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如果秦軍打敗項羽和劉邦,能不能繼續延續?

帥氣的小君菌


如果秦軍能打敗項羽和劉邦,依然不能延續。

首先,劉邦項羽只不過是造反大軍中,實力較強的代表,如果秦軍打敗了劉邦項羽,還會有其他的起義軍,前仆後繼,秦軍是打不過天下的起義軍的。

其次,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並非是因為軍隊,而是其殘暴的統治,是因為秦朝徭役繁重,賦稅沉重,天下百姓沒有地種,沒有飯吃,再加上嚴刑峻,所導致的揭竿而起。

最後,如果不是秦朝的統治黑暗,如果不是秦朝的嚴刑峻法,也不會有楚霸王項羽,更不會有後來的漢高祖劉邦,其實是秦朝造就了後來的項羽劉邦。

所以,如果秦朝不改變其統治制度,不輕徭薄賦,就算打敗了項羽劉邦,各地依然會有大量的起義,最終一定是改朝換代。




青空書房


導語:秦朝作為統一天下的強大王朝,在統一之後僅僅15年即滅亡,在當時造成了極大的震動,直至今天人們仍然在幻想如果如何如何,秦朝是否就不會滅亡。但是在筆者看來,秦朝滅亡是必然的,誰也救不了秦朝。

一:制度原因

1:兵役制度

中國古代,按照規定,每個壯丁都需要服兵役,其中有一種兵役叫“戍”,就是讓一個人從居住地到邊境去守衛領土,一般是三天。比如:讓咸陽人去漁陽戍守三天,就是從西安走路去北京,守三天,再回來,至少得一年。這裡人還沒回來,第二年的戍守義務又來了。而且,自己去漁陽戍守所造成的花銷全部由自己承擔,這種制度所造成的結果就是人一年沒中莊稼,沒收成,還要自付旅費在全國瞎跑。

漢朝繼承了秦朝的這種兵役制度,但是與秦朝不同的是漢朝規定可以讓別人代替你去。舉個例子,從咸陽(今西安)到漁陽(今北京)旅費大概是200文,但是一來一回其中只戍守三天,太浪費了。因此可以付給另一個人旅費,讓他代替你去。假如有100個人同時找這個人代替自己服兵役,那他就獲得了20000文錢,需要戍守300天。這個人拋去旅費和在戍守期間的花銷還能剩一大筆。

2:人才選拔制度

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為求自強,紛紛變法,其中秦朝的商鞅變法進行得最徹底。商鞅將平民分為24等軍功爵,人們可以通過殺敵的方式來上升爵位。商鞅的變法,確實為普通平民出身的人才開放了晉升通道,但是秦朝統一天下之後,天下再無戰事,下層人才失去了晉升途徑,亂象就產生了。

漢承秦制,為解決秦朝遺留下的這個問題,劉邦設立了察舉制。“察”和“舉”是兩個名詞。“察”是指中央派出考察團考察地方的人才;“舉”是指地方向中央推舉人才。漢朝通過這個方法,讓底層人才重新獲得了上升途徑。

3:治理能力跟不上行政區變革

秦朝滅亡之後,秦始皇對是應該實行分封制還是實行郡縣制問題展開了討論。最終秦始皇決定實行郡縣制。的確,郡縣制比分封制更加進步,但是由此也帶來了一個問題:如何治理這麼大一個國家?古代交通條件那麼差,從邊境道中原就是快馬加鞭,八百里加急,奏摺也要最少半個月才能送到君王手裡。如果君王馬上批覆,然後八百里加急再送回去,又是半個月。如此一來,一封奏摺來回最少要一個月才能實行。行政效率如此之低,怎麼能不亂呢?

