘的綜合國力畢竟不如土耳其,大戰三年後,希臘不僅沒有滅掉土耳其,反而被土耳其殺到了自己的境內,再打下去希臘要被土耳其反殺了。


英、法看到大勢已去,先後與土耳其新政府媾和。設在安卡拉的土耳其大國民議會召開了會議,根據會議投票的結果,議會宣佈廢除鄂圖曼蘇丹統治權,最後一任土耳其蘇丹乘坐英國戰船離開了土耳其。新的土耳其共和國政府宣佈成立,首都選在了安卡拉,凱末爾獲選為第一任總統。新政府成立後,宣佈廢除舊條約,又與協約國簽訂了一份新的《洛桑條約》。根據這個條約,協約國承認土耳其共和國為主權國家,歸還了一部分領土。

但是土耳其新政府也做出了很大的讓步。首先就是舊政府所在的伊斯坦布爾,仍然要被劃為非軍事區。土耳其新政府對非軍事區沒有任何的主權和控制權

那麼,也就意味土耳其政府不可能把首都從安卡拉搬到伊斯坦布爾。因為伊斯坦布爾周圍地區,不允許土耳其軍隊進入。



1936年,各國又修改了《洛桑條約》。根據新的《關於海峽制度的公約》,土耳其政府恢復了海峽非軍事區的主權和控制權,也擴大了黑海沿岸國家通過土耳其海峽的航行權。但是從軍事角度來看,把首都設在伊斯坦布爾,仍然是很不安全的。因為伊斯坦布爾就在土耳其海峽的邊上,黑海沿岸國家的軍艦會經常經過伊斯坦布爾。

總的來說,伊斯坦布爾是土耳其的舊都。一戰結束後,伊斯坦布爾被協約國強迫劃為非軍事區,土耳其的共和政府被迫選在了小城市安卡拉另建新首都。雖然後來土耳其恢復了對伊斯坦布爾的主權和控制權,但是介於安全角度考慮,首都並沒有從安卡拉遷回到伊斯坦布爾,並且延續至今。

其實,土耳其人認為,首都設在安卡拉也沒什麼,挺好的。


Mer86


近期曾經浪漫的土耳其因為和美國的爭執而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不過說起土耳其的首都其實在相當漫長的歷史時期還真就是伊斯坦布爾。目前國際上有四大文明古都的說法,不過關於四大文明古都的說法其實存在兩個不同的版本:其一說是意大利羅馬、希臘雅典、埃及開羅和中國西安;另有一說為意大利羅馬、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希臘雅典和中國西安。然而就是這麼一座世界聞名的文明古都卻還擁有另一個名字——君士坦丁堡,甚至有些國家仍更願意使用後者來稱呼這座城,以致於土耳其政府不得不屢次向全世界強調:此地名叫伊斯坦布爾。

君士坦丁堡是以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的名字命名的,事實上這並不是這座城最初的名字:公元前657年希臘麥加拉城邦的海軍統帥拜扎茲在博斯普魯斯海峽歐洲一側建立了一座商業殖民城市並將其命名為拜占庭。這座城同周邊其他地區一樣在羅馬的擴張過程中被納入羅馬的版圖,這裡同羅馬核心地帶意大利之間的地緣距離是比較遙遠的,因此發展上受到一定限制。公元194年羅馬皇帝塞維魯為報復該城居民支持其政治對手而將其夷為平地,從此拜占庭城一蹶不振。

公元272年2月27日在羅馬帝國上麥西亞行省的內索斯(今塞爾維亞和黑山東部的尼什)一名嬰兒呱呱墜地。此時的羅馬帝國已不是一個統一的帝國,而是實行一種在世界歷史上都比較另類的四帝共治模式——帝國被分為東、西兩部分,分別由兩名奧古斯都統治,而在兩位奧古斯都之下各設一名凱撒以協助其治理。這名嬰兒是帝國的西部奧古斯都君士坦提烏斯一世·克羅爾的長子,也是日後的君士坦丁大帝。

