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光绪把李鸿章免职想用退休伊藤博文,结果惹怒慈禧,谁对谁错?

一见如故199437879


你好,我是凉夜寒塘,历史爱好者,很荣幸能回答你的问题。

我们先来看一下事情的发展经过。

1895年,伊藤博文时任日本首相,先是对大清发动了甲午海战,这场战争以大清惨败收场。随后又是威逼利诱、恩威并施,让李鸿章签下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1898年,也就是甲午海战的三年之后,伊藤博文这个时候已经退休。但他不但没闲着,还以个人名义来到了大清国。

恰逢清朝在光绪皇帝的带领下正在搞变法,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戊戌变法。当时的维新派人士康有为、梁启超等见伊藤博文来了,都希望伊藤博文能给他们当导师,指导他们的变法运动。

据说在维新派人士的大力举荐下,光绪帝接见了伊藤博文,并且有意聘请他当大清的变法顾问。至于光绪帝想不想免职李鸿章,这个我们无法得知。

但计划赶不上变化,光绪帝这边还没想明白呢,慈禧就立马发动戊戌政变,直接把光绪帝给囚禁在中南海瀛台。变法失败,维新人士被逮捕,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海外。

那么谁对谁错?

凉夜认为,这件事是光绪帝错了。

伊藤博文何许人也?甲午海战的罪魁祸首,整个大清国的敌人,让这种人指导大清变法真的靠谱吗?史料记载伊藤博文曾私下对侍郎张荫桓说,“今四五年内中国必有大变,政府意主变法,但变亦不可太骤,欲速则不达,徒使天下骚扰不宁而已。”

这句话表面上表达了对大清变法殷切的期待与建议,但我们仔细想一下,伊藤博文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不过笼络、收买人心,他其实只是想插手大清的内政,恰好这个时候他是最合适的人选。

我们再分析一下慈禧的做法。首先,甲午海战带来的仇恨不必多说。其次,伊藤博文给光绪帝的四条建议分别是设立中央银行、设立军官学校、实行征兵制、建立南北铁路。客观来看,这是帮助大清实现变法自强,但要真正实施起来,无疑是

在和清朝的老制度硬碰硬。以前的人都有一个观念,就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是不能动的。慈禧作为清末保守主降派的代表人物,其实很反感这样的变法。

再者,伊藤博文是倾向于君主立宪制的。如果伊藤博文指导变法,很可能会在有意无意间削弱慈禧的权力,照题主所说,光绪帝都敢动免职李鸿章的心思了。李鸿章可是慈禧身边的大红人,动李鸿章就意味着挑战慈禧的权威,这个没得商量。为了巩固权力,慈禧自然果断出手。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可以解答题主的疑惑


凉夜寒塘


1898年,清朝光绪24年,也是日本明治31年的9月20日,伊藤博文应邀前来中国,帮助光绪改革派实行新政变法,并且提供新政改革方针。

戊戌变法是1898年6月11日正式开始,于1898年9月21日宣布结束。而变法结束的前一天,也就是9月20日,光绪皇帝秘密接见了日本首相伊藤博文。

这件事对慈禧来说打击非常大,因为伊藤博文在日本是著名的改革派,可以说日本的君主立宪改革,和伊藤博文的关系非常大。

慈禧太后最害怕的就是这么一个君主立宪制度,她认为这就是用来限制皇权的,其他什么作用都没有。所以慈禧对这位伊藤博文也非常讨厌,她当然不能再忍受光绪这么搞下去,所以开始血腥镇压这次变法。

01光绪任用伊藤博文对不对?取代李鸿章是什么目的?

曾经有人提出,光绪这天与伊藤博文秘密约见以后,是打算任用伊藤博文为自己的宰相,取代李鸿章的位置,主持变法活动。

维时闻贵大臣谈论及此,不胜佩服,且深佩贵大臣为变革俗尚,以至于此。我国之事,囿于习俗,未能如愿以偿。当时贵大臣相劝云,中国地广人众,变革诸政,应由渐来。今转瞬十年,依然如故,本大臣更为抱歉,自惭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已。贵国兵将,悉照西法,训练甚精;各项政治,日新月盛。此次本大臣进京,与士大夫相论,亦有深知我国必宜改变方能自立者。---李鸿章

这件事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在慈禧太后这里,动谁都可以,就是不能动李鸿章。为什么呢?因为李鸿章始终都是慈禧太后最忠诚的大臣。