反觀含漢朝,漢朝實行的是郡國並行策略,即一半由中央王朝直接統領,一半由同姓諸侯王掌握。這樣做的確不是最好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漢朝的這種制度確實制止了秦朝末年的亂世。

二:統一天下所帶來的遺留問題

1:六國貴族

秦國滅亡六國之後,並沒有對六國的貴族大打出手,保留了他們的勢力。的確,如果將他們趕盡殺絕,容易激起六國臣民的憤怒。但是保留了他們的勢力,這就是給後代埋了個炸彈。

2:師出無名

秦國未有名而征伐六國,六國的臣民有誰願意做亡國奴?這樣不作亂才怪!

如果是六國國君虐待自己的臣民或者其他的什麼過錯,秦國以此為理由出兵征討之,六國的臣民心裡還好受一些,但是若僅僅是因為秦國想統一天下,完成蓋世功業,就去征伐六國,這樣不是在說:無罪可以征伐嗎?這些臣民借同樣以此為藉口作亂秦朝,豈不也理所當然了!

三:暴虐無度

秦朝的滅亡對漢朝造成了極大的震動。秦朝統一六國,那麼強大的一個王朝一下子就土崩瓦解了!漢朝的人也在思考這個問題,他們得出的答案是:秦朝因暴政而亡!

在古代,由於農業生產並不是很高效,一般來說,豐收三年才能有一年的積累。但是,在秦始皇兵役制度的折磨下,秦朝仍然進行大修陵寢,北修長城等一系列國家大型工程,這個是不可取的。古代一般是十丁抽一,達到五丁抽一已經是暴政了,而秦始皇對天下的治理,遠遠不止五丁抽一!


因此,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秦朝的滅亡是必然的,就算是滅了劉邦和項羽,也會有第二個劉邦和項羽到來,滅了秦朝。


心說歷史


可以將題主的問題理解為,秦末農民起義是不是秦覆滅的主要原因,如果解決了這個動因,可否避免秦的滅亡。

堡壘都是從內部攻克的,秦的滅亡必然是統治階級的問題所導致。

我認為秦滅亡的原因有以下三點:

1.權臣趙高奪權,造成秦國多出弊政,迅速由盛轉衰。

趙高與丞相李斯合謀,篡改遺詔,立胡亥,殺扶蘇。胡亥繼位後,趙高更是獨攬大權、結黨營私,行政更加苛暴。

2.秦國繁徭重賦致使民不聊生,造成大規模反秦運動。

修建阿房宮、長城、馳道、驪山陵墓等繁重徭役,每年徵發百萬勞力,導致青壯年脫離生產,破壞社會經濟,其中許多人死在徭役中。同時農民還要將收穫的三分之二上繳國家,加之嚴酷秦律,致使人民無法承受。

3.新政權根基未穩,六國反秦勢力未完全清除,起義軍多是六國遺臣舊將。

西楚霸王,項羽,楚國名將項燕之孫。

秦末十八路諸侯:翟王董翳,晉國太史董狐後裔;河南王申陽,趙國張耳的寵臣;韓王韓成,韓國宗室;殷王司馬卬,趙國的將軍;代王趙歇,趙國貴族;臨江王共敖,楚國貴族後代。

綜上所述,秦的滅亡是統治階級腐朽、暴政,造成繁徭重賦壓迫到人民群眾身上,使人民苦不堪言、死者相望,最終揭竿而起,六國殘餘勢力借勢反秦,最終秦傳到二世便滅國。

因此,統治階級的弊政是根本原因,徭役重稅導致的反秦起義是主要原因,六國勢力抬頭滅秦是直接原因。

李斯曾勸諫二世曰“關東群盜並起, 秦發兵誅擊, 所殺亡甚眾, 然猶不止

。盜多皆以戍嘈轉作事苦, 賦稅大也。”