君士坦丁年輕時主要是為帝國的最高皇帝戴克裡先在東方服役。305年戴克裡先與馬克西米努斯雙雙退位,正是這時君士坦丁的父親君士坦提烏斯一世·克羅爾升任帝國西部奧古斯都,君士坦丁則奔赴不列顛與已經升為奧古斯都的父親會合。306年君士坦提烏斯一世去世,不列顛軍團於306年7月25日在英格蘭北部城市約克宣佈君士坦丁為奧古斯都。此時的羅馬帝國由四位皇帝分別統治——他們是李錫尼、馬克森提烏斯、馬克西米安·達扎和君士坦丁。君士坦丁聯合李錫尼反對馬克森提烏斯。他越過阿爾卑斯山,佔領意大利,在312年10月28日臺伯河上穆爾維大橋附近的決戰中擊敗馬克森提烏斯。馬克森提烏斯在逃跑中落水而死。313年君士坦丁與李錫尼在麥地奧蘭(今日之米蘭)會晤。李錫尼與君士坦丁的姐姐君士坦提婭結婚,以鞏固兩人的同盟。兩位奧古斯都同時簽署了米蘭敕令,給予基督教在帝國境內的合法地位。在教會史上這是一件頭等大事。313年,李錫尼在小亞細亞戰勝馬克西米安·達扎,與君士坦丁瓜分了帝國。但他們之間的和睦僅僅維持了一年。兩人都為獨霸帝國而投入了新的戰鬥。314年發生的衝突未分勝負。324年君士坦丁擊潰李錫尼,後者在保住性命的保證下投降。然而君士坦丁在325年以陰謀叛變和私通蠻族的罪名將李錫尼絞死,從此成為羅馬世界唯一的統治者。

然而當君士坦丁重新統一羅馬帝國後卻沒選擇帝國首都羅馬城作為自己的駐地,而是在324年選擇了東方的拜占庭作為帝國的新首都。這並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其實羅馬帝國重心的東移早已有跡可循:公元3世紀羅馬的奴隸勞動已無利可圖,羅馬國家的發展進入停滯階段。戴克裡先時代就把小亞細亞的尼科米底亞作為自己的駐地並將其建設成為僅次於羅馬、亞歷山大里亞和安條克的城市。事實上帝國中心的東移是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在羅馬文明的早期階段羅馬城所在的意大利是地中海貿易的中心,因此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和財富;然而隨著羅馬帝國的擴張,地處歐、亞、非三洲交匯處的帝國東部地區的地位日益凸顯,而拜占庭恰恰是控制黑海到愛琴海的整個貿易的關鍵節點,是地中海世界的商業中心。另一方面羅馬帝國晚期所面臨的主要外患是日耳曼人和薩珊波斯,定都羅馬不利於帝國中央加強幼發拉底河、多瑙河和萊茵河一線的防務。事實上四帝共治時期的西部奧古斯都的駐地也並不是羅馬城,而是位於阿爾卑斯山麓的邊境要塞米蘭,因為對監視阿勒曼尼人而言:這裡比羅馬更便利。然而當君士坦丁大帝重新統一羅馬帝國後再定都米蘭就顯得過於偏西了,而拜占庭更適合作為一個龐大帝國的首都——這裡位於歐亞邊界,交通上四通八達,利於帝國中央調兵遣將壓制周邊蠻族勢力。

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宣佈正式定都拜占庭並將其命名為”新羅馬“,而後世為紀念君士坦丁大帝建城就用他的名字將此城命名為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在很多方面幾乎就是羅馬城的翻版:這裡盡力保持了羅馬的城區建設特點和城市管理規則,其城區佈局模式幾乎完全沿襲了羅馬的風格。這裡也按羅馬的模式設立了元老院。城市的管理體系、巡夜制度、消防組織也與羅馬保持高度一致。由於皇帝身處”新羅馬“,這裡一躍成為地中海世界第一大城。不過”新羅馬“也有一點和羅馬城不一樣的地方——這裡沒有供奉希臘-羅馬神話中諸神的萬神殿,取而代之的是信仰一神教的基督教堂。

