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传统的“家有余粮心不慌”和时代的超“前消费再努力”,对这两种观念你怎么看?

好的me789


'家有余粮心不慌“是古训!是中国的先祖们集几千年的历史积淀而来,有着深刻的哲理。

“先贷款消费后还货”的消费观念来自西方主要是美国的金融资本的大力促销所致。一个简单的道理:借了的是要还的,本来的自由身从此被绑在了别人的牢狱中了!天天要想着还贷那还有个人的自由。


滨115812181


家有余粮才心不慌,这次传统思想打败了超前消费的思想。我以前种粮食时就会一年盖一年存放,怕旱涝无收才有吃的。我有七八年没种粮食了,但现在还有一两百斤谷子,我买的宽胶口袋拴住下面放粮仓灌里面,不潮就不长虫,虽然沒新米好吃,但能填饱肚子,吃完买的新米就打存谷子吃,有可口的菜也能将就。超前消费的人用完一个月指望下一个月,象这疫情期间已过一个多月,我们打工的不做工是没收入的,我们要是超前消费,这个多月锅儿该轮起了,吃什么。我们传统观念的人在这时不慌不忙等待安全再出门挣钱,超前消费的人会象热锅上的蚂蚁了,会心急,也沒机会出门挣钱,关健是不安全。


吴安秀13


先说句题外的话。

经济学上,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是投资、消费、岀口,其中的消费指的是内部需求,即本国居民的消费需求,它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现在回到本问答上。

因与本问答无关,其他两个方面不谈,只谈谈消费。既然经济增长主要的刺激手段是消费,从国家层面来讲,希望大家在可能的基础上尽量消费,用收入、消费、再收入的方式来扩大GDP的基础面,适度货币贬值,使人产生存“钱”不如存“物”的心里暗示,这就正好契合了人们超前消费的心理安慰。但是,从物质匮乏年代过来的人,经历过大灾荒,明白关键时刻还是“人有不如自有,自有不如怀揣”的重要性,但过度的储蓄思维,这也是造成现在的广义货币突破二百万亿的一个重要因素,不信大家问问老一些的同志,那一个人都会尽可能地在钱粮上留一手,以备不时之需。

我认为,凡事都有多样性,我们既不能光讲“家有余粮心不慌”,要求人们在物质追求上继承“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老传统,也不能过度追捧超前消费是刺激经济的灵丹妙药,搞寅吃卯粮那一套,遇到棘手问题便抓瞎。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经济大肃条就是以前年份过度消费留下的顽疾,当时美国竟然对无固定收入群体办理无首付房贷,为后来的大肃条留下隐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充分说明,凡事有度,才是立身守命的至要条件,别走极端,搞有条件的“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中庸之道,才能使好日子越过越好。


研雪云窗


不管是“家有余粮心不慌”还是“超前消费”,其实都是不同时代下的产物。老一代人经历过饥荒、物资匮乏,也见过因为吃不上饭周围的人都面黄肌瘦、营养不良,所以在他们的心中,吃饭比天大,要是吃不上饭,生活的基本都没有了,也就谈不上其他了。而现在的90后和00后,他们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也都比老辈的人好很多,父母长辈又多疼爱,从小就是不愁吃、不愁穿,父母提供的条件,让他们的生活追求直接跳过了温饱,开始关注生活的质量,如果有稳定收入,超前消费对他们来说就只是提前享受更高品质的生活,只要把握在自己承受范围内,超前消费是完全可以的。

我自己也是年轻人,所以一直认为适度的超前消费也是可以的,有时候也会劝爸妈少屯点东西。但是这次疫情让我逐渐改变了观念,爸妈屯好的东西支撑了我们一家的吃和用。我认识到在超前消费的同时,也应该给自己适当屯一些东西。毕竟你永远不知道明天会有什么事情等着你。


一生一事1997


既要积谷防饥,也要适当超前!此话看似矛盾,实不矛盾。

现在的年轻人,不能吃苦也不耐劳,难以自律又会享受,寅吃卯粮,超前消费。遇到天灾人祸,若无外援,必陷绝境!然而,父母的援助毕竟有限,何况父母渐老自身难保。所以,必须积谷防饥,蓄财防灾!但年轻人又难以自律,怎么办呢?靠压力!适当的超前消费,就是压力。这里所说的”适当超前消费”,是指生活必需的房和车。每月都要还房贷车贷,逼得他不得不努力工作。至于其他不必要的”超前消费”还是免了吧!除了还贷和生活必需的消费以外,还要存点钱,以备不时之需。毕竟,谁都不敢保证没有天灾人祸,谁都不知道疾病、失业何时降临。

中国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主要是靠能吃苦耐劳的五零后、六零后、七零后推动。吃苦耐劳、勤奋节俭、聪明睿智,是中国人的核心竞争力。年轻人没有继承父辈的优良品德,中国人未来的竞争力正在消失,堪忧啊!


万家兴本哥


我作为六十年代的人,一直都受到积谷防饥影响,一生没有借过钱,贷过款。奉行有多少钱办多大事。对超前消费,我认为辩正看,有能力消化超前债务,且消费又是刚需,我认可。但是,超前消费,过度挥霍,对末来茫然,我是反对的。比喻某人今年收入二十万,消费三十万,网络贷十万,他预计来年收入会增加,但一场大病,不仅没有收入,反而欠巨额医药费。这样例子举不胜.。


石来运转807


“家有余粮心不惊”是过去那些个年代流行很久的生存观念。大概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人或多或少还都保留一点这种思想,象90后及00后的年轻一代的生活观念就比较超前了,这是因为两代人生活的环境不同了,上一代人大多经历过贫穷与饥饿,“留后手”是为了防备不可预料的困难,为解后顾之忧。而新生代的人生活阅历尚浅,或从小就养成了优越的生活习惯,什么月光族、啃老族、超前消费等观念已成风气。殊不知,他们的前面可能存在着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和挑战,迎接他们的困难甚至要超过上一代人,未来十年、二十年后,他们将成为四二一甚至是六二一、六二二家庭的主力军,其生活压力与负担可想而知,加上不可预见的疾病、战争、天灾等因素,谁敢肯定他们就毫无后顾之忧?因此,从小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性、坚韧性以及瞻前顾后的良好生活习性很有必要。


挚诚若愚86738713


这个问题如果交给老和尚回答凡人就不易懂他的经文了,尤其是一些不是人话的话。假如肉眼凡胎的人讲就容易理解了。①“家有余粮心中不慌"那是因为他们不想信上帝,不知明年地里能否在长出足够的粮食,于是积累财富便成为传宗接代的基因。他们只相信自己。②″提前消费"是一群相信上帝的人,不管在什么环境下他们都相信上帝会给他们带来福音,他们也就不担心明天是否有面包,后顾之忧在这一群人中是多余的。

这两种人都充滿了希望,只是希望的对象不一样。


用张京生



楠竹41016316


就像吃金币游戏:现实铺面而来,左右都是悬崖,有时路宽,有时路窄,陷阱、路障时而出现。回顾历史砖家总有答案,细心观察有成有败,正确答案只能是随机应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