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傳統的“家有餘糧心不慌”和時代的超“前消費再努力”,對這兩種觀念你怎麼看?

好的me789


'家有餘糧心不慌“是古訓!是中國的先祖們集幾千年的歷史積澱而來,有著深刻的哲理。

“先貸款消費後還貨”的消費觀念來自西方主要是美國的金融資本的大力促銷所致。一個簡單的道理:借了的是要還的,本來的自由身從此被綁在了別人的牢獄中了!天天要想著還貸那還有個人的自由。


濱115812181


家有餘糧才心不慌,這次傳統思想打敗了超前消費的思想。我以前種糧食時就會一年蓋一年存放,怕旱澇無收才有吃的。我有七八年沒種糧食了,但現在還有一兩百斤穀子,我買的寬膠口袋拴住下面放糧倉灌裡面,不潮就不長蟲,雖然沒新米好吃,但能填飽肚子,吃完買的新米就打存穀子吃,有可口的菜也能將就。超前消費的人用完一個月指望下一個月,象這疫情期間已過一個多月,我們打工的不做工是沒收入的,我們要是超前消費,這個多月鍋兒該輪起了,吃什麼。我們傳統觀念的人在這時不慌不忙等待安全再出門掙錢,超前消費的人會象熱鍋上的螞蟻了,會心急,也沒機會出門掙錢,關健是不安全。


吳安秀13


先說句題外的話。

經濟學上,拉動經濟增長的三架馬車是投資、消費、岀口,其中的消費指的是內部需求,即本國居民的消費需求,它是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

現在回到本問答上。

因與本問答無關,其他兩個方面不談,只談談消費。既然經濟增長主要的刺激手段是消費,從國家層面來講,希望大家在可能的基礎上儘量消費,用收入、消費、再收入的方式來擴大GDP的基礎面,適度貨幣貶值,使人產生存“錢”不如存“物”的心裡暗示,這就正好契合了人們超前消費的心理安慰。但是,從物質匱乏年代過來的人,經歷過大災荒,明白關鍵時刻還是“人有不如自有,自有不如懷揣”的重要性,但過度的儲蓄思維,這也是造成現在的廣義貨幣突破二百萬億的一個重要因素,不信大家問問老一些的同志,那一個人都會盡可能地在錢糧上留一手,以備不時之需。

我認為,凡事都有多樣性,我們既不能光講“家有餘糧心不慌”,要求人們在物質追求上繼承“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老傳統,也不能過度追捧超前消費是刺激經濟的靈丹妙藥,搞寅吃卯糧那一套,遇到棘手問題便抓瞎。上世紀三十年代美國經濟大肅條就是以前年份過度消費留下的頑疾,當時美國竟然對無固定收入群體辦理無首付房貸,為後來的大肅條留下隱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充分說明,凡事有度,才是立身守命的至要條件,別走極端,搞有條件的“計劃和市場”相結合的中庸之道,才能使好日子越過越好。


研雪雲窗


不管是“家有餘糧心不慌”還是“超前消費”,其實都是不同時代下的產物。老一代人經歷過饑荒、物資匱乏,也見過因為吃不上飯周圍的人都面黃肌瘦、營養不良,所以在他們的心中,吃飯比天大,要是吃不上飯,生活的基本都沒有了,也就談不上其他了。而現在的90後和00後,他們很多都是獨生子女,家庭條件也都比老輩的人好很多,父母長輩又多疼愛,從小就是不愁吃、不愁穿,父母提供的條件,讓他們的生活追求直接跳過了溫飽,開始關注生活的質量,如果有穩定收入,超前消費對他們來說就只是提前享受更高品質的生活,只要把握在自己承受範圍內,超前消費是完全可以的。

我自己也是年輕人,所以一直認為適度的超前消費也是可以的,有時候也會勸爸媽少屯點東西。但是這次疫情讓我逐漸改變了觀念,爸媽屯好的東西支撐了我們一家的吃和用。我認識到在超前消費的同時,也應該給自己適當屯一些東西。畢竟你永遠不知道明天會有什麼事情等著你。


一生一事1997


既要積穀防饑,也要適當超前!此話看似矛盾,實不矛盾。

現在的年輕人,不能吃苦也不耐勞,難以自律又會享受,寅吃卯糧,超前消費。遇到天災人禍,若無外援,必陷絕境!然而,父母的援助畢竟有限,何況父母漸老自身難保。所以,必須積穀防饑,蓄財防災!但年輕人又難以自律,怎麼辦呢?靠壓力!適當的超前消費,就是壓力。這裡所說的”適當超前消費”,是指生活必需的房和車。每月都要還房貸車貸,逼得他不得不努力工作。至於其他不必要的”超前消費”還是免了吧!除了還貸和生活必需的消費以外,還要存點錢,以備不時之需。畢竟,誰都不敢保證沒有天災人禍,誰都不知道疾病、失業何時降臨。

中國近幾十年的快速發展,主要是靠能吃苦耐勞的五零後、六零後、七零後推動。吃苦耐勞、勤奮節儉、聰明睿智,是中國人的核心競爭力。年輕人沒有繼承父輩的優良品德,中國人未來的競爭力正在消失,堪憂啊!


萬家興本哥


我作為六十年代的人,一直都受到積穀防饑影響,一生沒有借過錢,貸過款。奉行有多少錢辦多大事。對超前消費,我認為辯正看,有能力消化超前債務,且消費又是剛需,我認可。但是,超前消費,過度揮霍,對末來茫然,我是反對的。比喻某人今年收入二十萬,消費三十萬,網絡貸十萬,他預計來年收入會增加,但一場大病,不僅沒有收入,反而欠鉅額醫藥費。這樣例子舉不勝.。


石來運轉807


“家有餘糧心不驚”是過去那些個年代流行很久的生存觀念。大概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的人或多或少還都保留一點這種思想,象90後及00後的年輕一代的生活觀念就比較超前了,這是因為兩代人生活的環境不同了,上一代人大多經歷過貧窮與飢餓,“留後手”是為了防備不可預料的困難,為解後顧之憂。而新生代的人生活閱歷尚淺,或從小就養成了優越的生活習慣,什麼月光族、啃老族、超前消費等觀念已成風氣。殊不知,他們的前面可能存在著更多的不確定因素和挑戰,迎接他們的困難甚至要超過上一代人,未來十年、二十年後,他們將成為四二一甚至是六二一、六二二家庭的主力軍,其生活壓力與負擔可想而知,加上不可預見的疾病、戰爭、天災等因素,誰敢肯定他們就毫無後顧之憂?因此,從小培養孩子們的獨立性、堅韌性以及瞻前顧後的良好生活習性很有必要。


摯誠若愚86738713


這個問題如果交給老和尚回答凡人就不易懂他的經文了,尤其是一些不是人話的話。假如肉眼凡胎的人講就容易理解了。①“家有餘糧心中不慌"那是因為他們不想信上帝,不知明年地裡能否在長出足夠的糧食,於是積累財富便成為傳宗接代的基因。他們只相信自己。②″提前消費"是一群相信上帝的人,不管在什麼環境下他們都相信上帝會給他們帶來福音,他們也就不擔心明天是否有面包,後顧之憂在這一群人中是多餘的。

這兩種人都充滿了希望,只是希望的對象不一樣。


用張京生



楠竹41016316


就像吃金幣遊戲:現實鋪面而來,左右都是懸崖,有時路寬,有時路窄,陷阱、路障時而出現。回顧歷史磚家總有答案,細心觀察有成有敗,正確答案只能是隨機應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