1453年在西部的羅馬帝國滅亡千年之後東方的拜占庭帝國終於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軍隊攻陷,土耳其人隨即將拜占庭帝國的都城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布爾(意為伊斯蘭的城市)。伊斯坦布爾市區包括海峽中、南段兩岸以及與之相連的馬爾馬拉海北岸地段,包括海峽東岸的於斯屈達爾,成為地跨歐、亞兩洲的大城市。由於地處亞歐交界地帶,扼守黑海與地中海之間的航道,因此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早在這座城市還叫君士坦丁堡時就屢屢被匈人、阿拉伯人、保加利亞人、羅斯人、拉丁人和突厥人光顧,儘管如此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仍對這一擁有悠久歷史文化傳承並扼守戰略要地的城市情有獨鍾,事實上在當時這也不失為一個明智的決定——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是一個地跨亞、歐、非三大洲的大帝國,而伊斯坦布爾地處亞歐交界地帶,大體上位於帝國的中心地帶,有利於帝國中央政府向四周擴散影響力,同時四通八達的交通也便於帝國中央政府鎮壓各地的分離勢力。

然而到了19世紀後半期希臘、塞爾維亞、黑山、保加利亞、羅馬尼亞、阿爾巴尼亞等巴爾幹半島各國紛紛從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統治下獨立出來,土耳其的歐洲領土只剩下伊斯坦布爾附近一小塊地方,這時伊斯坦布爾在土耳其帝國內的位置就顯得過於偏歐洲了,不再適合向整個帝國輻射中央政府的影響力。一戰後作為戰敗國的土耳其被戰勝的協約國集團進一步瓜分:敘利亞、伊拉克、巴勒斯坦等地盡數失去,土耳其只剩下伊斯坦布爾附近一小塊歐洲領土和亞洲的小亞細亞半島,對這時97%左右的領土都在亞洲的土耳其而言:伊斯坦布爾就顯得過於偏歐洲並直接置身於協約國集團的威脅之下。

事實上協約國集團對土耳其殘存的小亞細亞和伊斯坦布爾並非沒想法:1920年8月10日土耳其在協約國的壓力下籤訂《色佛爾條約》——這幾乎使土耳其殘存的領土全部成為協約國的勢力範圍。在歷史上曾長期被奧斯曼土耳其統治的希臘在英國的支持下試圖佔領包括伊斯坦布爾在內的所有土耳其歐洲領土和小亞細亞西部地區。儘管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迫於協約國的壓力而屈服了,然而這時在小亞細亞的安納托利亞高原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土克創建了土耳其國民軍。1921年凱末爾領導的土耳其國民軍在薩卡里亞戰役中遏制了希臘咄咄逼人的攻勢。1922年8月25日凱末爾下令土耳其國民軍發起總反攻,最終土耳其國民軍以傷亡1.3萬人的代價擊斃和俘虜12萬多希臘軍隊。9月9日土耳其國民軍收復被希臘佔領了三年的士麥拿,一個月后土耳其國民軍從協約國手中和平接管了伊斯坦布爾。