李鸿章手握重权,也就相当于慈禧太后手握重权一样。即使甲午战败以后,李鸿章心灰意冷,慈禧太后都不愿意放弃李鸿章,可见这两人的关系那是相当好的。

  1. 光绪皇帝这次决心改革,的确是不容易的。这让伊藤博文看到一个觉醒的帝国,所以他应邀前来。伊藤博文是一位政治家,他一辈子就是为了搞政治而活着,所以能够帮助清帝国实行变法,对伊藤博文来说,是一件十分具有挑战和吸引力的事情。
  2. 对光绪来说,李鸿章被拿下,是有很大好处的。李鸿章如果下台,那么慈禧手里的权力也就被削弱了。光绪变相地就获得了更大的权力。
  3. 光绪皇帝希望通过变法,不仅能够使得清王朝变得强大起来,更希望自己变得强大起来。目前的状况是慈禧始终掌握着核心权力,因为光绪手里没有人,而慈禧手里有人。

所以光绪这次还希望能够培养出一帮自己的得力干将,将来用这帮人帮助自己夺取政权。这是非常不错的一个想法,所以任用伊藤博文取代李鸿章是最冒险的一步。

02光绪密会伊藤博文,是戊戌变法失败的导火索。

1898年9月20日,光绪皇帝与伊藤博文见面,仅仅隔了一天到了21日,慈禧太后下令大肆抓捕改革成员,就连光绪皇帝本人,都被囚禁了。

由此可见,此前的所有事情,慈禧太后都在忍受,唯独光绪想要用伊藤博文这件事,慈禧太后决不答应,她认为光绪这是在胡闹。她这么想,当然是有自己的理由。

  1. 首先,伊藤博文是日本前任首相,也是主持发动中日甲午战争的罪魁祸首。可以说伊藤博文是大清国的敌人。
  2. 其次,伊藤博文主张君主立宪,这一套制度慈禧早有耳闻,那就是限制君主权力的。限制皇权岂不就是限制了慈禧太后的权力?她不可能答应。
  3. 再者,光绪希望伊藤博文取代李鸿章的地位,这件事更是天方夜谭。李鸿章是慈禧太后的人,是慈禧掌权的工具。而伊藤博文是日本人,光绪真的昏了头。

有了这么几个十分合理的理由,慈禧太后当然不会答应光绪皇帝这种无理的要求。朝中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免权,依旧在慈禧太后手里,所以这件事没有慈禧太后的允许,绝对是不可能成功的。

由此可见,伊藤博文的出现,是戊戌变法的导火索。慈禧太后正式对戊戌变法采取镇压措施,也正是在伊藤博文来到中国以后,可见这件事已经触碰到了慈禧太后的底线。

上虽亲政,遇事仍承太后意旨,久感外侮,思变法图强,用有为言,三月维新,中外震仰。唯新进骤起,机事不密,遂致害成。时传将以兵围颐和园劫太后,人心惶惑。上朱谕锐等筹议调和,有“朕位且不能保”之语,语具锐传。於是太后复垂帘,尽罢新政。以有为结党营私,莠言乱政,褫职逮捕。有为先走免,逮其弟广仁及杨锐等下狱,并处斩。---《清史稿》

此后再也没有人愿意为光绪皇帝卖命,光绪被囚禁了起来,永远失去了权力。戊戌变法其实是一场夺权变法,可惜失败了而已。

03伊藤博文主动递出橄榄枝,面对袁世凯,光绪一言不发。

这场变法最关键的时刻还是到来了,慈禧太后已经秘密回宫,此刻伊藤博文正在与光绪聊天。伊藤博文表示,如果有需要,他可以为中国的变法事业做点事情,光绪也欣然接受了这个提议,并且希望他能够将自己的心得写下来呈送给他。

  • 这么一来,这两位的君臣关系,似乎已经快要确立了。但是慈禧太后的出现,彻底打碎了所有的计划。在慈禧太后的压迫下,光绪皇帝不得不屈服,而康有为和梁启超则在伊藤博文的帮助下,紧急前往日本避难。
  • 其实这个时候的伊藤博文并没有老到不中用,也不是我们想象中退休的模样。伊藤博文后来回到日本依旧组织了不少活动,由此可见如果这次光绪皇帝接受了伊藤博文,那么他可能就要留在中国帮助光绪变法了。

此后袁世凯匆匆入宫,光绪皇帝面对袁世凯是一言不发。他想要看看袁世凯的态度,袁世凯的话十分刺耳。他认为变法的确可以,但是要重用老臣,比如张之洞这样的。而不是重用康有为这些刚出道的人,他们靠不住。