群盜便是起義軍的萌芽,所殺亡甚眾, 然猶不止,則說明清剿並不能解決問題,及時殺很多人,還有人會造反。

因此不從根本上解決統治階級自身的問題,只是鎮壓起義軍,避免不了秦的滅亡。


點亮萬家燈火


題主的這個標題是一種假設,站在秦始皇的角度看待問題,對於真實的歷史來說,這種假設現在已經不存在,這樣的想法更多於是我們在茶餘飯後說的一些趣談。秦帝國的覆滅是有多種因素引起的,不只是有代表性的項羽和劉邦被打敗,而是後面還有大批的六國貴族和廣大老百姓,對秦朝統治者的不滿和剝削,被迫所造成的。為什麼會產生這些不滿?秦朝覆滅的根本原因是什麼?這兩點可以更清楚的說明秦朝的滅亡是歷史必然性的。

法家的“狼性”通過“商鞅變法”,讓秦國快速成為“虎狼之國”經過六世秦王的不懈努力,在秦始皇的手裡橫掃六合,一統天下。

但如狼似虎的大秦帝國不到15年就在二世而亡,多年來世人對大秦帝國“速亡”教訓的不斷反思和探討,主流的觀點認為秦亡於“苛法與暴政”,後來儒家卻直接把責任歸罪於“法家”,

認為法家的苛法導致暴政。一些辯正說法只是讓他們站在有利於各自的立場所說。“商鞅之法”本身就有其缺陷,主要是“連坐法”連株太廣以及“輕罪重罰”,不能適應統一後的民眾,主體方向沒有問題,秦國的強大就是最直接的表現。

商鞅變法能夠使秦國的國力快速提升,尤其是軍事建設中“軍功爵”有效激勵將士奮勇殺敵的狼性作風,讓六國都感到俱怕,被六國稱之為“秦士銳旅,這種優勢在統一六國時發揮到極致。商鞅當時根據戰國時的秦國國情設計的改革方案,是為統一天下而制定的,天下統一戰國結束,這種對作戰的法律體系就應該進行修正,秦始皇和李斯依然採取法家治國,沒有及時採取應變措施,釀成不可收拾的局面。

有人就把秦國統治者比稱“狼”把民眾比成“羊”,作為領頭的狼還是依然採取的狼的秉性領導羊群,日久後必然走向相反路“官道民反”。歷朝歷代帝王建立的王朝想長期生存下去,就要採用融合管理文化,實行“外儒內法”治理。

劉邦從攻入咸陽後,就像將士頒發律令:“不可侵擾百姓,不可搶掠財物,有違規者重罰論處”。這種做法已經在關中老百姓心中留下好的印象,對後來攻入三秦之地鑑定了基礎。劉邦建立漢朝後就融合黃老之術,雖然使用“秦律”,讓蕭何把一些不合適宜的(連坐法)及危害性大的法律清除掉。劉邦用法術手段剪除異姓王及實權功臣,對內採取無為而治的與民休息之策,經過惠帝、文帝、景帝之後,出現了第一個治世——文景之治。

漢武帝使用“獨尊儒術”,把法家的那一套都扔了,讓李悝《法經》六律基礎上又增加九律,在嚴刑俊法比秦朝都有比之,但是他們對老百姓沒有秦朝的嚴苛,減少徭役賦稅,均分土地、新修水利發展農業,使國力迅速修復。隋文帝楊堅也實行過這套方略,創下了另一個治世“開皇之治”,只可惜在隋煬帝上臺後,重走秦始皇的老路也導致隋朝二世而亡。

秦朝滅亡又是有老百姓無法忍受朝廷的盤剝壓迫,妻離子散民不聊生最終爆發起義,六國貴族和士族經過秦始皇的殘殺與摧殘本就不服一心想要復國,各地的農民起義正好給他們機會,活躍主導率領大軍聯合諸侯反秦。

綜上所述,項羽和劉邦只是反秦大軍中的兩位代表人物,就說他們兩人不存在或打敗,還有其它的傑出人才也可以領頭。天下民眾已經無法忍受秦朝的盤剝,尤其是秦二世胡和趙高的胡作為,搞的秦朝朝堂分崩離析,還有誰願意給他賣命。推翻秦朝的這種趨勢已經是無法停止,他們之下還有韓信、英布、彭越,蕭何、張良、曹參、周勃一系列的能臣武將都有取而代之的勢頭。即使聯合諸侯軍團暫時被打敗,秦朝的空殼也延續不了多久,依然會被推翻。