儘管成功收復了這座從拜占庭帝國到奧斯曼帝國的千年古都、扼守亞歐分界線的戰略要地,但對凱末爾領導的土耳其國民軍而言:這座城市是陌生的——事實上土耳其國民軍的成員絕大多數來自安納托利亞高原並一直戰鬥在那裡,位處安納托利亞腹心地帶的安卡拉實際上成為土耳其革命的中心。而凱末爾領導的土耳其新政府也明白:如今的土耳其不是奧斯曼時代了——伊斯坦布爾不再處於土耳其國家的腹心地帶,而是偏居歐洲一隅,定都於此不利於中央政府對廣闊的亞洲領土的管轄。與此同時儘管與協約國的戰爭結束了,但這時的國際局勢還相當複雜,貿然定都於過於靠近邊境的伊斯坦布爾意味著土耳其必須在此投入大量財力、軍力以維持,這對迫在眉睫的土耳其改革圖強運動和整體國防建設是不利的。另外有志改革土耳其的凱末爾新政府認為:伊斯坦布爾儘管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但也正因為如此繼承了太多奧斯曼帝國時期的弊政,遷都從某種意義上而言也是為了同此前的奧斯曼帝國劃清界限,向土耳其國民和外界展現自己的改革決心。1923年10月3日凱末爾正式將國都遷往安卡拉。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說到土耳其首都,一部分人恐怕會覺得是伊斯坦布爾,但是事實卻是安卡拉,按理說伊斯坦布爾非常合適,本來就是奧斯曼舊都,而且還是海邊,在海權時代,航運如此之重要,同時面向最先進的歐洲,可以充分與歐洲融合,不錯,確實如此,但是如果回顧歷史,方才能明白土耳其國父為何捨棄伊斯坦布爾而選擇安卡拉。

話說一戰之中,頹廢敗落的奧斯曼帝國站錯了隊,站在了德意志帝國這邊,隨著德意志帝國的崩潰,奧斯曼帝國也終於遭到了最後一擊,轟然崩塌,奧斯曼帝都伊斯坦布爾也被英法協約國集團所佔領,帝國沒辦法拒絕城下之盟,簽訂了屈辱的色佛爾條約,領土急劇縮水,敘利亞、伊拉克、巴勒斯坦以及歐洲部分除了伊斯坦布爾之外都全數盡失,僅留下發跡的小亞細亞半島,但是就這點領土戰勝國也沒有放過,各國都想分一杯羹,圖謀徹底瓜分土耳其,尤其是希臘。

這個時候,土耳其人民不幹了,紛紛起事,而眾多前奧斯曼帝國軍官也秘密結社,這其中凱末爾脫穎而出,土耳其獨立運動遂星火燎原,凱末爾領導土耳其打擊戰勝國軍隊過程中,在當時險惡的環境下,安卡拉由於地處內陸,可以以陸地天然緩衝,同時在小亞細亞半島相對中心位置,便於四方指揮接應,遂成為獨立戰爭的中心,也就是凱末爾的大本營。最終,凱末爾以此為基地,趕跑了希臘等國軍隊,廢了色佛爾條約,簽定了洛桑條約,也廢了奧斯曼蘇丹,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國,亡國滅種算是避免了,但是即使簽了色佛爾條約,對於伊斯坦布爾所在的土耳其海峽也時規定國際共管,非軍事化,看看,在伊斯坦布爾附近要非軍事化,還要大家一起管,那伊斯坦布爾豈不是非常不安全?安全問題解決不了,交通便利就成了別人進攻的優勢,很顯然不能把伊斯坦布爾作為首都,同時,由於安卡拉是革命中心,雖處內陸,但是到土耳其剩餘國土各個方向都十分便捷,順勢就成了首都。

後來,隨著國際形勢的起承轉合,風雲激盪,雖然海峽安全形勢逐步緩解,但是此時由於歷史慣性,人家安卡拉都是首都很多年了,總不能說變就變,不然也太兒戲了,況且安卡拉已經進行了各方面建設,已經出落成土耳其僅次於伊斯坦布爾的大城市,各個政府只能部門都運轉的非常好,再搬遷到伊斯坦布爾還要面臨拆遷,規劃,政府駐地問題,成本也浩大,同時,隨著鐵路和空運越來越發達,安卡拉交通也越來越便利,也沒有必要搬遷,於是,安卡拉在歷史風雲際會之中成為並穩穩的坐在了土耳其首都的寶座上。