上虽亲政,遇事仍承太后意旨,久感外侮,思变法图强,用有为言,三月维新,中外震仰。唯新进骤起,机事不密,遂致害成。时传将以兵围颐和园劫太后,人心惶惑。上朱谕锐等筹议调和,有“朕位且不能保”之语,语具锐传。於是太后复垂帘,尽罢新政。以有为结党营私,莠言乱政,褫职逮捕。有为先走免,逮其弟广仁及杨锐等下狱,并处斩。---《清史稿》

袁世凯的话一语成谶,这帮人果然是靠不住的。杀的杀,逃的逃,根本没有哪一个可以帮助光绪撑起一片天。

总结:任何一个敢于变法的国度,都值得世人钦佩。

很显然,戊戌变法的结果是失败的,但是戊戌变法不值得钦佩吗?当然值得。这是一次勇敢的尝试,值得后人纪念。

后世有多少人敢于这样的尝试呢?太少太少。伊藤博文得知光绪带领大臣实行戊戌变法以后,感到非常高兴,并且表示了对光绪皇帝的钦佩,认为他有日本明治天皇的风采。

伊藤博文希望在限制君主权力的同时,使得更多民众参与到执政的行列中来,这种执政理念,当然是被慈禧拒绝的。因为慈禧始终希望自己一个人高高在上,让民众参政?岂不是疯了么?


江湖小晓生


是走向共和里面的剧情吧

其实真正使慈禧生气的是康有为提出“中日合邦”计划,所谓中日合邦顾名思义就是中日合成一个国家。(可能因为敏感,不能拍)自康有为提出这个“奇思妙想”,在朝堂上得到不少人的支持。这其中就有当时的刑部主事洪汝冲。

洪汝冲当时向光绪提出了迁都、借才、联邦三条建议。其中联邦和康有为的"中日合邦"如出一辙。

所谓借才,便是借刚刚卸任前日本伊藤博文。甲午中日一战,不但不记恨伊藤博文,反而请来为清朝效力。难不成,甲午海战的水都进脑子不成?

事实上,慈禧并不是极力反对维新,而是知道合邦的打算,而光绪真把伊藤博文给请来了。慈禧明白光绪虽然同意,但也没拒绝。万一引狼入室,将爱新觉罗江山至于何处?慈禧遂发动戊戌政变,将光绪囚禁瀛台。走向共和里面光绪被送往瀛台,慈禧哭了,我相信那里面也有恨光绪不争气,政治嗅觉低的眼泪。

事实上,中日合邦就是所谓“大东亚共荣圈”的前身,之后臭名昭著的大汉奸汪精卫也曾用中日合邦这一理念给自己开脱过。




史争朝夕


光绪和慈禧都是聪明人,两个人都是为了自己的权力。你问的对错如果是从改革的角度来说,光绪是对的,伊藤博文是激进的改革派。但是从国家的稳定性而言,光绪是错误的,因为伊藤博文是日本爱国注意,他肯定会以日本利益为核心。总体来讲光绪错了,伊藤博文是不能用的,他毕竟心中有大日本帝国主义,其心必异。慈禧自私,但是求稳,大清高层机密不能让外人知道。我认为,伊藤博文改革而毁国,李鸿章求稳而存国。


我是菜菜菜叫兽


用现在的目光来看聘请有贤能的伊藤博文为相不失为一项好的方案,因为伊藤有了明治维新后日本日新月异进步的经验,并且当时的日本已经是全民的天下,不像大清爱新觉罗家天下。思想还是比较开明,如果能把大清引领向君主立宪制,清国实现中兴还是有可能的。

但是我们要结合当时的现状来看,中国经历了数千年的封建制度,虽然有些进步人士出现,民主呼声崭露头角,但皇家奴化思想仍然根深蒂固。比如大清祖制汉人都不得为都抚,若非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绝不可位极人臣,更何况伊藤这个死对头呢?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的阴影还笼罩着大地,大清上下不可能有太多人能接受。又比如辛亥革命最初的口号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满族尚不能为先期革命者所容,更何况倭奴乎?所以综上我觉得结合历史背景还是不选伊藤为上。


小张随笔


说起伊藤博文,这个人可以说对日本的现代化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日本后期的立宪,可以说没有他就绝对没有后来的日本君主立宪,伊藤博文也被称为日本宪法之父。是日本近代政治家、明治九元老之一。他还是日本第一个内阁总理大臣、枢密院议长、贵族院院长,首任韩国总监,明治宪法之父,立宪政友会的创始人。官至从一位、大勋位、公爵。伊藤博文在1909年在哈尔滨受朝鲜爱国义士安重根刺杀而身亡,终年68岁,死后日本政府为其举行国葬。可以说是日本当年一个很厉害的角色。《马关条约》当时签订,他即使日本的负责人。真的是位高权重,而且对日本的发展有很重要的推动。

就因为这样,所以当年康有为在上书光绪皇帝的时候就建议说我们把伊藤博文请过来,来主持我们的改革吧,你看,日本都被他改造成一个大国了,我们如果把他请过来,肯定也能成为世界级的强国。日本能被伊藤博文改造成那样,是因为伊藤博文是日本人。他又不是清朝的人,即使真的被你请来,又有什么用的额,真的会为清朝去打日本吗?