五六居河西


即使秦軍打敗項羽和劉邦,秦王朝依然不能延續。

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統一王朝,秦滅亡表面看是項羽和劉邦打敗的。其實是偶然中的必然。項羽其實就是一個復辟者,而劉邦則是“天下苦秦久矣”之一。即使沒有他們兩個,還會有其他人來反秦。

秦王朝覆滅,究其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一、天下苦秦久矣

俗話說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秦滅亡的根本原因,暴政、不得民心;大興土木,民怨沉重。

賈誼《過秦論》:“天下苦秦久矣”“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杜牧《阿房宮賦》:“使負棟之柱,多於南畝之農夫““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從這些語句不難看出秦的暴政,荒淫無度。秦兩千萬人,男丁撐死七八百萬。北伐三十萬,南征五十萬,修始皇陵囚徒七十萬,其餘各種徭役兩百萬起步。

長時間的征戰,百廢待興。而這時候大興土木,並且是百萬刑徒修阿房宮,修陵墓,修長城。秦法嚴密,百姓稍有不慎就下獄成為奴隸,以無償勞作的方式為秦帝國積累財富。這個王朝把底層軍官陳勝逼反,把基層公務員劉邦、蕭何逼反,還不能說明問題麼,漢朝人說仁義不施而攻守勢異有什麼問題麼?

二、 內部勾心鬥角

廢長立幼,秦二世及趙高的濫殺破壞了法治,動搖了秦國統治的根基。

扶蘇和秦二世其他兄弟的被殺使得皇室內部發生了分裂;李斯和其他一些重臣的被殺使秦庭缺少了治國之臣;蒙恬等武將的被殺則使軍隊失去了統帥,士兵士氣低落,戰鬥力大減,無法抵禦強大的六國復國軍團。

始皇帝和扶蘇試圖轉型,但是以李斯、趙高為代表的法家勢力為了保衛自己的權勢,決心改詔擁立胡亥,秦朝不僅錯失了轉型可能,反而因暴政進一步削弱了統治基礎,最終在關東六國的起義之中走向了滅亡。扶蘇不死的話,秦國可能可以在他的任期內完成轉型。

三、新生力量不延續

始皇帝在世時,不立後、不封宗室、子女、不實封功臣,大權繫於一身,所以在屬意的繼承人不在身邊的情況下始皇帝一死,趙高李斯輕易就能矯詔立胡亥,殺死始皇帝數十個子女。

1、秦二世執政不力,沒有完備的執政團隊。

胡亥即位之後,不僅沒有進行改革,反而為了鞏固權力,行誅大臣及諸公子,進一步摧毀了自身的統治基礎,導致政治日益腐化,甚至三人的政治集團也開始爭鬥,最終伴隨著指鹿為馬的鬧劇,秦朝宮廷政治徹底陷入了混亂。

2、軍事力量的衰弱,復辟軍過於強大。尤其戰神項羽破釜神州的決心,使得失去統帥和戰神的秦軍根本抵抗不住。

三十萬長城兵團戍邊,五十萬軍團進入南越,使得陳勝吳廣的起義軍進入函谷關時,竟然需要徵用修建驪山墓的囚徒,從統一六國的百萬大軍,到陳勝吳廣時候,驪山囚徒,期間除去統一六國時期的傷亡,戰爭結束後,歸天士兵,在短短十幾年間,產生的新的兵員並並不能滿足一次新的大規模戰爭,即使在大規模叛亂爆發後,也沒有足夠的力量擊敗相繼爆發的戰亂。