北玄武


伊斯坦布爾,奧斯曼帝國時的首都,歷史上曾叫君士但丁堡,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做了一千多年的首都,經濟和文化基礎相當雄厚。

伊斯坦布爾面積5354平方公里,人口1400萬,是土耳其最大的城市,是土耳其的經濟、文化、金融、貿易和新聞中心。1923年以前土耳其的首都是伊斯坦布爾,1923年之後遷到了安卡拉。

土耳其為什麼要遷都安卡拉,而不選伊斯坦布爾為首都呢?原因有以下幾點:

1、在奧斯曼帝國時期,土耳其是地跨亞歐的大帝國,伊斯坦布爾恰好位於帝國的中心,並且有著悠久的歷史,便於管理帝國全境,毫無疑問是土耳其的首都。但是在近代以來,奧斯曼帝國逐漸衰落和分解,土耳其縮回了亞洲,伊斯坦布爾位於地中海邊上,成了邊境之地,不再適合做首都。

2、伊斯坦布爾的戰略位置。伊斯坦布爾扼守著黑海入海口,是歐、亞的交通要衝,戰略位置極為重要。但是重要的戰略位置卻是不適合做首都的,因為它太靠近海邊,打起戰來無險可守,敵人一波登陸就可佔領。而安卡拉位於土耳其腹地,有足夠的戰略縱深,易於做長期防守之用。

安卡拉為土耳其第二大城市,經濟也非常的繁榮,是土耳其政治、經濟、文化、交通和貿易中心。安卡拉也是歷史悠久的城市,自古交通就十分的發達,有“土耳其心臟”之稱。安卡拉顯然更適合做首都。


萌叔觀世界


伊斯坦布爾過於“歐洲”了,雖然奧斯曼帝國佔領此地後,用來做首都。但那是奧斯曼帝國,希臘人也是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南歐巴爾幹半島的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等也是奧斯曼的組成部分,此時的伊斯坦布爾並不是邊疆。

奧斯曼帝國這種普世帝國,在歐洲民族主義大潮衝擊下,早已搖搖欲墜。一戰之後,土耳其人自己也加入了民族發明的浪潮,把自己發明為土耳其人,從原先的母胎奧斯曼帝國中出來,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國,為了建立民族國家,甚至發生了亞美尼亞大屠殺這樣的事,可見其發明土耳其民族的決心。

新的土耳其共和國建立後,原先愛琴海的希臘人,巴爾幹半島的諸族群,全都發明出了自己的民族,建立了民族國家,並把自己定位為歐洲人。伊斯坦布爾成了邊疆地區,非常“歐洲”,已經不適合做首都了。於是選擇了安納托利亞內陸地區的安卡拉作為首都。

其實這和我國為什麼不選上海做首都一樣。雖然在建國初,上海是東亞第一城市,軟硬件都超過其他地區一大截。但上海過於西化,有發言權的人顯然想的是蘇化而不是西化,於是選擇了北京。

伊斯坦布爾現在也還是土耳其第一大城市,有三支經常參加歐冠的球隊,加拉塔薩雷、貝西克塔斯和費內巴切,和歐洲關係緊密。


尋常味


去土耳其旅行之前看了一本歷史書,裡面專門寫了這個問題:

伊斯坦布爾一直是土耳其的政治文化中心,因為獨特的地理位置,也曾經是世界的中心。但是後來奧斯曼帝國衰落,伊斯坦布爾也就失去了核心的位置。不過當時的城市面貌現在還保留了很多,站在大橋上,看到兩岸清真寺林立。也正是因為此,土耳其在1923年建立共和國的時候,凱末爾為了推行世俗化決定遷都。這座城市的歷史、宗教、文化傳統都太深厚了,一個新成立的政權需要一個全新的地方去建設。

順便說一下,在所有伊斯蘭文明的國家裡,土耳其的世俗化應該是最明顯的,也有當地的女性出來工作,並且不包頭巾,這在他們的傳統中已經是走的很遠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