而且清朝的没落真的不是说一个人两个人就能搞定的,清朝后期的四大名臣哪一个不是治世能臣,最后还不是说救不了这个国家。当年的伊藤博文就对李鸿章说过,要是你来日本改革,做的绝对比我好,要是我去清朝,做的肯定还不如你。这句话是在甲午战争之后说的。可见当年李鸿章这种人都救不了中国,其他人估计更难。日本能成功不仅是因为伊藤博文的原因,是国家君民一条心,都在为国家的强大奋斗。


乐167676378


伊藤博文肯定在中国活不下去,官场的江湖很多的时候连皇上也搞不定,更何况外来的宰相,掣肘很多不说,国情文化都不一样,中国不像日本两千年来基本上都是一个王朝,中国弄不好就改朝换代。再者说中国在民国以前一直一来看不起日本人,民意也绝对不配合他的改革。


3D全息1


光绪错了。光绪帝在列强纷纷用炮舰打开国门致使国运更加满目疮痍的时候,再经过中日甲午海战,真切感到了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国力的强盛日新月异。因此他也想仿效日本进行维新变法,免掉李鸿章邀请已退休日本明治维新时的首相伊藤博文做为首要大臣,开启维新变法。之所以说错误,第一是伊藤博文是狂热的初期日本军国主义代表,他岂能为了做清政府首席大臣而停止他原来的初衷。第二中日两国当时是东亚两个互为竞争对手的大国,国力等等势必此消彼长,伊藤博文能不顾日本朝野上下即将到来的辱骂为清政府维新变法充当设计师,使日本在中日国运竞争中出于下风。光绪帝出于为挽救清朝政府的统治,欲推行一系列强国力的变法远动,他的良苦用心是好的,可也不能有这么小儿科式的想法。


学负五车厉行而成


光绪年轻,执政经验不丰富,又急于求成,要搞中日合邦,欲罢免李鸿章,想用伊藤博文为相,幸得慈禧及时制止,险些又酿成大祸。

甲午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清朝的狂潮,清朝遇到了自太平天国以降,最大的危机,变法图强,救亡图存成为了主流,光绪更是变法急先锋,立志不做亡国之君。

伊藤博文主持日本明治维新,成绩斐然,在甲午一役中居然打败了清朝。因此,光绪天真的想用伊藤博文为相,中兴大清。

可伊藤博文一旦为相,则清朝机密与各种权力必落入日人手中,则会加深日本对于清朝的控制,而日本一直妄图占领清朝,为清朝心腹大患。此举会使清朝丧失更多的权力,会给日本吞并清朝大开方便之门。

至于中日合邦,则更荒唐。合邦之后,以谁为尊?是日本天皇?还是光绪或慈禧?政从何出?是清廷还是日本皇宫?

日本为君主立宪政体,政令出于首相。

光绪设想,将中国政令也交于伊藤博文。这不是傻吗?将政权拱手让于敌人。若真如此,日本可在光绪时期吞并中国,实现大东亚共荣!

光绪,不过是一政治白痴尔!之前为了立威和掌控军权,而发动甲午战争,最后一败涂地,威信扫地。又要立伊藤博文为相,推行中日合邦,送羊入虎口,名为救亡图存,实为满清头号卖国贼!

反观慈禧,政治老练,深通治国之道。然清末局势糜烂,遇三千年之未有之大变局,非一人之力可回天!

太平天国运动后,地方实力急剧增长,军阀割据之势己成,全凭慈禧以一己之力为清朝续命五十年。



当代曹植


光绪把李鸿章免职重用日本的伊藤博文是一种挾洋自重,加重对汉民族压迫的昏招;看看宣统年间光绪的弟弟摄政王载沣打压,排挤,迫害袁世凯、张之洞等汉臣就知道他们是一脉相承的,对挽救,维护满清政权的功臣尚且要赶尽杀绝,不让参政;会像有些人昏头昏脑傻盼的有利民众参政吗?势所必然是造成失控的局面,如不阻止,深重的民族灾难,不仅慈禧、光绪满清贵族都将万劫不复,死无葬身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