四、國家管理混亂

1、仇恨無法消除

秦統一的過程幾乎全是靠武力來完成的,因而在統一的過程中同六國人積下了血海深仇,如楚國、趙國、魏國等同秦都有幾百年也解不開的世代仇恨。仇恨的化解是需要時間的,秦與六國間的仇恨要想徹底消除至少兩、三代人,五、六十年的時間。仇恨無法消除,所以戰爭爆發後,原六國百姓追隨各諸侯軍反秦,加上內部矛盾激化,很快就滅亡了。

2、採用當時不被廣泛認同的集權制度。

戰國的封建邦國制、到秦國集權帝國制,整個社會的變局,是意識形態一步步改變並接受帝國制度的過程。在秦國統一六國的過程中,也將秦國的法律、制度推往六國,試圖實現文化、體制上的統一,這種過於集權於一人,與原來的分封制完全不同,再加上剛統一不久,各國的差異,百姓的接受程度都不同。並且在推行中,由於推行制度太強硬,又沒有支持其的官員體系,時間太緊迫制度兼容性試錯,階級全面破立洗牌由此帶來了六國百姓的強烈不滿。

3、沒有抓好精神文明建設。猛烈的推行新制度所導致的反噬,一部分來自上層守舊勢力,一部分來自底層人民對新制度的不適應。短時間掠奪的東西確實讓秦國中央富裕,但消耗的力量(不僅是軍事,還有後勤、民力和管理)也比較多。歷史上往往短時間極速擴張的大多也衰落快。

綜合以上因素,如果秦軍打敗項羽和劉邦,秦也不能繼續延續下去。秦朝剛建立不久,內外都急需要一個大調整、大消化,民心的安撫,行之有效的法度,管理團隊的運轉,基礎設施的建設,百姓精神文靜建設的加強,無奈又碰上了無能又通過非法上位的秦二世,他的滅亡是遲早的,也是必然的。


流浪的歷史


秦王既沒,餘威震於殊俗。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先用《過秦論》這裡面的一段來表達我的觀點,在當時、現在甚至未來都不會出現秦始皇這樣的人,他是結合特定的歷史所產生的特定歷史產物,千古一帝的名頭是當時鎮壓一切的無上寶劍,任誰都沒有能力接下他揮舞的一劍;這是秦朝延續下去的基礎;

但是,我們看上面的“秦王既沒”,也就是秦始皇死後,什麼阿貓阿狗都出現了,而且這些和秦始皇比起來是阿貓阿狗的人,還就擁有了推翻帝國的能力,我們是不是可以推測出:秦帝國的延續必須是要類似“腦子”的秦始皇的存在,鎮壓一個時代的人物,才能延續併吞八荒的大秦;

然後,我們看看項羽、劉邦時代,這個時代是沒有秦始皇什麼事情的,他老人家已經夢遊華清,巡視天下去了;沒有所謂的破釜沉舟、沒有所謂的約法三章,有的是指鹿為馬的趙高,還有被趙高所威懾的所有“平凡人”,以及對太平時期不相適應的秦法;

我們要分析此處的“延續”是以何種狀態延續,是以秦王掃六合般的席捲天,歷盡萬世的大秦呢?還是苟延殘喘似的延續生命呢?

假若是以統一六國的大勢來延續祖業的情況,則需要修改秦朝的制度,那種類似於最初商鞅變法的程度,前文提到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情況,在秦朝之前,沒有先人的經驗,秦王嬴政建立起了一個大一統時代,靠的是十幾代先祖的積累,但是治理國家則需要考的是自己的“突發奇想”,也許在秦始皇的腦子裡:“長生不死”就是治理國家的最根本,然而,我們後世基本上都可以談之一二秦朝快速滅亡的原因,什麼沒有很好的處理六國貴族,什麼徭役繁重,什麼奸臣當道這些裡面的任何一個都能造成整個國家的動盪,或生或滅,所以要延續的話,老秦人中的嬴姓子孫必須再出一個比肩秦始皇的皇帝,在千難萬難的處理完上面的那些問題之後,重新制定一套新的規則,適合所有帝國人民的規則;

至於所謂的苟延殘喘,則是寄希望於臣子的“忠心”,寄希望於老天的幫助,寄希望於縹緲的氣運,再寄希望於後世子孫,當然,期間還要繼續的面對重新出現的劉邦、項羽之流的人物,以及寄希望於戰勝的運氣,所以可以說苟延殘喘的延續是寄託在“寄希望”的基礎上;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假如秦始皇能夠活的時間長點,不說是長命百歲,再多活20年,以其攜滅六國之威嚴,敢為天下的魄力,說不得還真會讓強秦延續數百年”。


秦地說秦


首先要看到底是誰滅亡了秦朝,表面上看確實是劉邦項羽打敗滅亡了秦朝,但是劉邦項羽的背後是誰啊!大部分出錢出人出力的是六國貴族,以及不滿於被秦所滅的六國故民。秦末起義,大部分義軍都是六國貴族啊,作為滅秦盟主的就是楚國王族懷王,項羽也是六國舊貴族。

當秦始皇在世的時候六國貴族及其舊部不敢作亂,但是六國經營各自的國土百來年,秦朝剛剛統一,大部分六國人是口服心不服。到了秦始皇死後,二世繼位,秦二世能力不行,朝野也比較混亂,各地也有農民起義,六國勢力乘勢而起滅秦。

秦滅了劉邦,六國貴族還是會在背後搗鬼,趁你病要你命。滅個項羽確實能夠打擊到六國貴族,或許有個能力強的皇帝能夠延續秦朝國祚。但是看二世的熊樣,每天不知道幹嘛天天和趙高混在一起像搞JI一樣,秦弱了六國還是會乘勢而起的。

秦要想延續下去,只能靠著強勢且有能力的君主讓秦朝強盛50年,熬死那批六國出生的遺老遺少才能長時間延續。


肥肥來說事


冒昧揣測題主的意思:秦軍打敗項羽和劉邦,秦朝的國祚是否能夠得以延續?

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毛主席《改造我們的學習》

秦朝的滅亡的根本原因是,統治階級內部失衡,才導致整體社會的統治秩序失衡。

若秦朝一直維繫“輕罪重罰、小過重判”的統治理念,即便是沒有項羽劉邦,也會有別人站出來改寫歷史。誠如此前的陳勝吳廣起義,雖然以失敗告終,但沒有影響到接下來的“六國復國運動”,乃至後來的項羽劉邦抗秦聯軍。極其短暫的時間內,秦國噴井式爆發出叛亂,足以說明“秦亡於內,非外力也”。

我認為,即便是項羽劉邦聯軍失敗,秦朝的國祚也難以延續,理由有三:

① “主弱臣強”造成政治生態失衡

秦朝的滅亡,必然要提及趙高。此人是秦朝末期,農民起義“炸藥”的導火索。秦始皇駕崩,趙高與丞相李斯合謀發動沙丘政變,再是偽造詔書脅迫公子扶蘇自殺,“廢長立幼”立皇幼子胡亥為帝,最後設計害死李斯,實現自己控制朝政的野心。趙高自任郎中令期間,可謂是獨攬大權,橫徵暴斂,與舊秦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三國志·陳琳傳》記載陳琳對趙高的評價:

曩者,強秦弱主,趙高執柄,專制朝權,威福由己;時人迫脅,莫敢正言;終有望夷之敗,祖宗焚減,汙辱至今,永為世鑑。

說明秦朝整體很強大,可是君主二世三世都很懦弱,使得趙高威福自用,秦國上下都懼怕趙高,沒有人敢說真話。所以,“主弱臣強”的畸形政治生態,導致諾大的秦朝失去“掌舵手”才會快速地撞礁沉海。

②“徭役繁重”導致民眾深陷水深火熱

暴秦一說,早已是歷史的定性。秦朝的“徭役”嚴苛程度在封建歷史中無人出其右。秦律規定,一般2~3年一次兵役或勞役,勞苦大眾往往被徵集前往修建長城或做苦役,僅修建阿房宮(70萬)和修長城(100萬)兩件事便有170萬苦力同時作業,此時秦朝的全部人口是2500萬至3000萬,折中估算秦朝男丁有1700萬人,等於是全部男性的十分之一用於工事修建。

勞苦大眾期盼天下大一統後,過上安定的生活。結果等待是沒有死於戰爭,死於繁重的徭役。大量的土地擱置荒廢,農民失去基本的生產資料,最後才發出“天下苦秦久矣”的呼喊,進而走向揭竿而起的自救道路。

③“新秦政權”只是完成形式上的統一,六國復國起義不斷

從反抗暴秦的三股勢力來看,陳勝吳廣是農民階級,項羽是六國舊貴族,劉邦是多階級。反抗秦朝仍然以舊有的六國後裔為主力,畢竟”新秦政權“剛剛建立不久,執政的根基尚不穩固,人人都有推翻秦朝,恢復舊制的想法。

  1. 項羽→楚國名將項燕之孫;

  2. 董翳→晉國太史董氏家族;

  3. 申陽→趙國貴族張耳後裔;

  4. 韓成→韓國王室後裔;

  5. 張良→韓國貴族後裔。

  6. 趙歇→趙國貴族後裔等等

毫無疑問,這些人與秦朝都是有著“苦大仇深”的世仇,他們反抗秦朝是必然,甚至是唯一的出路。因為不推翻秦朝,他們將永遠活在秦朝的“黑名單”。所以“新秦政權”只是完成形式上的統一,六國復國起義不斷,使得秦朝難以招架。

總結陳述

自古有馬上打天下,沒有馬上坐江山。秦朝雖然能夠以極快的速度完成“一統大業”,可是沒有及時地轉換思維,仍然停留在過去緊張的“戰是狀態”。最終,在“權臣”、“苛政”、“叛亂”的多重誘因的引導,迅速分崩離析走向滅亡。所以,秦之滅亡是自身“病入膏肓”,諸多病症只是外在表現或是外因。秦之國祚,故不能延續。


讀史匯


導語

我覺得打敗項羽和劉邦,秦國還是不能能延續。秦國的問題,不是對手太厲害,而是自己人殺自己人太厲害,自己窩裡斗的厲害。

一、最大的禍害趙高及其人其事

趙高趙姓、嬴氏,和秦王室屬於同宗,他是個閹人,自幼寫的一手好字,文學造詣也高,熟悉國家法律。人也長得高大威猛,騎術、箭術皆精,武藝高強,相當不凡。秦始皇看重他的能力,派他做胡亥的老師,學習寫字及律法。後來又由他來掌管玉璽和保管詔書,這給了他發動沙丘政變,殺扶蘇立胡亥的機會。

胡亥登基之後,趙高慫恿他殺死扶蘇、蒙恬、蒙毅,並殺了12個公子,碾死10個公主,逼死馮去疾(右丞相),還殺了同謀李斯。這還不過癮,玩了一手指鹿為馬的把戲,處死了說實話的大臣,至此,秦國朝廷再無任何人可以約束趙高,國家大事由他一個人說了算。

二、大戰前,章邯進退兩難,想著以投降來保命

鉅鹿大戰未發生時,章邯在與河東叛軍的戰爭中,雖然勝多敗少,可有時候在局部、非關鍵的戰役中損失了一部分軍隊的。遠在咸陽的秦二世與趙高,對此很不滿意,對章邯在戰爭中的一些退卻,認為是前方將士畏敵不前。於是派了使者前來責問。章邯等人對此非常恐懼,於是派遣長史司馬欣回朝廷彙報工作。

司馬欣到了咸陽,一連幾天都見不上趙高,看到每天街上都在殺人抄家,內心的恐懼可想而知。他覺著再待下去,等待自己的怕是難逃被殺的命運。於是,就跑回了大營,對章邯說:“朝廷現在趙高說了算。將軍打贏了,趙高嫉妒,會殺了將軍;打輸了,更沒有活路”。章邯思前想後,終於走上了投降之路。

三、鉅鹿之戰,秦軍主力全部覆滅,天下軍力對比反轉

現在看來,鉅鹿之戰不是軍事上的失敗,而是在文臣武將的內耗中走向失敗的。首先,從雙方軍隊數量上看,秦軍有章邯的20萬人,王離的20萬人。而項羽一方的聯軍,以自帶的6萬楚軍為主力,加上其他各國軍隊,大約有25萬吧。這樣的力量對比,秦軍是佔優的。

可戰爭的過程很詭異。先圍困鉅鹿城的是王離的邊軍,也就是守衛長城的部隊,這支部隊在此戰前期,一直在跟鉅鹿城裡的趙軍作戰,而章邯二十萬大軍一直是預備隊,或者是糧草押運隊,沒有參加攻城戰。

項羽及其他諸侯聯軍到來之後,章邯還是做壁上觀,以至於使得項羽敢於“圍王離”,最後“九戰,大破之”,且“殺蘇角,虜王離”。就這樣,章邯看著友軍覆滅,不久又帶著自己的二十萬人向項羽繳械,最後被全部坑殺。項羽沒殺章邯,後來還給他封王。

這場決戰絕對是戰爭史上的奇觀。這種結局或許有楚霸王英勇無敵在起作用,但我看更多的是,以章邯為首的秦軍統帥都出工不出力,或者以秦人的視角來看,他們自己人腦後生反骨,將二十萬關中子弟帶進坑裡。

結語

如果沒有趙高的殘忍嗜殺,秦國也不可能那麼快滅亡,客觀上,他起了催化劑的作用,讓大秦帝國早早滅亡。後人無法理解趙高為何如此殘忍,以至於有人猜測他可能是滅亡了的趙國王室後裔,一有機會就來禍亂秦國,加速其滅亡。

所以我覺得,只要趙高死早點,死在關鍵的鉅鹿之戰前的某個時刻,秦國就可以繼續延續。

《史記索隱》謂高本趙諸公子,痛其國為秦所滅,誓欲報仇,乃自宮以進,卒至殺秦子孫,而亡其天下。(《陔餘叢考·卷四十一·趙高志在報仇》·清·趙翼)


子冬


歷史是沒有假設的。但是就算秦軍能夠打敗項羽和劉邦,那也只是一時的軍事勝利,失敗的政治決定了秦朝滅亡的必然。

秦朝殘暴的政治統治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修長城、通馳道、築驪山陵寢,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繁重的徭役使百姓們不堪重負。秦二世即位後,進一步加大了對農民的剝削,百姓們在暴吏酷刑的逼迫下紛紛逃入深山。

陳勝吳廣揭竿起義

哪有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陳勝、吳廣帶領的戍卒因不能如期抵達邊地,果斷揭竿起義。“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吶喊喚起了處在死亡邊緣的窮苦大眾們,起義軍如燎原之勢遍佈各地。

陳勝、吳廣起義失敗以後,以項羽和劉邦義軍的勢力最為強大。項羽破釜沉舟在鉅鹿之戰中大敗秦軍主力,劉邦仁義之師兵不血刃佔領秦都咸陽。

假如秦軍打敗劉邦、項羽?

軍事是為政治服務的,政治的成敗卻不僅僅取決於軍事。秦朝失敗的政治統治決定了他亡國的必然性,而一時軍事上的成功挽救不了大勢。

正如秦軍打敗了陳勝、吳廣,但是更加強大的劉邦和項羽崛起了。就算劉邦、項羽敗了,也會有新的起義軍發展起來。

借用賈誼《過秦論》中的一句話來說“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